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文物志
2014/9/8   热度:1204
安徽文物志 主 编:周心田 字数字数(万):130.5 出版单位:方志出版社 出版日期:1998.10 (一) 安徽省位于华东腹地,襟江带淮,地当冲要。境内上古为《禹贡》扬州之域,与徐、豫两州分野,主要有淮夷和南方蛮夷等古代氏族组成的部落方国。西周分封,有徐、英、蓼、六、宗、巢、胡、焦、向、萧、桐、州来、钟离、群舒等方国。春秋战国,吴越楚争霸称雄于江淮,众小国吞并殆尽,楚占有全境。秦汉行郡县制,设九江郡,并涉及鄣、汝南、庐江、沛、临淮、楚、梁、六安、丹阳、泗水、颍川等郡国,初步形成古代行政区划。两千多年来,历经朝代更迭,区划建置多有兴废,至清康熙六年(1667年),置安徽布政使司,始奠定今省区版图。 安徽山河壮丽,地腴物丰,历史悠久,人文荟萃,文物古迹众多。早在三、四十万年前,便已有原始人类的活动。至公元前21世纪,夏禹会诸侯于涂山(今安徽怀远县),标志着氏族社会的解体,文明时代的来到。数千年来,皖地一直为南北文化的传播交汇区,衔接各方的通衢之所,兵家争夺的战略要地。华夏神州的朝代兴衰,都曾在江淮大地引起了强烈的震荡,掀起一幕幕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漾起无数朵文明之花。尤其是东晋和南宋两次大的人口迁移,加速了境内的开发,逐渐形成淮北、江淮、皖南3区各具特色的自然经济。境内历代以农为本,五业兴旺,手工业门类齐全,各类土特产品丰富,经济繁盛,人口众多,城市密集。至今,留下了大量绚丽多姿的文物古迹。 安徽古代文化艺术繁荣,科技思想活跃,文风炽盛,名家流派众多。拥有先秦老庄学派、西汉淮南学派、汉魏建安文学、宋代程朱理学、明清桐城文派等,别树一宗,闻名天下。尤其是皖南徽州,素有“东南邹鲁,文物之邦”的称誉。明清时期,徽商在故里大兴土木,筑桥修路、办学校、建书院、盛馆舍、扩祠宇、立牌坊,儒仕商结合,形成了浓郁的地域文化——徽文化,在历史上独树一帜,称著于世。 安徽钟灵毓秀,人才辈出。从先秦至近现代,涌现出大批的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文学家、教育家、科学家等著名历史人物,如老子、庄子、管仲、曹操、华陀、包拯、朱元璋、方以智、梅文鼎、戴震、方苞、姚鼐、吴敬梓、李鸿章、吴汝纶、段祺瑞、陈独秀、陶行知、胡适、黄宾虹、冯玉祥、王稼祥等等,形成了曹魏、朱温、朱元璋、淮军、北洋皖系等人才集团。他们活跃在各个历史时期,对当时和今天的政治经济文化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后人敬慕先贤英烈,立祠宇、建陵墓,祭祀凭吊。同时,许多非皖籍历史名人,如陶渊明、谢、李白、杜牧、刘禹锡、欧阳修、苏轼、米芾、陆游等,或在安徽境内为官仕宦,或游历山川,也都留下了重要的踪迹,形成众多的名胜古迹。 安徽具有光荣的革命斗争传统,曾爆发过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大起义——秦末陈胜、吴广起义。在封建社会,广大劳动人民反抗统治和压迫的农民起义此起彼伏,持续不断;及到近代,太平军、捻军金戈铁马,征战江淮,痛击清军。特别是“五四”运动以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安徽人民英勇斗争,前赴后继,迎来了新中国的诞生。在各个时期都留下了丰富的革命史迹。 悠久的历史,蕴藏着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各类文物古迹和风景名胜遍布全省各地。这些丰富的文物,犹如满天星斗,闪烁着灿烂的古代文明之光,详实地记录了近现代境内革命斗争的英勇史实,它们是历史的见证,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民族珍贵历史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 安徽境内的文物十分丰富。据1986年全省文物普查时统计,安徽拥有地面文物1.7万多处,馆藏文物30多万件,位居全国文物大省之列。综观这些文物的特点,一是历史悠久,延绵不断。从距今几十万年的旧石器时代开始,历经各代,发展到新民主主义时期,在长达40万年的历史长河中,各个时期的文物都有,尚无缺环,具有相连发展的序列。二是品类齐全,内涵丰富。从馆藏文物到地面文物,各类文物古迹,丰富多彩,一应俱全,琳琅满目,洋洋大观。三是品位高,价值大。馆藏文物,仅青铜器、陶瓷器、玉石器、杂项4类,就有国宝级文物11件(套),一级文物860件(套),和县猿人头盖骨、龙虎尊、楚金币、楚大鼎、鄂君启金节等均为珍稀藏品,全国罕见。