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受尼泊尔的自然文化
2014/9/8   热度:514
感受尼泊尔的自然文化
□ 董世魁 《森林与人类》 2007年第04期
因境内高峰林立——世界上14座海拔8000米以上的山峰有8座位于其境内或边界,与我国隔山(喜马拉雅山脉)为邻的南亚国家尼泊尔在世人眼中具有独特的魅力。去年底至今年初,当喜马拉雅山脉北麓的我国青藏高原还处于冰雪封盖的严酷季节时,在山(喜马拉雅山脉)的另一侧,从事自然资源保护研究的我,收获了一份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自然文化果实。
我承担的亚洲学人基金项目“尼泊尔草地资源与生态系统可持续管理”是一个自然科学的研究内容,但当对尼泊尔的社会?宗教?人文?自然等方面进行了考察和调研后,除了钦佩于尼泊尔对自然资源保护利用成就外,感受最深的还是尼泊尔传统文化对自然资源保护和可持续利用的有益贡献。
尼泊尔坐落在世界屋脊喜马拉雅山南麓,北临中国,西?南?东三面与印度接壤,是古代亚洲的交通要冲,也是商旅和朝圣者来往印度?中国的必经之路。尼泊尔国界呈长方形,略呈西北—东南走向,东西宽约850公里,南北宽约200公里,国土面积147,181平方公里。在狭长形的国土内,其地势变化十分剧烈——从北边海拔8000多米的世界屋脊,急剧下沉到南部台拉河(Terai)接近海平面(海拔70米)的谷地平原,整个尼泊尔仿佛就是喜马拉雅山脉南侧山体的一部分。
尼泊尔处于亚热带地区,但由于其剧烈的地势变化,造就了尼泊尔多样的气候和自然美景。其气候型态差异很大,从长年积雪的寒带气候到热带亚热带气候都有,地形地貌主要以山地为主,除了南部的狭长平原和一些散布在中部气候温和的谷地外,尼泊尔几乎全都是高山与丘陵,而且地势崎岖,层峦深谷相间。高度超过3000米以上的土地占全国面积1/4,而世界上14座海拔8000米以上的山峰中竟有萨迦—玛塔峰(Sagarmatha,即珠穆玛朗峰,以前曾称埃维勒斯峰)?干城章嘉峰(Kanchenjunga)?洛兹峰(Lhotse)?马卡鲁峰(Makalu)?卓奥友峰(Cho Oyu)?道拉吉里峰(Dhaulagiri)?马那斯鲁峰(Manaslu)及安娜普纳峰(Annapurna)等8座位于其境内或国境线上,故被称誉为“喜马拉雅山王国”,是世界登山者的乐园。
复杂多变的立体气候和地形地貌造就了尼泊尔丰富的自然资源类型。南部土壤肥沃的冲积平原上,分布着茂密的森林和广阔的草原;中部河谷区,多小山,巍巍喜马拉雅山挡住北方干冷的寒风,气候宜人,是各种农作物的生产区;北部山地地区,山高谷深,云雾缭绕,高山终年积雪,分布着高山?亚高山草甸和林间草地,是尼泊尔主要的牧场。尼泊尔物种丰富,在占全球面积0.1%的国土上,生长着6500多种植物,1000多种野生动物和鸟类,650多种蝴蝶,600个特有植物,319种兰花。尼泊尔国土总面积的40%被森林覆盖,12%被草地覆盖,良好的植被覆盖为孟加拉虎?雪豹?犀牛?麝鹿?小熊猫等珍贵野生动物提供了良好的栖息环境。
尼泊尔是个相对比较贫穷的国家,在首都加德满都,一般政府公务员的工资折合人民币大约为400元左右,贫困地区的农民家庭一年的全部收入还不到200元人民币。但尼泊尔人并没有因为贫困而多度开发甚至破坏自然资源,相反他们对自然万物似乎有着特殊的情感。当地同行告诉我,在尼泊尔的传统文化和宗教信仰对自然资源保护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一点从“尼泊尔”国名由来就可略见一斑。据说尼泊尔首都加德满都当年有一片放牧林地,一天一头产奶最多的母牛突然奔向密林,哗哗流出乳汁,然后入地不见了,牧民们挖地找牛,地下竟冒出熊熊烈火,山里一位叫“尼”的隐士,赶来施法扑灭山火,挽救了森林。据说尼泊尔的“尼”即指这位隐士,“泊尔”则是保护和挽救的意思。也许缘由这个传说,尼泊尔全国人民视牛为神,尼泊尔政府1982年规定黄牛为国兽,并在国徽上绘有牛的图案。
