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明清建筑介绍——宗教建筑篇
2014/9/8   热度:641
南京明清建筑介绍——宗教建筑篇
1、香林寺 9、白鹭洲鹫峰寺
2、光宅寺 10、城隍庙
3、鸡鸣寺 11、毗卢寺
4、清凉寺 12、金陵刻经处
5、大报恩寺遗址 13、净觉寺
6、天界寺 14、建邺路清真寺
7、灵谷寺 15、石鼓路天主教堂
8、静海寺与天妃宫碑
1、香林寺
位于城东明故宫北,佛心桥37号,西北距太平门约2公里。寺废,现存大殿一座,现为南京二轻局中专校址。
香林寺为南朝古刹,始建于萧梁天监年间(502—519年)。最早位于江宁湖熟,洪武元年(1638年)迁入城内,取名兴善寺。成化15年(1479年)重修,规模为“中刹”,归灵谷寺管辖,下领“小刹”观音庵一所。清康熙38年(1699年),康熙皇帝第三次南巡时曾到兴善寺游览,见这里林木茂盛、鸟语花香,遂改名“香林寺”。后逐步衰落,现存大殿一座、古银杏三株和碑刻若干方。大殿座东朝西,南北长24米、东西宽18米,五楹四进硬山顶。柱础华丽,浮雕图案精美
2、光宅寺
位于南京城南老虎头44号,毗邻周处读书台和李渔故居芥子园。
光宅寺始建于萧梁天监年间7年(507年),故址是梁武帝萧衍即位前的旧居宅舍,定名光宅寺。唐代以后逐渐荒废。南唐时复建,改名法光寺。北宋时寺僧募款重修,更名鹿苑寺。元代著名书画家赵孟頫与妻管仲姬曾在寺内画观音大士像。明代永乐年间(1403—1424年),西域回光大师以修建大报恩寺的余款重修光宅寺,更名回光寺。万历元年(1573年)再次重修,后几经战乱而成废墟。清代乾隆46年(1782年),一游方和尚在废墟中掘得一尊石观音像,即募资修寺,称石观音寺,沿用至今。
目前寺庙占地50多平方米,尚存正殿一间,另有三开间后堂一座,蜗居于居民院落之中。
3、鸡鸣寺
位于城中北极阁东麓的坡地上,是南京城内知名度最高的庙宇之一。
鸡鸣寺原址在明初仅是规模很小的普济禅师庙,该庙据说是由萧梁大通元年(527年)始建的同泰寺几经兴衰演变而来。明洪武20年(1387年)重建寺院,起名鸡鸣寺。寺院整体建筑依山就势,颇具特色。后经过宣德、成化、弘治年间的几次扩建和大修,寺院规模最大时占地100多亩,寺僧100多人。清康熙、乾隆年间也曾对鸡鸣寺进行过修葺,后毁于咸丰年间兵火。同治6年(1867年)重建寺庙和观音阁;光绪20年(1894年),两江总督张之洞为纪念戊戌六君子之一的杨锐,在观音阁附近南唐涵虚阁旧址上修建了豁蒙楼。民国初年又有僧人石寿、石霞在豁蒙楼边增建了景阳楼。文革期间,寺庙被工厂占用,1973年一场大火使三座楼阁尽毁,1979年后重建。
4、清凉寺
位于清凉山南麓,是城西一处环境十分清幽的胜地。
该寺始建于五代十国杨吴顺义3年(921年)权臣徐温所建的兴教寺。南唐升元元年(937年),国主李昪在此避暑纳凉,改寺名为石头清凉大道场,石头山也随之改为清凉山。北宋太平兴国5年(980年),幕府山清凉广慧禅寺迁于此。后屡经废建。明建文4年(1402年)重建后改名清凉陟寺,后毁于清末战火。
目前,寺门外尚存南唐保大3年(945年)寺僧广惠挖掘的古井一口,名为义井,又称保大泉、还阳泉。
5、大报恩寺遗址
