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门石窟石质雕刻品的保护
2014/9/8   热度:396
龙门石窟石质雕刻品的保护 □ 陈建平 《雕塑》 2008年第06期 内容摘要:龙门石窟属于露天不可移动的大型石窟寺遗址,石质雕刻品数量众多,规模宏大。本文从石质雕刻品存在的病害入手,介绍龙门石窟石质雕刻品的保护修复工作,认为保护修复的前期研究、保护修复的实施、保护修复的档案记录三个环节是保护修复的基本程序和方法,并讨论了遵循这些环节的必要性,这也是龙门石窟保护修复工作的思考和总结。 关键词:龙门石窟石质雕刻品保护程序 Abstract:The Longmen Grottoes is an open-air unremoveable temple relic of large-scale caves,which contains large numbers of stone sculptures. Basing on the research of diseases in stone sculptures,this paper introduces the protection and conservation works of the Longmen Grottoes.The author thinks that,the previous research,implementation and records of protection and conservation are basic methods and procedures.This paper also discusses the necessary of abiding by this process,which is also the conclution of protection and conservation experiences. Key words: Longmen Grottoes,stone sculptures,protection,procedure 世界遗产龙门石窟开凿于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即公元493年)前后,历经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到隋唐至宋等朝代,断续大规模营造达400余年之久,现存洞窟2345个,造像10万余尊,碑刻题记2800多块,保留有大量的宗教、美术、书法、音乐、服饰、医药、建筑和中外交通等方面的实物史料,是一座大型的石刻艺术博物馆。 然而,这些珍贵的石窟艺术品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由于自然和人为因素的影响,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坏,保存完整者较少,且存在多种病害。对于石质雕刻品病害的描述,目前在国内尚没有统一的标准,研究者往往根据各自研究的文物的特征情况自行描述,起到定性或定量地记录的作用即可。意大利的文物保护研究者将石质文物病害概括为25种类型,形成了一套在国际上有相当认可度的标准化语言。近年也有龙门石窟的石质文物保护研究者,在借鉴这套标准的基础上,结合龙门石窟的特点,将龙门石窟的雕刻品病害划分为风化脱落、结垢、断裂与裂缝、缺失、侵蚀、粉化、盐性结晶、表面沉积等八种类型1。 从石质雕刻品保护修复的角度,也可将病害大致划分为两类,一类是结构性深部病变,如断裂与裂缝、缺失,这类病害易造成雕刻品的结构性失稳,引起坍塌、变形等,采取的保护修复多为支护、锚固、粘接一类的加固措施。