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相寺佛牙的流传
2014/9/8   热度:455
宝相寺佛牙的流传 1994年3月15日,在山东省汶上县宝相寺一座北宋佛塔——太子灵踪塔的地宫中,发现了历史上记载的唐朝天使从北天竺犍陀罗获得的释迦牟尼佛牙舍利(Sacred tooth relic of Buddha)。《大般涅槃经?圣躯廓润品第四》记载:世尊大悲力故,碎金刚体,成末舍利,唯留四牙,不可沮坏。 我国佛教史上四大佛经翻译家之一的唐朝高僧义净,在其译著《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杂事》中记载:佛有四牙舍利:一在天帝释处,一在犍陀罗国,一在羯陵伽国,一在阿罗摩邑海龙王宫。“天帝释处”与“海龙王宫”佛牙不可考究。人间佛牙只有两颗,其中羯陵伽国佛牙于公元370年由佛牙城王子陀多偕王妃稀摩梨,密藏佛牙于发髻中逃难至锡兰。据说今斯里兰卡康提市(Kandy)的马拉葛瓦寺(Malagawa)有佛牙(Dalada)。 汶上发现的佛牙是由唐朝高僧悟空于公元790年从犍陀罗带回中国的。 悟空西游 悟空,俗姓车,字奉朝, 后魏拓拔族后裔。唐天宝九年(公元750年),北天竺罽宾国大首领萨婆达干和国师舍利越摩来到唐朝的长安城,向唐玄宗上国书,表示愿意归附大唐,请求皇帝派天使安抚。第二年,玄宗派出由内侍省宦官张韬光为首的四十人出使罽宾国。经过四年的艰苦跋涉,来到罽宾国的犍陀罗王城。奉朝因患重病,滞留天竺,病愈后,投在舍利越摩门下出家,法名法界。舍利越摩是罽宾国的大国师,掌管迦湿弥逻佛牙伽蓝的祭祀。法界在天竺巡礼学法三十多年,后来异教侵入,佛教衰落,法界更加怀想故国亲人,于是拜辞恩师,准备回国。舍利越摩也深感佛教在天竺已日趋没落,他希望法界能将佛教在中国发扬光大,于是亲自授予他释迦牟尼佛牙舍利作为赠别的宝物。贞元六年(公元790年)他跟随出使的大唐内侍宣慰使段明秀回到长安。从出使至此前后四十年,时年六十岁。法界将佛牙舍利和翻译的佛经进献给德宗皇帝,皇帝亲赐他法名悟空,授予壮武将军试太常卿,住持章敬寺。贞元七年(公元791年),唐德宗亲率百官至章敬寺慰问悟空。 悟空是继唐玄奘西天取经之后影响最大的西行高僧之一,是滞留天竺时间最久的求法人,也是有记载的唐朝最后一位取经人。正如明朝吴承恩借重玄奘的名气塑造了唐僧形象一样,《西游记》的作者同样借用了这位唐朝高僧悟空的盛名,演绎出一个神通广大的“孙悟空”的艺术形象。 他带回的佛牙后世称作“悟空佛牙”,是中国唯一一颗典藏记载的由大唐天使自古天竺获得的释迦牟尼真身佛牙舍利。 皇权象征 在历史上,自南陈为始,佛牙一直是正统法权、即皇权的象征。佛牙祭祀是皇帝的专利,其地位相当于“传国玉玺”,新登基的帝王多以获得佛牙垄断祭祀权作为取得正统皇权的象征。 悟空佛牙在皇宫供奉了四年后,于公元794年移奉长安城大庄严寺新修佛牙宝塔。 当时的长安城是个国际大都会,很多国家的使节、僧人来这里学习唐朝先进的文化。