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研究马克思主义宗教观


2014/9/8    热度:456   

  深入研究马克思主义宗教观

  裴飚

  近年来,中央鲜明提出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反复强调坚持和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大力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在宗教研究领域,我们要深入研究马克思主义宗教观,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观察和分析宗教问题,结合我国社会发展的实际,不断总结新的经验,努力完善和发展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宗教理论,更好地指导宗教学术研究和宗教工作实践。

  今年,国家宗教局党组赋予我们研究中心一项重要任务,编写一本简明的《马克思主义宗教观》干部读本。我们希望与有关宗教研究机构加强联系与合作,学习和借鉴专家学者的最新研究成果,征求和听取各方面的宝贵意见建议。借此机会,我就深入开展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研究,谈几点看法。

  一、充分认识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重大意义

  宗教观,是人们对宗教的基本看法,以及由此而得出的处理宗教问题的基本办法。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宗教的本质、根源、特征、发展规律、社会作用等方面的基本理论观点,以及由此而应用于实践之中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处理宗教问题的基本方针政策。当前,我们学习和研究马克思主义宗教观,首先要对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重大意义,有一个坚定、自觉、清醒的认识。

  (一)观察宗教问题的锐利思想武器

  宗教,是人类社会长期地、普遍地存在着的一种非常复杂的社会历史现象。对于宗教,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国家地区、不同社会阶层的人们,都有人进行过不同层次、不同角度、不同方法的观察和思考,形成了许多互不相同甚至截然对立的观点。 “世界上有多少种宗教,就有多少种宗教的定义,不同宗教定义之间的分歧不亚于不同宗教之间的分歧。”[1]

  冷战结束以后、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来,世界处于大变革、大调整、大发展时期。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文化多元化、社会信息化已然成为天下大势。与此相应,世界宗教领域也呈现出纷繁复杂的现象,宗教因素在国际政治、文化、外交等软实力竞争中的影响日益上升,传统宗教普遍复兴,新兴宗教不断涌现,宗教世俗化进程加快,宗教原教旨主义抬头,宗教矛盾与冲突此起彼伏,宗教交流与对话方兴未艾。在宗教交流和对话中,人们对如何看待宗教、如何处理宗教问题,提出了各种各样的看法和主张。

  从国内情况看,随着经济、政治、文化、社会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随着对外开放的不断拓展,我国社会处于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与转型之中。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我国信教人口持续增长,宗教的社会影响不断扩大,与宗教因素相关的社会矛盾有所凸显,宗教问题的复杂性和敏感性越来越强。正确认识和对待宗教问题,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重要和紧迫。

  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是综合建立在现代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思维科学之上的科学宗教观,为我们深人观察宗教现象,科学分析宗教问题,准确把握宗教本质和规律,提供了锐利的思想武器。只有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观察和分析宗教问题,才能全面、准确地把握宗教领域的新特点、新趋势,才能防止对待宗教问题上的各种错误倾向,才能保持宗教研究和宗教工作的正确方向。

  (二)开展宗教工作的根本指导思想

  党中央反复强调,要坚持和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在宗教工作领域,就是要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宗教观,作为党和政府正确认识和妥善处理宗教问题的根本指导思想。

  我们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是因为马克思主义具有鲜明的科学性和真理性,并且已经为我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所证明。正如毛泽东同志所说: “我们说马克思主义是对的,决不是因为马克思这个人是什么‘先哲’,而是因为他的理论,在我们的实践中,在我们的斗争中,证明了是对的。。 [1]同样,我们坚持马克思主义宗教观在宗教工作中的指导地位,道理也是如此。长期以来,我们党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宗教观同中国宗教的具体实际相结合,正确认识和处理中国革命、建设、改革中的宗教问题,形成了一系列基本理论观点和基本方针政策。无论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同宗教界建立统一战线,还是建国后支持宗教界开展爱国运动和宗教民主制度改革,都取得了显著成绩。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在拨乱反正的基础上,结合新的形势任务,不断丰富和完善宗教理论和宗教政策,制定了全面贯彻党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依法管理宗教事务,坚持独立自主自办的原则,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宗教工作基本方针,提出了正确处理宗教关系,发挥宗教在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和谐中的积极作用的新要求,开创了宗教工作的新境界,形成了宗教领域总体稳定,宗教界人士和广大信教群众爱国爱教、团结进步、服务社会的新局面。

