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石窟中的女供养人首饰
2014/9/8   热度:918
敦煌石窟中的女供养人首饰 □ 卢秀文 《敦煌研究》 2009年第02期 内容摘要:簪由笄发展而来。簪主要以簪首为饰而定名,其类型和料质各个时期的特点不同。敦煌壁画中女供养人发簪类型多样,大致有9类:即云、凤、鸟、草、花、方、平、圆、尖顶型簪,流行于唐、五代、宋、西夏时期。发簪不但具有固发和妆饰发式的功能,也是敦煌贵族昭示身份的一种标志,同时反映出敦煌女供养人的审美标准和流行时尚。 关键词:发簪;首饰;女供养人;敦煌 中图分类号:K879.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4106(2009)02-0023-08 发簪是敦煌石窟女供养人首饰中的主要妆饰,各历史时期均有不同的类型及妆饰方法,形成了独特的妆饰风格。它们不但具有时代特征,而且还有等级性。因此,首饰是我们研究古代敦煌服饰的一个不容忽视的重要组成部分。 敦煌壁画妇女妆饰的种类,大致有簪、钗、步摇、梳、钿、胜等,本文主要说簪。 一 发簪之源流 发簪是用来插定发髻或连冠于发的圆、方等型体饰件,簪身似单股长针,用金银、玉石等制成。最早的簪称笄,《辞海》载:“簪,古人本为‘笄’,古人用之插定发髻或连冠冕。其作用:一是男女皆有的安发之‘笄’;二是为男子所固冠之‘笄’。”依据礼制,女子插笄是长大成人的一种标志,女子成年叫做及笄,即女子满15岁,要举行笄礼,梳挽成人的发髻,并插簪,这种风俗一直影响到后世。 固冠的发竿通常是横插在发髻之中的,所以又称衡竿,省称衡。冠冕之竿多用于男子,固发之竿,男女俱用。《释名·释首饰》也称:“竿,系也,所以系冠,使之不坠也。”簪的主要作用是固冠,因为要贯穿整个冠体,所以其形较长,竿顶的前端多附有一个圆型挡板,以便在使用时固定位置,多出外面的一截,则用来系缚冠缨或玉镇。 发簪的施行方法,除了固定发型之外,还以不同的形式妆饰在发式上,以示时尚。最初女子用簪,是插入高髻,使发不松散,后逐渐演变成女子专用的首饰。发簪的式样有多种,主要是以簪首为饰而定名的,其形式以簪头的图案和料质不同、簪顶装饰及变化,大致可分为三种类型:一是把簪顶加工成龙凤麒麟形象,称动物型发簪,具体做法是把金银加工成各种鸟类型,多有龙凤、飞鸟、大燕等型。这种发簪敦煌艺术中唐代以后出现的。二是在簪顶加缀花朵,具体做法是以金银制成花瓣,中间的花蕊部分镶嵌珠玉等。有的还用细金属丝垒盘成花柬,称之为花顶型发簪。此类发簪在敦煌流行于唐、五代、宋时期,多见于盛、晚唐。三是圆、尖顶型发簪。这种发簪多以金属或玉为料,有一种簪身略扁,上端宽阔,至颈逐渐收束。与此相似,若簪身作圆形或扁形,簪顶朝前弯转,有些发簪的顶部状如耳挖,则称如意发簪。《琴言》注:“了事,挖耳也。妇女以银为之,号爬耳簪。”这类簪中还有的簪顶为半球形,少数刻有漩纹,称圆顶型发簪,敦煌唐、五代、宋、西夏时期较多见。 