日本僧人圆仁于会昌元年(公元845年)瞻礼佛牙,写下著名的被誉为古代东方三大游记之一的《入唐求法巡礼行记》,记述皇帝召开“佛牙供养会”的空前盛况。 六十年后,唐宣宗还亲自到大庄严寺观礼佛牙。 又过了四十年,黄巢起义军攻入长安,唐僖宗仓皇出逃到成都,在带走的少量珍宝中就有这颗象征皇权的大庄严寺佛牙,他在成都的大慈寺建了一座“佛牙楼”,专门供养悟空佛牙。 佛牙在成都滞留了将近五十年,直到后唐建立,蜀守孟知祥把佛牙送到京师洛阳,名为唐明宗祝贺生日,实则掩盖自己称帝的野心。 十年后,后晋取代后唐,洛阳左右街僧录(主管佛教的官员)可肇等把佛牙送到后晋京师开封,献给了石敬瑭。石敬瑭是契丹国扶持的“儿皇帝”,他惧怕契丹人贪得无厌的索要,把佛牙隐藏在宫禁,秘而不宣。 咸平奇缘 宋朝建国之初,一直没有找到传世的悟空佛牙,寻找佛牙下落便成了宋太祖的一大心病。于是千方百计要借某种神话来满足精神层面的需求,同时还要以获得佛牙供奉权来向世人宣示“君权神授”。太祖听说洛阳有一颗“神授佛牙”,其来历就十分蹊跷,据传是唐朝西明寺道宣律师从天神那吒手里得到的。志磐《佛祖统纪》记载: 初,太祖疑宣律师佛牙非真,遣使取自洛,烈火锻之,色不变,心敬神异,遂制发愿文。 显然,太祖对“神授佛牙”由疑而信,很快确立了这颗“镇国之宝”的神圣地位,将佛牙隆重安置在皇家大相国寺昭示天下。之后的北宋皇帝都盛赞这颗佛牙的神奇,今有多篇“御制”《佛牙赞》传世。 北宋仁宗皇祐元年(公元1049年),曹皇后让宦官清理出五代故宫秘藏的所有舍利,瘗藏在位于咸平县的洪福院,无意间将悟空佛牙混入其中。 曹后为什么将故宫所有舍利瘗藏在咸平县洪福院呢? 曹后是开国元勋曹彬的孙女,仁宗正宫皇后。仁宗十三岁登基,由刘太后垂帘听政。直到刘太后去世,仁宗才得知生母是李宸妃。此时李宸妃已故,灵柩安放在位于开封南五十里的咸平县皇家功德寺洪福院。仁宗追谥生母为庄懿皇太后,对洪福院大加修葺。据记载,仅购买木材就达九万四千余条,曾激起范仲淹上疏反对——这就是民间熟知的“狸猫换太子”的故事原型。曹后瘗藏舍利的目的正是为仁宗生母荐福。 曹后在熙宁时代是反对王安石新法的老祖宗,对北宋政治产生过重要影响。 二十年后,著名的大博物家沈括,在熙宁五年(公元1073年)九月察访汴河水利工程,来到咸平县(今开封市通许县)。他在《梦溪笔谈》中记载说:有一天路过一座佛寺,同行的咸平知县刘定对他讲,寺院里有一颗佛牙很不一般。沈括斋洁后,虔诚地请出佛牙来观看。这颗佛牙忽然生出舍利,就象人身上的汗滴,突然冒出来,多的不计其数!有的飞向空中,有的坠到地上;人用手去接,舍利马上就透过手掌。舍利落到床榻上,哔叭作响,然后又透到床下去了。舍利晶莹剔透、光明耀眼。沈括到了京师开封,在公卿士大夫中盛传这件奇事。不久,有人把这颗佛牙从咸平县迎到开封,执政官取入东府(相府),后来又流布到士大夫之家。其神异的迹象很多,不能详记。神宗皇帝下诏把佛牙留在大相国寺,还专门制作了一个木塔来藏佛牙。 和沈括同时代的王巩在《闻见近录》里也记载了这件奇事儿。他说,咸平县有个僧人收藏了一颗佛牙,大两指多、淡金色。