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佛寺与唐人的休闲娱乐生活---王永平
2014/9/8   热度:667
唐都长安的佛教寺院星罗棋布,不但形成了热闹的庙会与戏场,为中古时期的人们选择休闲娱乐生活的场所提供了充分的余地[①],而且这些寺庙大都风景优美,典雅秀丽,将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很好地结合起来,相得益彰,往往还成为一座座独具魅力的园林。在这里春可观花、夏避暑、秋可玩月、冬赏雪,一年四季都非常适合游赏,因而成为人们寻幽览胜的绝佳去处。 一、寺院赏花观景 唐代寺院一般都种植有大量的树木花草,每当花开时节,这些寺院往往成为人们竞相游赏观景的好地方。 牡丹是长安寺院中享有盛名的观赏花卉。如大慈恩寺的牡丹在京城就非常有名,据《唐语林》卷七记载:“京师贵牡丹,佛宇、道观多游览者。慈恩浴室院有花两丛,每开及五六百朵。……会昌中朝士数人,同游僧舍。时东廊院有白花可爱,……至一院,小堂甚华洁,柏木为轩庑栏槛。有殷红牡丹一丛,婆娑数百朵。初日照辉,朝露半唏。众共嗟赏,及暮而去。”又据《南部新书》丁卷记载:“长安三月十五日,两街看牡丹,奔走车马。慈恩寺元果院牡丹,先于诸牡丹半月开;太真院牡丹,后诸牡丹半月开。”姚合《春日游慈恩寺》诗描写时人赴寺赏花之盛曰: 年长归何处,青山未有家。赏春无酒饮,多看寺中花。[②] 裴士淹《白牡丹》诗咏时人赏寺中牡丹之盛况曰: 长安年少惜春残,争认慈恩紫牡丹。别有玉盘乘露冷,无人起就月中看。[③] 权德舆也作有《和李中丞慈恩寺清上人院牡丹花歌》诗咏叹曰: 澹荡韶光三月中,牡丹偏自占春风。时过宝地寻香径,已见新花出故丛。曲水亭西杏园北,浓芳深院红霞色。擢秀全胜珠树林,结根幸在青莲域。艳蕊鲜房次第开,含烟洗露照苍苔。庞眉倚杖禅僧起,轻翅萦枝舞蝶来。独坐南台时共美,闲行古刹情何已。花间一曲奏阳春,应为芬芳比君子。[④] 寺中还植有凌霄花,这也是夏日盛开的一种花卉。诗人李端曾与耿湋、司空文明、吉中孚等陪考功王员外,同游慈恩寺,赋诗咏凌霄花;后来他又与两三个朋友同游此寺,又值凌霄花开之时,因作《慈恩寺怀旧》诗曰: 去者不可忆,旧游相见时。凌霄徒更发,非是看花期。[⑤]
西明寺也是唐人经常去赏牡丹花的一个好地方。白居易在《牡丹芳》诗中描写唐人赏牡丹花之盛况时就提到西明寺的牡丹也深受当时的人喜爱,其诗曰: 牡丹芳,牡丹芳,黄金蕊绽红玉房。千片赤英霞烂烂,百枝绛点灯煌煌。照地初开锦绣段,当风不结兰麝囊。仙人琪树白无色,王母桃花小不香。宿露轻盈泛紫艳,朝阳照耀生红光。红紫二色间深浅,向背万态随低昂。映叶多情隐羞面,卧丛无力含醉妆。低娇笑容疑掩口,凝思怨人如断肠。秾姿贵彩信奇绝,杂卉乱花无比方。石竹金钱何细碎,芙蓉芍药苦寻常。遂使王公与卿士,游花冠盖日相望。庳车软舆贵公主,香衫细马豪家郎。卫公宅静闭东院,西明寺深开北廊。戏蝶双舞看人久,残莺一声春日长。共愁日照芳难驻,仍张帷幕垂阴凉。花开花落二十日,一城之人皆若狂。[⑥] 元稹也曾写诗赞美西明寺牡丹曰: 花向琉璃地上生,光风炫转紫云英。自从天女盘中见,直至今朝眼更明。