碧云寺保水之争


2014/9/8    热度:143   

  碧云寺保水之争

  人们都知道,香山之地,水源丰沛,泉眼多达50余处。其中最著名的是“以泉取胜”的碧云寺卓锡泉。它不仅是寺院及周边人们生活和香山池湖、景物的生命泉源,更是形成“玉泉趵突”景观的重要泉源之一、是昆明湖水的重要组成部分。

  但碧云寺与周边的水源之争早在清乾隆年间就已开始,并使数名朝官为此丢了顶戴花翎。

  乾隆四十八年(1783)十二月碧云寺源源不竭之水突然枯竭,次年三月,园丁匠役将山石拆开,淤泥渣土全行出净,究不能得水。弘历得知后传谕定郡王绵恩会同内务府主管御园官员金简带领营汛园庭官员前赴履勘。十五日后得报:泉水不畅,实系淤塞,深挖六尺,水即涌下,并加疏导。然而,疏浚畅流之后的第二十天,碧云寺官员又报“泉水不见增长,且消去一尺有余”。

  为弄清缘由,弘历派六阿哥质庄亲王会同绵恩、金简彻查此案。数日后得:因泉水上游开挖煤窑,窑商韩承宗等误将泉路刨断造成。弘历当即降旨“已开之窑封闭不能得利,令该商户等将来源修治”。主管碧云寺的官员“姚良、福善、明庆等俱著革职锁拏。”并立碑曰“山前属龙脉之地,禁止挖煤掘矿”。

  尽管如此,在之后的数百年里,破坏水源之事仍是接连不断。

  清末民初,冯国璋任总理时,有人在寺后开窑,且将开出的煤运至碧云寺道路两侧,使寺庙前如同煤场,就连这条路也因此得名“煤厂街”,寺院周边环境遭到巨大破坏。1947年碧云寺主持又以窑帮助穷人生计为由,向当地主管部门申请在寺后开窑,由于开窑,致使当时寺内泉水“只剩一条细线了。”

  解放后,虽然香山公园对环境进行了大力治理保护,但水的问题一直未能根本解决。1968年碧云寺的水源又面临危机。原因仍是周边农村在碧云寺后墙外选址开窑,窑口出煤后切断了碧云寺水源,造成香山严重缺水、门区煤块阻塞、道路不畅。香山公园向市里反映此事,市里指示“停止挖煤”。为减少农村煤窑的损失,市里还批给了农村4台发电机、4台水泵和部分钢指标,并建了一个锻件场。香山公园还用6万多元折购了他们的挖煤设备。但时隔两年,农村又以灌溉农田为由,在碧云寺原煤窑出水处打井。市里得知后明确指示:“香山碧云寺是中外有名的风景区,不能破坏,不能含糊,不要在这里打井。”但执行中阻力重重。由于周边不间断地从井内大量取水和严重的自然旱情,至1981年公园出现“池湖变为沼泽,花草树木干旱严重,部分幼树干旱死亡”的严重问题。眼看着成批的死树从山上运至山下,眼看着员工亲手养育的苗木一天天消失,公园不得不考虑根本的解决办法。

  1984年,随着改革开放政策的落实和国家经济形势的日益好转,园林局决定拨款10万余元在碧云寺后选址打井,经过施工人员的努力,终于打成了一口日出水量480吨的深水井,这口井的开凿成功彻底解决了公园景观及寺院和周边住户的用水问题。至此一场延绵数百年的碧云寺保水之争,才终于落下了帷幕。从这里,我们也可以看出过度开采对生态环境的巨大破坏,和人类在保护大自然的历程中留下的艰难脚印。(朱如意)

  (资料主要引自《香山公园志》)

 

电脑上扫描,微信中长按二维码,添加观世音菩萨平台公众号

五明学习 工巧明 地理雕塑绘画建筑历史传记农工商业书法天文舞剧哲学其它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佛言佛语常言道:“惜衣有衣,惜食有食。”我们每一个人,一生均有其数:寿有其数,福有其数,禄有其数,数尽则亡。有一些人,在有钱有势的时候,肆意挥霍浪费粮食,不懂得珍惜粮食,结果晚年很惨:一则禄尽早亡,二则贫困交加,晚境凄凉。 摘录自佛言网由佛前明灯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