地面文物,有“天下第一塘”寿县安丰塘,明清皇陵石刻之最凤阳明皇陵石刻,北京城之蓝本凤阳明中都城等等。四是独具风格,自成流派。馆藏文物中,江淮方国铜器和楚系铜器、寿州窑和繁昌窑瓷器、徽州版画、皖籍名家书画和皖南文房四宝等,风格独特,别具一格。地面文物中,薛家岗文化、皖南古铜矿、安徽古窑址、近现代革命旧址、皖籍名人名胜等,各领风骚,自成系列。皖南徽派古民居更是一枝独秀,被誉为“东方建筑艺术的瑰宝”。全省地面文物有古遗址、古墓葬、古建筑及历史纪念建筑物、石刻和石窟寺造像,以及近现代革命旧址和纪念建筑物等5大类,千姿百态,各具特色。 古遗址,源远流长。有古文化遗址、古城址、古窑址、古矿冶遗址等,遍布大江南北。境内有淮南猴泉山、南陵南陵湖、潜山望虎墩和痘姆等一大批从太古界到新生界的标准地层和化石埋藏点,是探索地史运动和生物演化奥秘的重要科学依据。古文化遗址有2000多处,包括旧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和夏商周等历史时期。属于旧石器时代的重要遗址,有和县①龙潭洞猿人遗址、巢湖银山智人遗址,以及宣州陈山、巢湖望城岗等旧石器出土地点。这些遗址蕴藏着丰富的人类化石、动物化石和各类打制石器,为了解古人类体质进化过程和生存环境提供了重要信息。新石器时代的遗址,以沿淮、江淮居多。重要遗址,有濉溪石山孜、蚌埠双墩、繁昌缪墩、定远侯家寨、亳州傅庄、萧县花家寺、蒙城尉迟寺、潜山薛家岗、安庆张四墩、肥西古埂和黄山市黄山区蒋家山等。此阶段境内氏族①本志中的古地名均用现在地名,下同。 林立,经历了母系、父系氏族社会阶段,创造了五彩缤纷的原始文化。夏商周时期,境内曾发生过“桀奔南巢”、“淮夷兴邦”,以及征人方、吴越楚争夺江淮等重要历史事件。反映在遗址的文化面貌,既有中原文化的强烈影响,又有土著文化的特点,至晚期逐渐出现融合统一的趋势。春秋战国时期,淮河流域出现了一大批城市,至汉代皖地已设置郡县城70余座,随着城市的变迁兴废,至今仍存有历代古城址数百座。古城址以战国、汉魏、六朝时期居多,大多分布在淮北和江淮之间。古城址中,有属于古代都城的寿春城、明中都城址,先秦方国古城的钟离城、东城都,秦汉郡县城的临涣城、蕲县城、芜湖楚王城等;明清古城,有歙县、寿县古城墙等。六朝至唐宋时期,境内陶瓷手工业发展兴盛,在南青北白瓷系的影响下,各地出现一批烧制多种釉色瓷器的民窑。现存窑址有霍山下符桥窑、庐江果树窑、繁昌柯家冲窑、绩溪霞间窑、泾县琴溪窑、芜湖东门渡窑、宋代“宣州官窑”,以及列为唐代五大名窑的寿州窑等。境内金属矿产资源丰富,早 在商周时期即已开采。西汉时,今铜陵、怀宁分别设有铜官和铁官;六朝至唐宋设有梅埂(根)冶、利国监、宛陵监、永丰监和同安监,利用铜铁资源,开矿冶炼,铸造钱币。铜矿遗址主要分布在长江两岸,时代为西周至唐宋,以南陵、铜陵等地遗址分布最为密集,其中大工山——凤凰山铜矿遗址范围巨大,为国内最大的铜矿遗址群。铁矿遗址主要分布在繁昌、怀宁、太湖、潜山、宿松等地,重要遗址有怀宁冶湖塘、宿松汪革冶铁遗址等。此外,萧县白土寨煤矿、庐江和铜陵的矾矿、贵池的铅锌矿等,自唐宋以来历代均有开采,遗坑尚存。 古墓葬,星罗棋布,数量众多。有零星墓葬、墓群和名人墓葬等类,上至新石器时代,下历明清。境内古墓葬形制多样,有历代沿袭的土坑竖穴墓,流行于战国秦汉的木椁墓、石椁墓和空心砖墓,盛行于东汉、魏晋的画像石墓,具有吴越文化特点的土墩墓,以及汉以后出现的砖室墓。古墓葬的分布,各区特点不一。淮北古代经济发达、人口密集,战国、汉魏墓葬较多;江淮之间寿县、六安、潜山、舒城、巢湖一带,城市兴起较早,除战国、汉代墓葬大量分布外,南北朝、唐宋墓葬也有广泛分布;皖南开发较晚,以先秦土墩墓、南北朝墓葬分布为主。境内古墓群有上千处,规模大小不一,少至几座或几十座,多达数千或上万座。这些墓群,有氏族公共墓地、宗族或家族墓群、贵族官僚墓群和平民墓群。新石器时代的墓葬,多为氏族墓地,各遗址均有发现。商周时期的墓葬,在颍上王岗、赵集、濉溪化家湖等地有零星分布。春秋战国时期的重要墓群,有寿县西圈、双桥、长丰杨庙、六安城北窑厂、潜山彰法山、亳州曹家岗、后铁营、舒城秦家桥和枞阳旗山等。土墩墓流行西周至战国,分布于皖南一隅,以南陵、繁昌最为密集。重要墓群,有南陵千峰山、繁昌万牛墩、宣州洪林等。汉魏墓群在全省广泛分布,重要墓群,有潜山彭岭、六安城东、寿县北山、东津渡、天长安乐、长丰杨庙、全椒梅花垄、舒城凤凰嘴、霍山迎驾、宿州褚兰、固镇濠城和亳州曹氏宗族墓群等。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大墓群较少,江淮、皖南较多。重要墓群,有潜山马道岗、南陵麻桥、长山、马鞍山佳山、歙县稠墅与和县戚桥等。唐宋以后,家族墓群兴起,有合肥包拯家族墓群、六安嵩寮岩宋代家族墓、凤阳余庄明代家族墓群等。境内名人墓葬,引人注目。