[⑦] 唐顺宗永贞元年(805),白居易在西明寺赏牡丹花时,想起了远在东都洛阳的老朋友元稹,写下了《西明寺牡丹花时忆元九》诗: 前年题名处,今日看花来。一作芸香吏,三见牡丹开。岂独花堪惜,方知老暗催。何况寻花伴,东都去未回。讵知红芳侧,春尽思悠哉。 过了五年(唐宪宗元和五年,公元810年),白居易重游西明寺赏牡丹,触景生情,又想起了远在江陵的元稹,写下了《重题西明寺牡丹》诗曰: 往年君向东都去,曾叹花时君未回。今年况作江陵别,惆怅花前又独来。只愁离别长如此,不道明年花不开。[⑧] 兴唐寺和兴善寺的牡丹以花色品种之珍贵而出名。据段成式《酉阳杂俎》卷十九记载:“兴唐寺有牡丹一窠,元和中着花一千二百朵。其色有正晕、倒晕、浅红、浅紫、深紫、黄白檀等,独无深红。又有花叶中无抹心者。重台花者,其花面径七八寸。兴善寺素师院牡丹,色绝佳。元和末,一枝花合欢。”同书续集卷五又载:“靖善坊大兴善寺,……长庆初,庭前牡丹一朵合欢。”如此名贵的奇葩,更是惹得游人趋之若骛。 它如永寿寺、崇敬寺、荐福寺、天王院、万寿寺(永泰寺)、光福寺等寺院都是人们观赏牡丹的好去处[⑨]。正是因为牡丹花受到当时人们的热烈追奉,所以一些寺观还趁机通过广植牡丹以求获利,以至牡丹花的价值不菲,“一本有直数万者”。[⑩] 皇帝有时也去寺观赏花,僧人广宣《寺中赏花应制》:“东风万里送香来,上界千花向日开。却笑霞楼紫芝侣,桃源深洞访仙才。”[11] 由于各地气侯有很大的差异,寺观栽种的植物也风格各异,千差万别,像梅、兰、竹、菊、松、柏、柿、杏、李、梨、蔷薇、紫薇、樱桃等等都是当时寺观较为常见的一些花卉植物。在众多植物的点缀下,寺观呈现出一派春华秋实、姹紫嫣红的美丽景色,往往成为唐人追赏游览的风景胜地。 二、寺院避暑 不管是身居闹市,还是僻处山林,佛道寺观都是非常适合人们修身养性的地方。尤其是在炎炎夏日,更是人们避暑纳凉的绝佳去处。 唐代大慈恩寺是京城长安寺庙中最富盛名的游览胜地,其选址本身就是“林泉形胜之所”,寺距曲江风景区不远,南临黄渠,“竹木森邃,为京城观游之最。”[12]寺中有南池,池边栽有竹、柳,池中种有荷花。夏日竹林婆娑,柳荫依依,荷香满塘[13],是喧闹的京城中难得的一处清凉世界。每当夏日来临,消暑纳凉的人们就纷至沓来,刘得仁《夏日游慈恩寺》诗曰: 何处消长日,慈恩精舍频。僧高容野客,树密绝嚣尘。闲上凌虚塔,相逢避暑人。却愁归去路,马迹并车轮。 他经常在此避暑,并留有诗作《慈恩寺塔下避暑》: 古松凌巨塔,修竹映空廊。竟日闻虚籁,深山只此凉。僧真生我静,水淡发茶香。坐久东楼望,钟声振夕阳。[14] 到寺中避暑的人许多都是结伴而来,如卢纶《同崔峒补阙慈恩寺避暑》: 寺凉高树合,卧石绿阴中。伴鹤惭仙侣,依僧学老翁。鱼沉荷叶露,鸟散竹林风。始悟尘居者,应将火宅同。[15] 李端《同苗发慈恩寺避暑》: 追凉寻宝刹,畏日望璇题。卧草同鸳侣,临池似虎溪。树闲人迹外,山晚鸟行西。若问无心法,莲花隔淤泥。[16]
