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读千年崇圣寺
2014/9/8   热度:149
游读千年崇圣寺 作为历史上的南诏“佛都”和大理国的皇家寺院,大理崇圣寺有着其特殊的历史地位和文化价值,其意义不仅在于佛法的传播,更启示了一种文明的传承。 崇圣寺,旧号千厦,始建于唐贞观年间,寺前三浮屠(三塔),为唐开元癸丑(公元713年)南诏所建,历四十八年功成,原为南诏“佛都”。史载,修建大理崇圣寺,一是由于南诏国王信奉“浮屠”可以成佛;二是大理古时多水患,古籍称大理旧为龙泽,故为此镇之。宏大的崇圣寺继三塔后建成,南诏国王经常和东南亚国家国王进寺敬香祈拜,故而成为“皇家国寺”。 明正德九年(1514年)五月六日,大理发生强烈地震,崇圣寺被震毁,除雨铜观音殿尚存外,其余殿堂楼房尽毁,“塔裂三尺许”,贵重文物丧失殆尽。 为使崇圣寺这一胜迹得以保存,学者李元阳多方奔走,组织重修三塔,并撰《重修三塔碑记》,后又陆续恢复重建了寺内许多建筑,记曰“七楼八殿”。 朝代更迭,岁月恒流,在历史永远向前的脚步里,千年古寺默默承受着时光的流变和风雨的侵袭,并且把一种古老的文化和文明默默传承。 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地方对崇圣寺逐步进行了恢复重建,重修了钟楼,重铸了“建极大钟”,重建了“雨铜观音殿”,并从二00二年起,进行了大规模恢复重建。重建工程集唐起历代大理建筑特色精华,精心规划建造,重现昔日“皇家国寺”的风貌。 恢复重建前的崇圣寺我无缘得见。不久前,历经数载,恢复重建完工的崇圣寺对游人开放,所以幸得瞻仰了这座历史上皇家寺院的威仪,心里的感觉只有恢宏,庄严,还有,就是似乎并不曾有过千年风雨侵袭的平静。 站在寺门前的广场上,只见宏伟的寺门俯瞰着广场,宽阔的青石阶从两侧上去,中间一只巨大的青石龙头,龙头下一汪清水。巨大的朱漆大门两侧,两尊高大的护法像,护法手持法器,审视着走进寺门的每一个人。 进了大门,穿过宽阔的庭院,上青石阶,就是第一座佛殿,佛殿的斗拱门窗全部都用红椿木精雕细刻而成,精美庄严的六合门迎接着朝佛的人们,殿中的佛像法相庄严。拜过佛,从大殿的后门出去,又是一进庭院,过庭院再上石阶,再进殿门。 穿过一进又一进庭院,走着一级又一级石阶,虔诚地走进一座又一座大殿。怀着那一份宁静而虔诚的心,忘了数这一路上来有多少道石阶,忘了走过多少个大殿,只有一路踏着青石板的双脚感到了微微的疼痛。我后来看到资料,恢复重建的崇圣寺占地六百亩,建筑面积有二万多平方米。 崇圣寺目前最高的建筑是望海楼,可以在上面远眺洱海碧波。站在望海楼下的平台上,看整座寺宇从三塔后一直延伸到苍山脚下,屋宇起伏跌宕,错落有致;建筑金碧辉煌,大气磅礴。 整个崇圣寺建筑群落统一采用了细白麻石和青草石进行墙面地面的铺贴和台阶踏步的支砌,柱础佛台均用大理石汉白玉,所有步阶的石护栏都精工细凿。整片建筑所用石料整齐划一,恢宏大气。寺中的佛塑按大理的多元文化、佛教禅宗密宗兼容的特点布局,每一尊佛像,或立或站,无不用心法相;或笑或怒,无不阐说佛法真意。九龙浴佛、五百罗汉让人徘徊。木雕的斗拱门窗上,每一只花鸟虫鱼都精雕细刻一丝不苟,上刻的经文一字一笔,无不极致。每一座殿门都有佛联,阐说佛的智慧和胸怀。寺中每一级向上的石阶,似乎都像征了佛的心念不断走向安宁圆满的过程。 依山临海,崇圣寺庄严而平静。历史走过千年的风尘,像做了一个长长的梦。如今这每一块砖石,每一步阶梯,每一座殿堂,每一尊佛像,每一幅佛联,默默承载的仍是这一路历史和文明的传承。远处,洱海的碧波千年依旧! 来源:大理日报
电脑上扫描,微信中长按二维码,添加阿弥陀佛平台公众号
五明学习: 工巧明: 地理 | 雕塑 | 绘画 | 建筑 | 历史传记 | 农工商业 | 书法 | 天文 | 舞剧 | 哲学 | 其它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佛言佛语:相随心转、命随心转,身体、气质,都随心转。不要在相貌上生分别、执着;只要一心念佛,不知不觉,我们的身体、相貌都会转变。真正发心弘法利生,绝不求名闻利养,命运就转得很快。如果我们用的是真心,见现在这个境界就是实相;用的是妄心,见这外面境界就是妄相,相随心转,就是这么个道理。 (摘录自佛言网,由佛前明灯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