二是表面或浅层病变,如侵蚀、粉化、结垢、盐性结晶、表面沉积等,导致雕刻品表面材质退化、污损等,采取的保护修复措施多为清洗、表面补强等。 龙门石窟有着数量庞大的雕刻品,大部分是以洞窟为单元,遵照一定的佛教造像形制雕刻在石窟内部;另一部分则雕刻在洞窟外壁面、摩崖面上;也有少量的独立佛塔等,由于洞窟的大量损毁、坍塌,原来存在于洞窟内部的雕刻品现在也有相当的数量裸露在外,成为露天雕刻品。洞窟内部的雕刻品和露天雕刻品的病害特征以及相应要采取的保护修复措施会有一些不同,但大体上都需要采取以下三个步骤:保护修复的前期研究,保护修复的实施,保护修复的档案记录。 一、保护修复的前期研究 在计划对石质雕刻品开展的保护修复之前,前期调研是必不可少的,调研的内容越广泛越深入越好,例如:开凿背景,雕刻技法,历史价值,艺术价值,保护修复历史记录,区域环境条件,病害现状等等。这些程序已经逐步得到规范,比较广泛地应用到雕刻品的保护修复工作中。 以龙门石窟双窑洞的保护修复实践为例,曾经在进行保护修复之前,对其病害现状作了完整的前期调查研究。内容包括: 1.双窑洞的背景资料:开窟时代、石窟价值、环境选择、营建技术、历史破坏记录、历史修复记录。 2.环境监测资料:气候、地理、微环境气象、大气环境、水环境、环境震动、生物危害。 3.地形测绘、地质调查:洞窟测绘、工程地质水文地质调查、岩性分析。 4.病害调查与分析:①病害描述:用文字、图片对应方式,不同部位,不同病害逐一描述。②病害记录档案:利用测绘、调查成果,以文字、照片、图纸、录像等形式记录洞窟病害。③采样分析:提取洞窟内石材病变样品,如结壳、硬壳、斑迹、表面沉积物、生物绿锈等样品进行测试分析;另外还需提取与洞窟石质相同层位、相同岩性的岩样进行测试分析。 病害现状调查与分析是整个前期调研的核心和落脚点,也是保护修复的开始,从病害类型、病害成因与结果的综合诊断来决定保护修复的内容、方法和步骤。 在进行保护修复之前的前期调查研究中,有两点是经常被弱化的,所以值得我们特别关注。 1.对雕刻品的文物价值的深入理解问题。决不能简单地把文物等同于当代的需要保护处理的物品来对待。文物的价值是它的历史价值、艺术价值、科学价值的综合体现,一件文物携带着从它诞生之时、至其历史延续过程诸多的珍贵信息,对这些信息若不甚了解,而贸然施加保护手段,极易造成不当保护或保护性破坏。 2.研究分析病害与环境的关系问题。雕刻品的病变原因有很多,除了雕刻品本身材质的特性、雕刻工艺之外,与它保存的环境有着密切的因果关系。一件雕刻品或一个窟龛,不同部位的光照、温度、渗水、风蚀情况不同,病害状况就有所差别,换句话说,一种病害一定有造成这种病害的环境影响因素,只是有些环境影响因素比较易于鉴别,有些环境影响因素需要细致的研究才能探询得到。准确判断这种环境因素及其影响程度,是下一步采取保护修复措施的基础和关键。 二、保护修复的实施 在前期研究的基础上,制定详细的保护修复方案,以保证实施的合理正确。方案应涉及保护设计的依据、保护修复的原则、病害治理设计、材料与工具、进度安排、工程施工的技术控制、工程预算等方面的内容。 保护修复的具体措施一般来讲,包括以下几个过程: 1.雕刻品的稳定性加固:雕刻品本身和窟龛存在断裂、缺损,引起结构上的不完整或不稳定,可以采取工程加固手段,如锚杆加固、化学药品粘接灌浆、支护、砌筑等,避免雕刻品的坍塌,保持结构的平衡和稳定。龙门石窟在上世纪60年代之前,洞窟及雕刻品坍塌、损毁现象普遍,70年代以后,开始了大规模的抢险加固工程,至90年代初,基本完成了东西两山重要洞窟和区域的加固工程,雕刻品稳定性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得以改观。 2.渗漏水的治理:渗漏水的危害是多方面的,尤其对龙门石窟这样的石灰岩质地的雕刻品。区域性的防渗覆盖、倒排水设施的修建、隔水阻水灌浆可以有效减少渗漏水害的发生。