发簪的料质,反映了当时的等级制度。汉代时的发簪,被王公大臣当作财富的象征,是表明身份的一种标志,《使琉球记》云:“琉球女子不剃胎发,嫁后将顶发削去,唯留四余挽一髻于额旁,簪小如意。”如意亦分贵贱品级,因此,在选择材料和设计形式、加工制作方面都有一定的要求。汉以后,上古时期的石、蚌、竹、木笄及骨笄等逐渐被玉、金、银、琉璃、玳瑁及翠羽等簪所代替。玉簪,从汉代以后,一直是贵妇的主要首饰。《西京杂记》记载:“(汉)武帝过李夫人,就取玉簪搔头,自此言人搔头皆用玉,玉价信贵焉。”金、银簪形制繁多,制作时有的用金银细柱将一端磨尖,插人发中,另一端盘扭成一个小结为簪头;还有的将簪的上端锤压成弯钩状,形如斧钺。琉璃簪是一种略带透明的有色宝石,材料贵重,也常被用作妇女的发簪。玳瑁簪,或作毒瑁簪,它是用龟类背甲制成的,质地硬,汉《乐府诗》云“双珠玳瑁”。《宋书·五行志》:“元康中,妇人以金、银、犀角、玳瑁之属为斧、钺、戈、戟以当簪。”翠羽簪,也称翠毛簪,是用羽毛装饰的发簪。李华《咏史》诗:“泥沾珠缀履,雨湿翠毛簪。”制作时通常以金银锤制成簪架,然后用胶水粘贴翠羽等,形制复杂。还有用珊瑚制成的簪,嵌以珍珠、宝石、琥珀等,专为贵妇之用。历代庶民也用簪,多用银、铜、鎏金等制成,贫家女还有用藤、荆、蒿等制作的。 发簪源流,《事物纪原》载:“女娲为簪以贯发,此簪之始也。”又《二仪实录》:“女娲之女以荆枝及竹为笄以贯发,至光时以铜为之,且横贯焉。此钗之始也。”说明早在远古时期就已有发簪的传说。 古代发笄的形式,从质料上看,有多种。这些发笄实物,在各地的古墓葬里都有出土。竹笄是古代发笄的最早形式,战国时期的竹笄形制有棱形等。西汉时期的竹笄,有的由数根竹针合成一股,然后在顶端套上一个尖形角质的笄帽。根据文献记载,这种形式的竹笄,古代专用于服丧,名谓“箭笄”,其形较长。《礼仪·丧服》:“箭笄长尺,吉笄尺二寸”。周代,发笄的形式制度化,插发方式有六笄六珈、副笄十二珈,珈是指发笄下的金玉坠饰。周时,男女都用笄。《春秋后语》:“赵襄子欲取代,乃先善之,代君好色,请以其妹妻之,代君许诺。妹已往,襄子谒代君而觞之,先具大金斗,酒酣,反斗击之,脑涂地。因以代君之车以迎其妻,其妻道闻之,磨笄自刺,故至今有刺笄之山。”《周礼·天官·追师》中有王后之首服“为副编次,追衡笄”。记载表明,这时的发簪称笄。秦汉以后,笄改称簪,《释名》:“簪,建也,所以建于发也。”贵族妇女的发簪,多以金玉等材料制作,制作工艺日趋考究。男子到二十岁时被视为成年,须举行加冠典礼,称之为“冠礼”。《礼·典礼》:“男子十二十冠而字”。汉时的冠均需用簪固定。汉代妇女盛行玉簪,多用贵重的玉簪插发髻,这时的发簪特别重视妆饰的作用。汉代讲究的妇女用玉簪,并有“玉搔头”之称,为历代所沿用。魏晋南北朝发簪流行一时,其簪顶图案也富于变化,形制大多沿袭汉魏旧制。到了唐代,发簪种类多有变化,尤其是妇女的花簪就有十种之多,再加上其他类型的发簪,名目繁多。唐代沂南画像石中的妇女头饰数簪。合肥西郊南唐墓出土的簪顶是以金丝盘花制成的蝴蝶,蝶身并两翅嵌以琥珀。