位于南京城南长干里,明清鼎盛时期曾与灵谷寺、天界寺并称金陵三大寺。大报恩寺为三大寺之首,统领城南一带次大刹两座,中刹十四座,寺内琉璃塔被誉为“世界七大奇观”之一。
该寺原址上建有东吴赤乌元年(240年)的长干寺和阿育王塔,史称长干寺为“江南佛寺之始”。后代多有兴废,宋天禧元年(1017年),改名为天禧寺。元至正25年(1288年),改为元兴慈恩旌忠教寺,后毁于兵火。明洪武末年重建,永乐6年(1408年)毁于火灾;永乐10年(1412年),明成祖朱棣为纪念生母贡妃,在这里兴建了大报恩寺和九级五色琉璃宝塔一座。大报恩寺建成后几经劫难,嘉靖45年(1566年)遭雷火袭击,殿堂建筑损失惨重,万历年间和清朝顺治、嘉庆年间均有修复的记载。清朝咸丰年间,太平天国军队据守中华门对抗清军,1856年因防卫需要而毁掉了大报恩寺塔。
除了一些琉璃构件外,今已很难寻觅大报恩寺的遗迹。近年来政府正在规划建设大报恩寺遗址公园,拟恢复旧观。
6、天界寺
位于中华门外雨花西路能仁里1号。
天界寺旧名龙翔集庆寺,始建于元代,原址在朝天宫东侧,前身为元文宗图帖睦尔在南京的住所。元天历元年(1328年),元文宗赴大都即皇位后,传旨当时驻守集庆的御史大夫阿斯兰海牙等,在旧居基础上兴建龙翔集庆寺,招来印度法师做住持,派大中大夫主管寺务。明洪武21年(1388年),龙翔集庆寺遭火焚,朱元璋下令在城南重建,赐名“天界善世寺”。永乐21年(1423年),又遭火灾,仅存大雄宝殿。天顺2年(1458年),僧人觉义及其弟募捐重修寺庙。作为与大报恩寺、灵谷寺齐名的金陵三大佛寺之一,天界寺鼎盛时期规模宏大,统领次大刹两座,中刹十二座。清乾隆时期勘定的二十四史之一的《元史》,就是在天界寺诞生的。因此,这里不仅是佛教胜地,同时也是传统史学文化的策源地之一。后毁于清末太平天国战火,目前仅存大殿一座。
7、灵谷寺
原址位于钟山西南坡的独龙阜,今明孝陵所在地。
原名开善寺,始建于南朝萧梁天监13年。唐代更名为宝公禅院,宋代称太平兴国寺,明初称蒋山寺。明太祖朱元璋为修建陵寝,于洪武14年(1381年)将寺庙迁至今址,更名为灵谷寺。明代灵谷寺规模宏大,占地500亩,寺僧达千人,殿堂巍峨,楼阁壮丽,是南京最大的三座寺庙之一。惜毁于清末太平天国战火,只剩下无量殿。清同治6年(1867)年恢复了无量殿东北侧的龙王庙。民国时期在灵谷寺旧址上建设国民革命军阵亡将士公墓。建国后在龙王庙的基础上兴建灵谷寺,其规模已不可与当年同日而语。
灵谷寺无量殿(又称“无梁殿”)建造时不用寸木根钉,结构采用重墙及拱券式,是国内同类建筑中建造时间最早、规模最宏大的一座。今天灵谷寺(俗称“小灵谷寺”)内的玄奘法师纪念堂珍藏有玄奘法师的顶骨。
8、静海寺与天妃宫碑
静海寺与天妃宫是两处紧邻的建筑群,都与明代航海家郑和有关。
静海寺始建于明永乐9年(1411年),是明成祖朱棣为褒奖郑和航海功勋而敕建的一座庙宇,取“四海平静”之意,寺内藏有郑和从海外带回的奇花异草、珍贵树木、药材和其他一些珍宝。鸦片战争时期,中英代表曾在寺内议定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原寺规模宏大、装饰华丽,后毁于太平天国和日军侵华战火。1990年以后,政府逐步将其复建。现建筑由门厅、主房、厢房组成,占地面积628平方米,为仿明代风格的建筑,现为南京条约史料陈列馆。
