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汕地区的建筑石雕
2014/9/8   热度:528
潮汕地区的建筑石雕 林佩娜 今天我们通常所说的潮汕地区包括汕头,潮州,揭阳三个地级市,管辖潮阳、潮南、澄海、南澳、饶平、潮安、揭东、揭西、普宁和惠来等10个县级市。潮汕地区以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造就了富有特色的潮汕传统建筑艺术。对于生在潮汕,长在潮汕的我来说,极其热爱和关心家乡的每一个事物。家里的房子上面那些精美的石雕,家族祠堂的门口、梁上甚至屋顶的壮观雕刻,还有隔壁村寺庙上面的石雕,早就引起了我的兴趣。以前,心里总是想着,这些雕刻师真的好厉害哦,他们为什么能够想到要在石头上面雕刻呢?怎么可以雕得如此出神入化呢?是不是其他地方的建筑也有这样的装饰呢?终于借着这次作业的机会,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可以好好的总结一下这些问题,更深入地了解潮汕地区的建筑石雕文化。 1、潮汕建筑石雕的演变历程 潮汕建筑石雕文化历史悠久,建筑石雕瑰丽多姿,内容丰富,技艺精湛,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潮汕建筑石雕是中国建筑石雕的一部分,受到中国建筑石雕的文化的影响。 1.1.中国建筑石雕的发展历程 建筑石雕在中国有着悠久而辉煌的历史。早在新石器时代就已经萌芽和发展,在河南安阳殷墟的商代遗址,就曾发掘出多种大理石圆雕,中国建筑石雕艺术装饰的理念,从汉朝开始一直是中国建筑装饰的一门艺术形式,在工艺美术方面已经达到相当高的水平,并影响到东南亚和日本、朝鲜等国家。六朝时期,在佛教艺术的刺激下,石雕工艺有了长足的进步。艺人们使用了圆雕、深浮雕和浅浮雕的手法,制作出相当精美的作品。到了隋唐时期,中国石雕工艺已经发展得非常成熟。宋元时期,中国的石雕仍不乏成功的作品,例如南宋时期制作的四川大足宝顶山佛湾摩崖石雕造像中的养鸡女。但是,大体说来,自宋代以后,中国的石雕艺术,已经有了强弩之末的趋势,其成就远不如隋唐时期。 1.2.潮汕地区建筑石雕的发展历程 潮汕建筑石雕与潮汕木雕的发展历史同源,始于唐宋,兴盛在明清,唐宋元是潮汕建筑建筑石雕的发展阶段,多受中原和闽南地区建筑石雕的影响,明代潮汕建筑石雕技艺走向个性化,表现了潮式镂通雕的雕刻艺术形式,有别于周边的地区。清代潮汕建筑石雕处于兴盛时期,康乾盛世使潮汕建筑石雕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光绪时期是潮汕建筑石雕的鼎盛时期,独特的潮汕镂通雕技艺日趋成熟。清末民初,潮汕建筑石雕处于鼎盛时期,纤细繁复的技术超过木雕,潮式镂通雕的艺术风格发展到顶峰,成为炫耀财富与艺术的物质象征。 2、自然地理和人文历史对建筑石雕的影响 2.1.自然地理与建筑石雕 潮汕位于广东省的东南部,频临南海,东与台湾岛隔海相望,东北与福建省相毗连,总面积1091818平方公里,西北高,东南低并且面海,形成一个海岸线长而又比较封闭的小区域。莲花山脉横亘本区西北部,从揭阳北部开始,经过普宁、潮阳、惠来,进入海丰,是潮汕水系与珠江水系的分水岭。潮汕水系有韩江、容江、练江三大主要河流。海岸线278km,漫长的海岸线和广阔的海域,对潮汕成为独特的潮汕历史文化造成极大的影响。