这些名人生前有的是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也有达官显贵和科技文化名人,能工巧匠及名僧。比较著名的有六安皋陶墓、亳州汤王墓、灵璧虞姬墓、寿县刘安墓、庐江周瑜墓、当涂李白墓、凤阳明皇陵、休宁戴震墓、宣州梅文鼎墓、枞阳方以智墓、姚鼐墓、刘大墓、吴汝纶墓、桐城姚莹墓、戴名世墓、张廷玉墓、怀宁邓石如墓、祁门郑之珍墓、歙县渐江墓等。 古建筑及历史纪念建筑物,种类繁多,各具特色。有古代民居村落、寺观庵堂、楼台亭阁、文庙书院、祠堂会馆、古塔牌坊、桥梁关寨,以及名人故居祠宇等。以皖南民居为代表的徽派建筑,与其特有的青山绿水交辉相映,被誉为中国建筑史上的一朵奇葩。皖南明清建筑,以民居、牌坊、祠堂为代表,号称徽派建筑三绝。徽派民居建筑,青瓦粉面马头墙,色调朴素淡雅,天井庭院布局紧凑通融,梁架结构奇巧多变,砖木石雕精致优美。现存明清民居,仅黄山市约有四、五千幢。著名民居,有屯溪程氏三宅、徽州老屋阁、歙县张林福宅、方春福宅、黟县程氏宅、休宁黄村进士第、以及潜口民宅等。祠堂,用料硕大、布局严谨、气宇轩昂。著名祠堂,有绩溪龙川胡氏宗祠、歙县北岸吴氏宗祠、郑村郑氏宗祠、徽州罗东舒祠、泾县陈村翟氏宗祠等。著名古村落,有黟县西递村、宏村、徽州唐模、呈坎、歙县许村、瞻祺等。这些古村落依山傍水,清溪萦回,布局自然;村头装 点亭榭、桥坊;村内层楼叠陵,鳞次栉比;街坊小巷幽深静谧,青石板小路蜿蜓曲折。牌坊多集中在皖南,仅歙县现存明清牌坊达84座。牌坊多为石质,造型各异,雕技精巧。如歙县许国石坊、棠樾石牌坊群等,皆为牌坊精品。 寺观庵堂,宗教建筑,雄伟肃穆。现存重要佛教名刹,有淮北显通寺、阜阳资福寺、滁州琅琊寺、合肥明教寺、安庆迎江寺、潜山三祖寺、芜湖广济寺、九华山化城寺、月身殿、慧居寺、旃禅林、祗园寺等。道教宫观,有亳州道德中宫、涡阳天静宫、休宁齐云山太虚宫、怀远禹王宫等。伊斯兰教清真寺,有寿县清真寺、安庆关南清真寺、太和清真寺等。此外,还有一些基督教、天主教教堂。这些宗教建筑,既有传统建筑风格,又有中西文化合璧的特点。楼台亭阁与文庙书院,清盈秀美,或庄重严谨,历代均有维修,多具明清风格。名楼,有和县镇淮楼、安庆谯楼、休宁谯楼、全椒国光楼、马鞍山太白楼、亳州花戏楼、歙县谯楼等。名亭,有天下四大名亭之首的醉翁亭,闻名遐迩的丰乐亭,以及造型别致的六角亭、大观亭、沙堤亭等。名阁,有桐城半山阁、泾县文昌阁、寿县魁星阁、青阳文昌阁等。名台,有陈胜、吴广起义的涉故台、元末红巾军的明王台、三国曹操教弩台等。文庙,较完整的有桐城文庙、霍山文庙、霍邱文庙、蒙城文庙、旌德文庙、萧县文庙等。书院学堂,有歙县紫阳书院、崇一学堂、望江雷阳书院、桐城桐乡书院、绩溪考棚等。古塔,全省尚存近百座,有佛塔、墓塔、风水塔、文峰塔等,以宋明古塔居多。著名古塔,有宣州广教寺双塔、祁门伟溪塔、无为黄金塔、广德天寿寺塔、蒙城万佛塔、芜湖广济寺塔、泾县水西双塔、宁国仙人塔、潜山太平塔、觉寂塔、安庆振风塔、歙县长庆寺塔、六安多宝庵塔等。 安徽的关隘、驿道与寨址甚多,保存尚好。重要关隘,有号称“金陵锁钥”、“九省通衢”的滁州清流关,沟通徽杭古道的绩溪“江南第一关”,历经沧桑的含山昭关、歙县昱岭关、石台举根关、宁国千秋关等。关前古驿道岁月流霜,印有道道车辙痕迹。古代寨堡,集中分布在皖西大别山区,多为宋明末年,当地乡民抗元、抗清而建。寨内有寨墙、寨门、屋基、石刻等,一般可存兵数万,易守难攻。重要寨堡,有霍山六万寨、四望寨、金寨金刚台、六安九公寨、潜山靖水寨、太湖安城堡等。其中宿松的白崖寨,寨墙蜿蜒7华里,有“南国小长城”之称。 历史纪念建筑物,为纪念先哲、各类名人的专祠、故居等。专祠,有蒙城庄子祠、寿县孙公祠、颍上管鲍祠、东至陶公祠、亳州华祖庵、合肥包公祠、无为米公祠、和县陋室、泾县踏歌岸阁、和县霸王祠、阜阳刘公祠等。故居,有珠算家程大位故居、书法家邓石如铁砚山房、画家黄宾虹故居、宿州探花府等。其他古建筑,有宋明以来的桥梁50多座,以及五河沫河口关卡、贵池杏花村古井、祁门余庆堂古戏台、亳州江宁会馆、古地下道,以及明清手工作坊、商铺等。 古代石刻,浩如烟海,遍布各地。有摩崖石刻、碑碣、墓葬石刻、石窟寺和造像等。摩崖石刻,大多分布在风光旖旎、环境优美的名山大川与幽深古洞内。一类为古代文人雅士游山探秘题录。如休宁齐云山、枞阳浮山、贵池齐山、万罗山、桃花坞、宿松小孤山、滁州琅琊山、凤阳玉蟹泉、潜山山谷流泉、青阳刘冲以及石台鱼龙洞、广德太极洞、宣州三元洞、龙泉洞等石刻,内容多为题名、记事、写景、咏物等,历唐宋元明清各代。有孟郊、白居易、黄庭坚、范仲淹、王安石、苏轼、欧阳修、包拯、陆游、赵之升、王守仁等众多名家题刻,书法各异,镌刻细腻。另一类为记事题刻,有潜山天柱山刘源抗元纪事题刻、凤台峡山口宋代《筑城记》等,颇具史料价值。省内古代碑碣 ,不胜计数。其内容庞杂,涉及宗教、纪事、德政、禁条、水文、戏曲等,既有集众碑成园林,也有立单碑告示。