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孝寺与建瓯佛教


2014/9/8    热度:1165   

  光孝寺与建瓯佛教

  光孝寺人全称南山光孝寺,位于建瓯城南,背依铁狮山,面临建溪水,号称“建州第一刹”。曾有“南开元,北光孝”之誉。是福建著名佛寺之一。

  光孝寺始建于公元558年 (六朝陈武帝永定二年),其时值佛教在中国兴起之时。尽管最初何人建造已不可考,但此寺为建瓯最早,亦是闽北最早所建的佛寺则无疑。

  光孝寺初时并不名光孝,根据县志,唐称“隆兴”,北宋称“景德”,“天宁”、“万寿”, 公元1137年 (南宋绍兴七年)改称“报恩光孝禅寺”。明时改为“南山光孝寺”,自此一直沿用至今。光孝寺建成后,千余年间几度兴废。元末毁于兵燹,明洪武重建,嘉靖毁于火灾,万历又重建,续后清康熙及光绪两番增修,民国十四年亦曾维修。文革时几近荒芜,上世纪八十年代后重新恢复。1987年三月开始,善男信女踊跃乐助,海外僧侣主动赠资。特别是北美佛教协会会长、纽约福寿寺主持、美籍华人广贤法师,考察光孝寺后,慨然先后献助人民币三十万元,以及三世如来金身,白玉观音像和诸多法物。为重修光孝寺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在政府宗教部门及地方人士大力支持下,数年间,大雄宝殿、法坛、观音堂、方丈室修葺一新。满堂佛像栩栩如生。释迦牟尼佛像高8.96米,数福建第一。地藏菩萨铜像一尊,重三千斤。红豆杉木雕千手观音一尊高2.2米。并更换大殿石柱,重建山门。修复迄今,投资人民币数百万余元,寺貌大为改观。近年来在修量法师主持下,又将主殿重新翻修,面貌焕然一新。

  光孝寺目前占地九十一亩。全寺纵长242.3米,横宽161.2米,分三组建筑群:天王殿、大雄宝殿、观音殿及连接之东西两侧回廓,组成封闭式主体建筑群落。伽蓝殿、祖师殿、法堂、禅堂、祖堂、藏经楼、方丈室、香积橱、斋堂、寮堂、客堂等与两厢回廓隔墙连缀。且各分别筑墙,又成东大雄宝殿西两厢建筑群落。

  大雄宝殿为重檐歇山式屋顶,架梁式屋架,天花板为明袱砌露明造、顶高15米,宽五间深六间,约1000平方米,内檐柱网布局,采用元式减柱造法,柱直径0.6米,柱础为清古镜式石奠。殿宇楠木木质结构,不但福建罕见,就全国而言,亦属少数。

  光孝寺向为闽、浙、赣僧人求戒圣地,历代福建佛教法会,都以此为戒坛。明代鼎盛时,曾聚集上千僧侣。

  二

  建瓯境内佛寺,除光孝寺外,尚有不少,据志所载有名者先后数百座,最盛时住寺僧尼达数千人。目前统计共有87所,其中规模较大的有丰乐大斗峰宝积寺,东游圆通寺,擎天岩龙池寺等。

  名刹必有名僧。自古至今,光孝寺留下过不少高僧影踪。其中最负盛名的当数明末清初的道霈禅师。道霈为建安人,俗姓丁。14岁入寺,15岁披剃。学习诸经。18岁亲近临济宗广印禅师。广印禅师师从莲池大师和曹洞宗元贤禅师。元贤禅师是宋朝大儒蔡元定的第十四世孙。蔡元定是宋理学家朱熹的得意门生。由于这种家学的渊源,元贤禅师儒学深厚。接触佛教出家后,主张真参实悟,博参远访,反对当时闭关之风,力斥在家二众滥受三衣。

  道霈禅师得到这样一位明师的悉心培养,着重发挥“自悟”、“内悟”的思想。他说:“所谓佛者,非外有相佛,乃当人本有灵觉之性也。”又说:“千经万论,广破身心二见,二见既破,佛性自现。身见破,则幻身即是法身;心见破,则幻心即是灵明佛性。”在评论宋儒的主静、主敬修养论时说 “即释氏入道之方,亦岂能外此?”“若果于佛法深生正信,仔细研穷,豁然贯通,则不独静敬与佛法合,凡四书、五经中,无一句一字,不是佛法中第一义谛也。”禅师熟谙法华、楞严、维摩、圆觉、起信、唯议及华严、天台之大旨。元贤禅师元寂前付法于道霈禅师,接续曹洞宗法脉。