这时的簪料质丰富。《唐语林》卷6载:“长庆中,京城妇人首饰,有以金碧珠翠,笄栉步摇,无不具美。”顾琼《虞美人》词:“莲冠稳簪钿篦横,飘飘罗袖碧云轻。”可见首饰之盛。五代、宋时的发簪制作精细。明清簪亦更为人们重视,《巡幸考》:“康陵南征,与刘良女有约,期以中途召之,刘氏赠一簪以为信。过庐沟桥,驰马失之,大索数日不得。至临清,使使召刘。刘以不见簪不往。上乃乘单舸疾归,至张家湾,与刘俱载而南。”晚期由于工艺技术的发展,妇女簪、钗等类的首饰制作多有变化,簪顶镶嵌各种金、玉珠宝,显得更为精致华美。 二 敦煌女供养人发簪类型之演变 敦煌女供养人发簪使用的方法有三种: 一是固发,其形式有两种: (1)将松散的头发拢起,使发前不掩面,这种挽发,仅将两鬓小股头发拉后团在一起,插上发簪以固定。 (2)将所有头发团成一个圆髻,有在头顶的,有在头后的,发簪横穿发髻以固定。 二是作为妆饰而出现的,发式上插对称的二三不等的各类妆饰发簪,这种发簪多为花卉形,有的并排插入两侧,有的插入一侧,这类发簪较多。 三是冠簪,以此固冠。冠冕上插簪,一般有两种,一种横插,两头露出;一种只插一侧,仅露出簪顶。 敦煌壁画中的女供养人发簪,形式多样,根据洞窟调查大致有9类,即云、凤、燕雀、草叶、花卉、方、平、圆、扁顶形等。 云顶型发簪: 亦称云式簪,指簪顶妆饰为云纹形状,一般簪身无纹饰,簪体似长针。顶端大。簪底小。插入发中部分为簪底。妆饰云纹的部分为簪顶,露在发外。莫高窟晚唐第12窟女供养人就插此类发簪。此供养女,梳高髻,髻上妆饰弯条状波纹,形成波浪卷花纹,发髻上插云顶纹簪二支,簪底处均有对称的两朵小花,与花对称的中间部位插梳(图1)。此女供养人身穿托地长襦,披网式巾,饰珠串项链,面相丰满、端庄,是为贵妇的形象。 妇女发簪为什么亦用云纹形?因为“云”是中国图案中的重要装饰素材。古人在绘画、器物、石刻、服饰上创造的云纹图案多有变化,而妇女妆饰的云纹,不仅反映了妇女形象的生动性,而且更具有中国妆饰图案独特的意境美。出土文物中,有的簪体镂空制成云形,上下各有大小一龙,龙首中间嵌一宝珠,作相戏状,在云朵及龙的颈、背部均嵌以各色宝石。这类簪是首饰工艺的佳作。云纹,在隋唐陵墓中有线雕,起装饰作用,也象征着太平吉祥。《瑞应图》曰:“景云者,太平之应也。一日庆云,非气非烟,五色氛氲,谓之庆云。”《礼记·斗威仪》曰:“政和平时,则景云至。”妇女发簪上的云纹簪,多呈云束状,习称如意云头,除作簪顶的装饰外,还有在发钗上饰如意云纹的,以衬托发式。敦煌晚唐、五代、宋时的女供养人发簪上的云纹,多数云纹状不明显,线条细而起伏缓慢,似行云流水。它作为妇女妆饰,既为了表现美,又有一种吉祥之意。 凤顶型发簪: 一般归于“飞禽走兽顶型发簪”。这种发簪,发顶为飞鸟状,常见的有龙、凤等型。簪以凤顶者为多,也是受妇女喜爱的一种。这种妆饰多出现在敦煌女供养人即贵族妇女发式上。制作精致,通常做成两支,对插于双鬓。这种簪上的凤,古时称金凤凰。敦煌莫高窟盛唐第130窟,都督夫人图中的女供养人,发髻插凤簪,凤首似以金叶制成,略如扇形,口衔步摇珠。