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海寺的建筑与彩塑艺术
2014/9/8   热度:1313
镇海寺的建筑与彩塑艺术
周祝英
(山西省社会科学院,山西太原030006)
摘要:镇海寺是五台山十大黄庙之一。其地古松奇特,风景优美。三世章嘉国师曾于此修行弘法,著书立说,因而镇海寺成了远近闻名的梵宇琳宫。镇海寺建筑雄伟,塑像精致,壁画精美,具有鲜明的藏传佛教风格。特别是三世章嘉国师灵塔,更是造型别致,构思奇特,华丽美观,气魄非凡,是融汉、蒙、满、藏和印度风格为-4~gj精美建筑,也是覆钵式塔中的精品。
关键词:镇海寺;建筑;塑像;壁画;塔中图公类号:K878.6 文献标识码:E 文章编号:1000-6176(2003)04-0015-08
五台山是著名的佛教圣地,历史悠久,建筑宏伟,寺宇林立,错落有致,有的建在清净无染的宽阔平地上,有的建在神密莫测的半山崖,有的建在溪水环绕的莲台中,有的建在百花争艳的山顶上,有的镶嵌在风景优美的山丘上……它们分布在五台山方圆500里的沟壑山崖、平地顶峰、泉边林涧等各个地方,形成了一个规模宏大、风格别致的寺庙群。这里,我们先来介绍一下台怀镇南5公里、石凉公路西边的一处幽雅别致的景观。当你站在公路东面抬头仰望时,眼前呈现出一幅如诗如画的美景。在崇山峻岭上长满了参天古松,苍翠欲滴。在湛蓝色的天空下,青松蓝天相互辉映,显得更加翠绿蔚蓝、色彩分明、一尘不染,顿觉心胸开阔,遐想无限。这对于我们常年生活在喧闹嘈杂、大气污染的城市里的人,观赏如此蔚蓝的天空也是一种奢侈的享受,就在这松杉蔽日的锦绣屏障中镶嵌着一座梵宇琳宫——镇海寺。
沿着石阶小径向上行进,耳边响起深沉动听的阵阵松涛声,高大挺拔、绮丽多姿的古松引人入胜。古诗赞其曰:“五台镇海多古松,霜皮黛色高参天。白日沉沉不到地,秋风飒飒生寒烟。或如龙爪拿云出,或如山鬼摩空拳,或如青牛森五祚,铁干不受枯藤缠;或如黄葛耸翠盖,虬枝四茁盘云巅。”描述了镇海古松的千秋风韵,绝妙无穷。镇海古松不仅风姿多彩,而且还是我国罕见的珍奇树种。其松出类拔萃,引人注目。虽是松,却似柏,树干通直高大,果实呈椭圆形,比柏果大,比松果小,故称为“松柏长青树”镇海松涛是五台山的一大景观。穿行其间,无不被这美景圣境所陶醉,不知不觉便来到镇海寺山门前,稍作休憩,极目环视,东面清水河宛如一条银色的飘带,在青山群峰中轻歌慢舞;南边高峰挺拔,碧波荡漾;西面峰峦叠嶂,松林茂密,杂草葳蕤,百花争艳;北侧崇山峻岭,古松出于岩上。该寺三面环山,面临清水河,真是一处敛心舍欲的禅林宝地,难怪三世章嘉国师于此常住、闭关静修呢?清康熙皇帝为镇海寺题写的碑文云:“镇海者,乃交口之幽丛,当台怀之胜。概崇基峻刹,缁流禅诵之堂。奥境灵区,法驾经行之地。”
镇海寺于清初改为黄庙,为五台山十大黄庙之一,是山西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寺宇坐西面东,依山就势,海拔1600米。寺两侧山泉溪水,常年流淌,犹如两条银龙落于谷间。镇海寺坐落在中间的山丘上,正如—颗明珠,故被称为“二龙戏珠”之形胜之地,关于镇海寺名的来历还有一段优美动听的传说。相传此处原有一眼山泉,底通北海,泉水喷涌不断,常流不息。一天,有位姑娘哼着山歌,一蹦一跳地来到泉边,一边戏水,—边洗脸,这下,惊动了住在海底的九龙王,他看到姑娘天生丽质,明眸皓齿,非常动人,随即生起YIN心,要对姑娘非礼。姑娘吓得连连后退,随之双手合十,虔诚的念着文殊菩萨的圣号,就在九龙王步步相逼的危急之时,文殊菩萨应化而现,救出姑娘。九龙王十分恼怒,一气之下驱动北海,顿时波涛翻滚,从泉眼迅猛涌出,水患成灾,祸及百姓,文殊为了拯救四方众生,便用文殊寺的大铜锅盖住海眼。从此,这里又恢复了往日的宁静,更加增添了美丽神奇的韵味。后人为纪念此事,在铜锅上建了一座覆钵式砖塔,起名为镇海塔,镇海塔就在该寺的前面。从此这座寺院也就称之为镇海寺了。
