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善寺:“管天”高僧落发之地


2014/9/8    热度:473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始建于元代的会善寺大雄宝殿。资料图片

  会善寺:“管天”高僧落发之地

  李颖

  位于河南省登封市城北3公里处嵩山南麓积翠峰下的会善寺,原为魏孝文帝离宫,是佛教传入我国后最早建造的佛寺之一。隋文帝赐名会善寺,唐武则天巡幸此寺时拜道安禅师为国师,赐名安国寺,并置镇国金刚佛像于寺内,增建殿宇、戒坛、塔,规模宏大,盛极一时。

  千百年来,会善寺声名远播,不仅因寺内现存北齐、东魏、唐代、元代、清代等建筑,具有很高的历史、科学、艺术价值,还与这里名僧辈出有关。佛教史上著名的道安法师、净藏法师、普寂法师等都曾在会善寺参禅修行,被誉为推算日月、量度山海的“管天”高僧——一行法师就是在该寺剃度为僧的。

  一行(公元673~727年),生于唐高宗咸亨年间,俗名张遂,河北巨鹿人,是大唐开国功臣张公谨的曾孙。那么张遂为什么会选择到嵩山会善寺出家呢?

  张遂自幼父母双亡,家道败落,及长,被河南洛阳紫虚观道士尹崇收留,学习儒释道、医卜星相、阴阳历算等,成就卓著,声名日隆。武则天登基后,其侄武三思想让张遂为其效力,就以“为国选贤”之名,命人前往紫虚观邀见。张遂为人耿直,不愿与其同流合污,推辞不见,因此得罪了梁王武三思。梁王以藐视王府之罪,派人捉拿张遂。张遂被逼无奈,在会善寺遁入空门,一则为形势所逼,按当时法律,为僧后则不受世俗法所束;二则是其自幼喜欢佛法,早有出家之意,也算了其心愿。禅宗北派第二代传人普寂方丈亲自为其剃度,取法名一行,偈曰:“一行一行,金刚之身,尘世一行,广结善缘,不虚此行。”

  唐代嵩山卢崖隐士卢鸿一因惊叹一行的聪慧和过目不忘的超凡记忆力,力劝普寂让其云游。后来,一行云游期间三遇名师,得天文、算学、梵律及密宗真传。

  公元717年,一行应诏入朝,受唐玄宗之命,“考前代诸家历法,改撰新历”。公元724年,由一行组织并领导了在全国12个点对北极高度和日影长短的测量。这种测量也就是对子午线的科学实测。一行是世界上第一个用科学方法测量子午线的科学家,纠正了过去错误的计算方法,为改进历法提供了科学依据。其间,一行发明了许多天文仪器,如黄道游仪、浑天铜仪、水运浑天象等,使灵台(天文台)测度一改旧观,为我国天文学事业的发展作出了杰出贡献。公元728年,由一行主持编纂的新历制成,取名《大衍历》。这部历法对后世立法的修行产生了极大的作用。虽然当时一行已去世,但基本大法都是由他生前所定。时至今日,一行在天文学上的重大贡献仍为中外科学界所称颂。1982年国际天文界把月球划分为几个区域,并以世界著名天文学家的名字命名,其中就有一行。

  清代登封进士景日畛在《说嵩》中,说一行“多异术,移星致雨,神变莫测也”。事实上,那是一行运用对天文地理的通晓,对变幻无常的气象作出的准确判断。据史料记载,一次,一行凝视着浩瀚星空,看到出现了月晕,于是预测3日内必有大雨。后来不出两日,登封果然下了一场大雨。于是,当地就传出了一行有“管天”本领的故事。

  对嵩山,一行法师有两大贡献:一是他派南宫说(唐代天文学家)在嵩山阳城主持天文观测时,把周公遗留下来的土圭土表更换成了石圭石表,使得周公测景台迄今巍然屹立;二是他在嵩山会善寺“置五佛正思惟戒坛”,具体主持传戒,使会善寺成为当时嵩洛地区的佛教中心。

  唐朝时会善寺规模宏大,僧人众多。现在的会善寺是唐朝寺的中心部分,现存殿房60余间。寺西山坡上原有一行法师创建的琉璃戒坛,但后来毁于五代。据寺内碑载,“每岁前来受戒的僧徒辄达一千多人”,可见会善寺当年佛事之盛。

  2010年8月24日《中国民族报》

 

电脑上扫描,微信中长按二维码,添加明华居士学佛网公众号

五明学习 工巧明 地理雕塑绘画建筑历史传记农工商业书法天文舞剧哲学其它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佛言佛语学佛就要学到身口意三业一致清净,我们在宁静的环境中会觉得:道理是对的,应该要这样做。但是,在动的环境中、在忙碌时,在与人接触时,我们的心境往往都会变动,口业就容易造成。因此,学佛最不容易的就在「境动心转」的时候。 摘录自佛言网由佛前明灯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