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耀不息的甘肃石窟艺术——访甘肃生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董玉祥
2014/9/8   热度:347
光耀不息的甘肃石窟艺术——访甘肃生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董玉祥
吕宝林
甘肃日报?20030404第6版
董玉祥,兰州市人,1936年生。1960年毕业于西北师范大学历史系,后随北京大学阎文儒教授专攻石窟艺术考古,1962年进入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工作至今。现为该所研究员,兼任中国敦煌学、吐鲁番学会理事,麦积山艺术研究会副会长。著有《麦积山石窟的分期》、《龙门北魏型佛教造像的起与发展》等论文数十篇,出版有《中国美术全集?炳灵寺等石窟雕塑》、《中国美术全集?麦积山等石窟壁画》、《庆阳北石窟寺》和《梵官艺苑?甘肃石窟寺》等专著。
提起甘肃的石窟艺术,很多人都知道蜚声中外的敦煌莫高窟,但可能很少有人知道甘肃境内古丝绸之路沿线至今留存的石窟寺竟多达百余处,这些石窟寺绵延1600多年,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既是历代雕塑与壁画的艺术长廊,更是中国佛教艺术兴衰的有力见证。甘肃境内为什么会产生如此众多的石窟寺,他们呈现出怎样的特点,价值在哪里,日前,记者采访了致力于石窟艺术研究40余年的董玉祥教授,请他将我们带进异彩纷呈又不无神秘的甘肃石窟艺术宝库。
记者:甘肃境内有哪些石窟,他们是如何产生的?
董玉祥:中国境内石窟寺的兴建与佛教东渐密切相关,甘肃境内石窟寺的兴衰与其所处的地理历史紧密相联。佛教自印度、中亚向中国内地传播,甘肃首当其冲。特别是十六国时期,由于中原连年战乱,人们渴望和平与安宁,以慈悲济世为主旨的佛教因此得到了社会各阶层的普遍认同,当时在甘肃建立“三秦”(前秦、后秦、西秦)和“五凉”(前凉、后凉、西凉、南凉、北凉)政权的统治者们大力提倡佛教,凿窟建寺成为社会时尚,僧人们“凿仙窟以修禅”,甘肃境内至今留存的大部分早期开创的石窟寺,就是当时佛教兴盛的生动体现和具体反映。据不完全统计,甘肃境内现存石窟寺百余处,除敦煌莫高窟、天水麦积山、永靖炳灵寺、安西榆林窟。庆阳北石窟寺等著名石窟外,河西走廊黄河中上游、渭河流域及陇东的广大地区都星罗棋布地分布着数量众多的石窟。
记者:与其他地方的石窟相比,甘肃石窟艺术呈现出什么特点?
董玉样:甘肃境内的石窟寺开创时间早,延续时间长,分布范围广,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在全国石窟寺中可谓首屈一指。譬如敦煌莫高窟、天水麦积山、永靖炳灵寺和庆阳北石窟寺等众多石窟,自开凿以来千百年间都在不断修缮或扩大,而省外的著名石窟如云冈石窟、龙门石窟等都只是在一个时间段比较兴盛。更重要是,甘肃各地的石窟又常常因地域、时代、民族、宗教流派的不同,因地制宜,随风就俗,采用了不同的制作方法、不同的艺术风格,因而千窟千面、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各具异彩。这条沿着古丝绸之路绵延千余公里的石窟艺术长河,反映了中国石窟艺术产生、兴起、发展、繁荣和衰落的全过程,为研究和补充中国佛教史、美术史和佛教艺术史的发展和演变,研究中国上迄十六国下至明清1600余年间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提供了最全面、最完整和最具代表性的难得的系统资料。甘肃因此成了名副其实的“中国石窟艺术之乡”。
记者:您从事石窟艺术研究40余年,您认为面对这笔丰厚的历史文化遗产,我们亟需解决的问题是什么?
董玉祥:最重要的是加紧和加强省内现存石窟的保护和研究工作。除敦煌莫高窟外,省内其他众多石窟的保护和研究工作还十分薄弱,保护和研究的力量也严重不足。莫高窟的保护和研究,经过几代著名学者、艺术家的艰苦奋斗和不懈努力,已为莫高窟的研究和保护、为敦煌学的开创打下坚实的基础,树立了良好的榜样。敦煌研究院成立后,更是人才辈出,硕果累累,敦煌研究院因此成了世界范围内研究敦煌的一面旗帜。而省内其他石窟,除解放后陆续做了一些最基础的调查工作外,目前仍基本处于保存、保护的阶段。有些石窟虽然也设有保护和研究机构,分脆弱,因而加强对自然病害的防治刻不容缓。如麦积山石窟一直被鼠害所扰,渗水问题也比较严重,在一些洞窟内,我30年前考察时还很清晰的线条,如今已有些脱落了。再如庆阳北石窟、炳灵寺石窟.因为临近河流,水蚀、风蚀非常厉害,如果不及时采取有效措施,许多塑像和壁画恐怕将不复存在。
有一个事实是惊人的,省内石窟大部分都被盗过,个别石窟中甚至还发生过不法分子住在洞窟内盗割壁画的勾当。我经常去一些石窟进行考察研究,也看到一些石窟内的雕塑与壁画不时地遭到不法分子的盗窃与破坏,令人十分痛心。还有一些游客,用手摸壁画,攀爬雕像,甚至刻字留念,给石窟艺术造成了难以挽回的损害。
电脑上扫描,微信中长按二维码,添加明华居士学佛网公众号
五明学习: 工巧明: 地理 | 雕塑 | 绘画 | 建筑 | 历史传记 | 农工商业 | 书法 | 天文 | 舞剧 | 哲学 | 其它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佛言佛语:业障的根本,是烦恼习气。烦恼习气是什么?总不外乎自私自利、名闻利养、贪嗔痴慢、五欲六尘,行为跟这些相应,麻烦就来了,这是佛在经论上常常讲的“造恶业”。克服自己的烦恼习气,就是消业障。 心一天比一天清净,就是业障消除的现象;心一天比一天烦恼,就是业障增加。没有自己,把这个身体奉献给佛教,献给一切众生,这就是转业力为愿力,即佛家讲的“乘愿再来”。有占有、支配与控制的念头,就造业。 (摘录自佛言网,由明华居士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