著名碑林、碑园,有歙县新安碑园、寿县报恩寺碑廊、无为米公祠碑园、祁门西峰寺碑林等。名碑石刻,有芜湖米芾《芜湖县学记》碑和明刻李阳冰歉卦碑、怀宁金鸡碑和道光水文碑、凤阳明皇陵有字碑、岳西河南禁条碑、歙县何公德政碑等。古代墓葬石刻,有画像石墓和石象生两类。画像石墓石刻多为浅浮雕,内容涉及宴乐、郊游、车马出行、庖厨、生产等题材。重要石刻,有宿州九女坟、濉溪古城汉墓等画像石刻。石象生多见于宋以后大型墓葬的墓道两侧,种类有文武官俑、望柱、马、羊、龟、麒麟等,造型古朴,风格粗犷。重要墓上石刻,有肥东吴复墓、青阳王珊墓、枞阳阮鹗墓、休宁汪由敦墓等。尤其是凤阳明皇陵,拥有32对石象生,数量众多,气势恢宏。石窟寺,有巢湖王乔洞、贵池齐山、潜山白云崖、枞阳浮山金谷岩等,宋明开凿。石窟大多利用自然溶洞凿龛造像,供奉有释迦牟尼、弥勒佛、观音菩萨、地藏王菩萨、罗汉、护佛武士及狮象瑞兽等,神态各异,雕刻精致。宗教造像,有石雕或泥塑,明清建造。重要造像,有岳西石佛寺佛像、寿县报恩寺罗汉塑像、九华山慧居寺菩萨罗汉像等,技艺高超,栩栩如生。 革命旧址和纪念建筑物,英气熠熠,教育后人。有旧址、故居、烈士陵墓、纪念专祠、战场、学校、邮局、遗迹等,集中反映了近现代安徽革命斗争的史迹。近现代重要史迹:清末有枞阳太平天国会议旧址、绩溪旺川太平军进攻壁画、安庆太平天国英王府、涡阳捻军会盟旧址、涡阳捻军首领张乐行故居等;辛亥革命时期,有熊成基起义安庆会议旧址、桐城吴樾故居、桐城施从云墓等。“五四”运动以来的重要革命旧址: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有阜阳“四九”暴动旧址、金寨立夏节起义旧址、列宁小学、赤城县邮电局、六安独山暴动指挥部旧址、六安苏家埠战斗旧址、黟县皖南苏区江边特区革命委员会旧址、岳西红军三十四师司令部旧址等;抗日战争时期,有徽州南方八省游击队集中地旧址、金寨中共鄂豫皖区委员会旧址、泾县云岭新四军军部旧址、涡阳新四军四师司令部旧址、无为新四军七师司令部旧址等;解放战争时期,有濉溪淮海战役总前委旧址、肥东瑶岗渡江战役总前委旧址、枞阳渡江战役中线指挥部旧址等。属于这一时期的名人故居、墓葬,有巢湖冯玉祥故居、张治中故居、泾县王稼祥故居、绩溪胡适故居、安庆陈独秀墓等。这些革命史迹,朴实无华,经过血与火的洗炼,是教育后人宝贵的精神财富。 (三) 建国以来,安徽的文物考古新发现层出不穷,不仅抢救和保护了数以万计的珍贵文物,丰富了馆藏;而且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科研成果,填补了安徽史志的许多空白,令世人瞩目。在旧石器时代研究方面,80年代初,先后在和县龙潭洞、巢湖银山发现一批古人类化石,距今分别为40万年、20万年,被学术界命名为“和县猿人”和“巢县智人”。80年代中期以来,在皖南水阳江流域、巢湖及沿江地区又相继发现一大批旧石器出土地点,时代为更新世早期或偏晚,属于南方砾石文化系统。这一发现对研究长江下游地区旧石器时代早期文化,以及与其它地区旧石器时代文化的关系,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在新石器时代研究方面,80年代以来,在濉溪石山孜、繁昌缪墩、蚌埠双墩、定远侯家寨等地相继发现一批距今7000 ~6000年前的原始文化遗存。这些遗址,既有南北方原始文化的因素,又有淮河流域早期原始文化的特点。在蚌埠双墩遗址,许多陶器的底部刻划有鱼、鹿、猪、鸟、蚕等图案和数字符号,形象逼真,是研究早期汉字起源的重要实物。1979~1982年,潜山薛家岗遗址的发现和发掘,是省内新石器时代考古的重大收获。遗址经过5次发掘,发现一批灰坑、房址和墓群,出土石器、陶器和玉器等2000多件。其中一批矩形石刀,体大扁薄,有1、3、5、7、9、11、13孔不等,以奇数排列,为石器珍品。薛家岗遗址出土文物丰富,具有显著的地方特征,被命名为薛家岗文化,距今6000~5000年。同类文化遗址,在宿松黄鳝嘴、望江汪洋庙、潜山天宁寨、太湖王家墩、怀宁杨家嘴等地均有发现,丰富了薛家岗文化的内涵。1987年在含山凌家滩遗址发现15座墓葬,出土大批珍贵文物。玉石器比较精美,尤其是玉人、玉龙、玉龟、三角形玉板和八角星图案玉板,造型别致,寓意神秘,具有原始宗教祭器性质,十分珍贵。1982年,在亳州傅庄遗址发现大汶口文化墓葬12座,出土大批陶器、石器、玉器和骨器。这批墓葬属于氏族公共墓地的一部分,排列有序,有单人墓、母子合葬墓、3~5人同性合葬墓,并流行拔牙习俗,对研究当时的氏族社会制度和埋葬习俗有着重要的意义。1989~1995年,蒙城尉迟寺遗址经过9次发掘,发现大量的灰坑、墓葬以及大型排房建筑基址、人工濠沟等,出土各类文物近万件。该遗址是迄今为止大汶口文化中保存最完整的一处氏族聚落遗址,对研究原始社会氏族聚落形态,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被评为1994年全国10大考古发现之一。