该寺创建于明代,占地1620平方米。平面布局为四个院落组成,正院为—进两院,右边为塔院和南院,殿堂房屋100余间,均为清代建筑。正院为该寺的主体建筑,中轴线上依次有三层殿宇。第一层为天王殿兼做山门,山门前为一平台,并围有石栏杆,门两边有一对威猛可爱的石狮子,它们昂首挺胸,守卫着这座寺庙,狮子前方还有一对旗杆。天王殿门额上方挂一“镇海寺”匾额,殿两旁各有一门,左边为“佛门”,并书有:“天作高山高山作镇,门通大道大道通神。”右边为:“龙门”,其联云:“活水有真源古寺服爰开清净地,名山绕胜景祥光犹获往来人。”天王殿面宽三间,13.4米,进深7.7米,单檐硬山顶,高高屋脊正中置有金色闪亮的宝瓶,其上为法轮结顶,左右两边用砖雕刻着鹿等图案,屋脊两端为兽脊鸱吻。进入殿内,迎面是笑容可掬、神态自若的大肚弥勒佛。这也是我们进入每座寺庙占首先看到的—尊笑脸相迎的佛像,他—方面显示广佛教博大圆融、平等待人的精神,另一方面也让人顿生欢喜心,去除一切邪恶杂念、弥勒佛背后为石雕韦驮菩萨像,雕刻精细,形象逼真,韦驮菩萨双手合十,两手腕上横置金刚杵,表示它是接待游方僧众的寺庙(韦驮还有—种姿势,即一手握杵拄地,另一手插腰,表示它是不接待游方僧人的寺庙)。他身着甲胄,威风凛凛,面对大雄宝殿,守护佛法。据佛经记载,韦驮的真正身份是帝释天,为忉利天的统帅,四天王是他的部属。佛经还说,韦驮菩萨为了降伏邪魔外道,维护正法,他常现金甲天神像。这也正是韦驮成为护法神的缘故。殿内两旁塑有高大魁梧、怒目凝视的四大天王。他们均为武士装束,身着甲胄,威武雄壮。东方持国天王,手持琵琶,护持着东胜神洲;南方增长天王,手持宝剑,保护着南赡部洲;西方广目天王,手持一蛇(龙),保卫着西牛贺洲;北方多闻天王,右手持伞,护持着北俱卢洲。藏传佛教与汉传佛教的四大天王在内容及形式上略有不同。汉藏佛教中四大天王的来历本是一致的,后汉地佛教因受明代小说《封神演义》的影响,四天王的职司由守护四方佛法变成了掌管世间风调雨顺,形象也汉化了,而藏传佛教的四大天王仍保持着印度佛经记载的原貌。藏传佛教徒对北方多闻天王格外尊崇,他们认为北方多闻天王的伞一转动便能产生珠宝,多闻天正既是护法大将,又是财富之神,往往把他单独塑像或作于唐卡上供奉。
天王殿内正脊枋下书有“时大清康熙四十九年岁次庚寅盂夏吉旦,敕封清修禅师仍提督五台山番汉大喇嘛鼎增坚错奉旨重建,住持朋错垂旦立”的题记。这说明镇海寺在康熙年间进行过大规模的重新敕建。天王殿后门书有:“腹空众生请看弥勒常微笑,性本慈悲莫负我佛大愿心”,落款为:“清凉山人释如戒合十。”天王殿左右两边配有钟鼓二楼。钟楼上悬挂着一口铸于明“宣德九年岁次甲寅三月吉日造”的铁钟,口径84厘米,高100厘米,钟上还书有六字真言等。
