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事茗香遣诗怀——《宁德支提寺图志》咏茶诗赏析


2014/9/8    热度:385   

  茶事茗香遣诗怀——《宁德支提寺图志》咏茶诗赏析

  周孝钧

  《宁德支提寺图志》编纂于清康熙八年(1609年)。该志收录了许多前人吟咏支提自然风光和以茶会友、以茶言志的诗篇,读之令人意趣盎然。兹将诸诗中与茶有关的诗作,加以辑缀,试作赏析,以寄情怀。

  余圭《支提寺》诗:

  踏破芒鞋觅上方,尽得尘劫叩空王。

  珠林树积千重翠,宝刹灯传百代光。

  贝叶频翻僧共课,岩茶初摘客先尝。

  朝朝登眺都忘倦,鸟语花开日正长。

  支提山是我国五大佛教禅山之一。佛书载:山上支提寺“圣钟铿鸣,天灯煜爚”,“盖古今一名刹”。余圭真切描述了古时支提寺兴行茶宴的情景。僧人们在读经之余,煮泡出早春新摘的岩茶供进山游客品尝。在寺院中,茶是佛们弟子待客之品,是寺院里一项不可或缺的活动内容。茶宴给游人带来了浓郁的温馨。

  茶,非但活跃了支提寺的生机,而且增添了支提寺的魅力。许友《支提寺呈待兴上人》诗曰:

  满屋禅光古佛家,洞天名胜足生涯。

  形如瘦竹精神健,道在弧云愿力奢。

  说法台前传柏子,晒衣岩畔长莲花。

  多年咒虎安禅处,绕寺青山万树茶。

  诗句刻画了待兴上人的形象,表达了作者对“佛家”的敬慕之情,既写人又叙事。正是由于寺僧们历代的辛勤垦植,这个曾经是野兽出没的荒山野岭,如今茶树环绕着寺院,寺院陪衬了茶园,为名山增添了美好风光。

  种茶——采茶——制茶。反映了寺僧日常的生产劳动。陈子钦《送崔五竺归支提寺修山志兼简寄生上人》(后半片)诗云:

  君返君山岂寥索,仍搜山草详参略。

  秋茗香寒露中白,遍卧山寮蹑僧阁。

  佛火光中注石泉,为计书成霜始落。

  语君此志山中酬,将来绮语还应收。

  老思清悟向何处,一声磐落前峰秋。

  为余峰中语耆宿,先截峰头老筇竹。

  待我寻君上此峰,扫起茶烟满山绿。

  相依结庐双童肩,何事挑云下岩谷?

  诗人在描述崔五竺、寄生上人不辞劳苦,爬山越岭在支提山寻踪搜胜修纂山志的同时,还为我们保留了两处有关采制茶叶的记述。其一:“秋茗香寒露中白,遍卧山寮蹑僧阁”。咏述深秋时节,支提山一带采制的“白露茶”,香气清高,别有风味。因为此季节采制茶叶气候由“热”转“寒”,茶不易馊变,味醇质优,故有“秋茗香寒”之语。“露中白”指深秋白露节气,空气中的水气在茶树上容易凝成白色晶莹的露水,茶树白天接受阳光沐浴,夜间饱受露水滋润,有利于茶叶成份的涵养,增进了品质。秋季采摘芽茶为“秋白”,多有白色毫毛,故云秋茗为“露中白”。后半句则补述了支提山上诸处、大道上的茶寮、小屋、凉亭比比皆是,可供游人歇息、观赏、品茶的景象,让人窥见当年支提山鼎盛时期的风貌。其二:“待我寻君上此峰,扫起茶烟满山绿”。为修纂支提山志,崔五竺不辞辛劳跋涉于山巅峰顶,搜寻编志的素材,以致来客不易找到,诗人只好步崔君之后尘登上峰头。拨开那笼罩于峰峦周围的浓雾一看,只见一丛丛翠绿欲滴的茶树,连着层层梯园上接云天。可见当年支提茶生产已具有一定的规模了。

  支提山处处有茶,处处有景,因此也处处有诗。陈宇《大印庄》诗:

