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佛教流传与中土佛塔建筑


2014/9/8    热度:319   

中国佛教流传与中土佛塔建筑

中土佛塔,源于印度之苏堵坡(stupa),最初是用来贮存、供奉释迦牟尼舍利子
。后世也用于供奉高僧骨殖。印度的苏堵坡是一个半球形隆起于地面,或有室,其
外或设置一些祭祀相关的设施。苏堵坡入中土后与中原原有的建筑样式,重楼相结
结合,最终形成中国式样的塔。现存的塔,除佛塔外,多文峰塔。清人喜作文峰塔
,多于城市东南角建之,此处不便详述。本文将就中国佛教流传与中土佛塔建筑形
制流变的关系作出若干论述。


印度佛教何时传入中国,学界争论最盛。传说北印度阿育王统一南瞻部洲,发弘愿
,倡佛法。在众夜叉(yaksas)的帮助下,在一天之内在全洲建立佛塔8.4万
座,分别供奉佛舍利。(1)其迹,或曰有在中国者,后人如刘萨阿等,在各地发
掘,所获颇丰,但后人多目其为伪。

正史中佛教寺庙的建造,最早见于汉代。可征的最早的建塔记录概出于后汉。汉末
笮融受陶谦委派“督广陵、下邳、彭城运粮”。他“大起浮屠寺”,“上累金盘,
下为重楼,又堂阁周四,可容三千许人”。(2)《三国志》也记载该塔“垂铜盘
九重,下为重楼阁道”。可见其形制,为苏堵坡变体与重楼之结合,层数较多,下
有小室。小室可以供奉佛像,“以铜为人,黄金涂身,衣以锦彩”。(3)这一形
制与早期西域诸国寺塔,有很大不同,如鄯善米兰古寺残塔,周身浮雕大量小佛龛
,下无室,主要供信徒环绕作礼拜用,印证了早期佛教经典中表现的“顶礼世尊双
足,右绕三匝”(4)的记载。而笮融造的塔却已经由供信徒环绕瞻礼演化出堂内
诵经、供奉佛像、贮存佛经等其他功用了。


两晋南北朝时代,佛教渐渐摆脱了对道家、道术的依赖,在流传中显露出自己的独
特性。在南方,佛教之兴,以至后人有“南朝四百八十寺”句。一方面,保志、傅
大士等人与统治者保持密切的联系,利用上层的力量弘法;另一方面,僧侣也积极
融入士大夫文化,开创士大夫佛教,支遁成为南方清谈界的领袖人物之一,慧远在
庐山精舍建立僧团,开创了后世最盛的一支净土宗。在北方一批西域译经者来到中
土,在洛阳等地大开译场。而一代名僧鸠摩罗什的去向,甚至引发了北方姚秦政权
和吕凉政权间的一场战争。著名的云冈石窟也是在此期开凿的。

北魏熙平元年(516年),灵太后胡氏在洛阳兴建永宁寺,“中有九层浮图一所
,架木为之,举高九十,有刹,复高十丈,合去地一千尺,去京师百里已遥见之”
。(5)上世纪八十年代初,考古人员发掘永宁寺旧址,发现一塔基,证实该塔“
建在高出地面五米许的土台上”,“基座呈方形,有上下两层”,下层“东西广约
101米,南北宽98米”。(6)据杨鸿勋先生推算,该塔原高达147米,可
以称得上是中华第一高塔。

中国现存最古的砖塔,嵩岳寺塔,也建于北魏时。该塔平面十二角,塔身高耸,叠
涩檐十五重,这一形制,梁思成先生称之为“密檐塔”。该塔保留了早期佛塔供瞻
礼的作用,塔身多置佛龛,以为供奉。塔下有一八角形十层小室。塔有砖刹,形如
一小型七檐密檐塔。此塔柱础作覆盆状,柱头饰以垂莲,仍可见印度建筑的影响。
(7)山东历城神通寺存四门塔一座,形态奇特,该塔单层,顶作阶级方锥状,四
方各有门,相互交通,功用不详。《中国建筑史》言此为东魏时期作品。《中华文
明史》言隋大业七年(611年)作品。山西五台山佛光寺大殿之侧,有魏齐间“
祖师塔”一座,平面八角,两层,下有一小室,形态也很奇特。