天王殿后面是第二层大雄宝殿,其院中置有1993年铁铸的高大香炉。大雄宝殿建于高约1米的方台上,殿门两边挂有:“意中无我自然保佑与物同春,头上有天门首焚香可以告庙”的黑底金字木联匾,此联落款是刘建华。该殿建筑雄伟,单檐歇山顶,四出廊,屋脊高大华丽,中为双屋宝瓶,屋脊正面均有精美的龙、荷花等砖雕,两端为鸱吻。大雄宝殿面宽三间,进深11.6米,殿内正面佛坛上供奉着三尊佛像,中为娑婆世界的教主释迦牟尼佛,身披通肩大衣,结跏趺坐于双层十字折角须弥座上,左手横置双足上,结定印,掌心有一个钵,右手置于右膝上,掌心向内,手指指地,表示释迦牟尼在成道前的过去世中,为了众生不惜牺牲自己,这一切唯有大地能够证明,因为这些都是在大地上作的事,这种姿势的释迦佛像又名“成道像”。释迦牟尼佛螺发肉髻,眉毛修长,两眼微睁,眉间有白毫,两耳垂肩,面容慈祥。何谓“娑婆世界”呢?“娑婆”是梵文saha的音译,意译为“堪忍”,故“娑婆世界”也叫“堪忍世界”。这是释迦牟尼进行教化的世界,其实就是指的现实世界。也就是说现实世界充满了不堪忍受的苦难,众生罪孽深重;再就是说佛和菩萨在这个世界里“堪忍”劳累,任劳任怨,进行教化,表现了他们的“无畏”与“慈悲”。左边为东方净琉璃世界的教主药师佛。他身披袈裟,左手持钵,右手结定印,结跏趺坐于双层十字折角须弥莲花座上。《药师经》中说他曾发十二誓愿,主要的有“除一切众生众病,令身心安乐”、“转女成男”、“使众生解脱恶王劫贼等横难”、“使饥渴众生得上食”之愿。总之,满足众生一切欲望,解除众生一切痛苦,使众生无灾无病,高高兴兴。不过十二誓愿中,并没有给病人抓药看病的内容,只是有“除众病”的愿望,而这是他全部思想的精华。所以,他被尊为药师、药王。民间常把药师佛作为消灾祛病的药王来信奉,但佛门中另有专门施药治病的药王、药上二菩萨,与药师佛不是一回事。右边是西方极乐世界的教主阿弥陀佛,结跏趺坐于双层十字折角须弥座上,双手仰掌,叠置足上,掌中托着钵,表示能接引众生,往生西方极乐净土。这三尊佛像的组合称为“横三世佛”。佛像高1.7米,均为木雕。他们的坐姿、神态以及衣饰基本相同,只是手印与背光有所不同。这三尊佛像金妆饰彩,端庄慈祥,雕工精细,线条流畅。释迦牟尼佛的前侧,分别站着“头陀第一”的摩诃迦叶和“多闻第一”的阿难陀。迦叶皱纹显露,老成稳重。阿难年青俊秀,神态安祥。文殊菩萨有偈赞阿难:“相如秋满月,眼似净莲花。佛法如大海,流入阿难心。”阿难侍奉佛陀27年,不离左右,到处弘法。佛灭后第一年,由佛陀弟子迦叶主持,五百比丘参加,历时七个月,阿难受命诵出诸经,优婆离诵出戒律,这即为第一次结集。此次结集对以后佛教经典的形成起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佛台背后塑有观音菩萨像,高1.8米,头戴五佛冠,胸佩璎珞,敞胸露怀,柔软的丝质衣服紧贴肌肤,两肩的飘带十分潇洒地垂于两边,真可谓吴带当风。左手垂直向下置于左腿边,右手置于右膝上,手心向上,作说法印。左腿盘于座上,右腿自然垂于座下,上身向右微倾,一副泄脱自然之势。此像塑造精美,形象逼真,眉清目秀,体态丰腴,项佩璎珞,衣饰飘逸,气度非凡,姿色卓越。大慈大悲、救苦救难的观世音菩萨倍受人们敬仰。在大雄宝殿背后,大多塑有观音菩萨,人们俗称其为倒坐观音,为何观音倒坐?佛经解释为“回光返照”,即是说观音菩萨经常回过头来看自己的本性。观音菩萨成道后,为了普度众生,便转回身来,解救受苦受难的人们,以便接近众生,开导世人,“苦海无边,回头是岸”。正如联云:“问观音为何倒坐,因众生不肯回头。”观音菩萨左侧塑有天真可爱的善财童子,右边塑有美丽善良的龙女,他们是观音菩萨的左右胁侍。殿内山墙上绘有8幅彩色图画,南山墙3幅,第一幅为弥勒佛以及白度母、绿度母。第二幅为释迦牟尼下凡图,其内容是佛祖从兜率天降生人间,投胎转世的佛传故事。第三幅中为狮面佛母,又称“狮头金刚”。左为熊头佛母,右为虎头佛母,他们都是化身护法神。