  村庄隐入白云层,如此禅关岂易登。

  风引清烟新茗熟,径堆香雪落花增。

  谈空石上苔生榻,入定堂中月照灯。

  顿脱尘缘痴尚在,题诗潦草记游僧。

  大印庄寺,为支提山西部一大胜迹。宋诗人周必大有诗云:“淡薄村村酒,甘香院院茶”。支提山作为僧人、游客云集的胜地,汲水煮茗,品茶赋诗,自然成为人们一大雅事。诚如本诗所记,游人登临隐没于白云深处的大印庄,白天饱览自然风光,在长满青苔的大石上静坐谈经;晚间,佛堂中月光灯光交相辉映,此时此刻,正是赏月赋诗的好时光。“风引清烟新茗熟,径堆香雪落花增”。生动地勾画出了古代支提山一带沏茶煮饮的浓郁的乡土风情。在那鲜花盛开的春天里,游人踩着落满白色香花的山路,来到了大印庄寺,烧火烹泉煮茶,在春风的轻轻吹拂下,不觉新茶煮熟了。品尝之后再登山揽胜,只见沿山小径飘落着无数缤纷的花瓣。全诗茶、花、诗情景交融,格调清新。

  陶醉于支提山灵山秀水之中的,骚人墨客有之,达官显贵有之,佛门弟子当然也不甘寂寞;而且历代诗僧辈出,留下了许多意境清绝的诗篇,为茶文化增添了光辉的一页。有本山诗僧释通质《游碧支岩》一诗为证:

  看山尝不厌,犹向此中来。

  石磴惊苔滑,潭关傍水隈。

  洞经罗汉隐,岩为辟支开。

  茶罢欲归去,题诗拂壁苔。

  碧支岩,距支提寺20里。这里石壁连亘十余里,峰岩环绕,奇绝万状,蔚为壮观。史称唐黄涅槃开辟有“碧支兰若”庵,并居于此。明万历壬子(1612年),僧人真常在此重辟悬崖,“水滴如浆,天浆甘露,亢旱不竭”。岩下有一罗汉洞,洞小而圆,内长有小树,四季有鲜花开放。传说古时辟支岩在天高气爽的秋夜,常闻有钟声悠扬,自此而出。村民时见有僧趺坐于树梢,呼之即隐,给辟支岩披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游人到此游赏了秀丽的风光,品饮了香馥、清醇的名茶,在行将离去之时,突然诗兴萌发,拂去长满青苔的石壁,题诗于上,以抒情怀。

  以支提山为题材的吟茶诗还有许多。如释照古《过碧云庵》:

  楼野任闲适,携筇访草堂。

  春深云树碧,雨过薜梦香。

  啜茗临孤石,飞花送夕阳。

  幽吟不觉还,归兴月苍苍。

  诗作描叙了一位年迈客僧在明媚的春天里,扶杖登上支提山,途经碧云庵(距支提寺20里,清康熙十一年即1672年僧人照宪建)草堂,只见万树吐绿,百花争艳,心情格外舒畅。他倚在一块孤石边,细细地品饮着馥馨甘冽的佳茗,不禁触景生情,吟哦有诗。看着夕阳冉冉地落下了西山,归途中已是皓月当空的夜晚了。

  陈沆的《寄慧山石莲上人》一诗,则抒发了诗人在深秋时节,游览“慧日庵”的情怀。诗云:

  寄迹桃溪六六湾,良宵清梦霍童间。

  高僧煮茗汲新涧,野客吟诗集慧山。

  绿竹数丛墙外影,白鹇双翅月中还。

  忽然虫响惊余醒,但觉深秋云水闲。

  慧山,指支提寺东部20余里的“慧日庵”,山势尖削,青霭环峰,日出正照其顶,因而有“海门日出慧山红”之赞。该庵建于宋开宝七年(974年),元白法师结茅居此。传说这里在凌晨东方未曙时,林间有光,赫如晨曦,故名。

  诗人在桃溪、霍童等地游览之后,来到了慧山。慧山庵一时游客云集,诗会空前,住僧汲取甘泉活水,烹煮新茶敬客。客人们在品茗之余,诗兴顿发,写下了许多充满激情的诗篇。

  《福建史志》

 

电脑上扫描,手机上长按二维码,进入明华学佛微博,点关注

五明学习 工巧明 地理雕塑绘画建筑历史传记农工商业书法天文舞剧哲学其它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佛言佛语佛是教人自觉、教人自信。佛所说的这些佛法、道理和方法,都是从真如本性里面流出来的;真心的自然流露,没有妄心。妄心是什么?妄想、分别、执着。佛陀教化众生,无非是引导众生突破执着,超越执着,使他成就。但佛菩萨教化众生离不开“方便”,为什么?因为真实是说不出的,言语道断、心行处灭,能说的全是方便。释迦牟尼佛告诉人,他四十九年没有说一句法。为什么?因为四十九年统统说的是方便法,真实法一句也没说到。释迦牟尼佛所说这些方便法,目的是教人从方便去体会真实。从这个意思,我们也可以说,释迦牟尼佛四十九年句句都是说真实法,方便即是真实!这叫善巧、叫权变。 摘录自佛言网由明华居士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