潮汕地处热带与亚热带之间,北回归线横贯本区中部,气候温暖无霜雪,雨量充沛, 常常有来势猛烈的台风汛具有热带气候特征受自然环境的影响,使潮汕形成了独自特色的建筑体系,并体现在不同的建筑风格和装饰装修上。 潮汕气候温热,湿度大,是滋生白蚁的地方,对木结构建筑损害严重,同时潮汕是台风的登陆地带,为了防雨、防潮、防台风、防白蚁建筑在台基、柱础、柱子、梁架以及门厅的装饰装修方面大多用石结构,这是潮汕地区的建筑石雕比周边区域显得特别之多的缘故。由于潮汕常年受台风的干扰,建筑高度比较低矮,以减少风力的破坏,同时使用石结构防止海风所带的盐碱性的腐蚀破坏。潮汕地理气候的因素,建筑运用石结构以及装饰装修的建筑石雕有许多独特之处,体现出潮汕人的思想观念和审美意识,成为潮汕建筑的主要特征。 2.2.人文历史与建筑石雕 潮汕地区的建筑活动在晋代以前已经相当活跃;在秦以前,相对与中原隔绝,居住在这里的都是土著人;公元前355年南越人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成为潮汕地区的主人;直到秦汉之交,中央王朝实行中央集权制,汉文化才对潮汕有影响。 汉代中原汉人给潮汕带来了全新的建筑模式,有三合院形的大屋,有梁架结构,土墙、瓦顶、高敞堂皇……两晋以后,中原文化在潮汕传播逐渐扩大,但真正使中原文化成为潮汕的主流文化是从宋朝开始。安史之乱后人口的迁入改变了本地汉人与土著人的人口比例,汉族人在数量上占了绝对优势,为中原文化的传播创造了前提。明代后期,潮汕儒教的繁荣是空前绝后的,许多农家子弟挤身社会上层,在家乡潮汕兴起祠堂,炫耀表彰,显现养与教为内容的建筑石雕处处可见。明代开始,潮汕人不断离开故土,向海外开拓,潮汕成为海上丝绸之路,海外华侨众多,接受海外文化的濡染, 潮商兴建宗族祠堂,标榜孝义,对建筑石雕的地方特色形成和发展起极大的推动作用。在外来文化的猛烈冲击下,潮汕出现了中外多种文化并存的局面,多姿多彩的建筑石雕艺术形式,明显溶入了中西合一的风格,使近代的潮汕与中国沿海的北方地域有所不同。经过历代潮汕人的创造探索形成具有鲜明显现自己特色的潮汕文化。 3、潮汕建筑石雕的特色 潮汕建筑石雕以精美而传世,以细刻繁雕而见长,镂通雕技艺得到全面发展,甚至穿插以彩金,形成精细纤秀瑰丽的艺术特色。 3.1. 丛熙公祠的建筑石雕装饰艺术 丛熙公祠为清代潮汕典型的传统民俗型建筑,精工细刻,其建筑石雕的艺术水平具有历史性的突破,是潮汕建筑石雕的代表作。可以通过对这个代表作的了解,来理解潮汕建筑石雕的特色。 丛熙公祠位于潮州市潮安县彩塘镇金砂管理区斜角头,整座建筑为潮汕特色的“驷马拖车”建筑样式。丛熙公祠的建筑石雕中以门厅石门肚上两块80厘米X120厘米的“鱼耕樵读”和“士农工商”石雕屏最为出名。里面的雕刻精美细致,人物的神情丰富多彩,活灵活现,俨然是两个热闹的场面。二进天井最引人注目的是精美的拜亭,梁架上装饰木雕、石雕,狮子、飞鸟、鱼虾、螃蟹密布梁架上,显示出宅主的富贵和对吉祥的祈盼。门厅垂花柱的石雕花篮,可谓是潮汕石垂花柱的代表作,悬吊在梁枋上,精雕细刻,花篮里装满各式花朵,玲珑剔透、赏心悦目。 丛熙公祠的石雕牛腿式样千奇百怪,植物、花鸟、虫鱼,还有龙、羊、狮子等蹲立于檐下,用平雕、圆雕及镂通雕的方法与立柱、梁枋及斗拱组成华丽的建筑石雕装饰。植物纹石雕牛腿与动物纹石雕牛腿都赋予了某种意义的思想内容;如莲生于淤泥而不为泥染,象征“出污泥而不染”的人格 ;莲子为多子果实,象征多子多福;根为藕,象征情感上的“藕断丝连”。动物如麒麟,它是一种想象中的神兽, 丛熙公祠石雕牛腿的麒麟分不清雌雄,除头上见一角外,身子、脚爪都接近龙形,通身鳞片,只不过是一只独特的四足兽。