静海寺内的天妃宫碑是近年来从附件天妃宫小学东墙外移置来的。永乐14年(1416年),朱棣有感于海神天妃屡次庇护郑和船队航海安顺,特撰立此碑于天妃宫内,太平天国时期,宫毁碑存。碑为青石质,碑额造型生动精美,碑文约700字,记载了郑和船队化险为夷平安归来和明成祖加天妃封号并御制宫碑之事,为研究建造天妃宫的缘由及郑和航海史事提供了珍贵的资料。
9、白鹭洲鹫峰寺
位于南京东南白鹭洲公园内,系明英宗天顺年间(1457—1464年)宦官进保所创建。佛教中相传灵鹫山为佛祖为弟子们讲经说法之处,鹫峰之名即源于此(一说为纪念唐代著名僧人鹫峰大师而得名)。
寺至明代后期已日趋衰落。清乾隆嘉庆年间,湖南僧人达宗来寺驻锡,重修殿宇、再塑金身,经过十几年的努力,使该寺逐渐兴盛起来。后任住持性海禅师在此主讲华严经,使这里的香火日趋鼎盛。道光年间经历过一次重修。民国时期,规模缩小。近年来随着白鹭洲公园的重新规划,鹫峰寺的面貌焕然一新。
10、城隍庙
南京城隍庙位于城南府西街43号,毗邻“南捕厅”。
城隍为道教所传守护城池的神灵。明代开国皇帝朱元璋相传出生在土地庙里,故对土地庙及土地神的上级“城隍”神极为推崇。他下旨封京师及几个大城市的城隍为王,各府、州、县的城隍分别被封为公、侯、伯。各地均建城隍庙,与当地官署衙门等同。形成阴、阳两套衙门。
南京在明初为京师,故在鸡鸣山南麓建都城隍庙,所有建筑均毁于太平天国时期。清同治3年(1864年)将城南金沙井一处民屋作为江宁府的城隍庙。同治12年(1873年)在府西街重建府城隍庙。清代、民国期间庙内香火极盛,逢年过节,好戏连台,摊点相接,人潮如海。“文革”时期,大破“四旧”,城隍庙塑像全部被毁。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的城市建设,使城隍庙彻底被毁。现址尚存两株古银杏,高约20米,依然浓荫覆盖,枝叶繁茂。
11、毗卢寺
位于汉府街6号,最早是始建于明嘉靖年间的一间小庵,因庵堂中供奉毗卢遮那佛,故名毗卢庵,清末毁于太平天国战火。后来的毗卢寺,是清光绪年间的僧人海峰,在原毗卢庵旧址上建立起来的。海峰,原籍镇江,同治年间曾旅居湖南衡山,与湘军首领曾国荃相识结友。同治3年(1864年),湘军攻入天京,大肆杀戮。曾国荃为洗刷罪过,请海峰超度亡灵,并允诺为其建寺一座。光绪十年(1884年),曾国荃调任两江总督,为履行诺言,在离两江总督府不远处的毗卢庵旧址上建立了一座佛寺,取名毗卢寺,规模宏大、盛极一时。中华民国时期,这里成为全国佛教的中心,中国佛教会、中华佛学研究会、中国宗教联谊会、首都中医院皆设于此。当时寺中有万佛楼一座,供奉镏金铜佛三千尊,造型各异,金碧辉煌。文革时期,寺庙惨遭浩劫,3000尊佛像全部散失。
1988年,时任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佛教会会长的赵朴初居士故地重游,探访了年轻时曾长期居住和工作过的毗卢寺。赵老感慨良多,表露了恢复毗卢寺的心愿。十年后,在政府支持下,毗卢寺终得恢复,重续香烟。2004年,万佛楼又复建完工,再现当年雄风。
12、金陵刻经处
在南京闹市区淮海路与延龄巷交界处,始建于同治5年(1866年),是晚清学者杨仁山先生一手创办的。