也有特别喜欢清静的人独自前往,如李远《慈恩寺避暑》: 香荷疑散麝,风铎似调琴。不觉清凉晚,归人满柳阴。[17] 此外,京城的大兴善寺多古松,有竹院,寺后还有清池[18],也是人们经常光顾的避暑胜地,《酉阳杂俎》续集卷五《寺塔记上》载:“靖善坊大兴善寺,……多老松,……寺后先有曲池,……至惟宽禅师止住,因潦通泉,白莲藻自生。……东廊之南素和尚院,庭有青桐四株,素之手植。元和中,卿相多游此院。……昭国东门郑相,尝与丞郎数人避暑。” 青龙寺也是人们选择避暑的另一个去处,白居易闲居时,经常去寺中避暑纳凉,写有《渭村退居,寄礼部崔侍郎、翰林钱舍人诗一百韵》:“圣代元和岁,闲居渭水阳。……宴回过御陌,行歇入僧房。白鹿原东脚,青龙寺北廊。望春花景暖,避暑竹风凉。”[19]相传元和名相李吉甫曾“避暑于青龙寺”,梦神人相告曰:“昔君氏相宣王致中兴,尹男亦佐中兴,君宜以吉甫名之。”[20] 有些诗人在结伴避暑于寺院时,还联句娱乐以遣长夏,如唐末诗人皮日休和陆龟蒙曾避暑于北禅院和开元寺,留下了两首联句[21]。为什么人们喜欢选择寺院作为纳凉的好去处,白居易写的《苦热题恒寂师禅室》诗较好地回答了这个问题:“人人避暑走如狂,独有禅师不出房。可是禅房无热到?但能心静即身凉。”[22]所谓“心静自然凉”,强调的正是一种自然与身心相结合的境界。 三、寺院赏月 佛教寺院,由于环境幽雅清静,从唐代开始往往成为人们比较理想的赏月场所。八月十五是赏月的传统佳节,唐人非常重视中秋赏月,他们经常呼于是日呼朋唤友夜宿寺院赏月玩月。冷朝阳曾夜宿华严寺赏月,一边与僧人谈禅论诗,一边聆听着寺中飘来的磬鸣鼓声,作有《中秋与空上人同宿华严寺》诗云: 扫榻相逢宿,论诗旧梵宫。磬声迎鼓尽,月色过山穷。庭簇安禅草,窗飞带火虫。一宵何惜别,回首隔秋风。[23] 顾非熊曾接受僧人邀请去寺院赏月,写有《题觉真上人院》诗曰: 长安车马地,此院闭松声。……约我中秋夜,同来看月明。[24] 诗人李益中秋夜在安国寺赏月,与僧人广宣乘兴联句曰: 九重城接天花界,三五秋生一夜风。(广宣) 行听漏声云散后,遥闻天语月明中。(广宣) 含凉阁迥通仙掖,承露盘高出上宫。(李益) 谁问独愁门外客,清谈不与此宵同。(李益)[25] 从这些诗作中可以看出,幽静的寺院是唐人赏月的最佳去处。 四、寺院登高览胜 寺院一般都建有高大的宫阁塔楼,游览寺院的人们都非常喜欢攀登这些巍峨高耸的建筑物,这既能锻炼身体,又能够俯瞰远眺大自然的各种景致,往往令人心旷心怡,神清气爽。 唐代长安城可以登临的寺院颇为众多,其中最有名的当数大慈恩寺的浮图塔,又称大雁塔。据宋敏求《长安志》载:“寺西院浮图六级,崇三百尺。”这里不仅是人们重阳登高的常去场所,而且是每年新科进士题名游赏的必到之处。即使在平时也是游人如织,竞相攀登。唐玄宗天宝十一载(752),诗人高适、岑参、薛据、储光羲、杜甫等同登此塔,共赋诗咏其事。其中岑参的《与高適、薛据同登慈恩寺浮图》诗曰: 塔势如涌出,孤高耸天宫。登临出世界,磴道盘虚空。突兀压神州,峥嵘如鬼工。四角碍白日,七层摩苍穹。下窥指高鸟,俯听闻惊风。连山若波涛,奔凑似朝东。青槐夹驰道,宫馆何玲珑。秋色从西来,苍然满关中。五陵北原上,万古青濛濛。净理了可悟,胜因夙所宗。誓将挂冠去,觉道资无穷。[26]