相传狮面佛母是观世音菩萨的化身,熊头佛母是文殊菩萨的化身,虎头佛母是普贤菩萨的化身。狮面佛母属于藏密空行母一类。在黄庙里,这三位佛母在一起供奉。后山墙绘有2幅彩色图案,南面一幅为宗喀巴大师及四十成就图,北面一幅为释迦牟尼佛及四十成就图,两图合称八十成就,亦称八十仙人图。北山墙绘有3幅,第一幅为金刚菩萨、白文殊菩萨和财神佛母。第二幅中间为长寿佛,右为白度母,左为尊胜佛母,合称“长寿三尊”。在黄庙里,人们经常可以看到“长寿三尊”,三尊供奉一起被认为是福寿吉祥的象征。第三幅为黄文殊菩萨、四臂观音和金刚手菩萨。
大雄宝殿外面墙上跟里面墙上对应的也绘有8幅图画,南面墙上绘有3幅,称为横三世佛,中间一幅为娑婆世界释迦牟尼佛,左边一幅为东方净琉璃世界药师佛,右边一幅为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后面墙上绘有2幅,南面为三十五佛,北面为五方文殊菩萨,他们是五台山五个台顶寺庙供奉的五方文殊:东台聪明文殊、南台智慧文殊、北台无垢文殊、西台狮子吼文殊、中台孺童文殊。北墙绘有3幅,第一幅为大白伞盖佛母,全名为“一切如来顶髻中出白伞盖佛母”。据《大白伞盖总持陀罗尼经》载,他具有大威力,能放大光明,能以佛的净德覆盖一切,众生都能得到他的护持。据说,如果依照密教仪轨修习其法,可以消灾降魔,得到不可思议的功德。第二幅为观请上师图,第三幅为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这些壁画都是藏传佛教形式,跟殿堂塑像同为清代作品。其色泽艳丽,线条流畅,保存完好。殿后门两旁还有联曰:“紫竹坐清风吹开云雾千年晓,玉瓶住法雨洒遍乾坤万户春”,刘建华书。
穿过大雄宝殿是一方形院落,对面为第三层观音殿。殿前立有清圣祖于康熙五十年正月(1711)为镇海寺题写的碑文一通。观音殿亦名三大士殿,面宽19.2米,进深10.8米,单檐硬山顶,前出廊。殿门两边书有:“无古无今观自在,非色非空见如来”的楹联,门上方悬有:“性目净果”四个大字的木匾一块。殿内悬木匾两块,一块是清圣祖康熙二十二年(1683)所书的“金光轮藏”四个圆润洗练的大字,一块为清高宗乾隆五十七年(1792)三月下旬为镇海寺写的御制诗匾。殿内正中塑有三大士像,中为观音菩萨,左为文殊菩萨,右为普贤菩萨,这三尊塑像,高1.9米,顶有螺髻,嘴上留有浓黑的胡须,看去稳重刚毅。平常我们在寺院中见到的菩萨像大多是体态丰腴、面目清秀的女性形象,但镇海寺的这三尊菩塑像却长着胡须,此为何故?菩萨是法身大士,本无男女之分,但从古到今的匠师习惯随顺世间,让菩萨带上世俗男女的印记。在印度佛教中菩萨皆以男身出现。古印度的各种佛教造像中,菩萨也是长有胡须的男像。可是,这一现象在中国发生了变化,菩萨由男变为女,并且完全汉化。菩萨的女性化从南北朝开始,隋唐时还在菩萨鼻下画出蝌蚪形小胡须,以示其猛丈夫的特征。宋代时完全是女性特征。因此,镇海寺这三尊菩萨像具有鲜明的印度特征。三大士左边还塑有白度母。“度母”是救度一切众生成佛的佛母,在藏密中度母共有21种,称“二十一度母”,都是观音菩萨化现的。在二十一度母中,最受人崇奉和黄庙里最常见的是白度母和绿度母。白度母,身色洁白,头戴五佛宝冠,身着天衣,满身饰有各种璎珞珠宝。两腿盘起,两手置于胸前,各持一朵乌巴拉花,花朵开在两肩上。全身共有7只眼,脸上3只眼,双手双足各一只眼,因此又称“七眼女”。表示她能观照一切众生。三大士右边塑有白文殊,这种塑像也是藏传佛教中的一种形式。另外,还有绿文殊、红文殊等五色文殊。