建筑石雕的牛腿也运用方位及祥瑞动物的配置,增强内容的意义。丛熙公祠门厅前,运用圆雕的手法雕刻了雄雌一对石狮,雌狮抚子,通体灵性,亲切可爱,又有一种强烈的威严感;雄狮外形新颖,身上狮毛别具一格,引人注目,显示出勃勃生气。狮子是山林之王,以一身威猛的阳刚正气,震慑着邪恶,民间将其看成一种精神和深深地张扬于天地间的巨大力量。 3.2.与潮汕木雕的联系 从题材、内容、表现手法到工艺特点,潮汕石雕都跟木雕十分类似。从丛熙公祠门厅的石结构,可以看出它极力模仿巨大原木建筑结构的厚实感,在立柱与梁枋的节点处以各式花纹雕刻装饰,并赋予其主题,这些是与潮汕木构建筑完全相同的。用建筑石雕来模仿建筑木雕,技艺、精细的程度甚至超过木雕的趣味,最终追求建筑石雕的耐久性和建筑的艺术性。建筑石雕的精细程度是潮州木雕所不能达到的,建筑石雕在当时新的突破,尤其是用泡水细磨轻刮的方法,更表现出前所未有的精工细雕,大胆创新的雕刻方法和对建筑石雕的探索足以反映潮汕这片海边地区人们的自觉,潮汕石雕艺人非凡的创造力和作品杰出的设计方法和独特雕刻的样式。 3.3.潮式镂通雕 潮汕建筑石雕是在宋《营造乏式》“剔地起突”地基础上发展起来地雕刻方法,表现主题内容的刻法是“地”变为45度角,形成更多层次的雕刻内容,然后层层镂通雕,从而逐渐演变为有自己独特艺术风格的镂通雕技法。潮汕建筑石雕镂通雕的艺术特色可以总结为“杂杂、匀匀、通通”“杂杂”指潮汕建筑石雕构图内容的丰富,杂而不乱;“匀匀”是指匀稳而有章法可依。“通通”是指潮汕石雕最求通透玲珑的艺术效果,体现了空灵剔透的特点。 在构图上,要求物物紧扣,排列有序,虚实对比,留空讲究。留空有时是画画的画眼,万物中的一点空,使主体更加突出。按照其构件的性质的不同,雕刻的方法也不同。如大梁、立柱、斗拱等承重构件一般使用“减地平忣”和“素平” 的方法来雕刻;如随梁枋、牛腿、穿枋等构件,比较接近人的视线并且不是主要的受力构件,则用单层或多层镂通雕的方法来雕刻,力求精美细腻,纤巧华丽,突出主体的艺术形象。 代表镂通石雕最高水平的清末至民国初年石刻,是潮安县彩塘镇金砂乡华侨富商陈旭年兴建的从熙公祠和潮阳谷饶镇深洋村的梅祖祠。前文所提到的从熙公祠耗资26万银元,穷14年之功建成。其中石刻艺术是最突出的有凹肚门楼“仕农工商”、“渔樵耕读”两幅石刻,工艺精湛,令人惊叹。“仕农工商”屏中牧童拉紧的牛绳,长10厘米,直径仅有4毫米,镂空雕刻,而绳纹清晰;“渔樵耕读”屏中渔夫撒开的渔网,网目张缩有致,褶纹疏密自然。其他花鸟屏的花枝荷梗、昆虫触角、石柱棱角都是高难度技艺。梅祖祠的四面镂通的石花篮,线条笔直、棱角流利,多种造型的石柱,至今仍少有能超越者。 3.4.潮汕建筑石雕的特点 3.4.1. 具有丰富的雕刻手法和特有的石雕形式 潮汕建筑文化主要融合了土著越文化、闽文化、中原文化和海外泊来的各种文化,这些文化的长期交汇,产生独有的潮汕建筑特色文化,从而使潮汕建筑石雕的形式呈现建筑科学丰富多彩,有凸雕、沉雕、圆雕、平通雕和多层通雕等表现形式和手法,罕有象潮汕建筑石雕这样,除了沿用传统的四种雕刻方法之外,还借鉴潮汕戏剧、绘画等民间艺术形式,创造特有的潮汕建筑石雕形式,以精美而传世,以细刻繁雕而见长,凸现财大气粗,精雕细凿出来的奢华富贵,是一种财富的折射,雕刻技术的炫耀。 3.4.2. 是潮汕传统个性的表现 建筑石雕的内容往往反映出一个民系的民俗和精神风貌,反映一个时代一个地域的人文历史和各个时代审美趣味的转变。潮汕地区因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人文历史,使她成为一个迷信而又热情的地方。