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绸之路的传统养生考析---李金梅 路志峻


2014/9/8    热度:588   

一、前言

养生,又称“卫生”、“摄生”、“养性”。养生学又称为养生之道,它是研究增强体质,防御疾病延长寿命的学问。

人类在每天的生活中,处处都有养生的道理,都有深不可测的学问和证据。养生真是无微不至、无孔不入,既高度的技术化,又高度的生活化。当然,养生的本质不是为了学技术,而是为了健康长寿。数千年以来,人们为了追求这一目标,在实践中创造了许多养生的方法,积累了不少精辟的理论,为华夏人民的健康和繁衍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丝绸之路传统养生的内容非常丰富。诸家各派之学各有千秋。儒家的修身养性,强调“克己复礼以归仁”,通过“三省吾身”、“慎独”、“中庸”的方法获得一种理想的人可知境界,再以此作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样一整套社会理想的基础;道家以追寻生命根源为理论起点,以探讨生命存在的自然方式为思想内核,以追求精神超越为主旨归趣;佛家的参禅打坐和意识深层的质变;医家注重肺脏保养和精、气、神之摄养;武术的技术关注形体训练,等等。

古人认为养生之本是养性和养德等观点,认为修身以道,修道以仁,积善有功,常存阴德,善养生者,当以德行为主,而以调养为佐。还提出,“养生即养怡”的观点,认为对一个人来说,“养”不只是四肢发达体健如牛,重要的是内在素质的养怡,这是个有层次的内涵。曹操在《龟虽寿》诗中写到:“养怡之福,可行永年。”这是身心和涵养的总合,达及长寿是自然之理。

古人还主张养生不是“开源”而是“节流”,提倡“灯用小炷(炷指灯蕊)”的理论好减少人体能量的消耗,减慢人体新陈代谢,以不使人的各器官和细胞组织过早地走到代谢的尽头。

丝绸之路传统养生的阐释具有双向性。一方面人们可以由文化来阐释养生,使得养生的背景更宽广,更有内涵,更有支撑和纵深感;另一方面人们又可以由养生来阐释文化,破译历史与社会生活的各种必然性与偶然性。

丝绸之路传统的养生中蕴涵着不少思想与学术资源,如“由臆达悟”的思维方式与境界,“天人相应”、“天人合一”的生命观念,“气”、“阴阳”、“五行”、“经络”等一些虚虚实实的符号,是概念,又是范畴;可有形,可无形;是物质实体,又是功能状态;老子谓“名、可名,非常名”,其意在玄(在这里,玄是一种空间),妙由玄生,玄妙相参,其他还如表现在各类功法的命名的归类与理解上也充满了智慧。尤其是在五十九章中提到:“深根固柢,长生久视之道。”老子告诉人们,要达到人的健康与长寿,其方法就是“深根固柢”。树木要生长茂盛必须把根扎得既广又深,这样才能充分吸收生长所需要得养分,从而充满生机活力。而“长生久视”是指长生者,寿命长也,久视者,视力久而不衰,即耳聪目明,身体健康。二者既讲了生命得量,又讲了生命得质。老子得八个字揭示出体育就是要通过具体活动使人的身心得到锻炼达到深根固柢的效用,从而实现长生久视之目的。这不仅反映出体育的实质,也高度概括了中国古代体育。庄子谈到养生时,提出了兼顾形神两方面,而且更主要的是保养精神,达到天人合一,形神交融的境界。而中国古代体育一直提倡形神结合,要求运动过程中“神领”、“意会”。

养生是一门贯穿中国哲学精神并印证实践理性的思辨艺术。尤其是渗透儒、佛、道诸家学说的传统养生理论,十分重视生命的体验,讲究顺应自然的节奏和法则,寻求心灵的解脱。它既需要理性的有序、演绎,述理的客观、崇实,也需要感性的空灵、顿悟,抒意的思辨、冥玄。可以说,丝绸之路传统养生人文主义科技的典范,既有人文向度的抒怀,又有科技角度的钩玄,合而视之,它是一门文化养生学。其方法是哲学的、个性顿悟的、生活与实践体验的,而核心是研究人、服务人。换言之,人是“养生”活动与价值的出发点和归结。