文殊菩萨在藏传佛教中地位极高,信仰极盛。因为藏密的修行注重智慧观照,所以作为智慧化身的文殊菩萨就倍受藏人崇拜。这尊白文殊,头戴五佛冠,表示他具有如来五种智慧。左肩上佩戴青莲花,花上有经卷;右肩上也佩有青莲花,花上插利剑,利剑则比喻智慧能杀一切烦恼之贼。左腿下垂,脚踏莲花;右腿上盘,横坐于卧狮背上。除菩萨之冠、坐狮之尾和肩膀两侧之花外,通体白色。此像塑造别致,洁白高雅。殿内左右山墙两边塑有十八罗汉,他们神态各异,生动形象。南北山墙上绘有壁画4幅,南边绘有宗喀巴大师及十八罗汉图,北边绘有释迦牟尼及十八罗汉图,色泽艳丽,绘画精细。
观音殿外门前的隔墙上也绘有壁画6幅,从南到北依次为:八宝如意图、三世章嘉传记图、十相自在图、六道轮回图(上面还绘有黄文殊菩萨、四臂观音、金刚手菩萨等佛像)、宗喀巴辩经图、圆融图。从天王殿到观音殿的三层殿堂两边都建有房屋,作为僧舍、客堂、法物流通处。前院这三层殿宇以及殿内的塑像、壁画和南北两边的房屋均为清代所建。观音殿院南边有一小门通往塔院,塔院又称永乐院。通往塔院的门两边有释如戒书的:“二龙戏珠自是章嘉说法地,五台圣境当证文殊显圣时”木联匾。塔院西面有5间双层殿,名藏经阁,亦名祖师殿,因殿内供有黄教祖师宗喀巴,故名。此殿为卷棚顶。门上方悬挂着康熙二十八年(1689)秋八月题写的“香客慈云”四个大字的木牌匾。门两旁书有“事可利人皆德业,言能益世即文章”的联匾。殿内1米多高的佛台上供奉着15尊佛像。一进门正中为宗喀巴师徒三尊,中间是头戴桃形尖顶黄帽、身着藏式袈裟、双手作转法轮印的格鲁派创始人宗喀巴大师,左为克主杰,右为贾曹杰,贾曹杰是宗喀巴的大门徒,他不仅接替了宗喀巴的法位,并继承遗教,大力推广黄教教义,对戒律尤其注重。克主杰是宗喀巴的第二大门徒,他们三人被藏传佛教尊称为“师徒三尊”。在格鲁派寺院里经常见到他们三尊塑像在一起,头上都戴着桃形僧帽。宗喀巴师徒三尊右边塑有释迦牟尼和他的两大弟子阿难、迦叶。左边是一组“长寿三尊”塑像,中间长寿佛,右边白度母,左边尊胜佛母。宗喀巴师徒三尊左边依次塑有阿弥陀佛、毗卢遮那佛、药师佛、文殊菩萨、金刚手菩萨。藏传佛教把文殊、观音、金刚手供在一起,称为“三怙主”。怙主,藏语称“冈金贡保”,即西藏的保护神。殿内南北山墙还摆放着经书架,南面为丹珠尔,北面为甘珠尔。“丹珠尔”、“甘珠尔”为西藏藏经名。“丹”意谓论,“甘”意谓教,“珠尔”则谓翻译。西藏大藏经分为论说翻译、教说翻译等两部,即为丹珠尔、甘珠尔。甘珠尔又称正藏,丹珠尔则称副藏、杂藏、续部等。这是布顿大师对西藏大藏经所作的独特分类法,其后成为固定形式。此殿二楼上是藏经阁。
塔院中央建有一座高大精美的塔,此垮为三世章嘉国师塔。三世章嘉(1717—1786),亦名若必多吉,康熙五十六年(1717)。正月十五日生于甘肃凉州西莲花寺附近印一个牧民家中,康熙五十八年(1719),由青海佑宁寺却藏活佛和甘肃拉卜楞寺一世嘉木样活佛根据五世班禅护法神的预言派人寻找,认定若必多吉为二世章嘉活佛的转世灵童。次年,迎请至青海佑宁寺坐床,成为等三世章嘉活佛。雍正元年(1723),青海发生了罗卜藏丹津之乱,雍正皇帝对三世章嘉的安全非常担心,便命年羹尧把三世章嘉护送入京,住于觉卧寺,清世宗躬自慰问,并命三世章嘉跟随驻京掌印喇嘛静修禅师二世土观活佛学习佛教经典,同时还令他与皇四子弘历一起读书。三世章嘉勤奋刻苦,再加上他天生颖慧,不仅掌握了汉、蒙、满、藏、梵等多种语言文字,而且对佛学也有很高造诣,还经常被迎请入宫,应对称旨,商谈政事,受到皇帝的特别礼遇和尊崇,并封其为“灌顶普惠广慈大国师”,又赐予金册金印。