他曾经请来供养。佛牙光彩照人,不大会儿,舍利从佛牙中冒出来,开始象露水,在佛牙上巡游;有的还飞出几十步远,有想求取舍利的人马上可以得到。后来神宗皇帝迎请佛牙进了皇宫。皇帝亲自把佛牙密封在一只匣子里,让人藏起来。后来很少有人再见到了。 沈括和王巩记载的咸平县的佛牙,正是后晋石敬瑭秘藏于宫禁、曹皇后瘗藏于洪福院的“悟空佛牙”。悟空佛牙如果早些被太祖找到,恐怕就不会费尽周折,迎请洛阳那颗颇有疑问的道宣“神授佛牙”了。然而,此时发现了传世的悟空佛牙,其“神异之迹”有目共睹,流传有序,不容抗辩,这多少让神宗皇帝感到尴尬。神宗无论如何是不能对祖宗认可的“道宣佛牙”提出质疑的,那么他的态度只有 “双重承认”,采取的措施是:诏留悟空佛牙在大相国寺封存,以免蛊惑人心,动摇了对道宣佛牙的神圣信仰。 日本僧人成寻在熙宁五年十月礼拜大相国寺的“佛牙堂”,他记载说看到了一颗发现不久的佛牙。这颗佛牙放光,十分少见,不可思议,以重重匣封,深藏不露,非经皇帝下旨,不得开放。然而成寻是外国使节,还是“取旨”瞻仰到了佛牙真面目。 如此严密封存也不免被人看到,密封不是万全之策。王巩记载说,后来神宗干脆让人藏起来。果然,很少有人再见到了。 佛牙原本是“东府”收藏的,应该还是由这位“执政官”解决如何藏和由谁来藏的问题了。 熙宁秘史 宝相寺瘗藏佛牙的石匣上镌刻铭文记载: 郓州中都县郭内赵世昌,先于熙宁六年二月二十三日躬诣京师,于嘉王宫亲事官孙政处求得佛牙一肢、舍利数百颗。今以自备及有施主将到者,以金为棺、以银为椁、以石为匣,非不勤意也。是以葬于当县宝相寺太子灵踪之塔。时大宋元丰四年二月二十八日刻记于此。 纠首赵世昌,妻王氏,前妻李氏男进士中、妻程氏,女大娘出适进士张玮,次女三娘,孙男希伟。 这一发现承接了熙宁年间佛牙的流向。 高太后生有四子,长子赵顼,即宋神宗,次子歧王赵颢,三子颜早夭,幼子即嘉王赵頵。《宋史?宗室传三?益王頵传》记载:熙宁四年二月赵頵晋嘉王,位至太尉。頵少好学,长博通群书,工飞白篆籀。颇好医书,手著《普惠集效方》。 当时两位亲王受太皇太后曹氏和皇太后的溺爱,仍住在皇宫内。所谓“京师嘉王宫”就是指嘉王在京师宫城内的“别宫”,嘉王的府第称“宫”而不称“府”,即区别于居住在里城和外城的其他皇子王孙“外府”故。《梦溪笔谈》记载,神宗特制了玉鱼袋赐给赵頵,而按国朝仪制,亲王玉带是不能用“玉佩鱼”的——一种腰带饰品,系皇帝专用。看来这位小王爷在皇家的地位非同等闲。 《邵氏闻见录》记载:“神宗友爱,二弟不听出于外,至元祐初,宣仁太后始命筑宅于天波门外。”元丰八年正月,邢恕阴谋策立赵頵为帝,而赵頵是非常明智的,没有参与宫廷政变,他对皇位并无兴趣。 如何理解沈括记载的佛牙“由东府流布士大夫之家”呢?让我们穿越时空,透视熙宁,去看佛牙的流转,是非常清晰的:沈括笔记中所说的“东府执政官”正是指宰相王安石。王安石是个虔诚的佛教徒。熙宁五年,佛牙由执政官王安石取入“东府”,佛牙上的“东府”二字或是王安石的亲笔题记。佛牙在东府滞留的时间应该很短,因为自咸平发现佛牙到佛牙来中都仅有半年左右的时间。