风首上如鸟结,以代肉冠,颈部细长向前,胸部圆鼓。背上二羽翅展开似高出头顶,毛羽数茎圆转,线条流畅。凤羽稍长,向上而前。另一凤姿仰式作奔飞状,翅作飞翔状,头朝前方。因为簪上的凤尾大多成翻卷上翘的样式,所以又被称为“凤翅”。安西榆林窟五代第38窟,绘有三妇女,中间女子头插凤簪,凤的羽(翼)毛圈成圆形状,昂首向前,似展翅飞翔,“鹏程万里”。这是我国古代艺人的智慧结晶,它显示了盛唐至五代时期我国金银工艺的高度水平。 凤是凤凰的简称,在远古图腾时代被视为神鸟而崇拜。它是原始社会人们想像中的保护神,曾被作为封建皇朝高贵女性的代表,与帝王的象征——龙相配,称为“龙凤呈祥”。从文献记载来看,早在南北朝时期,凤簪已经在妇女中流行。南朝吴均《去妾赠前夫诗》中有“凤凰簪落鬓”的描写,以后历代沿用。唐代斐虔《咏篙水溅妓衣》词“玉搔头鸾凤双飞”,元代元准《春闺》诗“倒把凤翅插鬓影”,反映了妇女使用凤簪。凤簪实物,湖北省圻春明墓及江西省南城明墓都有出土。凤又是传说中能给人带来和平幸福的瑞鸟,因此被作为吉祥的象征。《吴越春秋》载:“禹羲万民,凤凰栖于树,麒麟步于庭。”凤为祥禽,人们把凤视为天下太平的象征,凤和龙结合就是对高贵、吉祥的希望和祝愿。 燕雀顶型发簪: 此类发簪,簪首为燕、雀等妆饰,而且燕雀的形状各有不同的形式,一般立状较多。这种妆饰多插在发中、发顶和发冠上,制作极为精致。通常为两支,对插于双鬓。这种燕雀顶型簪,唐、五代、宋以后流行。敦煌莫高窟五代第98、61窟女供养人有此类发簪。第98窟节度使曹议金家族贵妇“新妇娘子”头戴花冠,上有金钗,插似凤又近于燕雀类的发簪。敦煌藏经洞绢画《父母恩重经变》,为北宋时期作品,其中一妇女发上满是妆饰品,有圆顶型簪、鸟型簪,其中有一对飞翔鸟,口衔步摇,实为珍贵的首饰工艺品。燕雀顶型发簪,在新疆伯孜克里克石窟壁画喜悦公主发上亦有此簪。喜悦公主头上的金钗,代表着高昌回鹘妇女的妆饰特点,这位公主发上插满金簪,除了草叶顶型簪和长针钗外,另有燕雀发簪插于鬓两侧,燕首向前,口衔步摇。回鹘公主头梳高髻又平分两侧,以鬓发拢掩两侧,是古代的一种礼仪发式。发髻两侧除插燕雀金簪,还有凤凰纹的金片饰,冠前额雕刻金花饰,双耳坠环。饰物装点富丽高雅,衬托出女性的美感。古代妇女一般将燕雀类簪斜插或竖插于发际两旁。此类簪制作简单的只在一端刻上几道凸起的线箍,制作精致的多在一端刻上耸冠毛的水鸟,有的在水鸟眼部还嵌两粒绿石。有的雕成双鸟。这种用双鸟作器物装饰的,青铜鼓上和车衡上都有出土实物。《说文》称:“笄端刻鸡形(似限于妇女),士以骨为之,大夫以象为之。”莫高窟中唐建、西夏重修的第158窟,帝王高冠上饰燕雀妆饰,冠上插火焰顶型簪和梭型顶簪。这种首饰是敦煌贵族昭明身份的一种标志。 草叶顶型发簪: 这种簪,簪身似一根长针,底头磨成尖形,簪顶为草叶形状。这种妆饰在敦煌石窟中有两类:一类是以条状蔓茎为主向左右、四周并有规律地伸展,又似波浪上下回旋起伏,给人以音律颤动的美感;另一类仅为叶形,叶内无茎饰,只绘一单叶。这两类发簪不光是固定发型而且是作为妆饰。