因而,三世章嘉活佛的声望倍增。三世章嘉国师对平息蒙古、西藏等战乱起了不可估量的作用。章嘉国师于乾隆十五年(1750)到五台山开始,至乾隆五十一年(1786)四月章嘉国师圆寂的36年间,每年4至8月章嘉国师都要到五台山闭关静修,讲经弘法,著书立说。章嘉国师先在上善财洞、金刚窟、菩萨顶居住,后定居于镇海寺的普乐院。在五台山期间,章喜国师曾4次陪同乾隆皇帝巡礼五台山,并举行主持了祈愿法会。还写下了赞颂五台山的诗歌和藏文《圣地清凉山志》,为宣传、研究五台山起到了很大作用。
乾隆五十一年(1786)农历四月初二章嘉国师在五台山镇海寺普乐院示寂。乾隆皇帝为了纪念这位金刚上师,即用七千两黄金制造了一座金塔,把章嘉国师的遗体安放在塔瓶中,置于国师生前指定的地下石窟中,而在院内建了一座高大华丽的覆钵式石塔。这座石塔由塔基、须弥座、覆钵式塔身、塔刹四部分组成。该塔塔基为方形,高1.3米,长、宽各7.9米,由石条砌筑而成。上置雕刻精致、装饰华丽的汉白玉八角单层束腰须弥座,束腰下面有一层覆莲,其下雕有假山与波浪,束腰部分转角处,各雕有一尊健壮有力的金刚力士承托着塔身,束腰八面雕刻着佛本生故事。第一幅为“乘象入胎”:释伽牟尼坐于白象背上,踏着祥云由兜率天降到人间托胎于摩耶夫人。其右侧是摩耶夫人端坐于宫殿中央,宫女侍奉于两旁。第二幅为“腋下诞生、九龙沐浴”:画面中间有一棵高大的无忧树,摩耶夫人右手扶着无忧树,太子从她的右胁降生。左下方站着小太子,一手指天,一手指地。画面右边是太子端坐于宝座上,天空祥云中有九条龙喷水为太子沐浴,梵天侍女立于身边。第三幅为“四门出行”:此图左侧是太子骑着马,侍卫走在前面牵着马,后面是给他打着伞盖的侍卫和随从,十分气派地从城门走出。右侧是他四次从四个不同的城门出游时所遇到的老人、病人、死人和沙门等四种景象。第四幅为“夜半出家”:此图左边是太子骑在马上,与马夫车匿一起越过城墙’,决定舍弃宫中的锦衣玉食和荣华富贵的生活,出家修行,寻求解脱痛苦的方法。他们前面有四位妇人,其中,坐着的是太子的姨母摩诃波阇波提和太子妃耶输陀罗,站立于旁的是两位侍女。她们是劝导太子留在宫中,继承皇位。此图右侧是太子身披袈裟,结跏趺坐在两树之间的山石上。进行苦修,身旁还有两只鹿陪着他。第五幅是“静悟成道”,此幅图由两部分组成:右边是两位牧女面对面坐在一座山石上,山石下面有两头奶牛,中间有一个火炉,上面蒸有食物,此为“牧女献乳”。左侧面是太子结跏趺坐于菩提树下的金刚宝座上,静思悟道。第六幅为“初转法轮”:释迦牟尼结跏跃坐在两棵菩提树中间的须弥座上给侨陈如等弟子说法,并有两只狮子也前来听法。第七幅为“降伏众魔”:释迦牟尼安祥地端坐在须弥座上,双手作禅定印,身旁是手持各种兵器的魔军和各种怪兽,对释迦牟尼进行攻击,企图破坏扰乱释迦牟尼的禅定境界,阻止成佛。释迦牟尼并没有被这些邪魔恶道所吓倒,他以坚定的毅力击败了所有的妖魔鬼怪。第八幅为“双林涅槃”:左边是释迦牟尼佛右胁侧卧于石床上,他的十大弟子守护其旁,神情十分悲痛。石床两边各有一只狮子抬头仰望着释迦牟尼。右侧有一金棺,金棺上方有火焰纹,天空祥云上托着一尊结跏趺坐的佛像。金棺两旁站立着双手合十,面容端庄的十二圆觉菩萨。
这八幅图中的第六幅“初转法轮”和第七幅“降伏众魔”不知何因,排列顺序颠倒,“降伏众魔”应在“初转法轮”前面。