这时王安石潜心政治改革,也是与皇室矛盾冲突几近白炽化的时期。 王安石,字介甫,号半山,抚州临川(今属江西)人。熙宁元年(公元1068年),王安石写下《本朝百年无事札子》上书神宗,回顾了宋兴百余年的历史,尖锐揭示了“民不富”、“国不强”的危机四伏的社会现实,强调变法改革的必要性和迫切性。 熙宁二年(公元1069年)二月,神宗任命王安石为右谏议大夫、参知政事,设“东府”以居执政。王安石始终把财政问题视为首要问题,主张在不加重百姓负担的前提下发展农业生产,并把富豪兼并的部分剥削收入收归朝廷以增加国用。针对时弊,制定了一系列新法,自这年七月起陆续颁行。史家所称的“熙宁变法”或“王安石变法”正式揭开帷幕。 事实证明,这场变法使积贫积弱的宋王朝重新恢复了生机与活力。叶适《水心集》:“尝试以祖宗之盛时所入之财,比之汉唐之盛时一再倍。于熙宁、元丰以后,随处之封椿、役钱之宽剩、青苗之倍息,比治平以前数倍……”。新法的实行,大大增加了国家财政收入,岁入达六千余万;社会生产力得以巨大发展,垦田面积大幅度增加,全国高达七亿亩,单位面积产量普遍提高;多种矿产产量为汉代、唐中叶的数倍至数十倍;城镇商品经济空前发展;军队的战斗力有了明显提高。 然而,王安石的变法并非一帆风顺,不断遭到来自皇室内宫和上层贵族的强烈反对。有一次,神宗同弟弟嘉王赵頵一起玩击球的游戏,神宗约以玉带为赌注,嘉王却说:“我若胜了,不求玉带,只求废除青苗、免役法。”神宗默然。想必游戏至此也不欢而散。 又一次,曹太后和高太后哭着对神宗说:“王安石是在变乱天下啊!”神宗见祖母和母亲如此伤心,十分内疚。偏在这时,岐王赵颢从旁劝说:“皇兄应该遵从太后的懿旨,新法是不会带来什么好处的”。神宗心烦意乱,恼羞成怒道:“是我在败坏天下,那你来当皇帝好了!”岐王诚惶诚恐,痛哭失声……神宗面临朝廷和后宫的双重压力,内心的烦躁、矛盾可想而知。 司马光《涑水记闻》记载:熙宁二年四月,王安石初参大政,著作佐郎章辟光上言:“岐王、嘉王不宜居禁中(宫城),请使出居于外。”太后闻之大怒,告诉神宗“辟光离间兄弟,宜加诛。”章辟光扬言 “王参政教我上此书……”。神宗令有司治章辟光离间之罪,王安石极力援救章辟光,说他无罪,结果法吏审讯未获批准。这无疑使两宫和二王更加痛恨王安石。 林希《野史》记载:熙宁六年正月上元夕,王安石从御驾至宣德门,将入,亲事官攒骨朵止之,马势不止。大阉张茂则叱止之,遂目亲事官执其驭者而殴之。驭者辩以“相公马有何不可?”茂则曰:“相公亦人臣,得无为王莽者乎?”——从“宣德门事件”可看到王安石与后宫关系之紧张程度。宣德门事件既使不是二王指使,至少可以说,连阉人亲事官流也深受内宫影响,没有把王安石这个宰相放在眼里。 朝廷没收了向皇后的父亲、国丈向经的部分财产;曹太后的弟弟、国舅爷曹佾受到违犯市易法的指控。他们自然十分仇视王安石。以两宫太后、皇后和亲王为首的皇室内宫与外戚大臣联合起来,众口一词,极力诋毁新法。熙宁七年(公元1074年),天下大旱。保守派硬把自然灾害与王安石变法联系起来,说是变法触怒了老天爷。