莫高窟晚唐第9窟女供养人像,满头插草叶顶型发簪,其中,两供养女,发上插9个有茎干的草叶顶型簪,另一女插10个无茎干的草叶顶型发簪。她们将发簪排列插入发后,有的似一束花,有的在高髻上似一把团扇,又似孔雀开屏,显得华贵而大方。莫高窟五代第98窟有一于阗公主形象,发髻上不但插草顶型簪,而且还妆饰凤簪和云顶型金钗。这种妆饰在敦煌是少见的,是我国唐代妇女首饰的典型。莫高窟晚唐第156窟,宋国妇人出行图中的夫人,骑马,戴高冠,冠后插满草叶顶型发簪呈扇形。敦煌妇女发簪上的草叶纹样,继承了南北朝花草纹的特点,同时也受到中亚、西亚缠枝花草纹的影响,形成了以折枝花草为基本、富有特色的装饰图案。 花顶型发簪: 属花卉妆饰,不包括点缀在发式上仅作为妆饰的花簪,这里指单独作为插发以固发的花簪。敦煌妇女专作为妆饰的花簪分为六个类型,有的类型之中,又可分为若干型。关于妇女花簪妆饰,已有文章论及,此不赘述。 从敦煌壁画上看,唐代女供养人发髻四周插满枝叶组成花状并以此固定冠发的花顶型发簪, 还有将个体小花单独制成的金簪(如莫高窟中、晚唐洞窟中经五代重修的第144窟),安插于高髻上。敦煌五代妇女簪花讲究对称,洞窟内比比皆是,如第61窟中的妇女。五代、宋时的上层妇女特别重视花簪,这和当时的社会风气有紧密的关系。宋时,妇女所戴花冠,讲究的加金玉玳瑁珠子,有的用金银珠翠制成各种花卉形状的簪、钗、梳篦插在发髻上,其形制繁简不一,视个人条件而定。通常的式样是在冠的两侧垂舌状饰物,以掩住双耳及鬓发,长度大多至颈,也有下垂至肩的,还有冠的顶部、四周插花顶型发簪的。 敦煌壁画中的花顶型发簪之花有喇叭花、宝相花、牡丹花、菊花、荷花等,是美的象征,也寓意着富贵和吉祥。 1 喇叭花顶型簪:莫高窟晚唐第196窟一女供养人高髻上插多种发簪,有花型发簪,还有圆、平顶型发簪;两鬓插发簪,簪顶为喇叭花型,并下缀花蕊,与喇叭花簪相对的是四个圆顶和平顶发簪。花顶簪在敦煌还有其他类型,如莫高窟第144窟的一身女供养人,一长簪横穿发髻,高髻用花顶型簪固定,簪顶由花瓣组成,似喇叭花顶型簪,簪底露出发外无妆饰,梳插在发髻中。此类横插发髻的花簪,一般出现在冠帽或单独的高髻上,这种簪不光见于女供养养人发式上,而且也见于男子。 2 菊花顶型簪:敦煌五代绢画《行道天王像》为10世纪作品。画中一妇女满头妆饰,发髻两侧插簪,簪顶为菊花状,有花蕊呈圆形,红色蔓茎,左侧三个白色花瓣,另一花朵的一半被钿掩挡。右侧同左侧。此妇女菊花顶型发簪,似秋华菊,花小英细,呈绒球状。这支菊花,长英云卷,显示了菊花清瘦舒展的特点,簪顶熠熠有光,是首饰工艺品中的又一佳作。 菊花在我国栽培历史悠久,《楚辞》载“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据《通志略》记,菊花别名有十种之多。菊花的特点,性傲、色佳、香晚,深秋天高气爽,百花凋瘁,芳菊独尊。庐谌《菊赋》称赞菊花是“翠叶云布,黄芯星罗”。还被认为是“掇以纤手,承以轻巾。揉以玉英,纳以朱唇。