因此,我们从丝绸之路传统文化的视角,对各类传统养生方法进行总体性研究,在此基础上探讨其精神,深入了解一个时代、一个民族、一个地域关于养生的基本准则和基本信念。

二、导引术

关于“导引”二字,最早的记载见于《庄子·刻意篇》。庄子说:“吹呴呼吸,吐故纳新,熊径鸟伸。”这里所指的“吹呴呼吸,吐故纳新”是呼吸运动。而古人在长期的实践中,创造了“胎息法”、“踵息法”、“闭息法”、“六气呼吸法”等内容丰富的呼吸方法。

关于“导引”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尧舜时期。据《吕氏春秋·古乐篇》载,古代,由于水道壅塞,人们心气郁闷,筋骨淤塞,尧教大家跳舞来宜导气血筋骨。以后,巫术所创造的巫舞,其中的“禹步”实也是一种导引健体运动。宋代罗泌的《路史》也有与以上内容相似的记载。可见,古代的“导引”,不仅历史悠久,而且还依据“流水不腐,户枢不蝼”的理论创造了不少术式和流派,并与按摩结合,形成了颇有特色的切实可行的“运动医学”。

导引原即“导”与“引”。导者,导气也;引者,引体也。为一物之二面。庄子曾述:“导气令和”,“导体令柔”。和者,通也,顺也;柔者,韧也,弹也。导气其实是使充足之氧气贯通全身,以营养细胞;引体乃是使全身肌骨韧柔,富有弹性,以增强活力。

汉唐间,随着东西丝绸之路的开拓,经济文化的交流,丝路文化之一的导引术日臻完善,并成为我国养生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丝绸之路导引术的产生、发展、传播主要是处在佛教文化涵盖的时代,建筑有专为禅定服务的禅窟、禅寺、禅堂、禅房等建筑。僧人修禅心定、抄经译典所积沉的经验,为佛教禅学的发展和导引诸因素的进一步孕育和创造提供了高智慧的物质条件。

丝绸之路现已挖掘和发现的古经卷与古文献约有数万卷,所记载的教义和戒律亦复不少与导引功理和功法有着有机的联系。例如:佛教禅定、禅法、瑜珈、止观和道教仙学、修炼以及儒家静思自省等。

《道德经》以“道”来指导养生实践,认为要练好导引首先要无欲、无杂念,提出“无欲”方能“入禅”,方能进入养生境界,认为调心和调息是导引主要功法,意和气是导引锻炼的心法。

敦煌卷子《庄子》载有“心齐”和“坐忘”等动、静功以及导引等。《心经》以“空”和“无”为基本理论。《大安般守意境》记述了释迦牟尼所创的呼吸法,也就是丹田呼吸法。《观无量寿经》详述了观想阿弥陀佛之法,分十六观。以念佛入静,为观想悦意景物法。《金刚经》载有:“洗足已敷座而坐,统跏端身,正念不动。”“四维上下,虚空可思量。”“一切法,无我无生,得无生”等,意为如何入定。《楞伽师资记》记载了从达摩至神秀的传承及禅法要点。

敦煌P.3810写本《呼吸静功妙诀》全卷共分为两个部分:前一部分是《呼吸静功妙诀》正文,共13行,273字。后一部分是附录的“神仙粥”,共4行,73字。卷子完好无缺,唯抄写水平较劣,全文不分段,仅以圈断句,无抄者姓名与抄写年代。从字迹上看此卷子可能出自唐代道人的传抄本,历代史志未见著录。

《呼吸静功妙诀》直至20世纪90年代方才刊布。人们从体育角度对其进行研究,现在只能说是开始。

《呼吸静功妙诀》的出现,是我国体育界经典著作的一次重大发现,它不仅为明代龚廷贤所著《寿世保元·呼吸静功妙诀》的理论和方法找到了渊源,而且也证实《呼吸静功妙诀》产生时代至迟不会晚于唐代。《呼吸静功妙诀》不仅科学地论述呼吸的方法和生理规律,而且也提到功法要领。其中所载“神仙粥”是我国最早的一种保健营养食品。对我们深入研究体育养生与饮食营养之关系等,具有重要的意义。为了使更多研究者和实践者能获得《呼吸静功妙诀》的原始资料,这里特将P.3810卷移录于下,并进行适当简注,以供参考。