此外,在亳州傅庄、肥西古埂、宿州芦城子、安庆张四墩、屯溪下林塘等遗址内发现一批相当于中原龙山时期的文化遗存,在文化面貌上各有特色,存在着一定的地域性差异。上述考古发现,初步揭示了7000~4000年前境内原始文化的分布情况,填补了安徽原始社会研究的空白。 在夏商周研究方面,比较重要的发现是含山大城墩遗址。该遗址包含有从夏代至西周晚期的文化遗存,既有中原文化的因素,又有强烈的土著文化特点,此外,还含有湖熟文化、岳石文化的影响。在相当于夏代地层中,发现有大片炭化籼稻和粳稻,属于栽培稻。该遗址年代跨度大,各种典型器特征明显,在江淮地区夏商周考古文化学中具有标尺作用。青铜器,各地均有发现,比较重要的有阜南月儿河、嘉山(今明光市)泊岗、肥西馆驿、铜陵西湖、潜山彰法山、颍上王岗、赵集等地出土的铜器群。铜器种类有鼎、爵、鬲、觚、铃、铙等,其中阜南出土的龙虎尊,造型庄重,纹饰精致,工艺技术高超,堪为国宝。西周晚期至春秋时期的铜器,在各地均有出土,其中西周龙纹盘、龙耳尊、羊首尊、春秋兽首鼎、带把、弦鼎、蝉纹鼎等都具有浓郁的土著文化特征。这些铜器的发现,反映了境内青铜铸造技术发展的悠久历史。1959~1975年,在屯溪飞机场发掘一批西周至春秋时期的土墩墓,出土大批青铜器、原始瓷器和印纹硬陶器。青铜器,色泽翠绿,纹饰和造型与中原铜器风格不同,具有明显的吴越文化特点。原始瓷器,有尊、盂、碗、罐等,色泽黄黑,吸水性不强,为解决中原商代釉陶的来源提供了线索。1955年寿县蔡侯墓的发掘,是建国初期的重大考古发现。该墓出土铜器、玉器、金饰、骨器等577件。其中铜器有486件,器类繁多,纹饰繁缛,铸造精良。蔡侯墓铜器被学术界定为春秋晚期标准铜器,具有重要的工艺、历史和考古价值。1983年以来,在南陵、铜陵等地发现大批西周至唐宋时期的铜矿遗址,有采矿井巷、炼铜炉等遗迹,以及有大量的生活用具、采矿工具、铜锭和炼铜废渣等。经过研究表明,早在西周时期皖南已掌握了采冶硫化铜技术。皖南古铜矿遗址,其点多面广、规模大、年代长、保存好 ,国内罕见,为解决先秦时期中原青铜原料来源及有关冶金史等问题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 在战国、秦汉研究方面,重要发现有寿春城考古及一批重要墓葬的发掘。1983年以来,围绕楚国晚期都城寿春城地望,在寿县城郊,运用遥撼技术和考古手段进行探索,最终发现其故城址,以及城内廓城、城濠、水道、宫殿及墓葬区等重要遗迹,初步确定了寿春城的位置和布局。在寿春故城周围的淮南、寿县、长丰等地,50年代以来相继发掘一批战国重要墓葬和窖藏,出土大批珍贵文物。其中淮南蔡侯墓的吴越蔡王侯铸铭兵器,长丰杨公楚墓的玉器,以及寿县东津乡出土的完整楚金币等,价值颇高,十分珍贵。战国楚墓在舒城、六安、潜山、宣州、霍山、枞阳等地均有发现,其中舒城秦家桥、六安城西楚墓出土的漆器比较珍贵,有错金铜扣大漆盒、耳环、奁、镇墓兽等,精致美观。阜阳西汉汝阴侯墓出土的竹木简和天文仪器比较突出。竹木简记载了《苍颉篇》、《诗经》、《刑经》等11种古籍,有的属于失传古籍,史料价值颇高。天文仪器有六壬盘、太乙九宫盘和天文图仪,有的是古文献中没有记载过的汉初测天仪器,对研究天文学史有着重要的价值。天长三角圩、巢湖放王岗西汉墓的发掘,是汉代考古的重要收获,分别被评为1992年度全国10大发现和1996年度重大考古发现提名奖。这两批墓葬出土大批文物,有铜器、漆木器和玉器等,制作精良。漆木器尤显珍贵,有奁、壶、耳杯、盒、樽、盘等,表面有各种花纹和禽兽、植物图案,金银箔贴饰,质地轻巧,造型各异,色彩艳丽。亳州曹氏宗族墓出土300余块墓砖刻辞引人注目,内容有刑隶、反抗、怨恨、悲吟、奠文、曹族、方吏、题名、记时和计数等,使用篆、今隶、草、真、行等书体,具有较高的书法和史料价值。 在魏晋南北朝研究方面,重要发现有马鞍山东吴右军师左大司马朱然墓。该墓出土有青瓷器、陶器、铜器、漆木器,以及6000多枚铜钱。漆器最为突出,如犀皮黄口羽觞、漆凭几、宫围宴乐图漆案、季扎挂剑图漆盘、童子对棍图圆盘等,令人耳目一新,展现了三国时期精湛的绘画技艺和漆器制作水平,在美术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亳州原咸平寺旧址出土的北朝佛教石刻,为省内首次发现。石刻有北魏至北齐时期的经幢柱、造像碑和造像,内容为经变故事及题铭,构思奇巧,雕刻精细。这一时期的墓葬还出土有大量的青瓷,其中三国的卣形壶、香熏、鸡首壶,两晋的魂瓶、虎子、唾盂、洗、人物谷仓五联罐,南北朝时期的莲花尊、莲瓣罐等,釉色青润淡雅,造型美观,堪称青瓷珍品。南陵麻桥东吴墓出土有铅质买地券、铁戟、木尺、纺织木梭和漆砂砚等,其中木尺、纺织木梭保存完好,是研究古代尺度与纺织史的重要实物。 在隋唐至宋代研究方面,各地发现了一大批瓷窑址、墓葬和窖藏。