太平天国时期,宗教政策狭隘,佛教典籍损毁殆尽,甚至连最普通的《无量寿经》和《十六观经》也难以觅得。杨居士深感只有佛典广为流通,方能弘扬佛法,普济众生,遂与志同道合者十余人募捐集资,创办了金陵经书处(即金陵刻经处前身),经营刻经事业。
金陵刻经处初设于北极阁,继迁至杨仁山位于常府街的家中,后又转迁至花牌楼(今太平路)一带。光绪23年(1897年),杨仁山又把在延龄巷的住宅60多间并宅基地6亩多无偿捐给刻经处,作为永久刻印经像、收藏经版、流通佛经的场所。
杨仁山热心搜求了约300种隋唐时期的佛教著述,使三论宗、慈恩宗、华严宗等宗派的教义复明。金陵刻经处策划刊刻了《大藏辑要》,选佛典465种3300卷,另印刷佛像十万余张。这里刊印的经书、佛像,考据严谨,印刷精美,是享誉国内的刻经机构。
金陵刻经处以佛学研究为基础,以印经、讲学为事业,一个多世纪以来,为弘扬佛法、推动佛教事业的复兴作出了巨大贡献。
13、净觉寺
位于三山街,是南京现存历史最早的清真寺。
净觉寺始建于明洪武25年(1392年),当时称礼拜寺,明宣德年间被毁。郑和在最后一次下西洋之前奏请重建,弘治年间作了修葺,嘉靖年间皇帝赐礼拜寺以“净觉寺”的碑额,清咸丰年间毁损严重。光绪年间重修,现存旧房屋有“光绪丁丑三年(1877年)桂月重建”字样,风格、装饰乃保持原貌,只是规模不及当年。
净觉寺大殿坐西朝东,临街山门从南入。礼拜殿坐西朝东,朝向麦加。进入寺门,迎面所见为一座四柱三间三牌楼式样的门楼,是明初敕建的雕砖石牌坊,很有艺术、历史价值。
再往里走,便进入寺内,有新月楼、南北讲堂、大厅、无像宝殿等建筑。
14、建邺路清真寺
位于建邺路七家湾。
七家湾因最早住有七家回民而得名,这里自明朝以来就是南京回民聚集居住的地方,清真寺便是他们进行宗教活动的场所。
老清真寺因城建需要已拆除,今在鼎新路东侧重建了一座清真寺。
15、石鼓路天主教堂
位于石鼓路112号,建成于清同治9年(1870年),1927年北伐战争中该堂遭到严重破坏,1928年由国民政府拨款15万元重修。20世纪30年代以后,这里一直是天主教南京教区的主教座堂。1978年后,江苏省及南京市天主教爱国会在此合署办公。
教堂外观及内部结构上是典型的“罗马风”式建筑,无梁、十字形、拱顶、砖木结构、铁皮盖并建有钟楼,为南京少见。主要采用了西方古代教堂拱顶结构及光纤色彩的传统手法。由于技术和材料的限制,该堂的屋顶结构仍然采用中国传统的木屋架,下面用曲线的木构件和灰板条模仿罗马风的圆拱作为吊顶,虽是仿作,但几可乱真。堂内绘有多种图案,还有清朝碑刻4块。
电脑上扫描,微信中长按二维码,添加阿弥陀佛平台公众号
五明学习: 工巧明: 地理 | 雕塑 | 绘画 | 建筑 | 历史传记 | 农工商业 | 书法 | 天文 | 舞剧 | 哲学 | 其它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佛言佛语:财富是福报,这果报从哪来的?从财布施来的。我们看到有些人富可敌国,他命里财从哪来的?过去生中他喜欢财布施,愈施愈多,量大福大,他这一生得大富。如果你有财富、你有聪明智慧,那是福报;如何运用你的财富、运用你的施舍,那是属于智慧。人不能没有智慧,人不能没有道德!有德,你才能守住财富。 (摘录自佛言网,由佛前明灯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