这首诗状描出了大雁塔高耸挺拔、巍峨壮观的高大雄姿,是众多登临雁塔诗中的一首佳作。他如章八元的《题慈恩寺塔》:“十层突兀在虚空,四十门开面面风。却怪鸟飞平地上,自惊人语半天中。回梯暗踏如穿洞,绝顶初攀似出笼。落日凤城佳气合,满城春树雨濛濛。”[27]欧阳詹的《早秋登慈恩寺塔》:“宝塔过千仞,登临尽四维。毫端分马颊,墨点辨蛾眉。”[28]卢宗回的《登长安慈恩寺塔》:“东方晓日上翔鸾,西转苍龙拂露盘。渭水寒光摇藻井,玉峰晴色上朱阑。九重宫阙参差见,百二山河表里观。暂辍去蓬悲不定,一凭金界望长安。”[29]张乔的《登慈恩寺塔》:“窗户几层风,清凉碧落中。世人来往别,烟景古今同。列岫横秦断,长河极塞空。斜阳越乡思,天末见归鸿。”[30]杨玢的《登慈恩寺塔》:“紫云楼下曲江平,鸦噪残阳麦陇青。莫上慈恩最高处,不堪看又不堪听。”[31]这些诗或描写了大雁塔的高大挺拔,或描写了登临雁塔时的所见所感,为后人了解当时流行的雁塔登高风俗留下了很好的参考资料。 长安城中寺院登临的另外两处著名场所为位于永阳坊的庄严寺和大总持寺木浮图塔。据唐宣宗《重建总持寺敕》记载: 朕以政闲赏景,幸於庄严。其寺复殿重廊,连薨比楝,幽房秘宇,窈窕疏通,密竹翠松,垂阴擢秀,行而迷道,(阙)天下梵宫,高明寡匹。当建之时,以京城西昆明池势微下,乃建木浮图,高三百尺。藩邸之时,游此伽蓝,睹斯胜事。其总持寺,大业中立,规制与庄严寺正同。[32] 又据唐人韦述《两京新记》卷三称:庄严寺位于坊之东,其木浮图塔“高三百卅尺,周匝百廿步。寺内得复殿重廊,天下伽蓝之盛,莫与为比。”大总持寺在坊之西,“初名禅定寺,制度与庄严同。亦有木浮图,高下与东浮图不异。”这两寺木塔也是唐人经常登高望远的地方。景龙二年(709)闰九月九日,唐中宗登庄严、总持二寺阁大宴群臣,大臣们纷纷献诗祝寿。其中宋之问的《奉和圣制闰九月九日登庄严、总持二寺阁》诗曰: 闰月再重阳,仙舆历宝坊。帝歌云稍白,御酒菊犹黄。风铎喧行漏,天花拂舞行。豫游多景福,梵宇日生光。 在庄严、总持二寺塔中,唐人似乎更加偏爱登临后者。唐代许多著名诗人都曾登临此塔,题咏留诗。比较著名者有宋之问《登总持寺阁》(又作《登禅定寺阁》) 梵宇出三天,登临望八川。开襟坐霄汉,挥手拂云烟。函谷青山外,昆池落日边。东京杨柳陌,少别已经年。[33] 张九龄《登总持寺阁》: 香阁起崔嵬,高高沙版开。攀跻千仞上,纷诡万形来。草间商君陌,云重汉后台。山从函谷断,川向斗城回。林里春容变,天边客思催。登临信为美,怀远独悠哉。[34] 崔湜《登总持寺阁》: 宿雨清龙界,晨晖满凤城。升攀重阁迥,凭览四郊明。井邑周秦地,山河今古情。纡馀一水合,寥落五陵平。处处风烟起,欣欣草木荣。故人不可见,冠盖满东京。[35] 孟浩然《登总持浮图》: 半空跻宝塔,晴望尽京华。竹绕渭川遍,山连上苑斜。四门开帝宅,阡陌俯人家。累劫从初地,为童忆聚沙。一窥功德见,弥益道心加。坐觉诸天近,空香送落花。[36] 岑参《登总持阁》: 高阁逼诸天,登临近日边。晴开万井树,愁看五陵烟。槛外低秦岭,窗中小渭川。早知清净理,常愿奉金仙。[37] 耿湋《登总持寺阁》: 今日登高阁,三休忽自悲。因知筋力减,不及往年时。草树还如旧,山河亦在兹。龙钟兼老病,更有重来期。[38] 这些诗作描写出了总持寺塔的巍峨高大和登临寺塔之后所见到的帝京之庄严、山川之秀丽、风物之宜人的壮美景致,抒发了诗人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的美好情操。 长安城中安定坊的千福寺有著名的多宝塔,该塔建成于唐玄宗天宝四载(745),岑勋作有《西京千福寺多宝佛塔感应碑》,由著名书法家颜真卿书写。诗人岑参登临此塔,写下了《登千福寺楚金禅师法华院多宝塔》诗云:“宝塔凌太空,忽如涌出时。数年功不成,一志坚自持。……千家献黄金,万匠磨琉璃。既空泰山木,亦罄天府赀。焚香如云屯,幡盖珊珊垂。悉窣神绕护,众魔不敢窥。”[39]该诗可以与颜碑所述相映证。