瓷窑址有淮南市隋唐寿州窑、萧县白土寨宋代窑址等,规模巨大,遗物丰富,为研究唐宋时期陶瓷手工业生产的布局、规模及工艺技术水平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隋唐墓葬在无为、合肥、长丰、肥东、巢湖、六安、亳州等地均有发现,多属于中小型墓葬。出土文物以瓷器为大宗,有隋代覆莲瓣盘口青瓷壶、龙柄鸡首壶,唐代黄釉注子、四系壶、碗、双耳罐等,大多为寿州窑产品。合肥和亳州的隋墓出土一批陶俑,有仪仗、胡人、骑俑、骆驼、武士、女侍、跪拜、镇墓兽及动物模型等,姿态各异,造型逼真。寿县阎店出土一批隋代铜造像,有佛、菩萨和胁侍造型,铸造精致,颇有工艺价值。五代至两宋的中小型墓葬发现颇多,其中不乏珍品。1993年在合肥东郊发现北宋包拯家族墓,出土几方墓志价值颇高。其中包拯墓志铭3200字,比《宋史·包拯传》字数还多,弥足珍贵。合肥北宋马绍庭墓出土有歙砚、端砚、 毛笔和墨锭等,其中墨上有“歙州黄山”、“九华朱觐墨”等款铭,均为“国宝”。重要钱币窖藏,有合肥阜阳路出土的宋代金币、金牌,六安罗管村和阜阳人民剧场出土的宋代银锭,以及和县腰埠、颍上耿相、宁国河沥溪等地的宋钱窖藏等,这些钱币种类繁多,是研究宋代货币经济的重要资料。金银器各地均有发现,种类繁多,有金棺、银棺、金牌、银牌、金盏、金杯、金盘以及各种造型的鎏金或银质器和装饰品,器表装饰各种珍禽异兽、奇草花卉、人物图案,工艺精湛,华丽精美。1992年,在涡阳天静宫遗址出土大批宋元时期的陶瓷器、铜钱以及各类建筑装饰构件。其中宋代大型殿基和庭院基址的发现,对研究中国古代宗教建筑形式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在元明清研究方面,主要有一批重要墓葬和窖藏的发现。安庆元代范文虎墓和蚌埠明代汤和墓出土一批青花瓷器,釉面光洁,花纹细腻,十分精美。歙县璜蔚元墓祭祠石刻,雕刻细腻,图文并茂,为研究徽州明清石雕建筑艺术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重要的信息。重要瓷器窖藏,有歙县元代枢府瓷器、合肥原天王寺明代瓷器以及寿县城关清代瓷器等窖藏,其器类繁多,釉色各异,是研究元明清瓷器工艺发展的重要实物。在合肥、宁国、六安、凤阳、歙县等地元明时期的墓葬和窖藏中出土一大批金银器和银锭,比较珍贵,其中金银器有金碟、金杯、银果盒、金发冠、霞披金坠子、银壶、银盘、银杯、银盏、银发钗等,采用捶打、錾刻、刻线、模压等工艺,表面刻有各种折枝花卉,花团锦簇,富丽华贵,造型优美,反映了元明时期皖地金银器手工业的高超技艺。 有关太平天国和捻军的文物,各地也有发现,有告示、证件、地契、良民牌、路凭、钱币、帅印、通商纳税执照以及火炮、火铳、铁刀、铁矛等兵器。这些文物的发现,对研究太平天国和捻军的历史具有重要的价值。 (四) 保护文物,是关系到国家和民族利益的千秋事业。建国前,由于军阀混战,官僚腐败,民不聊生,境内的文物保护得不到应有的重视,多次发生灾民、军阀盗掘古墓,破坏文物的事件,大批文物古迹在战争中遭受毁坏。建国后,安徽省各级人民政府十分重视对文物的保护,文物保护管理工作从无到有,从小到大,蓬勃发展。建国伊始,皖北革命文献实物收集委员会和皖南行署革命文物收集委员会相继成立,开展工作。1954年安徽省文物管理委员会成立,负责全省的文物保护管理、协调事宜。1956年安徽省博物馆成立,负责全省文物的收藏、宣传和研究。1958年安徽省文化局文物工作队成立,负责全省文物的保护、考古发掘和研究。1974年安徽省文物商店成立,负责全省流散文物的收购、销售和保护。至1977年底,全省计有博物馆、纪念馆9个,文物商店、收购点(站)4个,文物工作队和文物管理所各1个。建国初期(1949~1955年),全省掀起以治淮为中心的大规模建设高潮。省人民政府和各地人民政府相继发出通知,要求开展文物调查和征集工作,加强生产建设中文物的保护和发掘,严禁盗掘古墓。此期主要工作:寻访发现项英、周子昆遗骸和寻淮洲烈士墓及墓碑;多次组织专家对皖南古民居作系统的调查;在芜湖、屯溪、安庆、桐城等地设立文物收购点(站),抢救收购文物;组织人员赴皖南、沿江等地广泛征集文物,接受大批文物捐献;配合形势需要,举行革命文物、馆藏文物和出土文物等大型展览,巡回各地展出,普 及文物知识;分赴治淮等建设工地,清理和发掘了一批古墓和窖藏,出土大批珍贵文物。社会主义建设时期(1956~1966年),文物工作稳步发展。这期间,通过文物普查,计发现各类地面文物上千处,省人民委员会公布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两批,计103处;重点发掘了一批古墓葬和古遗址,取得了一批重要考古发现;征集和接受文物捐献多批,大大丰富了各地文物机构的藏品;省博物馆陈列大楼、寿县、亳县等一批博物馆、纪念馆相继建成,先后举办《太平天国革命运动展览》、《安徽革命史》、《安徽省社会主义教育展览》等一大批展览。