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严寺的布局与建筑艺术


2014/9/8    热度:356   

  华严寺以殿宇嵯峨、气势壮观、规模宏大闻名于世,又以其高超的建筑艺术名著典籍。
  华严寺的整个建筑方位是坐西朝东,别于我国一般佛寺坐北朝南的习惯。对于这一问题,著名建筑家梁思成先生曾经有过解释:“辽人信鬼,拜日为神”。据《五代史 · 契丹传》记载:“其俗随畜牧,素无屋宇。”《新五代史 · 四夷传附契丹传》则又说:“契丹好鬼而贵日,每日朔旦,东向而拜,其大会聚视国事,皆以东为尊,四门楼屋皆东向。”这就是说,契丹族把太阳当作神来崇拜,把太阳升起的东方奉为上方。契丹族独尊佛教,视佛如同太阳一样,法力无边。同时,契丹族原居黑龙江一带,为游牧生活,有迎着太阳搭帐篷,门为东向的居住习俗。可见,契丹族的迷信与生活习俗,才产生了建寺东向的方位。
  下华严寺的主要建筑是薄伽教藏殿。“薄伽”是梵语,又叫婆加婆、薄伽梵。“薄伽”是薄伽梵的简略,译为“世尊”,意思是说,佛有万德,于世独尊。教藏是指佛教经典。自辽代中叶以来,它一直是华严寺的藏经殿。该寺院的布局是:一进院,砖雕山门和石经幢、月台以及配殿。山门前又建天王殿,南北配殿和山门,别为一院。在形制上较为特殊。下寺薄伽教藏殿屹立在 3 米多高的月台上,平面呈“凸”字形,这是大同辽、金诸寺最普遍的排列方法。月台青砖铺地,建有台阶二十步,石级尽头建有木枋,左为钟亭,右为碑亭。殿前两侧有配殿各三间,系后代增建。
  薄伽教藏殿面阔五间( 25.65 米),进深四间( 18.41 米),是辽代殿堂建筑的典型作品,具有结构简单,手法洗练,用材比例适当与建筑整体协调的特点,为国内不易多见的辽代建筑艺术杰作。殿顶建筑结构为单檐九脊四柱顶,举折平缓,是辽金建筑坡度最低者。殿顶两个琉璃鸱吻与上寺大雄宝殿的鸱吻样式相同,都是金代天眷年间重修时安置的。大殿出檐为 1.2 米,檐下柱头从左右次间起至殿角,逐步加高,使大殿四角向上飞扬,大大增加了大殿的雄伟而肃穆,美观而超俗的气氛。
  薄伽教藏殿的斗拱为五铺作,分内外檐两类,共有八种。补间铺作每间仅一朵,较宋代的《营造法式》尤为疏朗、简捷明快。为防止屋檐角下垂,还使用了抹角拱。这种手法未见于唐、宋建筑中,辽以后的建筑逐渐绝迹。斗拱中使用批竹昂式,表现了最初阶段的结构法,为辽代所特有。
  薄伽教藏殿依据实用上的需要,采用了减柱法,即在殿中央安置佛座区域,及瞻拜顶礼的地方减少两根内柱(上华严寺大雄宝殿则在中央七间大的地方,共减少十二根内柱,让外槽的柱子向里稍为移动)。这个时期的建筑大都采取了这种“减柱法”,可以说这是辽、金建筑艺术的主要特征之一。
  薄伽教藏殿内中央,在三如来的上方,有辽代建筑的三个八角形的藻井,为不等边八角锥体。这种结构,既可以增加佛像头顶与天花板的距离,消除了压抑感,而且使殿内平棋产生极富变化的生动感。
  薄伽教藏殿内平棋,色彩古朴,图案为云形岔角和流水形,是明代作品。
  上华严寺的主要建筑是大雄宝殿。“大雄”是释迦牟尼的德号。意思是说:佛有大力,能够降伏四魔,故名大雄。上华严寺以大雄宝殿为中心,两进院,山门、过殿、观音阁、地藏阁、两厢廊(已毁)及月台、钟鼓亭等,高低错落,井然有序。
  上华严寺大雄宝殿,巍然矗立在 4 米多高的月台之上,平面呈“凸”字形。月台青砖铺面,建有石级二十二步。石级尽头,建有顶部为梯形的木枋三间,上题有“梵宫”二字。月台周围有钩阑,月台上有辽代大康二年(公元 1076 年)建八角陀罗尼经幢。其两侧还建有钟鼓二亭。大殿殿身东向,面阔九间( 53.75 米),进深五间( 29 米),总面积 1559 平方米,比辽宁义县奉国寺大殿还大,是我国现存最大的佛寺大殿之一。
  大雄宝殿的平棋为明宣德年间补装,清光绪年间重绘,共九百七十三块。内容是龙、凤、花草、仙鹤、梵文、圆环等各种图样,构图繁复,色彩浓淡不同,线条粗细各异,组成五光十色、斑斓绚丽的图案,极为富丽堂皇。
  大殿的殿顶建筑结构为单檐五脊四柱顶,坡势平缓。大殿檐高 9.5 米,出檐深远达 3.6 米。大殿正脊高 1.5 米,两个高达 4.5 米的彩绘琉璃鸱吻,为金代遗物,至今依然光彩夺目。每个瓦筒长为 80 厘米,重 27 公斤。远望大殿,丹墙红柱,蓝灰瓦顶,气势壮观,宏伟浑厚。
  大殿斗拱系五铺作,共有七种之多。金初天眷三年,大殿曾照辽代清宁八年式样进行了重修,但在建筑结构上与辽建相比,已发生了一些变化。例如,当心间的补间铺作,使用了 60 度斜拱,左右稍次间使用 45 度斜拱。柱头铺作也出现了斜拱,颇富变化。补间栌斗下出现了用以支承的低矮驼峰:把屋檐的替木改为挑檐枋:檐下斗拱结构使用了两种不同的耍头。凡此种种,均为金代建筑的独特之处,形成了金代的建筑特色。

 

电脑上扫描,微信中长按二维码,添加观世音菩萨平台公众号

五明学习 工巧明 地理雕塑绘画 建筑历史传记农工商业书法天文舞剧哲学其它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佛言佛语释迦牟尼佛在灭度之前,留给后人的遗教,除四依法之外,还教我们“以戒为师、以苦为师”。这两句话实际上的意思,就是以释迦牟尼佛为老师,“戒”是释迦牟尼佛的生活、工作、处事待人接物的表现,“苦”是释迦牟尼佛一生为我们做的生活示范。生活不要过得太富裕,清苦一点好,为什么?常有出离心,对这个世间没有贪恋。生活太富裕,对这个世间产生贪恋。到临命终时,阿弥陀佛来接引你,“我这个世间还放不下,这世间很快乐很好,还不想去”,机会就错过了。 摘录自佛言网由明华居士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