后宫、亲王和外戚对王安石的新法群起而攻之,终至王安石罢相。这是后话。 王安石为了争取后宫对新法的支持理解,缓和与皇室的矛盾,割舍宝物——虽有“送礼周旋”之嫌——将佛牙直接赠送给嘉王是完全可以理解的。佛牙由东府易主而为嘉王宫藏,顺应势理。 中都皇孙 《宋史》宗室世系记载,赵世昌是太祖皇帝的五世玄孙,爵洋州侯。按系谱:太祖次子燕王德昭→四子舒国公惟忠→长子鲁国公从恪→三子洋州侯世昌。赵世昌与神宗赵顼、嘉王赵頵是“五服”堂兄弟关系。 皇孙赵世昌怎么会从京师开封来到中都县定居呢?佛牙舍利如此贵重他又如何能够得到?这里要介绍一下当时的历史背景。 宋太宗规定:宗室子弟只能居住在京城,“赋以重禄,别无职业”。不用参加科举考试就可以授予虽有职无权、有名无实却奉禄优厚的官爵;但不准许出京做官,只是衣食无忧、养尊处优——为防止发生“宗室之祸”。到了宋神宗熙宁初,开国百年,宗室已近千户,这是一笔庞大的财政开支。宋神宗和王安石果断对宗室制度进行了改革。熙宁二年十一月,下诏“别其亲疏,异其等杀”:不再给予五服以外的宗室子弟赐名、授官、拿国家补贴等特殊优待,让他们自谋生路;但允许宗室子弟通过科举致仕,量才授官。 这一变革直接触动了大多数宗室成员的切身利益,使不少远房的金枝玉叶失去了得到官爵的机会,因而招致他们的强烈不满。这些宗室子弟不仅向朝廷上书,甚至群起围攻东府和王安石本人,拦住他的马叫嚷:“我们和皇帝都是同一祖先,相公不要为难我们。”王安石理直气壮地厉声呵斥:“祖宗亲尽,亦须祧迁,何况贤辈!”人群才不得不散去。 赵世昌应该是在熙宁三年以后离开京师,举家迁移到中都的。这符合出土石匣上的记载——铭文只记 “中都郭内赵世昌”,而没有冠其爵位、官职,叙述平淡低调。事实上,此时的赵世昌充其量是个有着皇家血统的“富家翁”而已。 铭文中特别提到他的儿子“进士中”和女婿“进士张玮”——“进士出身”已经成为宗室远族延续发达的唯一出路,所以赵世昌极为重视子嗣名禄,连择婿也要选“进士”,并将“进士”这一功名郑重刻在石匣上以示眩耀。 赵世昌作为离开京师不久、蕃寄中都的皇族一脉,跋涉六百余里,匆匆于熙宁六年二月二十三日“躬诣”京师,这个时间正是赶“清明祭祖”,也许还有为儿子求取“荫补”功名的目的。《续资治通鉴》记载,熙宁六年三月,神宗特赐奏名进士、诸科及第、出身等近六百人,其中或许就有赵世昌之子赵中。——赵世昌此次来京师的心情正是“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两宫和二王本来对大批宗室成员被“逐出”京师甚为不满,赵世昌等宗室旁亲的到来或许更令曹太后唏嘘伤感一番吧。 此时赵世昌年约四十岁,嘉王赵頵时年十八岁。赵世昌虽与神宗和嘉王同辈,年龄悬殊却有二十岁。这位“外放”的宗室大哥理当受到嘉王赵頵特别优厚的款待。嘉王宫所藏的悟空佛牙在当时的京师朝野是存在着“争议”的,赵世昌能够求得佛牙舍利来中都县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一铺宝相寺瘗葬佛牙铭文,仿佛为我们重新打开了那幅发黄的《清明上河图》画卷:一派车水马龙热闹繁华的帝京繁荣景象,一位风尘仆仆锐意改革的实干家,一个受两宫太后和当朝皇帝溺爱的小王爷,一群落魄外放苍凉感伤的宗室远族……遥远的历史人物栩栩如生,跃然石上。