尼泊尔首都加德满都由来的古老传说更加印证了传统文化对自然资源保护的促进作用。相传远古时代尼泊尔首都加德满都谷地(Kathmandu Valley)是一个大湖,湖面上生长着一朵奇异的莲花,散发看令人敬畏的光环。前来膜拜这个圣迹的人愈来愈多,其中来自中国的高僧文殊菩萨,希望这朵莲花能在谷地绽放,于是用剑在湖南边的山背上劈开一个豁口,让湖水从那里排出,这便是加德满都谷地的由来。今天,位于加德满都市的文殊帕坦城(Manju patan)记录了这段优美的传说,传递着尼泊尔人珍爱自然的信息。
让尼泊尔闻名于世的除了喜马拉雅山外,还有就是佛祖释迦牟尼诞生在尼泊尔。约在公元前8世纪,相传是从西藏?缅甸移居来的阿希尔族人,在加德满都建立了尼泊尔的第一个王国。接着,从东方来的克拉底人打败了阿希尔王朝的统治者,建立了克拉底王朝,成为一个相当强大的国家。在克拉底王朝期间,佛祖释迦牟尼在尼泊尔的蓝毗尼(Lumbini)诞生。两个世纪后,印度孔雀王朝的国王阿育王不惜余力地倡导佛教,带着女儿到佛祖出生地朝拜,在蓝毗尼建造了一根石柱,在加德满都谷地的帕坦古城四角及城中心也各建了一座佛塔。大约在公元300年,来自印度的李查维人统治了加德满都谷地,带来了尼泊尔艺术文明第一个黄金时代,也开始了尼泊尔连续的王朝纪年史,同时把印度教传入尼泊尔并定为国教。受佛教和印度教从远古就流传下来的万物有灵崇拜为宗教教义的影响,尼泊尔人自古就有热爱生命?崇尚自然的传统。
尼泊尔是多民族文化融合的宗教国家,过去数百年以来,许多不同种族?宗教?语言及风俗习惯的人,在此融合成一个在文化灿烂的多民族国家。现在尼泊尔中部的丘陵?河谷和高地散布着印度亚利安语系及藏缅语系的人们,南部则是许多印度种族聚集的地方。印度教盛行于南部,是尼泊尔的国教,佛教盛行于北部,但在尼泊尔人民的生活中印度教和佛教往往相互混合在一起,人们往往同时崇拜两种宗教的神,这种多种崇拜表现了尼泊尔人民在宗教信仰上的宽容。庙多神多是尼泊尔的显明特色,当地人告诉我:“尼泊尔的神跟人一样多?庙宇跟房舍一样多。”走在尼泊尔的大街小路上,三步一小庙,五步一大庙,在尼泊尔共有三亿三千万位神祇,比全国人口多得多。
宗教文化中对自然万物的珍爱对尼泊尔自然资源保护有着举足轻重作用。尼泊尔的国教印度教认为牛无比圣洁,视牛为神,禁止宰杀,忌食牛肉,不用牛革制品,不得缚拴,甚至不准用牛耕地。在加德满都东郊巴格玛蒂河畔的帕苏帕蒂纳特,有一座印度教古寺,建于马拉王朝,寺门口挂着的木牌用几种文字写着:非印度教徒和身上有牛皮制品的人不准入内。在尼泊尔的大街上随时都可以见到牛在街上散步,人车给牛让道的情景。印度教的象头神(智慧神)崇拜派将大象视为神的使者和化身,对其加以严格保护和珍爱,尼泊尔南部平原地区的奇特旺国家森林公园就是大象的保护地之一。
除了牛?象?猴子等动物外,印度教徒对水资源异常珍爱,恒河沐浴和朝拜是印度教徒每年例行的盛事。而尼泊尔北部高山的戈萨因康德圣湖作为恒河的源头之一,在尼泊尔人心中的地位与恒河相当,每年4月有成千上万的印度教徒前往圣湖沐浴和朝拜,其他季节圣湖则作为神灵所在地加以保护。
尼泊尔是佛祖释迦牟尼的出生地,在印度教流行之前,佛教在尼泊尔盛极一时。佛祖释边牟尼是古代印度北部迎毗罗卫国(今尼泊尔境内)净饭王的儿子,相传他29岁时舍弃豪华的王族生活和美丽的妻子及可爱的孩子出家修道,经过6年苦行,终于在印度西部贝拿勒斯附近的佛陀迪耶菩提树下“成道”,随即在鹿野苑开始传教。目前,尼泊尔佛教主要在塔芒人?古隆人?雪巴人和其他一些居住在北部高山区的民族和部落中流行。由于佛祖释边牟尼在菩提树下“成道”,佛教徒则把菩提树视为“神树”加以崇拜。在尼泊尔全国各地,随处都可以看到土石围拢的千年菩提古树。在佛教徒集聚区,人们把与历史传说相关的林木作为“神林”加以保护,不准人们随意采伐和破坏。在尼泊尔南部平原蓝毗尼县参观佛祖释迦牟尼出家前的王宫遗址时,我碰巧遇到了一位在“神林”中修行的长老,他讲述了自己在“神林”中独自修行15年的生活经历,让人亲身感悟到了佛语“万物有灵”的深刻寓意。