服之者长生,食之者通神”,并能“乘云升天”的神奇之花。菊花作为妇女妆饰艺术题材,花叶繁多,花瓣又密似须发,刻画它有一定的难度。唐代著名画家腾昌韦占画菊花时还必须参考宅中种的菊花。 敦煌唐宋以后,金银质料的花簪更为精致。榆林窟西夏第39窟女供养人,高冠上横穿花顶簪,似含苞待放的花蕾,造型别致,十分精致,细微之处纤毫毕现,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方顶型发簪:簪底稍细,簪顶为方形。莫高窟第61窟女供养人花冠中插有似方顶型簪。这类簪妇女很少使用,一般男子多用。莫高窟第158窟吐蕃时代的帝王与侍臣插此簪。此帝王戴皇冠,大袖襦裙,高冠上横插方顶型簪,簪顶是由两个小型方套组成的。王子、侍臣戴进贤冠。侍臣右侧插貂尾,称貂冠,这是宰相一类高级官员的妆饰。此窟皇后抛家髻,头戴凤冠,还在发上饰花钿;侍从夫人戴莲花冠,合十敬礼。皇后发簪似为方顶型簪。莫高窟晚唐第9窟西龛壁画中的官员,戴进贤冠,插方顶大簪,横插冠顶。此簪一端用方形作顶,簪底尖细,是方顶型簪的代表作。 古时男子用簪,多横穿椎髻,或用发冠将发髻套往后,再以发簪穿过冠下的孔将之固定。古代的冕多没有穿簪用的小孔,固定冠冕的笄称为衡笄。汉代以后,冕有了穿簪用的小孔,男子使多用。李重润墓壁画中男子插方顶型簪,桃形冠中一方形扣,簪从方扣中横穿,簪头方,身长。这是在佛国世界里的世俗人物的妆饰。 平顶型发簪:亦称长针顶型发簪,敦煌壁画出现较多。这种簪顶无妆饰,仅用一根长针代替。长针插进发中的为细头,露出的为粗顶,多斜插在发的两侧,以固定发髻。莫高窟第9窟女供养人发簪两侧插六个平顶型发簪和草叶顶型簪。平顶型发簪在敦煌最早出现在男子发髻上。北周第428窟,一男供养人将长发两侧的散发拢起在首后盘结,插入平顶型簪,以使长发不往前掩面。这种发簪还出现在莫高窟晚唐第144和196窟、五代第98窟、宋代第175窟、榆林窟西夏第39窟等窟。此类发簪,古时用金、银制作,也很有特色。其形制简单的只是制成平型,制作时还有将一端磨尖,另一端盘扭成一个小平结,就算是簪头。北京通县金墓出土了这种实物发簪。 圆顶型发簪: 这种簪有两种类型,第一种簪顶为圆形,簪身稍细,有的簪顶粗而有线纹;第二种整个簪都是圆形状,上下粗细差别不大,仅在插发处将簪底呈细尖形,无妆饰,仅用于固发。莫高窟北周第428窟一供养侍女,髻上横插圆顶型发簪。瓜州榆林窟五代第38窟有三妇女,两侧妇女均插四个圆顶型发簪,其中,一妇女发髻右侧插两个圆顶型簪。另外,这种发簪还见于敦煌莫高窟藏经洞出土绢画妇女发髻上。五代——北宋(10世纪中期——末期)绢画《法华经普门品变相图》中一女跪地,发辔上插对称的圆顶型发头簪,簪顶带有横线妆饰,簪头大而长,簪尾稍细,插人发内,发前有一对黄、红、白相间的对称梳子。这一妇女的首饰妆饰华丽,反映了这一时期的流行时尚。圆顶型发簪,还有的将顶端做成球状或半球状,少数刻有螺旋纹。晋陆翔《邺中记》称“魏文帝陈巧笑挽髻别无首饰,惟用圆顶金簪一只插之”,所指即是。