此塔的须弥座部分雕刻内容丰富,色泽艳丽,刀法细腻,线条流畅,造型生动,雕刻精致。须弥座上置有圆形覆盘,其上为一圈洁白宝珠,再上面是一圈肥硕的仰莲承托着覆钵式塔身。塔身高9米,塔身正面有一火焰形佛龛,内雕有束腰须弥座上结跏趺坐着三尊佛像,中间一尊较大,左手作禅定印,右手放在右膝上,作触地印;左边佛像双手作禅定印;右边佛像左手在胸前托一钵,右手放在右膝上,手掌向下伸,作触地印。关于这三尊佛像有好几种说法,有的认为是“横三世佛”,有的说是三身佛,还有说是“竖三世佛”,但这些形式与佛经中描述的手印都有所不同。塔身周围还雕有八尊形象生动的彩色菩萨像,她们衣着华丽,立于硕大的莲台上,这八尊菩萨为文殊菩萨、金刚手菩萨、观音菩萨、弥勒菩萨、普贤菩萨、虚空藏菩萨、地藏菩萨、除盖障菩萨。他们的造型基本相同,因此难以具体识别。八大菩萨出自密宗典籍,是辅助释迦牟尼佛教化众生的。佛经中关于八大菩萨的名号与排列顺序有6种不同记载,共载有十三位菩萨的名号,后来把诸经中出现最多的前八大菩萨列了出来,排列顺序是:文殊菩萨、观音菩萨、弥勒菩萨、金刚手菩萨、虚空藏菩萨、除盖障菩萨、普贤菩萨、地藏菩萨。
塔身上为高大洁白的塔刹:十字折角刹座上置有圆形的金刚圈、宝珠与仰莲瓣,其上为层层递减的十三级相轮,作为刹身,相轮上覆以雕刻精美的铜质鎏金伞盖,伞盖围有一圈雕满花纹的八瓣垂莲,相轮南北两端饰以两个翘起的铜质鎏金飘带,刹顶为硕大的3颗莲花宝珠。塔刹比塔身都高大。
此塔除塔身砖砌、刹顶铜铸外,均为石砌。此塔的雕刻部分均为彩绘。三世章嘉国师塔,造型别致,构思奇特,华丽美观,精致巧妙,富丽堂皇,气魄非凡,是融汉、蒙、满、藏和印度风格为一体的精美建筑,也是覆钵式塔中的精品。
塔院东、北、南面围墙上还绘有白度母、绿度母、四大天王、吉祥王菩萨、哼哈二将、叶衣观音(又称叶衣菩萨、叶衣观自在菩萨,为观音化身之一,位于胎藏界曼荼罗观音院。因全身裹于莲叶中,故名)等壁画。这些壁画均为清代所绘。
塔院东面有一小门,穿过去为一小院,院内有两棵三世章嘉活佛亲自栽种的松树,高大挺拔,枝繁叶茂,给这个寂静的小院增加了一番生机。小院门上书有清凉老人如戒于佛历二五四四年夏日创作的联匾:“山花开灿烂清香已布风水地,雅雀语呢喃妙音正演极乐天。”小院东面为伽蓝殿,殿为3间,单檐硬山顶,进深2.75米,宽5.8米。殿门两边也书有如戒作的对联:“正气塞乾坤松风水月比云长,慈怀藏日月守护伽蓝诸葛亮。”殿内正中供着关羽,左边是手托宝印的关平,右面为手持宝刀的周仓。在这三尊塑像右面,还塑有一位将士,骑着一匹枣红马,整装待发。关公背后墙上还绘有二龙戏珠壁画。左山墙上绘有镇海寺全景图,右山墙上绘有大白塔五台山图。这座伽蓝殿也是清代建筑,殿内塑像和壁画也为同期作品。从此院南面出去还有一个小院落,称为南院,从东往西两进院落。第一进院有照壁一座,正面书有“崦嘛呢吧弥吽”六字真言,背面是藏文六字真言。西面为过厅3间,左右两边为僧舍,单檐硬山顶,格棂窗。从过厅往西走为第二进院落,此院为四合院,南、西、北面各建有房屋3间,均为单檐硬山顶。南房为斋堂,房檐下挂有云板一块,它是佛门中用来报粥饭时刻的打击乐器。因为它的形状象云,故名云板。西房四柱前出廊,北面和西面均为僧舍。南院的房屋均为新建筑,彩绘一新,是寺内僧人们的生活区,院子虽然不大,但收拾的窗明几净,一尘不染。