随着保护技术的不断发展,新的渗漏水治理方法、新的灌浆材料也在龙门石窟得到实验和应用。同时,渗漏水治理存在相当大的难度,需要循序不断地采取措施,逐步加以解决。 3.露天雕刻品的遮护:选择性修造窟龛的窟檐、恢复已坍塌洞窟的窟顶,遮护露天雕刻品,可以防止雨水的直接冲刷、阳光暴晒,减缓由此引起的雨水侵蚀、温湿度骤变、微生物滋生,对露天雕刻品起到积极的保护作用。建造窟檐保护造像雕刻的方法,在石窟营造的同时就已经采用。龙门石窟曾经在潜溪寺、宾阳洞、药方洞等大型洞窟修建不同材质和造型的窟檐,起到了很好的防护作用,缺陷是体量大,对景观面貌改变明显。近期,龙门石窟对一些小型坍塌窟龛进行实验性修补,用近似的山石模拟恢复部分窟顶,对外观的改变较小,又能起到一定的防护作用2。 4.雕刻品的清洗:对于清洗,首先要明确清洗是对文物表面污染物的必要的干预行为,污染物对石材病变的发生、发展继续施加不良影响,表面的污损严重影响了其历史、美学价值的研究和展现,所以,采取干预是非常必要的,其次,是清洗的方法技术问题。龙门石窟近年做的清洗主要有洞窟油烟结壳清洗、石灰岩凝浆结垢清洗、石质表面盐性结晶清洗等。油烟结壳的形成主是由大气污染物二氧化硫、粉尘加速岩石风化生成硫酸盐和人为烟熏所致,严重影响了雕刻品外观,同时也是岩石进一步风化的隐患3。石灰岩凝浆结垢的形成主要是洞窟的渗漏水对石灰岩的溶蚀,进而在雕刻品表面结晶覆盖。莲花洞北壁小龛石灰岩凝浆结垢的清除,恢复了雕刻的本来面目,为龙门石窟覆钵式塔造像题材的研究提供了重要佐证4。 5.雕刻品表面风化层的加固:风化层的加固有多种情况,有的是对已经起壳、空鼓的部位填充和粘连,有的是风化层表面的补强和憎水处理等。对风化层保护处理材料的选择一直是个难题,但是,最基本的要求是强度不能太高、不产生会造成危害的副产物、强调可重复处理性,即不能妨碍采取其他的保护措施的操作。 6.残缺雕刻品的补全:目的是在于重建雕刻品的结构和稳定性,是对破碎或缺失的形象的完整性进行补充,恢复文物的可读性,与审美有关,同时也是一种保护措施。补全应满足可辨识性、可逆性和兼容性原则。 7.雕刻品的封护:对风化特别严重的露天雕刻品使用耐老化、透气、憎水、耐酸碱、粘度小、渗透性好、具有可逆性的保护材料进行处理,一般情况下不实施这一干预。 针对龙门石窟这样的露天不可移动的石质雕刻品,保护修复可以分成两个部分或阶段来考虑,即结构性的稳固与加强和表面病害的修复。石窟寺雕刻品区别于单体雕刻品的重要一点是,石窟寺雕刻品是直接在山体崖壁或洞穴中雕刻,与山体连为一体,它的保存、病害与地质环境密不可分。因此,首先应该考虑的是雕刻品和其依附的地质环境的平衡和稳定。在以往的保护实践中,龙门石窟保护采取了大量的工程地质手段,开展岩体和洞窟的稳定性加固、洞窟渗漏水裂隙灌浆等治理工程,避免了岩体坍塌对洞窟和大型雕刻品造成的毁灭性破坏,保证了洞窟和大型雕刻品的安全。其次,应该对雕刻品表面病害的修复有一个全面的认识。表面微小裂隙、粉化、起壳、脱落、结垢、微生物滋生等等雕刻品表面病害对文物的损伤同样不容忽视,龙门石窟能够看到很多碑刻字迹模糊,雕刻品表面风化,碳酸钙结垢和微生物覆盖,油烟渍等污垢沉积等现象都是雕刻品表面病害日积月累的结果,极大地损害了雕刻品的艺术和美学价值。 一直以来,在石窟寺保护当中,雕刻品表面的处理常常遭遇质疑,比如对污损雕刻品的清洗,往往认为清洗是不必要的,甚至会破坏雕刻品。其实问题的关键在于怎样认识清洗的目的,怎样正确地把握清洗的方法和程度,清除有害污物是保护雕刻品的积极手段,保护原状也并不意味着要保持污损的原状。同样地,适度地进行防风化处理、结垢清除、微生物清除是可以作到的。在保护雕刻品原状,尽可能延长其保存寿命的基础上,最大限度地展现它的艺术价值是保护修复的目标。 三、保护修复的档案记录 龙门石窟开凿至今的1500多年,它的保护史和破坏史相伴相生,现在龙门石窟惨遭破坏的遗迹随处可见,同时也能看到人字形排水沟、石构窟檐等保护性的遗留构筑物,但在史书中的记载则是只言片语,石窟开凿后保护设施建设,附属建筑情况,损坏情况,历代修补情况等,几乎无从考证。 