  毋庸讳言,从1957年以后,直至“文化大革命”中, “左”的指导思想在党内滋长、蔓延、发展,影响和波及到宗教工作中,曾经有过一些失误,经历过一些曲折,给党和国家的宗教工作事业带来重大损失。但这恰恰是教条式地歪曲、背离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基本原理,肆意破坏和践踏党对宗教的正确方针政策的结果。这也从反面使我们更加清醒和坚定地认识到,越是面临纷繁复杂的形势。越是面对错综复杂的宗教问题,越要坚持以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宗教观为指导,越要坚定不移地贯彻执行来之不易的、被实践证明正确的党的宗教工作基本方针政策,不动摇、不懈怠、不折腾。

  (三)搞好宗教研究的基本科学方法

  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是我们开展宗教研究的基本科学方法。

  中共中央在1982年3月《关于我国社会主义时期宗教问题的基本观点和基本政策》这一纲领性文件中特别指出: “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对宗教问题进行科学研究,是党的理论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强调“建设一支用马克思主义武装起来的宗教理论研究工作队伍,努力办好用马克思主义研究宗教问题的研究机构和大学的有关专业,是党的理论队伍建设的一个不可缺少的重要方面。” [3]胡锦涛总书记在2007年12月18日第十七届中央政治局第二次集体学习时发表的重要讲话中强调指出: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全面认识宗教产生和存在的深刻的自然根源、社会根源、认识论根源和心理根源,全面认识宗教在社会主义社会将长期存在的客观现实,全面认识宗教问题同政治、经济、文化、民族等方面因素相交织的复杂状况,全面认识宗教因素在人民内部矛盾中的特殊地位,努力探索和掌握宗教自身的规律,不断提高宗教工作水平。”[4]胡锦涛总书记的这一重要论述,为我们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深入开展宗教研究,提出了明确要求,指明了正确方向。

  当前,国内的宗教学术研究日益活跃起来,过去比较冷落的宗教学正在成为“显学”、 “热学”,人们对宗教的认识越来越多样化,与国际间的宗教学术交流也不断增多。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一定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指导地位,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去主导和引领多样化的宗教学术研究。

  在任何社会,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导思想,都是由其起主导作用的经济基础决定的。马克思说: “统治阶级的思想在每一时代都是占统治地位的思想。这就是说,一个阶级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力量,同时也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精神力量。” [5]指导思想作为上层建筑的核心和灵魂,既是上层建筑的重要内容,又对维护上层建筑起关键作用。社会制度的巩固和完善,需要主导意识形态提供理论指导。价值导向和精神支撑。我们党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我们国家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这就决定了在意识形态领域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

  应当明确,我们强调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并不是搞“清一色”,搞舆论一律。人们的思想认识多样化,社会思想文化多样化,是一种客观的、正常的状态。借鉴宗教社会学、宗教人类学、宗教心理学、比较宗教学等各种宗教学方法研究宗教问题,也有利于活跃学术思想,推动理论创新。我们既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又要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尊重差异,包容多样。概括地说,就是一元主导,多样并存。

  二、深刻把握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

  精神实质

  我们学习和研究马克思主义宗教观,重要的不在于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著作里寻章摘句,引经据典,而在于全面、深刻地理解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精神实质,把握其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把握其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理论体系。

  (一)历史唯物的原则

  马克思主义宗教观,从根本上不同于一切神学主义的、唯心主义的宗教观,也区别于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近代机械唯物主义的宗教观,它最重要、最根本、最伟大的特点,就是贯穿于其中的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原理和法则。