潮汕地区保持着原生农业文化的协调性和保守性,同时又吸纳了海洋文化,拓展的文化特质,因而在潮汕建筑石雕的历史长河中把民俗融入建筑石雕,注重音形的意象,炫耀昔日的荣华富贵,在雕梁画栋,飞檐走兽等建筑石雕都有突出的表现,呈现着火热、凝重而又迷信的南国情调。 3.4.3.受到海洋文化的熏陶影响 潮汕自古以来与海外交往密切,对开拓海上丝绸之路做出不可磨灭的贡献。红头船、石狗是潮汕渔民为求在海上的平安归来的象征,龙、水兽等吉祥动物置于屋顶,以期望带来好运,折射到建筑石雕如在建筑石雕上涂上鲜艳夺目的色彩,以达到视觉所需要的兴奋剂,另有一番趣味。潮汕建筑石雕的浓郁海洋味,经过历代潮汕人的创造、探索和推陈出新,逐渐地体现着自己的特征。 3.4.4. 注重“音、形、意”寓意 土著潮人有崇拜蛇的习俗,蛇是龙的形象的来源,故潮人后改崇尚龙的图腾,潮汕柱子雕盘龙,门罩刻透通雕龙,墙上饰龙云图案,龙成为潮汕老百姓最喜爱的题材之一。此外,以松、竹、梅、莲、兰象征“吉祥、富贵、长寿”的意义,这些题材的雕饰表现,也常为潮汕建筑石雕创作所采用,潮汕建筑石雕注重“音、形、意”寓意,题材和内容极为丰富多彩,雕刻手法也就自然显得自由活泼。 3.4.5.体现着本地区地特有审美 人是建筑发展的最关键因素,建筑的主人和工匠直接参与建筑活动,都带着自己的传统生活习俗以及他们的审美观念。无论从建筑的构架、建筑形式到建筑石雕都烙印有自己独特的地方审美特色。 总之,潮汕建筑石雕主动吸收西洋文化,揉合外来的建筑材料和建筑技术,使传统的潮汕石雕增添异域文化元素和信息,从而创造出一种另类的地方建筑艺术, 所形成地这个具有显著地方特色的潮汕建筑石雕文化体系, 正是潮汕建筑石雕的美学价值所在,而最终是成为了人类一笔宝贵的文化遗产 参考文献: 1. 《潮汕建筑石雕艺术》 李绪洪著 广东人民出版社 2. http://www.zydg.net/magazine/html/363/363815.htm 3. 《潮汕文化源流》 作者:黄挺http://www.csfqw.com/culture/ 4. 林凯龙:《潮汕老屋》,汕头大学出版社,汕头,2004。 5. 《论潮汕建筑石雕》 李绪洪 《建筑科学》第22卷第1期
电脑上扫描,微信中长按二维码,添加无量光素食、护生、传统文化公众号
五明学习: 工巧明: 地理 | 雕塑 | 绘画 | 建筑 | 历史传记 | 农工商业 | 书法 | 天文 | 舞剧 | 哲学 | 其它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佛言佛语:你真正觉悟,念佛求生净土,这是“了生死、成佛道”的一条大道,是成佛之道,这个善根可以说在一切大乘佛法里面是最上的善根。 佛在《无量寿经》上跟我们讲得很清楚、很明白,这种善根是过去无量劫来多生多劫修积的。凡是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的人都是多善根,都是大善根。愈是品位高,善根愈多,为什么?他信得愈深,愿也切。深信切愿,这是大善根、多善根,这是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一生成佛的亲因缘,第一个因缘。善根是我们本身具足的,是我们自己具有的,不是从外面来的,别人帮不上,自己一定要深信,一定要发恳切的大愿。 (摘录自佛言网,由明华居士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