现代的文物保护工作逐步提出规范化、系统化、理论化的要求。2004年版《中国文物古迹保护准则》对档案记录有专项描述,特别是在关于《准则》若干重要问题的阐述中明确提出:“文物古迹的记录档案也是他们价值的载体,真实、详实的记录文件在传递历史信息方面与实物遗存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并且详细规定了记录档案的内容要求。 在龙门石窟的保护修复工作中记录档案也日益得到重视,除了日常开展的工程注意保存所有资料外,集合了近几十年保护成果的石窟保护数据库的建设也基本完成。 从程序上看,档案记录是保护修复的后续工作,其实它贯穿于保护修复工作始终,是保护修复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保护修复的前期研究资料、施工设计方案、材料工具、施工日志、工程概算、验收报告、评审结论、维护建议等资料,以文字、图纸、照片、音频、视频的形式完整记录,整理归档,安全存放。既是这一阶段工作的总结,也是下一阶段保护修复的开始。 龙门石窟自上世纪50年代成立管理机构以来,石窟的保护得到了国内专家和管理部门的高度重视。60年代就开始了地质调查,气象、洞窟观察等工作;70年代至90年代间进行了一系列的抢险加固工程,使东西两山的岩体和主要洞窟得到加固,岩体稳定性问题基本解决,洞窟渗水状况得到一定的遏制;进入90年代后期,注重保护工作的科学性、计划性,特别是2000年成功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后,龙门石窟周边环境得到有效整治,为石窟营造了良好的生存空间,基础研究进一步加强,环境与病害的监测、石窟的日常保养维护、保护技术的合作研究等方面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和进步。 参考文献: 1 杨文宗.杨刚亮.何晓.郭梦源.石质材料病变的环境影响作用.文物保护与修复的问题.科学出版社,2005年 2 陈建平.高东亮.龙门石窟小型坍塌窟龛的修复.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2008年1期 3 龙门石窟研究所、西北大学文博学院.龙门石窟黑色油烟渍清除实验报告.中原文物.2002年2期 4 陈建平.杨超杰.龙门石窟莲花洞清除溶蚀物新获.中原文物.2003年5期
电脑上扫描,微信中长按二维码,添加明华居士学佛网公众号
五明学习: 工巧明: 地理 | 雕塑 | 绘画 | 建筑 | 历史传记 | 农工商业 | 书法 | 天文 | 舞剧 | 哲学 | 其它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佛言佛语:我们念佛的时候要把真心念出来,念出来干什么?念出来要生活,使我们整个日常生活全部用真心,那才是处处都见佛了,时时都见佛了,情与无情,同圆种智。觉心是真心,把妄心念掉,把真心念起来。真心用事,真心当家,真心作主,就叫做成无上正等正觉。由此可知,念佛并没有与我们生活脱节,念佛就是我们实际的生活。要提高生活品质,从哪里提起?念佛才是唯一真正提高了生活的品质,使你真正得到幸福美满的人生。可是大家要记住,如果用假心、杂心、妄心,你怎么念,这种好处利益你得不到。充其量只是阿赖耶识里面种一点念佛的种子,这一生都得不到好处。只有真心念佛的人才真正快乐,真正自在!所以真善美慧,唯有真心念佛的人他才具足。 (摘录自佛言网,由佛前明灯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