北魏司马金龙墓出土的漆画,男子用簪插冠,冠后有一孔,插入一圆顶型簪以固定。 尖顶型发簪: 也称扁顶型发簪,形状是一端为尖顶,簪头似有妆饰,讲究的则将簪上端锤压成梭型,形如箭状。还有的一端为尖型,形状为上方稍尖,底端小而为扁形,头扁顶尖,簪头和簪身均无妆饰,样式似古代兵器,与圆头式相反,多插在发髻两侧。莫高窟第9窟一女供养人,发上插四个此类簪,对称地插入高髻两侧。簪头尖,两边宽,下细为梭形。五代于阗公主供养像花冠上也插有此类簪。这种发簪在其他出土文物中也有出现,可见是这个时期比较流行的一种发簪。 隋代的冠帽,有一种如武官头上所戴的圆形冠,据《隋书》记载,当称为武冠。这种冠实际上是由汉代梁冠去梁改进而成的,晋代开始,缩小头顶,称小冠,只是在顶部横别一个尖、圆不等的发簪,挽在发髻上。发簪的形体不久又转而加大,到了隋代,重新定制,必须用金、玉、犀角等做成。朝服发簪则由扁平转为圆锥状,一端圆顶,或一端尖顶,从帻部的圆孔横贯发髻,长约一尺,两端常露出寸许。这种簪不光用于武冠,也用于妇女,如陕西乾县唐神龙二年(706)章怀太子墓画《观鸟捕蝉图》中妇女所用发簪,即为此类。《观鸟捕蝉图》反映了宫廷生活中的游园场面。树旁一妇女,仰首,右手托簪,簪长略弯曲,簪首粗为扁形,簪尾细为梭形。这根簪尖顶,顶下端宽,再往下逐渐变细为簪底。此妇女举簪观鸟,甩袖扑蝉,静中取动,为画面增添了静动两相映衬的韵感,画面线条圆润流畅,带有典型的唐代仕女画的特征。 结语 敦煌壁画中的女供养人首饰,反映了古代妇女的服饰文化。服饰文化具有民族性,但民族性从来不是僵化的,在诸多因素作用下,总是在继承中有所发展,在稳定中有所变化。特别是首饰,更是与时迁移,周边的影响、自身的发展使它不断变化。纵观历史,社会生产不断发展,物质生活不断丰富,妇女对改善生活、美化生活的要求永无止境,这是敦煌女供养人首饰呈现时代性的根本原因。
电脑上扫描,微信中长按二维码,添加明华居士学佛网公众号
五明学习: 工巧明: 地理 | 雕塑 | 绘画 | 建筑 | 历史传记 | 农工商业 | 书法 | 天文 | 舞剧 | 哲学 | 其它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佛言佛语:佛法里面善根的标准一定要知道,与我们世间一般的标准大大不同。善根是听了就相信,真信,真正肯发愿,真正肯执持名号,肯念佛,这样的人就是“善根成熟”,所谓“成熟”就是他这一生一定成就。《观经》讲下品下生的,那是讲五逆之人,是讲造恶的人持名念佛。我们虽然造恶,还没到五逆十恶的程度,自己真正下定决心持名念佛,一定不在下三品,这是我们有把握能做得到的。佛在经上讲,末法时期,人“尊恶贱善”,对善人、善事瞧不起,对恶人、恶事很尊重。我们一心一意念一句阿弥陀佛,这是至善。世间人瞧不起没有关系,佛菩萨、阿弥陀佛瞧得起你!世间人瞧得起的常住世间,世间人瞧不起的常住佛国,这是我们一定要明白的! (摘录自佛言网,由佛前明灯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