民族文化亦对尼泊尔的自然资源持续利用和生态环境有效保护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古时候,喜马拉雅山里的王国们在交战时,常会邀请来自印度或西藏的王子来领导他们作战,这些外来的君王及其仆人移入后就定居该王国,当地居民也因为长期接触到这些外族及外来文化,形成了有多种文化背景的独特文化。历史上,随着松赞干布的南征北讨,西藏人(大蒙族?雪巴族)散布于整个尼泊尔北区,这些游牧民族把草地放牧?家畜饲养?水源保护等方面的传统知识带入,并不断向外传播和扩散,最终形成了山地资源高效利用的经典模式,如草地游牧?树叶堆肥等。在尼泊尔中部山区拉苏瓦(Rasuwa)县,大蒙族群众利用平整的石块堆砌住房,就是为了利用当地丰富的石料资源,以节约木材和砖瓦;当地牧民经常在农田茬地上放牧家畜,以减轻草地的放牧压力,保障野生动物的食物资源;多数大蒙族群众都在牛舍或羊舍中铺满树叶和稻草,通过堆肥发酵制造生物有机肥料。这些经验和传统数百年来源源流长?经久不衰,维系了尼泊尔山地资源的有效保护与持续发展。
良好的资源环境管理体系是尼泊尔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另一重要保障。总体而言,尼泊尔的自然资源保护管理有两种方式:国家/政府管理和国家宏观调控下的社区管理。国家/政府管理模式主要是开设国家公园和自然保护区,由国家林业部门下设的国家公园和野生动物保护司具体负责其管理工作。目前,尼泊尔开设了14处国家公园和野生动物保护区。其中,北部的珠峰国家公园被列为世界自然遗产,重点保护温带至寒带的冰川?草甸?湿地?森林等生态系统。南部的奇塔旺国家公园面积1700平方公里,有50种不同的草本植物和43种动物(包括犀牛?鳄鱼?梅花鹿等),重点保护热带?亚热带的草地?森林生态系统。这些国家公园和自然保护区对尼泊尔稀有野生动植物?特殊自然地理景观和生态系统的保护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社区管理是尼泊尔人经长期实践总结出的一套行之有效的林业资源管理模式。1956年尼泊尔颁布了第一部《林业法》,该法规定将私有林地或个体林地国有化,并将林业资源的管理工作全部归于国家林业部门。但是该法的颁布和实施并没有起到其原来预计的科学管理林业资源的目的,相反,人们对国有林业资源的无序开发和利用,严重破坏了林业资源的持续发展,造成林业资源的迅速减少。针对这一问题,尼泊尔政府于1976年制定了国家林业计划,将公众参与定为林业资源管理的重点方向,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林业资源的参与式管理,即社区林业管理。社区林业管理的主要模式是:国家将林地的经营和管理权下放给当地社区,在国家和地方林业部门的宏观调控下,将已遭破坏或退化的林地作为“造林地”?将基况良好的林地作为“保护地”来管理;社区林业管理模式根据“谁建设?谁受益,谁保护?谁获利”的原则,鼓励社区成员有效培育?管理和利用林地资源;社区“造林地”内可以适当发展商品林业(如药材?用材林种植),社区委员会通过大会决议讨论种植模式?收获数量及收益分配方式;社区“保护地”内,社区成员可以自由采集枯枝落叶?牧草等副产品,但对原生林木实行严格保护,通过罚款或取消经营权等手段禁止社区成员滥砍乱伐;非社区成员采集社区林地的林副产品时需要付费,部分商用林或“保护地”的林业产品交易必须通过委员会大会讨论决定。
这种参与式的社区管理不仅使尼泊尔的林业资源得到了有效保护,而且使当地农民群众从林业管理中受益。据报道,尼泊尔林地面积的年丧失率已从上世纪80年代初期的1.7%下降到目前的0.5%,每公顷林地林木数量增加了51%,森林总面积增加了29%;社区林业的总收益约为9.13亿尼泊尔卢比/年(1尼泊尔卢比约为0.11元人民币),社区林业总收益的36%用于学校?道路?医院等基础设施建设,极大地提高了当地群众的生活水平。由于成效显著,社区林业管理模式在尼泊尔全国各个地县得到了推广。目前全国约有14,000个社区林业团体,35%的人口已参与了社区林业管理。正如尼泊尔林业专家Chan Shyam Pandy先生所说:尼泊尔不仅以“佛“的诞生地而闻名于世,而且以社区林业管理的成功典范而享誉全球。