大雄宝殿北面,从小门出去,向西拾阶而上,便可看到高大耀眼的木牌楼,上书“灌顶普善”四个金光闪闪的大字,并署有“佛历二五四四年四月初八镇海寺立”,此年为公元2000年。此牌楼在原来的四个基石上立有新的四根红色木柱,前后两边各着四根木柱相抵,互相支承,上为九彩斗拱,顶上盖有金灿灿的黄色琉璃瓦,十分气派。穿过牌楼拾阶而上,进入一个居高临下的小院,这即为镇海寺后院。院内有坐西面东的章嘉活佛舍利殿,进深5间,四出廊,围有22根木柱,单檐歇山顶,七彩斗拱,黄色琉璃瓦覆顶,兽脊中有三层仰莲瓣托着宝珠,左右雕有龙,两端鸱吻。殿内正中供有三世章嘉活佛舍利塔,高约5米。塔的最下面是旧的石砌方型单层束腰须弥座,束腰部分雕有云纹,须弥座上置有新建的舍利塔,为覆钵式汉白玉塔。这个新塔由塔座、塔身、塔刹三部分组成。塔座为方型,单层束腰须弥座,束腰部分高大,四面各雕有两个威猛可爱的狮子,两狮之间镶嵌着玛瑙。束腰的最下面是单层覆莲、两层念珠和两层叠涩,叠涩部分均雕有精美图案,每面镶有玛瑙。束腰上为仰莲、两层叠涩,其上雕有圆形的一圈覆莲瓣和三层递减叠涩,覆钵式的塔身置于其上。塔身正面雕有火焰形佛龛,内供有三世章嘉活佛坐像。塔身上方周围有八个浮雕兽头,并有漂亮的璎珞和串珠垂落于塔身上。刹座为雕有花纹的圆柱,上为一圈仰莲承托着十三级相轮的刹身,每层相轮上都刻有梵文六字真言,每层都间有4个宝珠,相轮中部两边垂有云耳,相轮上为仰覆莲瓣的伞盖,刹顶由月牙、宝珠、火焰构成,宝珠为红色玛瑙,火焰中间镶有一颗绿色玛瑙。这些红绿玛瑙镶嵌于白色塔上,显得十分耀眼。整个塔洁白如玉,雕刻精美,珠光宝气,典雅秀丽。
塔右边为铜铸文殊骑狮像,狮子脚下各踏一朵两层莲花,狮身上置有莲花座,文殊菩萨端坐其上,文殊菩萨头戴五佛冠,右手握剑,左手举于胸前,手心向外,作说法印,左肩佩戴一朵莲花,身后有硕大的镂空桃形背光。文殊菩萨慈祥庄严,狮子娇健威猛,充分显示了文殊菩萨的无比智慧。
塔左边为铜铸四臂观音像,观音菩萨结跏趺坐于仰覆莲座上,一面四臂,一双手在胸前合掌,另外两手是左手持八瓣莲花,右手持念珠。
舍利塔左右前方置有高大精致的千佛灯塔,这种塔是用一千个小佛像组合而成的,圆形,下大上小,收刹颇大,插上电就能转动,每个小佛像里都有灯光,非常新颖。这种塔是近年流行起来的,好多佛殿里的佛像前都放有两个这样的新式塔。
站在后院四处眺望,满目苍翠,碧波荡漾,松涛阵阵,小鸟欢歌,使人心旷神怡,留连忘返,不禁赞叹真是一处人间仙境!难怪清高宗乾隆皇帝巡礼五台山时,为镇海寺题字作诗,赞美歌咏镇海寺的优美景色哩!其《再至镇海寺》诗曰:
朝礼清凉寺,山川聊结揽。
岂能向片石,执著论诚感。
回跸已卓午,路便寻精厂。
日融雪已消,石蹬不滑险。
月户昨所凭,林岚顿改形。
稍见翠微际,几峰凝黛青。
黛青仍间白,万景纷刻画。
信哉乾闼城,宜为化人宅。
昼漏催泠泠,椒涂惜举策。
何当坐夜静,笑问松梢魄。
电脑上扫描,微信中长按二维码,添加无量光素食、护生、传统文化公众号
五明学习: 工巧明: 地理 | 雕塑 | 绘画 | 建筑 | 历史传记 | 农工商业 | 书法 | 天文 | 舞剧 | 哲学 | 其它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佛言佛语:世间人常说:“人生不如意事常八九。”这是自古以来,大家所体会到的事实真相。为什么会不如意?受业力的支配。什么叫业力?妄想。我们成天想东想西,成天在打妄想,妄想的结果就叫做业。这个世间人受业力的支配,想做一桩好事不容易,所谓“好事多磨”,折磨很多!这些折磨从哪里来的?无始劫以来,我们造作的恶业所感。我们希望事事如意,我有没有给别人如意?我们希望别人能够关怀我,我有没有关怀别人?希望人家关怀我,这是果报。果报从哪里来?我要关怀别人。我只关怀几个喜欢的人,不喜欢的,我不关怀了!喜欢跟不喜欢的,大概对比是十比一,那你不如意事就常八九了。 (摘录自佛言网,由明华居士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