长安城中长乐坊的大安国寺也建有木塔,据《酉阳杂俎》续集卷五《寺塔记上》记载:安国寺“东禅院,亦曰木塔院。”唐末黄巢之乱后,诗人唐彦谦曾登临此寺塔,写有《克复后登安国寺阁》:“千门万户鞠蒿藜,断烬遗垣一望迷。惆怅建章鸳瓦尽,夜来空见玉绳低。”[40]兵火洗劫后的帝京都处是残垣断壁,千门万户鞠为茂草,昔日壮美的宫殿也化作了一堆瓦砾,这是一种多么触目惊心的惨状! 长安城中的华严寺木塔,也是人们经常登临的地方。唐末诗人张泌曾登塔赋诗《题华严寺木塔》:“六街晴色动秋光,雨霁凭高只易伤。一曲晚烟浮渭水,半桥斜日照咸阳。休将世路悲尘事,莫指云山认故乡。回首汉宫楼阁暮,数声钟鼓自微茫。”[41]登临此塔,可眺望樊川,子兰《华严寺望樊川》:“万木叶初红,人家树色中。疏钟摇雨脚,秋水浸云容。雪碛回寒雁,村灯促夜舂。旧山归未得,生计欲何从。”[42]登塔所见雨后的樊川秋色正浓,夕阳斜照,满山红叶,树丛掩影下的人家,若隐若现,只有袅袅饮烟,南飞寒雁,勾起游子无限的思绪。总之,寺阁楼塔成为中古时期人们登高览胜的最爱选择。 五、寺院赏雪 到冬季,花草落尽,万木萧疏,本就肃穆的寺院到这时显得更加静谧苍凉。这个季节一般正是一年之中游人比较少的时候,但也有不少文人雅士恰恰恰喜好在这个季节到这里踏雪、玩雪、赏雪、观雪,或围炉相聚饮酒谈诗,或寻访高士参禅论道。寺院赏雪,在魏晋南北朝时还比较少见,从唐代开始却蔚然成风。贾岛曾在雪夜前往草堂寺寻访高僧无可,并借住在古寺之中,与大师对坐,虽各自都静默不语,或许彼此心灵之中正在感悟人世间难以捉摸的种种玄机,其《就可公宿》诗曰:“十里寻幽寺,寒流数派分。僧同雪夜坐,雁向草堂闻。”[43]刘沧则经常与友人在雪夜古寺之中,吟诗赋词,以至成为诗人心中久久难以忘怀的美好记忆。其《长安逢友人》诗曰: 上国相逢尘满襟,倾杯一话昔年心。荒台共望秋山立,古寺多同雪夜吟。风度重城宫漏尽,月明高柳禁烟深。终期白日青云路,休感鬓毛霜雪侵。[44] 多少年之后,阅尽人世沧桑的老友相逢于京师,举杯共话当年友情,彼此印象中最为深刻的情景仍然是雪夜古寺、赏景吟诗。 总之,每一座寺院都有着自己独特的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人们在寺院游赏时,除了能饱览各种美丽的景致之外,还能领略到寺院所具有的那种独特的人文魅力和文化积淀,寺院内所保留下来的各种名人字画、珍贵文物,关于寺院的种种神奇传说以及历代高僧大德生活过的遗迹都成为人们凭吊寻幽的重要内容。 *本文为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重大课题攻关项目“世界历史进程中多元文明互动与共生研究”(项目批准号08JZD0037,合同号08JZDH037)和北京市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资助项目“游戏、竞技与娱乐——中古社会生活透视”的研究成果之一。 [①]参阅拙作:《唐代长安的庙会与戏场——兼论中古时期庙会与戏场的起源与结合》,《河北学刊》2008年第6期。 [②]《全唐诗》卷五○○。 [③]《全唐诗》卷一二四。 [④]《全唐诗》卷三二七。 [⑤]《全唐诗》卷二八四。 [⑥]《白居易集笺校》卷四,218页。 [⑦]元稹:《西明寺牡丹》,《全唐诗》卷四一一。 [⑧]《白居易集笺校》卷九、卷十四,463、804页。 [⑨]永寿寺牡丹:元稹《与杨十二、李三早入永寿寺看牡丹》(《全唐诗》卷四一一):“晓入白莲宫,琉璃花界净。开敷多喻草,凌乱被幽径。压砌锦地铺,当霞日轮映。蝶舞香暂飘,蜂牵蕊难正。笼处彩云合,露湛红珠莹。结叶影自交,摇风光不定。繁华有时节,安得保全盛。色见尽浮荣,希君了真性。” 崇敬寺牡丹:白居易《代书诗一百韵寄微之》(《白居易集笺注》卷十三,703页):“唐昌玉蕊会,崇敬牡丹期。”自注曰:“唐昌观玉蕊,崇敬寺牡丹,花时多与微之有期。”又《自城东至以诗代书,戏招李六拾遗、崔二十六先辈》(《白居易集笺注》卷十三,739页):“青门走马趁心期,惆怅归来已校迟。应过唐昌玉蕊后,犹当崇敬牡丹时。”又唐人传奇小说蒋防《霍小玉传》(《太平广记》卷四八七)也说:“时已三月,人多春游,生与同辈五六人诣崇敬寺玩牡丹花,步于西廊,递吟诗句。”
荐福寺牡丹:徐夤《忆荐福寺南院》(《全唐诗》卷七○九):“忆昔长安落第春,佛宫南院独游频。灯前不动惟金像,壁上曾题尽古人。鶗鴂声中双阙雨,牡丹花际六街尘。啼猿溪上将归去,合问升平诣秉钧。”胡宿《忆荐福寺牡丹》(《全唐诗》卷七三一):“十日春风隔翠岑,只应繁朵自成阴。樽前可要人颓玉,树底遥知地侧金。花界三千春渺渺,铜槃十二夜沈沈。雕槃分篸何由得,空作西州拥鼻吟。” 天王院牡丹:王贞白《看天王院牡丹》(《全唐诗》卷八八五):“前年帝里探春时,寺寺名花我尽知。今日长安已灰烬,忍随南国对芳枝。” 万寿寺牡丹:翁承赞《万寿寺牡丹》(《全唐诗》卷七○三):“烂熳香风引贵游,高僧移步亦迟留。可怜殿角长松色,不得王孙一举头。”《南楚新闻》“张浚伶人”(《太平广记》卷二五七):“唐宰相张浚常与朝士于万寿寺阅牡丹而饮,俄有雨降,抵暮不息,群公饮酣未阑。左右伶人皆御前供奉第一部者,恃宠肆狂,无所畏惮。” 光福寺牡丹:刘兼《再看光福寺牡丹》(《全唐诗》卷七六六):“去年曾看牡丹花,蛱蝶迎人傍彩霞。今日再游光福寺,春风吹我入仙家。当筵芬馥歌唇动,倚槛娇羞醉眼斜。来岁未朝金阙去,依前和露载归衙。” [⑩]唐·李肇:《唐国史补》卷中。 [11]《全唐诗》卷八二二。 [12]《资治通鉴》卷一九八太宗贞观二十二年十二月条注引《两京新记》。 [13]诗人韦应物游览南池后写有两首诗咏其风光,其一曰《慈恩精舍南池作》:“清境岂云远,炎氛忽如遗。重门布绿阴,菡萏满广池。石发散清浅,林光动涟漪。缘崖摘紫房,扣槛集灵龟。浥浥馀露气,馥馥幽襟披。积喧忻物旷,耽玩觉景驰。明晨复趋府,幽赏当反思。”其二曰《慈恩寺南池秋荷咏》:“对殿含凉气,裁规覆清沼。