为了验证区社区林业管理模式的成效,我对尼泊尔中部拉苏瓦县进行了实地考察。拉苏瓦县与中国西藏接壤,位于加德满都西北部180公里处,自然资源丰富,设有朗堂国家公园。行车途中,绿色的梯田?茂密的丛林和郁郁葱葱的草原绿地始终伴随我们左右。随行的草地专家施雅史特先生告诉我,二三十年前,由于滥垦乱伐当地的土地退化很严重,雨季泥石流和山洪很严重,公路时常被毁,根本无法通车,很多情况下他们只能从山下步行两天到拉苏瓦县政府所在地。近年来,由于社区林业的不断发展,这里的植被恢复得较好,雨季泥石流和山洪的发生频率明显减少,公路的通车情况大大改善,他们不再以步代车了。
对当地农户的专访进一步加深了我对社区林业管理成效的感受,当地群众告诉我,过去林地是国家财产,他们无权经营和管理,也无法从森林资源保护中受益,他们并不在乎森林资源的保护;相反,由于耕地和家畜是私有财产,因此他们通过毁林垦田?林地放牧以求生计,但受自然条件限制,农牧业生产效率低下?收益较小,当地群众的生活水平低下,温饱问题得不到解决,医疗?教育?基础设施建设更是无从谈起。实行社区林业管理制度后,社区林业管理委员将林业收益的部分资金作为基金用于社区发展,包括学校?医院?公路等基础设施建设,其余部分根据社区成员的实际贡献进行分配,以帮助社区成员实现脱贫致富。在这种激励机制下,社区成员都积极参与林地保护与建设,林业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得到了充分发挥,当地群众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显著提高。拉苏瓦县高特兰村的一位村民告诉我,过去他们家全年的收入不到500卢比(约合60元人民币),加入社区林业组织后他们家的年收入已经翻了4倍多(3000卢比),不仅解决了孩子上学?家庭基本医疗等问题,还有一小笔存款可以用于不时之需。
在社区林业管理模式下,林地资源价值的多样性也得到了充分发挥。在拉苏瓦县东车镇,当地农民从社区林地内收割牧草和木本饲料(树叶?嫩枝?灌木等),用背蒌运到棚舍内饲喂牛羊;在拉苏瓦县高特兰村我碰到两位了达芒族妇女,她们每天步行两公里在自己社区林地内采集落叶,将其作为堆肥原料放入牛舍中进行发酵,制作有机肥料;在朗堂国家公园,当地村民在林地内捡拾枯木干柴,以备取暖?做饭等生活所需的燃料;在夏复如村,当地牧民在林地内放牧家畜,社区林地成为当地游牧群众的冬季牧场。
虽然尼泊尔国内专业人士对社区林业管理模式的看法不一,部分草地或畜牧专家认为社区林业分割了资源的整体管理,以草地(夏秋季)-林地(冬春季)游牧为主的传统牧业生产受到限制。部分林业专家甚至认为社区林业不利于林业保护与建设的整体规划,阻碍了国家林业的统一协调发展。部分环保专家也认为社区林业的分割管理,不利于整体生态建设和野生动物保护。但通过我的实地考察和访问,我确实感受到了社区林业给当地群众的生产生活带来的实惠,同时也看到了社区林业对自然资源保护和可持续的显著作用。在我看来,社区管理是解决自然资源管理中生产发展和生态保护矛盾的可能途径之一,这种模式对发展中国家自然资源的有效管理和持续发展是个有益的借鉴与启示。
电脑上扫描,微信中长按二维码,添加无量光素食、护生、传统文化公众号
五明学习: 工巧明: 地理 | 雕塑 | 绘画 | 建筑 | 历史传记 | 农工商业 | 书法 | 天文 | 舞剧 | 哲学 | 其它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佛言佛语:我们要以至诚心、清净心来拜佛,这是最恭敬的!一面拜佛、一面心里还在那里祷告,“佛菩萨你要保佑我”,那就不灵了。为什么?不恭敬,心不诚了。 “众生有感,佛菩萨就有应”,《楞严经》上说,“随众生心,应所知量”。佛菩萨在哪里?无处不在。只要我们真心求,佛菩萨立刻就有感应。什么是真心?真心就是至诚心、清净心。 我们的心不清净,天天拜,“佛菩萨,你保佑我,保佑我开智慧”,这就不灵。为什么不灵?你心里有分别执着,你这个心是不清净的心,怎么会有感应? (摘录自佛言网,由明华居士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