呼吸静功妙诀

人生以气为本,以息为元,以心为根,以肾为蒂。老一辈地相去八万四千里,人心肾相去八寸四分,此肾是内肾,脐[下]一寸三分是也。中有一脉,以通元息之浮沉。息终百脉,一呼而百脉皆开,一吸则百骸皆阖。天地化工流行,亦不出呼吸二字。人呼吸常在心肾之间,则血气自顺,元气自固,七情不帜(炽),百病不治自消矣。每子午卯西(酉)时,于静室中,原(厚)褥铺于杨(榻)上,盘脚大坐。瞑目视脐,以绵塞耳,心绝念虑,以意随呼吸一来一往,上下于心肾之间,勿亟勿徐,任其自然,坐一炷香后,觉得口鼻之气粗,渐渐如柔。又一炷香后,觉得口鼻之气,似无出入,后然(然后)缓缓伸脚开目,去耳塞,下榻行数步。又偃卧榻上,少睡片时起来,啜淡粥半碗。不可坐(作)劳恼怒,以损静功。每日能专心依法行之,两月之后,自见功效。

神仙粥

山药蒸熟,去皮,一斤。鸡头实半斤,煮熟去壳,捣为末,入粳半升,慢火煮成

粥,空心食之。或韭子末二三雨(两)在内尤妙。食粥后用好热酒饮三杯,妙。

此粥善补虚劳,益气强志,壮元阳,止泄,精神妙。

现代体育科学认为,人类生命活动的关键是能量转换。而大多数机体细胞的能量转换又依赖于氧气,因此,氧气供应便为维持生命所必需。而氧气的运送又得依赖心血管系统来完成。所以《呼吸静功妙诀》称:“人生以气为本,以息为元,以心为根……天地化工流行,亦不出呼吸二字。”可见古人对呼吸意义已有认识,提出通过功法来提高通气控制能力。写本称:“人心肾相去八寸四分,此肾是内肾,脐[下]一寸三分是也。”以解剖学的角度来阐述呼吸系统结构及其相应的循环系统;并通过对脉、息之沉浮来揭示呼吸的物理与生理机制。总之,《呼吸静功妙诀》仅仅用了百余字,就高度精辟地概括出人类生命与呼吸之关系,人体呼吸系统的结构与它的循环所构成的物理与生理机制,以及提高呼吸功能的功法。充分体现了《呼吸静功妙诀》所蕴藏的极其丰富的生命学内涵和本质属性。

在敦煌莫高窟和新疆克孜尔千佛洞中均保存有密教画,例如敦煌莫高窟第465窟,克孜尔第17窟、178窟等均保存有双身合修壁画。表现修持者运用一定的功法,对体能进行控制和引导,达到以欲制欲,以染达净。

P.3822、P.2914王梵志《有生皆有灭》诗云:“气聚则成我,气散即成空。”在甘肃天水麦积山、永靖炳灵寺、张掖马蹄寺、瓜州榆林窟、敦煌莫高窟和新疆克孜尔、柏孜克里克等石窟的壁画和塑像中可以看到大量的禅定图,有结跏跌坐,有半趺,有交腿或倚坐,有站立,双手接“禅定印”或接“转法轮印”等,均与聚气有关。

三、养生术

从河西走廊和新疆发掘出土的古代居民头骨和有关文献资料来看,当时丝绸之路聚居的民族发育缓慢、衰老快、寿命短。从敦煌S.0133、P.2684、P.3877、P.2592、P.3354等户籍残卷中,分别统计出公元416—769年西凉至盛唐敦煌地区居民的平均寿命是33.9岁。而新疆伊犁河流域一带出土的人骨资料表明,人口平均寿命仅32.6岁。今天,丝绸之路上的人口平均寿命已达68岁以上。它反映出恶劣的地理气候环境、连绵不断的战事、尚未形成的医疗保健体系、低标准的生活条件、以动物性蛋白为主的饮食习惯等,都是导致古代丝绸之路居民体质差、寿命短的根本原因。