衰红受露多,馀馥依人少。萧萧远尘迹,飒飒凌秋晓。节谢客来稀,回塘方独绕。”[13]司空曙也有《早春游慈恩南池》诗曰:“山寺临池水,春愁望远生。蹋桥逢鹤起,寻竹值泉横。新柳丝犹短,轻苹叶未成。还如虎溪上,日暮伴僧行。”[13]赵嘏《春尽独游慈恩寺南池》诗也曰:“竹外池塘烟雨收,送春无伴亦迟留。秦城马上半年客,潘鬓水边今日愁。气变晚云红映阙,风含高树碧遮楼。杏园花落游人尽,独为圭峰一举头。” [14]《全唐诗》卷五四四。 [15]《全唐诗》卷二七九。 [16]《全唐诗》卷二八五。 [17]《全唐诗》卷五一九。 [18]张乔《和薛监察题兴善寺古松》(《全唐诗》卷六三八):“种在法王城,前朝古寺名。瘦根盘地远,香吹入云清。鹤动池台影,僧禅雨雪声。看来人旋老,因此叹浮生。”杨巨源《春雪题兴善寺广宣上人竹院》(卷三三三):“皎洁青莲客,焚香对雪朝。竹内催淅沥,花雨让飘飖。触石和云积,萦池拂水消。只应将日月,颜色不相饶。”李端《宿兴善寺后堂池》(卷二八五):“草堂高树下,月向后池生。野客如僧静,新荷共水平。锦鳞沉不食,绣羽乱相鸣。即事思江海,谁能万里行。” [19]《白居易集笺校》卷十五,874-876页。 [20]佚名:《大唐传载》。 [21]《全唐诗》卷七九三。 [22]《白居易集笺校》卷十五,921页。 [23]《全唐诗》卷三○五。 [24]《全唐诗》卷五○九。 [25]《全唐诗》卷七八九《八月十五夜宣上人独游安国寺山庭院步人迟明将至因话昨宵乘兴联句》。
[26]《岑参集校注》卷二,130-131页。 [27]《全唐诗》卷二八一。 [28]《全唐诗》卷三四九。 [29]《全唐诗》卷四九○。 [30]《全唐诗》卷六三八。 [31]《全唐诗》卷七六○。 [32]《全唐文》卷八十一。 [33]《宋之问集》卷二、卷四,463、597页,中华书局2001年。 [34]《全唐诗》卷四十九。 [35]《全唐诗》卷五十四。 [36]《孟浩然诗集笺注》卷上,58页。 [37]《岑参集校注》卷五,467-468页。 [38]《全唐诗》卷二六九。 [39]《岑参集校注》卷一编年诗,70页。 [40]《全唐诗》卷六七二。 [41]《全唐诗》卷七四二。 [42]《全唐诗》卷八二四。 [43]《贾岛集校注》卷三,93页。 [44]《全唐诗》卷五八六。 作者:王永平
电脑上扫描,微信中长按二维码,添加无量光慈善公众号
五明学习: 工巧明: 地理 | 雕塑 | 绘画 | 建筑 | 历史传记 | 农工商业 | 书法 | 天文 | 舞剧 | 哲学 | 其它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佛言佛语:我们今天念经,念佛的目的在哪里?为什么要念经?为什么要念佛?一定要懂得。不念经、不念佛就打妄想,妄想是什么?妄想就是业障。有人说:“我业障很重!”你问问他,什么是业障?他也说不出来。他罪业很重,什么是罪业?他也搞不清楚。《地藏经》上讲得清楚,“阎浮提众生,起心动念无不是业,无不是罪”。罪业是什么?罪业就是起心动念,就是打妄想。 (摘录自佛言网,由明华居士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