唐代为中国佛教极盛一时的朝代。李氏诸帝除武宗有会昌灭法之举外,余虽奉李耳
为祖,但有大国宗教宽容之气度,采“三教并用”政策,力图调合三教。唐高宗及
其废后王氏有断发奉佛之举。武后称帝,尊号金轮,年号大足。“令释教在道法之
上”,后来又“有沙门十人伪撰《大云经》...制颁于天下,令诸州各置大云寺
,总度僧千人”。(8)玄宗时,密宗由“开元三大士”善无畏、金刚智、不空三
藏等人传入中土。玄宗请之入宫,为授灌顶。不空甚至为肃宗、代宗灌顶,为三代
国师。(9)唐宪宗元和十四年(819年)迎法门寺佛指骨,“王公,士庶竞相
施舍...百姓有破产充施者,有烧顶灼臂而求供养者”,(10)并引发了朝中
一场政治斗争。中土佛教的八宗也大都肇始于隋唐。

唐塔留存于金者,皆有大气度,现天可汗之气象。它们大都是砖塔,平面作正方形
,如有室,则楼板扶梯全是木构。但是天宝年间所建的净藏禅师塔例外。该塔在河
南登封城西北十二里,为净藏禅师之墓塔。塔一层,平面作八角形,小室也是八角
形。八角形塔在后世多见,在唐则仅此一例。其它如西安诸塔:兴教寺玄奘墓塔、
香积寺塔、慈恩寺大雁塔、荐福寺小雁塔,无不中的。

另外,在敦煌唐代壁画中,有一些比较特殊的塔,梁思成先生分大致有四类:一木
塔,即全木结构者;二多层塔,形如多个四门塔叠砌而成;三下木上石塔,这种塔
违反力学原理;四完全印度化的苏堵坡。然而,这些塔形,在现存唐塔中皆不见实
例。


宋代诸帝,除徽宗嗜道,余皆佞佛。其时,中土佛学诸宗差别多已模糊。三论、唯
识、三阶诸宗已日渐式微。禅宗一花五叶,七宗也已归并,形成“临(济)天下,
曹(洞)一角”的状况。唯净土宗,以修行简便,在士庶人民中流传较广,并与禅
宗相互渗透,虎丘、大慧诸僧多禅净双修者也。因此,宋代佛塔的形制也兼容各家
之长,形态多样。

宋塔较多者,为砖仿木结构之制。留于今者如苏州罗汉院双塔、灵岩寺虎丘塔以及
杭州六合塔。早先的单层密檐塔也多见于宋代,而且形体更加秀美,其著名者如河
南济源延庆寺舍利塔,宜宾白塔。宋又作石塔,塔有大小。大者,如福建晋江之镇
国塔、仁寿塔,全塔皆石制,仿木构极为忠实。小者,以独石雕刻为塔,名为塔,
实为经幢。保存得比较好的如湖北当阳玉泉寺铁塔。另外,山东济宁铁塔寺,镇江
甘露寺均有宋代铁塔。宋有木塔一存于今日,为河北正定天宁寺塔。塔九层,平面
八角,下四层为砖造仿木构,上层为木造,别具一格。宋又有一琉璃塔,为河南开
封you(示+右)国寺塔。塔身遍着铁色琉璃,故又俗称铁塔。塔平面八角十三级
,全高55.08米,极高瘦欠安定感。另有两宋塔,下数层极宽大而上数层极窄
小,相貌奇特。一为山东滋阳兴隆寺塔,一为开封繁塔。前者为造塔之资失算,不
足以尽为之。后者为明代削王气,将上数层截去,乃为今日模样。其原层数今不可
考。

与北宋同时之辽,据华严宗传教中心五台山,佛事有盛于宋者,建塔之风亦盛。

其以密檐塔最为盛行,且形制大致相类。今存最古者,河北涿县普寿寺塔。平面八
角,下有单层小室,塔身居须弥座莲花座上,较瘦高,上叠出重檐。另如北京天宁
寺塔、房山县云居寺塔均此类作品也。辽塔中有涿县云居寺一塔,建于大安六年(
1081年),平面八角,六层,与其余作品作奇数层不同,为一异品,中国佛塔
建筑中的特例。辽塔中最著名的,是山西应县佛宫寺的释迦塔,即俗呼应县木塔者
。此塔为现存最古最大的全木结构塔,建于清宁二年(1056年),平面八角,
五层,高约67米,各层均立有佛像,都是辽代的作品,极为精美。