丝绸之路上的石窟、塑像、遗书、简牍中保存了大量有关医疗保健的资料。重要内容有:佛教“抛弃俗念”意在精神的心理疗法,瑜伽修持,道教的炼丹、辟谷、内丹导引、吐纳、房中术等,人的生理现象与优生,环境卫生与个人卫生等。例如:敦煌遗书P.3777、P.3244《澄心论》、《导凡趣圣悟解脱宗修心要论一卷》、《五辛文书》,均是以佛家教义为内涵的精神和心理调治方法。西夏至元,莫高窟和榆林窟相继开凿和修造了不少密宗洞窟、密宗尊像、曼荼罗画等。密宗以“三密加持”,即身密、口密、意密。修三密能使身、语、意“三业”清净,与佛的身、语、意相应,即身成佛。“三密修持”对人体的生理、意念等起到控制,减少消耗。尤其是莫高窟第465窟四周的壁画,基本是密教修持之事。其中有修持时轮金刚密法、胜乐金刚密法、欢喜金刚密法、怖畏金刚密法等,壁画均是双身,一身自己,一身是他的明妃,手持法器(金刚杵、金刚铃),成交媾状。这种双身修持的本质是人定,悟空性,是以欲制俗,以染而达净。从生理上讲,可以控制脉息,并运用呼吸脉流控制精神,达到人空、悟空。密宗的修持方法为人类生命现象揭示出一定的奥秘,莫高窟、榆林窟和敦煌遗书所提供的密宗资料,将会使我们对人类的生理、心理等活动过程的研究提出新的问题。

敦煌遗书P.3477《玄感脉经》,P.2378、P.2755、P.2155《张仲景五脏论》,P.202《伤寒论·辨脉法》,S.5614《占五脏声色源侯》、S.6245《五脏脉侯》,P.2539《天地阴阳交欢大乐赋》,P.3477《玄感脉经》,S.6168《灸经人体图》,S.76《食疗本草》;新疆阿斯塔那338号墓、204号墓、117号墓、42号墓也出土了不少有关医疗与健康的文献;还有日本大谷探险队自新疆劫走的文书《神农本草经》、《耆婆五脏论》等。在这些文献中,古人以阴阳五行理论和气的观念为指导,阐述了人体解剖、人体生理现象、体医知识、生态环境与人体生命的关系,尤其是《五脏论》、《玄感脉经》中的系统观和人体呼吸与脉搏频率比例等论述,在中国传统医学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一页。《五脏论》残卷中简述了天人合一、表里相应的整体观念,指出了人体是以五脏六腑为中心,心脏为主导,通过经络把各部分组成一个既分工又合作,且与外界环境相通的有机整体,并依阴阳五行学说论说了人体的整体性和系统性是机体维持正常生命活动的基础。《伤寒论·辨脉法》认为人的脉象变化与人的形体、年龄、性别、性格及气候都有密切的关系。《玄感脉经》论述了人体呼吸与脉搏次数的关系,认为正常人“一呼脉行三寸,一收脉行三寸”。这与目前标准:正常人呼吸数为每分钟18次,则脉搏数为每分钟72次,几乎一致。这些论述,不仅包含着信息理论,而且也体现了古人通过长期观察和实践积累,总结了对人体生命的整体观感,为人类医疗保健的研究作出了不朽的贡献。敦煌遗书P.2539《天地阴阳交欢大乐赋》记述了男女的性区别、性发育的不同特征、性生理的差异等,为我们提供了了解古人对人口素质的追求和认识方面的资料。其他,诸如《父母恩重经讲经文》、《维摩诘经讲经文》、《观无量寿经》及民谣中也有许多有关胎儿生长发育、优生、养育等记载。