  道霈禅师寄迹建瓯光孝寺、白云禅寺、天童寺。周游天下、到处讲经、四众景仰,后被尊为福州鼓山涌泉寺65代主持。1673年(康熙十二年),募缘重建建宁府多宝善见塔(俗称“水南塔”)道霈禅师一生著述颇丰,有《华严疏论纂要》102卷,《秉拂语录》2卷、《旅泊庵稿》各4卷等多部著作。精于书法,至今留有一幅“醒世”墨宝,笔力深厚为行家所赞。

  康熙四十一年,禅师示寂,享年八十八。

  除道霈以外,建瓯佛教界亦有不少高僧大德。民国十八年建瓯县志方外篇记载,自唐至清有传者18人。其中道行彰显者有越州大珠慧海禅师(唐),白云寺约禅师(五代),南禅宝应寺无垢禅师(五代),白云崇梵寺余禅师(宋),庆余禅师(宋),擎天岩道悟禅师,(宋),天宝山铁关法枢禅师(元),斗峰山大圭止璋禅师(元),天宝山智顺禅师(元),斗峰山大阐慧通禅师(明),斗峰山古音净琴禅师(明),斗峰山天真道觉禅师(明),古雪禅师(清),徐墩天宝寺默玄禅师(清)等等。

  三

  就总体上来说,建瓯的宗教以佛教最盛。早在1500多年前的南北朝刘宋元嘉初年,佛教就传入建瓯。唐、宋时期,佛教兴盛。继唐、宋之后明、清两朝寺庵继续发展。其间虽然几经兴衰,但总是“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故县志风俗篇记载“丧事习用浮屠。坊市之间,妇女无老少,朔望群集寺观佞佛。”直到今天,依然保持这种习俗。每逢家有大事,总要佛寺中烧香祷告。特别是丧事,常请僧尼来家诵经超度。

  崇佛习俗虽由来已久,但时至今日是,佛寺的功能已发生了许多变化。现在的佛寺,多建在生态环境条件较好的地方,山青水秀,风光秀美。因此不仅是僧尼诵经修行的道场,还是一方名胜,成为旅游休闲场地所。一些佛寺还为一些孤寡老人提供食住方便。光孝寺就专门盖了一座有几十个房间的敬老院。

  建瓯佛寺还有一种奇特的现象,并不排斥道教。一些寺庙和道观建在一起。一些佛寺中也供奉某些道教神像,犹其是一些地方杂神。除此外,僧尼同处一寺情况也常见。这在那些佛规严格的寺庙中,几乎是不可思议的事情。但建瓯的这种情况似乎从未有人异议过。究其根本,也许这就是禅宗的特点。

  佛教传入中国的初期,由于没有与本土文化特别是儒、道两家结合,一度发展艰难。直到达摩之后,特别六祖惠能,吸收了儒道两家的精粹,创造出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佛教:禅宗。打破了许多原始佛教的清规戒律,主张“即心是佛”,“放下屠刀,立地成佛”,使得佛教成为一种极具包容性的平民宗教,这才为中国老百姓所接受,走进了千家万户的日常生活。

  其次,或许这也是包括建瓯在内的闽北的地域文化特点。建瓯文化的发展,是一个多元文化相互融汇渗透的过程,表现出一种极大的包容性,佛寺的这种现象,体现的正是这种包容性。而随着时代的进步与发展,中国佛教的包容性将显示出更加强大的生命力,成为建瓯文化的一道亮丽风景。

 

电脑上扫描,微信中长按二维码,添加观世音菩萨平台公众号

五明学习 工巧明 地理雕塑绘画建筑历史传记农工商业书法天文舞剧哲学其它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佛言佛语佛力的加持一定是平等慈悲的,可为什么有人得到加持,有人得不到加持?这是因为佛力加持是有条件的,如果你有障碍,佛力加持不上你。那这个障碍是什么呢?就是烦恼习气。烦恼里面包括见思烦恼、尘沙烦恼、无明烦恼。如果我们自己肯断烦恼,远离烦恼,自己的智慧慢慢开了,就能够觉察到佛菩萨在保佑我们、加持我们;不但智慧德能得到佛力的加持,我们这个身体也同样得到加持。这个时候,我们才真正懂得什么是“知恩加持”。我们要如何报恩? 就是:爱护自己就是报佛恩。自爱自重,就是报恩;糟蹋自己,不爱惜自己,这是违背了佛恩。 摘录自佛言网由明华居士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