入元以后,中土佛教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西南边陲的藏传佛教迅速传播入内地。

初元统治者奉藏密甚虔诚,“百年之间,朝廷所以敬礼而尊信之者,无不用其至”
。元人尤其奉信萨迦白教。中统元年(1260年)元世祖忽必烈甫即位,即封萨
迦派最重要的精神领袖罗追坚赞(八思巴)为国师。至元六年(1269年)颁行
八思巴文字,升其号为帝师大宝法王。(11)九年,又以其领总制院(后改为宣
政院)事,“掌释教僧徒及吐蕃之境而隶治之”。(12)十六年,八思巴圆寂,
谥以“皇天之下一人之上开教宣文辅治大圣至德普觉真智佑国如意大宝法王,西天
佛子,大元帝师”。(13)自元世祖以降,历代元帝皆有帝师,“累朝皇帝,先
受佛戒九次,方正大宝”。(14)

元亡后,前元藏区最高藏族长官,摄帝师喃加巴藏卜即向明入朝,“先遣使朝贡,
五年十二月至,明年二月躬自入朝...改摄帝师为炽盛佛宝国师。”在此之外,
明朝政府还在西藏封大宝、大乘、大慈、阐化、赞善、护教、阐教、辅教等八王,
确认了明政府对藏区的控制。(15)

其时,北方蒙古多崇格鲁黄教。自二世以来,达赖喇嘛渐渐成为蒙古诸部最大的偶
像。三世达赖索南嘉措转世即作蒙古人云丹嘉措,为鞑靼部俺答大汗之曾孙,“于
是黄教普蒙古诸部”。(16)正德十年,明武宗对格鲁派活佛发生了兴趣,有意
召而见之。阁臣梁储在柬书中对有明崇密宗的用意讲得十分明确,“西番之教,邪
妄不经。我祖宗朝虽尝遣使,盖因天下初定,借以化导顽愚,镇抚荒服,非信其教
而崇奉之也。”(17)

有清对藏传佛教控制更深。皇太极天聪四年(1642年),固始汗、四世班禅、
五世达赖牌伊喇固散活佛(呼图克图)使盛京(沈阳),“是为(清)西藏通好之
始”。顺治四年(1648年)。清帝加达赖号为“西天大善自在佛领天下释教普
通瓦赤怛喇达赖喇嘛”,并为之造西黄寺。康熙九年(1671年),加班禅号为
“班禅额尔德尼”。(18)乾隆间,作金奔巴瓶以为认定活佛之用。这些作法,
其意昭昭。乾隆自己说“盖中外黄教总司此二人(达赖、班禅),各蒙古一心归之
,兴黄教即所以安众蒙古,所系非小”。他一再强调“非若元朝之曲庇谄敬番僧也
。”(19)清末史学家魏源也指出“卫藏安而西北边境安,黄教服而准蒙之番民
皆服”。(20)事实上,清政府甚至两次革除达赖名号。一是六世达赖。五世达
赖圆寂后,第巴桑结(就是《鹿鼎记》里那个桑结)秘不发丧,私立罗布藏仁青策
养嘉措为六世达赖,并引准噶尔蒙古叛清。平叛后,”拉萨汗集众讨诛桑结...
因奏废桑结所立达赖,诏送京师”。一为十三世达赖阿旺罗布藏塔布克嘉穆措,联
俄叛清。张荫棠入藏整顿。藏军败绩。达赖出逃至印度,“降旨数达赖罪恶,革取
名号”。(21)

因此元明清佛塔出现了许多非中原形制的作品,如瓶形塔、金刚宝座塔。

瓶形塔,在元代有河南安阳白塔,全塔石制,塔座由八角形须弥座两叠而成,上有
三层八角刹,形略如小塔。梁思成先生认为是中土最古的瓶形塔。又如北京妙应白
塔,建于至元八年(1271年)。须弥座平面折角四方形,瓶形肥短。又如北京
护国寺舍利塔,延you(示+右)二年(1315年)建高仅6米,与妙应寺形态
基本相同。

明之瓶形塔,如五台山塔院寺塔,为今五台山的中心建筑,建于万历五年(157
7年),瓶形巨大,顶有金属宝盖,宝珠形如一金属小型瓶形塔。

清代的瓶形塔,如北海永安寺白塔,在北海琼华岛山巅。是最有名的一座瓶形塔。
虽然这是一座佛塔,但实际上确是内苑(西苑)风景的一件点缀。建于顺治八年(
1651年),是清代最早兴建的一座佛塔。塔肚的正面,有龛作壶形门,称为眼
光门。塔上立十三天,宝盖以及宝珠等。它的形制与元明有不同,须弥座简化为一
层,比例也更为高大,变莲花座为三重金刚圈,形体变肥短为高瘦。法海寺塔位于
西山静宜园之南,塔在门上。顺治十七年(1660年),不设金刚圈,塔肚四面
作眼光门。相传居庸关上原也有塔,今亦不存。