  马克思曾指出,历史唯物主义是他把宗教批判和政治批判结合起来,把哲学研究和经济学研究结合起来的成果,这一成果“一经得到就用于指导我的研究工作”。 [6]恩格斯也曾指出,历史唯物主义是关于现实的人及其历史发展的科学,一经产生,就成为进一步深入研究宗教和其他学科的方法论指导, “成为我们最好的工具和最锐利的武器”。[7]

  正是坚持和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则,马克思主义宗教观强调,不能单纯地就宗教研究宗教,特别是不能单纯地就宗教意识形态研究宗教意识形态,而是要把宗教这一纷繁复杂的现象,放到人类社会发展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运动的历史进程中,放到宗教与经济,政治、文化、民族等社会诸方面的现实联系中,加以考察和分析。正是这样,马克思主义宗教观具有着深邃的历,史眼光和广阔的社会视角,这是马克思、恩格斯以前所有的宗教理论所不具备的独有特色。

  正是坚持和运用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则,马克思主义宗教观认为,宗教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式,同其他社会意识形式一样,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因此,研究宗教的本质和根源,归根到底应当从宗教的物质基础中去寻找;研究宗教的历史发展,就应当考察宗教每一发展阶段的物质生活条件的发展变化,用现实的生产力发展状况所决定的社会结构的变迁去说明宗教的变迁。正是这样,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揭开了笼罩在宗教身上的种种神密光环,深刻洞察了宗教的现实物质基础,科学揭示了宗教的本质、根源、发展规律和社会作用。

  正如马克思所说: “我们不把世俗问题化为神学问题。我们要把神学问题化为世俗问题。相当长的时期以来,人们一直用迷信来说明历史,而我们现在是用历史来说明迷信。”[8]

  (二)科学辩证的方法

  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唯物辩证法学说,从而把辩证法思想推向了科学的高度。马克思主义宗教观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充分体现了科学辩证的方法。

  认真研读马克思主义有关宗教的经典著作,学习我们党关于宗教工作的重要文献,可以深切体会到,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无论是在其基本理论中,还是在其基本政策中,都充满着唯物辨证法,闪耀着唯物辨证法的真理光辉。正是运用唯物辨证法,在理论认识层面,既分析宗教的认识根源、心理根源,又分析宗教的自然根源、社会根源;既分析宗教产生发展消亡的历史发展规律,又分析宗教长期存在的客观现实条件;既分析宗教观念、宗教情感等意识形态属性,又分析宗教组织、宗教活动等社会属性;既分析宗教内部诸要素的关系,又分析宗教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以及民族、国家等诸方面的关系;等等。也正是坚持唯物辩证法,在政策实践层面,既坦率承认马克思主义政党与宗教在意识形态上的对立性,又着重强调广大信教和不信教群众根本利益的一致性;既尊重和保护宗教信仰自由,又尊重和保护不信教、宣传无神论的自由;既坚持依法管理宗教事务,又注重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既注意克服和抑制宗教的消极作用,又充分肯定和发挥宗教的积极作用;既不断加强宗教文化交往交流,又坚持独立自主自办原则,坚决抵御敌对势力利用宗教进行渗透,等等。蕴含在马克思主义宗教观中的唯物辩证法,为我们正确认识和处理宗教问题,防止“左”、右两种错误倾向的干扰,提供了正确的方向和科学的方法。

  江泽民同志指出: “我们学习理论,关键是要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来观察和解决问题,提高辩证思维能力,防止形而上学和片面性。这就要求我们必须认真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 [9]我们学习和研究马克思主义宗教观,必须全面掌握其科学辩证的分析方法,坚持用唯物辩证法去认识和处理宗教问题。

  (三)与时俱进的品质

  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经由列宁等苏联共产党人继承和丰富的,继由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等中国共产党人坚持和发展的,是一个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的理论体系和政策体系。

  马克思主义宗教观,不仅具有坚实的科学基础和理论基础,而且能够随着革命、建设、改革的实践不断丰富发展,达到了科学性和革命性、理论性和实践性、继承性和创新性的有机统一,学习研究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既要理解其经典原著和重要观点,也要掌握其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体系。