特别重要的是,1958~1960年,毛泽东、周恩来、朱德、刘少奇、陈云、邓小平、陈毅、叶剑英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先后视察了安徽省博物馆。毛泽东主席作了重要指示:“一个省的主要城市都应该有这样的博物馆,人民认识自己的历史和创造的力量是一件很要紧的事”。随即,国家文物局专门召开现场会,认真贯彻这一指示精神,指导全国的文物工作。“文化大革命”期间(1966~1976年),破四旧,文物遭到破坏。博物馆陈列阵地多被占用,文物被毁事件时有发生,损失惨重,文物工作举步维艰。后期因外交形势的需要,选调文物赴京参加《文化大革命出土文物展览》、《中华人民共和国出土文物展览》等。同时,配合各地生产建设,抢救和保护了一大批文物。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文物工作取得了全面发展。1978年安徽省文物管理局在全国率先成立,1990年依法成立了省人民政府所属议事协调机构——安徽省文物指导委员会,1996年更名为文物保护委员会。至1996年,全省各地市县全部设立了文物行政管理机构,重点文物县大多设立了文物保护委员会,初步建立和健全了全省文物行政管理体系。文博事业发展迅速,拥有研究所3个,各类博物馆、纪念馆46个,文物商店、收购点(站)17个。同时积极推广“青阳经验”,形成了乡镇文化馆(站)和业余文物保护员组织相结合的基层文物保护网络。在“保护为主,抢救第一”的文物工作方针指引下,文物工作坚持依法保护、推进各项工作的发展。在文物法制建设方面,198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的颁布,标志着文物管理工作开始纳入法制的轨道。1989年省人大常委会制定了省内第一个地方性文物法规《安徽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办法》,1996年又作了部分修改。1994年建立起首批100余人的文物行政执法队伍。各级人民政府对文物保护工作制定了一系列规章,特别是1996年省人民政府颁发了《关于实施文物保护工作“五纳入”的决定》,有效地推动了新时期的文物保护工作。省文化、文物主管部门与公安、外贸、建设、水利、计委、乡镇企业、土地、法制、工商、供销等部门加强联系,相互配合,制定了多部部门规范性文件。同时,文物部门与多部门联合行动,积极打击文物犯罪活动,强化文物安全,加大了文物执法的力度。 在文物保护方面,1984~1986年开展了全省文物大普查,发动上万人参与,历时3年,计查出各类地面文物17623处,流散文物26970件,基本摸清了安徽的文物分布情况,获得大批珍贵文献资料。考古发掘,积极配合各地经济建设开展文物抢救工作,累计发掘古墓葬近3000座、古遗址2万多平方米,保护了一大批珍贵文物,取得了一大批享誉中外的重大考古成果。文物维修在保证重点的前提下,采取政府投入,部门、地方、个人集资,争取国内外捐资等形式,累计筹资数千万元,完成了近300处文物古迹的维修,使一大批濒临倒塌的文物恢复了昔日的风貌。至1996年,安徽省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5处,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3座;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处,省级历史文化名城11座,省级历史文化保护区11处,市、县(区)级文物保护单位1244处。此外,还公布了文物 保护单位的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有效地遏制了对文物可能造成的破坏。在社会文物方面,实行归口管理。在“少出高汇,细水长流”的原则指导下,各地文物商店、收购点(站)积极筹措资金,计收购社会上流散文物13万多件,并选出各类精品文物1600余件,提供给省内各博物馆收藏。同时,各地还通过文物捡选、征集和接受捐赠等手段,收集了大量文物,充实和丰富了文物机构的藏品。在博物馆建设方面,坚持社会效益的原则,积极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建设。天长、繁昌、皖西、青阳等一批博物馆拔地而起,一批文物库房、陈列展厅等基础设施得到改善。以省博物馆为龙头,各地博物馆、纪念馆因地制宜,突出地方特色,采取基本陈列与专题陈列相结合,推出《安徽古代文明》等各类展览数百个,每年接待观众达数百万人次。