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古刹藏灵光


2014/9/8    热度:221   

  千年古刹藏灵光

  陈尔民

  左山禅寺坐落在定陶县马集镇西南的左丘之上,古曹州旧治附近,是一座有着悠久历史渊源和深厚文化积淀的千年古刹。

  左山禅寺原名法源寺,由隋文帝杨坚敕建。隋文帝笃信佛教,大兴佛事,诏令各州兴建佛院。法源寺乃取“万法之源”之意,为隋朝最重要的官办寺院之一。自隋以后,法源寺数次更名,唐朝为龙兴寺,北宋改称兴化禅院,后又称左山禅寺,千余年来,这座名寺古刹一直佛灯长明、梵音绵长、香火不息。

  隋文帝为了弘扬佛法,向印度传经僧人求得若干佛祖真身舍利,颁诏各官办寺院建造舍利塔。《隋·帝纪第二》记载:“仁寿元年(公元601年)六月,乙丑,颁舍利于诸州。”据左山禅寺现存宋至和二年(公元1055年)碑刻《曹州左山兴化禅院重修宝乘塔碑铭》记载:“曹州左山塔藏定光佛舍利。始隋仁寿壬戌(公元602年),法源寺,建灵址五级,安其下,遣使送,刊石以瘗之。”佛祖舍利在佛教中是至高无上的圣物,舍利在即佛在,法源寺藏有佛祖舍利,因此受到四方佛教信徒的顶礼膜拜。

  左山舍利塔所藏为定光佛祖舍利。定光佛又称锭光佛、燃灯佛,佛经《大智度论》里说他出生时,周身放光,亮如明灯,故名“燃灯”。在佛教诸神体系中,定光佛为前世佛,与现世佛释迦牟尼、来世佛弥勒共同组成以时间为序的竖三世佛。

  隋朝开始盛行定光佛崇拜,随着禅宗的发展,“佛在世间、人人皆能成佛”的思想流行起来,不少僧人都被视为见在的“定光佛”。定光佛虽被称为“过去佛”,但有其应身在世,那么也就是活着的“现世佛”。定光佛信仰的兴起,打破了佛与众生、出世与入世的阻隔,推动了佛教世俗化、民俗化发展,加速佛教在民间传播。曹州本是佛教盛行之地,左山又是定光佛道场,定光佛信仰发源地,自隋唐至两宋,这里一直是全国的佛教中心。定光佛信仰发端于此,后传布全国,影响深远,至今台湾岛内供奉定光佛的寺院仍有数百座。

  据载,左山定光佛祖舍利曾在北宋庆历年间现世,轰动朝野。当朝翰林、济阴知县钱明逸撰文 《曹州左山兴化禅院重修宝乘塔碑铭》详记其事:“皇宋庆历纪元岁壬午(公元1042年),一日大雨雷震,塔用地坏。”“天意与兴,将泰而否。……地撼洞开,神物莹彻。”隋代舍利塔历经四百四十年风霜后,轰然坍塌,石破天惊,神物出世,重现灵光。寺僧智隆发下宏愿,要重修佛塔,光大佛门,于是怀藏舍利,广募四方。庆历五年 (1045年),智隆和尚化缘来到京都开封,将舍利供奉在宝相寺,观者如潮,轰动京城。消息传至朝中,仁宗皇帝下诏迎置禁庭,欲留之供奉,“赐智隆白金五十两以遣之”,智隆和尚坚决不从。仁宗只得答应在旧地重建佛塔,便置金棺银椁,御笔署封,命内官温士良护送舍利归葬故地,谕令曹州知府、资政殿学士任中师重建舍利塔。知府任中师遵奉旨意,大兴土木,“木增二而七,基增广而峻”。工程竣工后,“士良始还朝,图上制作之状”,仁宗大悦,赐塔名“宝乘”。重建后的兴化禅院佛塔高耸,房屋二百多间,僧侣三百余众,规模达到鼎盛。每当清晨将曙,兴化禅院的钟声遥传数里,蔚为大观,“兴化晨钟”成为曹州八景之一。

  古曹州是一方文化沃土,儒、道文化的兴盛之地。佛教传入后,在这里与儒、道文化相互交汇、碰撞、渗透、融合,逐渐实现了本土化,出现儒释道三教鼎立、和谐共处、共同发展的格局。隋唐五代之后,禅宗成了中国佛教的主流,而禅宗发展史上两位开宗立祖的大师——赵州和尚、临济义玄都出自曹州,并与左山禅寺都有着不解之缘。

 

电脑上扫描,微信中长按二维码,添加明华居士学佛网公众号

五明学习 工巧明 地理雕塑绘画建筑历史传记农工商业书法天文舞剧哲学其它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佛言佛语念头不能不谨慎,决定不能有恶念。受一点委屈、挫折都是消业障,不能有报复、怨恨念头。 ​​​​ 摘录自佛言网由佛前明灯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