  新中国成立60多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们党经过长期的艰辛探索,总结正反两方面的经验,逐步形成了一整套以马克思主义宗教观为指导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符合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的宗教理论和宗教政策,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同样,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宗教理论和宗教政策,就是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宗教观。

  新时期新阶段,我们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把握马克思主义宗教观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宗教理论体系,推进马克思主义宗教观随着时代的前进和实践的发展不断创新。

  三、积极推进马克思主义宗教观中国

  化时代化大众化

  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根据世情、国情、党情的新变化和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新要求,提出了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战略任务。在宗教研究和宗教工作中贯彻落实这一精神,必须推进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中国化、时代化和大众化。

  (一)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宗教观只有同中国国情相结合,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才能更好发挥指导实践的作用。推进马克思主义宗教观中国化,就是要根据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阶段对宗教工作的新要求,继续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基本原理同中国宗教的具体实际相结合,不断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符合中国实际、体现中国经验的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新思想,不断丰富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宗教理论。

  (二)时代化。时代化是马克思主义宗教观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的必然要求。推进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时代化,就是要根据当今世界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结合经济全球化、宗教多元化的时代特征,立足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共建和谐世界的时代课题,吸取各国宗教研究的优秀成果,借鉴各国管理宗教事务的成功经验,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回应时代需求、解决现实问题,不断赋予马克思主义宗教观鲜明的时代内容和时代特色,使之成为促进宗教和谐的科学理论。

  (三)大众化。推进马克思主义宗教观大众化,就是要结合宗教存在和影响的实际、宗教问题和宗教工作的实际,不断把马克思主义宗教观基本原理和中国化、时代化的最新成果系统化、通俗化、具体化,不断以科学创新的方法、多样活泼的形式、通俗易懂的语言向干部群众广泛宣传和全面普及,使之成为人们正确对待生老病死、吉凶祸福,正确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正确认识处理宗教问题、正确开展宗教研究和宗教工作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总之,马克思主义宗教观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是一个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统一整体。中国化是核心,是统领时代化和大众化的总原则、总要求;时代化是关键,是展现中国化和大众化科学性与先进性的重要标志;大众化是基础,是拓展中国化和时代化深度与广度的重要途径。 (作者为国家宗教事务局宗教研究中心副主任。本文是作者根据在中国社会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召开的“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研讨会”上的即席发言修改扩充而成的)

  [1] 转引自王作安《中国的宗教问题和宗教政策》,宗教文化出版社2002年版,第45页;麦克斯·缪勒《宗教的起源和发展》,1912年印度重印版,第21页。

  [2] 中共中央宣传部理论局《六个为什么——对几个重大问题的回答》,学习出版杜2009年版,第7页。

  [3]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综合研究组、国务院宗教事务局政策法规司编《新时期宗教工作文献选编》,宗教文化出版杜,1995年版,第72页。

  [4] 转引自新华社,2007年12月19日电。

  [5]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 《德意志意识形态》人民出版杜)995年版,第98-99页。

  [6]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第一分册(序言)》,《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版第2版第31卷,第412页。

  [7]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43页。

  [8] 马克思《论犹太人问题》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版第S卷,第169页。

  [9] 江泽民:江泽民文选(第2 卷).北京:人民出版社出版,2006年版,第286页。

  《宗教与世界》2010年第6期

 

电脑上扫描,微信中长按二维码,添加明华居士学佛网公众号

五明学习 工巧明 地理雕塑绘画建筑历史传记农工商业书法天文舞剧 哲学其它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佛言佛语有许多人问到底人有没有命运?有没有风水?。答案是:你执着有,你相信有,它就真有;如果你的心清净,没有妄想分别执着,它就没有。命运、风水到底是有还是没有?这完全看你自己有没有这个妄想分别执着!心造法界,念变法界,念头能改变法界,这才是正理,这才是真正的事实真相,所以学佛的人不讲风水。 摘录自佛言网由佛前明灯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