可想见当时庙堂之上唇枪舌剑的正面交锋,皇宫内室母子之间、兄弟之间、外戚和重臣微妙的宫廷斗争和宗室帝胄失去特权后凄凉落寞与奋发掘起的复杂心情……如何不让九百年后的今人感慨深思呢!太子灵踪 宝相寺是我国最早的佛教寺院之一。从汶上现存北魏铜鎏金佛造像、东魏石刻弥勒造像、北齐文殊般若碑和水牛山摩崖斗字刻石等大量佛教遗存判断,宝相寺初建应在南北朝时期,已有一千五百年以上的历史。宝相寺唐时名昭空寺,宋咸平五年(公元1002年)重建昭空寺时易名宝相寺。大中祥符元年(公元1008年)宋真宗封禅泰山,归途经曲阜、过中都,真宗住跸宝相寺,在北宋时期是著名的皇家寺院。寺内的太子灵踪塔建于熙宁六年至政和二年(公元1073-1112年),是由京师赐紫僧知柔和主管佛教的副功德僧云太亲自监造、仿照京师开宝寺灵感塔(今开封铁塔)建造的一座典型的皇家佛牙塔(宋真宗尝迎“道宣佛牙”至开宝寺灵感塔供奉),符合《大般涅槃经后分?遗教品第一》的记载: 佛告阿难:佛般涅槃,荼毗既讫,一切四众收取舍利,置七宝瓶。当于拘尸那伽城内四衢道中起七宝塔,高十三层,上有相轮,一切妙宝间杂庄严,一切世间众妙华幡,而严饰之。四边栏楯,七宝合成,一切装校,靡不周遍。其塔四面,面开一门,层层间次,窗牖相当,安置宝瓶如来舍利,天人四众,瞻仰供养。 1938年,日本侵略者炮轰宝相寺、血洗黄安街,千年古刹夷为平地,塔刹相轮遭劫;1947年内战,塔身受到炮弹重创;1958年,寺院内北魏“太和三年(公元479年)”造万斤精铁大钟被砸烂炼钢;文革初期,塔基台栏楯被盗挖破坏;七十年代初,裸露的塔基清理后用水泥裙保护起来,地宫宝藏幸运躲过了那个疯狂年代。直至1994年修塔、剔除水泥裙时,才意外发现了塔基底部的地宫入口。此后这一石破天惊的发现轰动世界,同时也揭开了一段鲜为人知的熙宁秘史和中都皇孙的凄凉故事。 宝相寺瘗葬佛牙的规格是彰显皇家威仪的“金棺银 椁”;同时还有九百余颗佛舍利同时出土——被中国佛教协会认定为“数量最大的佛舍利发掘”;出土的水晶舍利瓶和玻璃舍利瓶均为外国进贡的舶来精品,是当年皇家供养佛舍利的珍宝。 宝相寺发现的“双膝跪姿捧真身菩萨”是专门用来供奉佛牙的特别造像。著名学者、佛学家周绍良先生认为,菩萨呈跪姿,在佛教史上还是唯一的发现,宝相寺瘗葬佛舍利的规格,除了法门寺,还没有超过或接近这个规格的。 1994年6月3日,《人民日报》头版以《汶上将成第二个法门寺——新发现佛牙舍利等141件珍贵文物》向全世界发布了这一消息。 太子灵踪塔地宫墙壁上墨书题记:“政和二年三月十五日送葬佛牙舍利”。佛牙下葬之时正逢道君皇帝(徽宗)崇道灭佛:诏令天下“寺院”改称“宫观”;释迦牟尼佛改称“大觉金仙”;大相国寺供奉的神圣“道宣佛牙”流放大海……在这样的形势下,赵世昌求得的悟空佛牙只能秘密埋葬,显得法事匆匆。