金刚宝座塔形态奇特。基本上是以数层高台为基,上立多个小塔。

房山云居寺有南北双塔。两塔于大塔四周各有四小塔拱卫。大塔为辽代作品,小塔
建于盛唐,七崦密檐。五塔合一,可以视为中土金刚宝座塔的滥觞。河北正定广惠
寺有花塔一座,很奇特。一主塔四隅附四小塔,联合而成。主塔三层八角,子塔六
角单层,各有室相通,可以视为金刚宝座塔的变形。

北京西直门外原真觉寺有塔一座。明永乐间“西番班迪达来贡金像,建寺居之”,
成化九年(1473年)诏寺中准建印度式宝塔,“累石合五丈,藏经于壁,左右
蜗旋而上,顶平为台,列塔五,各二丈”。(22)云南昆明妙湛寺有塔,上五小
塔皆作瓶形,明天顺年间作。北京西山碧云寺,塔建于乾隆十二年(1747年)
,形态与真觉寺塔近,但是由于它是建于重层石台上,因此气势更大。明代原有单
层密檐小塔五座,清代则在前立瓶形塔二,中间立中式砖亭一座,方亭上四隅有小
瓶形塔。


作为一名中文系的学生,写建筑史方面的东西,总会给人一些螳螂当车蚍蚨撼树不
自量力不知羞耻的感觉。事实上,这个“中国古典园林欣赏”课作业中,建筑材料
全来自于《中国建筑史》。这句话很奇怪,仿佛梁思成先生是个卖黄沙水泥什么的
。我一直认为论文的最高境界在王小波万寿寺里的《中国性器考》。本来也想用小
说笔法来写的。不过《寂寞传》写乏了,懒得思考,于是只要依傍比较熟悉的佛教
史来作。用上大量的史料充数,好象自己是历史系出来的。感觉上有点不务正业,
好象在一个叫“中国古典园林”的讨论版里胡乱灌水。那个像我导师样子的老西
,看了又要把张脸板出什么斑来了。


注:
(1)相关材料,散见《阿育王传》(大正藏2042)《阿育王经》(大正藏2
043)《阿育王息坏目因缘经》(大正藏2045)《善见律毗婆沙》(大正藏
1462),传引自《佛教征服中国》荷兰-许里和

(2)《后汉书》卷73

(3)《三国志》卷49

(4)《金刚经》玄奘译本

(5)《洛阳伽蓝纪》卷一

(6)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所洛阳工作对《北魏永宁寺基发掘简报》,《考古》
1998.3

(7)《中国建筑史》83

(8)《旧唐书》卷6

(9)《中华文明史》卷5,567

(10)《旧唐书》卷15

(11)《元史》卷202

(12)《元史.宣政院志》

(13)《元史》202

(14)《南村辍耕录》卷2《受佛戒》

(15)《明史》卷331

(16)《清史稿》卷525

(17)《明史》331

(18)《清史稿》卷525

(19)《卫藏通志》卷首《高宗纯皇帝御制喇嘛论》

(20)《圣武记.国朝绥抚西藏记下》

(21)《清史稿》卷525

(22)《帝京景物略》

 

电脑上扫描,微信中长按二维码,添加地藏菩萨平台公众号

五明学习 工巧明 地理雕塑绘画 建筑历史传记农工商业书法天文舞剧哲学其它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佛言佛语我们一起念头就是一句阿弥陀佛,这就叫一心执持名号。一起心动念的时候,你不要管它,善念也好、恶念也好、染念也好、净念也好,不理会,马上把它转变成阿弥陀佛。古人常讲“不怕念起,只怕觉迟”,就是教我们妄念一起,要立刻转成“阿弥陀佛”;叫“阿弥陀佛”念念相续,不要中断。我们业障习气有第一念,第二念就变成阿弥陀佛了,这叫伏烦恼,这叫做功夫成片,三辈九品里面是下三品往生,我们人人都可以做到。 摘录自佛言网由佛前明灯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