全省有3座博物馆被国家命名为优秀社会主义教育基地,12处博物馆和文物保护单位被命名为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1980年经国家文物局批准成立了省文物鉴定机构,先后鉴定外销文物和馆藏等级文物10多万件,并多次配合公安、工商、海关等部门作涉案文物鉴定,保护了大量的文物。在文物科研、教育等方面,成果丰硕。文物科研涉及地面文物、出土文物和馆藏文物等领域的科技保护和综合研究,其中古代饱水漆器脱水定型、直流电阻勘探地下文物、激光全息无损探测等项目,获全国科技大会奖和省部级科研奖,另有多人次获省社会科学1~4等奖。文物教育采取与高校联合办班,推荐去高校深造以及自办短期培训班等形式,培训陶瓷鉴定、古建保护、铜器修复、字画装裱、田野考古和文物保管等文博各类专业人才500多人次,提高了文博队伍的素质。全省文博系统拥有各类学会、研究会12个,吸纳会员上千人,先后举办各类学术活动50余项,编辑出版文博刊物、简讯多种,专著数十部。组织《安徽古代文房四宝展》、《三国志展》等展览,多次赴日本、韩国、泰国等国家以及台湾展览,并派代表多人到国外和境外参观和学术访问,增进了中外文化交流。多年来,通过对全省的文物保护和利用,弘扬了民族传统文化,形成了一大批文物开放点和区域人文景观,扩大了对外文化交流。文物工作在促进安徽的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五) 展望未来,任重道远。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安徽文物工作将继续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的文物工作方针和“有效保护、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指导思想,认真落实文物工作“五纳入”,逐步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文物保护新体制,努力形成国家保护为主、全民重视、全社会参与的文物保护氛围,加快文博事业的发展。文物保护要加强文物普查、文物保护单位的管理、考古发掘和文物抢救维修等基础工作,力争在下个世纪初,使各级文物保护单位基本脱离险情,使全省各级文物保护单位总数达到3000处。博物馆建设要达到市(地级市)有综合型博物馆,重点文物县有博物馆的目标,同时在类型上要向多元化发展,鼓励社会各界创办有行业特色的博物馆,逐步建立具有文物特色、门类齐全的博物馆展示体系。社会文物要坚持“藏宝于民”,发挥国营文物商业的主导作用,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收藏文物的客观需要。同时,加强文物市场的管理,逐步开设文物旧货监管市场,建立国营经营文物为主,个体经销旧货为辅的文物市场管理体系。要加强文物法制建设,完善地方文物法规体系,切实把文物保护纳入法制管 理的轨道。要重视职工教育和岗位培训,制定和落实文物科研、出版规划,多出成果,多出人才,努力建设一支政治强、业务精、作风硬的文物工作队伍。在有效保护的基础上,积极搞好文物资源的开发利用,重点建设和开发一批文物景点,逐步形成以黄山——九华山为重点、历史文化名城为骨干的人文景观网络,为发展文物旅游经济服务。同时要利用各种形式,积极推进文物的对外交流活动。保护文物,启迪后人,继往开来。全省文物工作将以开拓进取的精神,全面推进文物事业的繁荣发展,为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做出新的贡献。
电脑上扫描,微信中长按二维码,添加地藏菩萨平台公众号
五明学习: 工巧明: 地理 | 雕塑 | 绘画 | 建筑 | 历史传记 | 农工商业 | 书法 | 天文 | 舞剧 | 哲学 | 其它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佛言佛语:众生要想修福,说实在的话,最殊胜的福报是在三宝。所以,供养三宝是无上的福田。单单修福,不能解决问题。我们讲福田,福田有比较,最殊胜的福田,《华严经》普贤菩萨行愿品里面告诉我们:法布施。法布施胜过财布施!法布施里面最殊胜的是“依教修行布施”,我们能够真正依教修行,不但福田具足,功德也具足了,所以这是最胜的福田。要知道怎样修法,《无量寿经》跟我们讲得很清楚,“假令供养恒沙圣”,圣是圣人、诸佛菩萨,供养多少?恒河沙数那么多,佛告诉我们,“不如坚勇求正觉”。求正觉,那是依教修行供养。以财供养恒沙圣,不如依教修行供养。所以修最胜福田,不要钱。有些人说:我家里很穷,没有钱!殊不知最胜福田不要花钱的,人人可以修的。 (摘录自佛言网,由明华居士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