石钟山二号石窟:阁罗凤出巡图


2014/9/8    热度:230   

石钟山二号石窟:阁罗凤出巡图

董增旭

石钟山二号石窟是富丽堂皇的宫殿式雕刻,所表现的是南诏历史上最为英雄的历史人物———南诏第五代国王阁罗凤(公元748年———778年在位)在出巡途中进行“政教合一”议事的宏大政治场面。布局严谨,雕刻线条细腻流畅,人物造型栩栩如生,画面构图复杂多变,人物造型有主有从。王臣侍从前呼后拥;国王威严而至上;文官儒雅而有谋略;武士勇猛而刚毅;奉侍卑躬而忠顺。这是石钟山石窟刻画人物性格最为突出、历史文物价值和雕刻艺术价值最高的一个石窟,是石钟山石窟的镇窟之宝。

南诏国的统一和建国、开疆拓土、建章立制等等都是在阁罗凤时期完成。石钟山第二号石窟给我们再现了南诏国建立初期的宫廷政治生活场面。石窟正中雕刻的是把唐朝二十万军队埋藏于西洱河边和在太和城竖立《南诏德化碑》的雄才大略的南诏王阁罗凤,其身着圆领宽袖长袍,头戴一种特制的具有地方特色叫做“头囊”的王冠;窟门两侧对坐的是头戴锥形高冠的南诏“清平官”;国王前身着“波罗皮”(老虎皮)的是南诏“大军将”;二号石窟里在国王阁罗凤坐前左右站立手握佩剑的那两个人就是史书中所记载的南诏王贴身护卫的“羽仪长”;还有手持雉尾长柄扇的侍女和衣着鲜明的南诏“仪仗队”;南诏“头戴羽饰和头插牦牛尾”的罗苴子(武士)形象。

在第二号石窟中有一个让我们不得不关注的重要历史人物,那就是身着大领僧衣,手持佛珠,头上打有曲柄伞(扛伞)和阁罗凤并坐的那个僧人。从整个石窟的布局来看,其官位非常显赫,地位仅次于国王阁罗凤。这有力地证明了在阁罗凤时期佛教势力已相当强大,以至达到了参与国家大事的地步。可见这位僧人的地位高于清平官,是仅次于国王地位的国家第二把手,能与国王共商国家大事。石窟给我们再现了一幅南诏“政教合一”的宫廷政治生活场面,是一个难能可贵的实物历史资料,这是在所有记载南诏的文献资料中从未出现过的。石窟中这个地位显赫一时的“僧人”应该是史书中所记载的阁罗凤那出家的弟弟阁陂和尚。

该石窟造像再现了南诏王者、清平官、羽仪长、仪仗队、侍从等的衣冠相貌、用具器物以及建筑和风俗。石窟的艺术形象和创作灵感来自南诏王宫当时的现实生活,使作品具有鲜明的地方特点与民族个性。石窟犹如一面镜子,使我们一千多年以后的今天,看到一千多年前南诏国宫廷政治生活与宗教活动等若干侧面。史籍所载南诏事迹简略,又多疏漏,成为今天了解和研究南诏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外交、典章制度弥足珍贵的实物资料。石钟山石窟一个窟就攮括了这么多的历史,不愧为真实写照南诏宫廷政治生活的艺术珍品。

来源:大理日报

 

电脑上扫描,微信中长按二维码,添加明华居士学佛网公众号

五明学习 工巧明 地理雕塑绘画建筑历史传记农工商业书法天文舞剧哲学其它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佛言佛语我们六道凡夫,是被业缠缚住。“业”是什么?善恶业。善业里面生贪爱,被贪爱所缠缚;恶业里面生嗔恚,被嗔恚所缠缚。换句话说,见色闻声,你生烦恼,喜怒哀乐、七情五欲,都是烦恼。我们被业所系缚,不得自在,所以佛祖教给我们放下万缘,使我们在生活里面,无论处顺境或者是处逆境,时时刻刻保持自己的身心清净。所谓身心清净,就是在一切法里面,不去分别、不去执着,也不去打妄想。为什么?这些都不是真实的。 摘录自佛言网由明华居士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