佛牙入葬十五年后,金灭北宋,改中都为汶上,至今整整八百年。 中国的佛牙在历史长河中淹没了。以至后代的元世祖、明成祖等帝王不得不到锡兰索取佛牙,借以宣示自己的帝位受命于天。 关于佛牙的形制,不少唐宋史料记录了作者亲自观察的结果,有其长“寸余”、“余一寸”和“寸半”等。唐玄奘在《大唐西域记?迦湿弥罗佛牙伽蓝》中记载“佛牙长可寸半,其色黄白,或至斋日,时放光明”; 《册府元龟》记后唐蜀守孟知祥所献佛牙“长一寸六分”;日本僧成寻《参天台五台山记》载佛牙“长一寸三分,广六分,厚四分”等等。按唐宋度制与公制换算: 1寸=10分≈3.1厘米。宝相寺发现的佛牙长约五点五厘米、直径约三点三厘米,色黄白、璞玉泽、质如腊,具有三只牙根。经鉴定,系两千五百年前人类牙化石,位右上颌第二磨牙。从连续不断的地域流转,从佛牙的形状、质地、色泽和尺寸上都与史籍记载的释迦牟尼佛牙相吻合,确系佛祖真身牙舍利,是佛家至高无上的圣物。 宝相寺佛牙流传有序,历历可考:唐僧悟空从犍陀罗王城带回长安,先进入皇宫,后供奉在大庄严寺佛牙宝塔;唐僖宗携至成都;五代后唐至洛阳;后晋由洛阳到开封;北宋仁宗朝曹皇后瘗藏于咸平县洪福院;沈括过咸平再次发现,执政官王安石取入东府,神宗诏留大相国寺建木塔封藏,辗转流入嘉王宫;宗室洋州侯赵世昌求来中都县,建造太子灵踪塔;政和二年(公元1112年)三月十五日瘗葬。公元1994年3月15日佛牙出土——冥冥中应验了“阴进阳出”的佛家说法。 佛牙舍利在古天竺一千两百多年,进入中国又有一千两百多年了。历唐、后唐、后晋、北宋,经悟空、唐十朝、孟蜀、后唐明宗、石晋敬瑭、曹皇后、沈括、王安石、宋神宗、嘉王赵頵、洋州侯赵世昌等,乱世隐迹近九百年不为人知。今逢盛世,佛牙现世,佛光普照!
电脑上扫描,微信中长按二维码,添加观世音菩萨平台公众号
五明学习: 工巧明: 地理 | 雕塑 | 绘画 | 建筑 | 历史传记 | 农工商业 | 书法 | 天文 | 舞剧 | 哲学 | 其它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佛言佛语:我们对待人,一定要启发他的觉性,要帮助他生起善心,先从这里下手。其实我们中国古人教学也是如此,隐恶扬善。譬如见到恶人,这个人虽然作恶多端,但是他也有善的一面,你跟他见面,你赞扬他那个善的,不要提那个恶的,这个人受到鼓励,他会回头,他会学好。但今天我们这个社会,实在讲舆论要负很大的责任,为什么?好人好事他不说,恶人恶事加盐添醋,使那些恶人看到,“我做好人有什么用,谁知道?我做恶,哪个都知道我。”如果我们赞美善的一方面,恶的一方面根本不提它,纵然做恶的人,他会生惭愧心,“我做那么多恶事,人家都不提,人家原谅我”,他心里难过;“做一点小小的好事,人家赞叹我、鼓励我,对我这么好”,他会回头的。如果整个社会,大家都宣扬好的这一面,隐藏黑暗的那一面,这个社会是祥和的,自自然然行善的人就多,作恶的人就少了。 (摘录自佛言网,由佛前明灯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