汉代对戎守边郡的吏卒的体质健康状况十分关注。这既是对人的生命价值的重视,也是提高吏卒体质健康的根本需要。在河西一带出土的汉简中,为我们提供了不少汉代戎吏医疗卫生的情况,其中包括吏卒的发病率、治愈率、死亡率,各级屯戎组织中都建有专门的医疗机构或有必要的医疗储备和条件,对于戎吏的疾病,即要及时上报“病书》建立医疗档案等。

从汉简中,反映了上至当时中央政府、下至侯部烽燧,各级政府及屯戎组织,对吏卒的生命健康问题都很重视,并给予了关注。如:

永光四年闰月丙子朔乙酉大医令遂丞褒下少府中常方承书从事下当用者如诏

书闰月戊子少府余狱丞从事□□□□□□□丞相府承书从事下当用者如诏掾未央

属顺书佐临

□□□□□□□□□骑将军御史中二千石郡大守诸侯相承书从事下当用者书

到言/掾□□令史相

丝绸之路各早期石窟现存的壁画和塑像中的菩萨,有一个奇特现象是肚脐均十分突出,就连飞天、伎乐天也同样显现肚脐。从禅观佛经和密宗佛经中得知,脐中是修定时使心灵确立于静而观的集中点,它是佛教修定的主要方法。古人把肚脐称之为脐中、神关、气舍、气合等,认为脐中乃是人体精血之海,水火之灾,三焦之源,呼吸之根,精神之舍,生命之根蒂。现代医学也提出,脐与大脑、心脏、生殖器及诸脉相互贯通,对维持人体生命起着重要的作用,也是保持人体健康、祛病强身不可缺少的作用点。人出生后,虽然改变了物质、能量、信息输入渠道,但它分配中枢的结构并没有改变。甘肃中医学院主任医师张弘强先生依据敦煌菩萨突出的大脐,结合中医经络及脐中功能的理论,创造了“敦煌石窟气功·一分钟脐密功”,为人类健康服务开辟了一条新途径。

丝绸之路出土的文献、壁画中还反映了古人对卫生保健的重视。敦煌莫高窟、榆林窟保存有从中唐至北宋描绘洗发、剃头、洗浴、刮脸、揩齿的情景。如敦煌莫高窟中唐第159窟南壁《弥勒经变》的“剃度图”中,绘有一僧人蹲在地上,左手持净瓶,右手食指伸入口内揩齿;晚唐第9和第196窟中,绘有用柳枝刷牙的形象图;榆林窟第16窟绘有一幅生动的剃发场面,北周第290窟佛传故事中的“清扫图”,隋第302窟西披和中唐第159窟南壁的“洗澡图”等。五个庙石窟西夏第3窟南顶,绘有一幅放生小鸟的画面。这表明古人非常重视生态环境的平衡。此画极其罕见。

此外,敦煌遗书P.2661《诸杂略得要抄子》、S.5755《杂抄》、P.3247《大唐同光四年具注历》也有许多有关敦煌民间沐浴、洗面等记载。德国东方学研究者曾刊布一件汉文——回鹘文佛教文献《佛说温室洗浴众僧经》残片。该经说,温室洗浴后,能让众生长夜清净,秽垢消除,不遭众患,其福无量。这件汉文——回鹘文双语残片可能是德国第三次中亚远征队于1905年在新疆吐鲁番所得,共两页四面,38行。编号为T.Ⅲ32(Ch/U6265)。该文献汉文在前,回鹘文译文在后,属对译作品,译经年代约宋元时期。。

《敦煌县志》也有洗浴和扫除污秽等民间习俗的记载。

敦煌遗书S.76《食疗本草》残卷,载有中古时期人们对生命的珍惜和有关抗衰老及延年益寿的经验。如秘方:(石榴)其花菜(叶)阴乾,捣为末,和铁丹,服之一年,白发尽黑,益面红色,仙家重此,不尽书其方。此方经服用后,即可使老人头发变黑、面色红润。还指出莲子可以补中养神,益气力,除百病。久服,明目轻身,延年不老。冬瓜子有润泽面容的作用。冬瓜有减肥、健体、抗衰老的作用等。

从甘肃武威磨嘴子和新疆民丰、吐鲁番以及前苏联境内叶尼塞河畔的奥格拉赫提的古墓中发现的随葬品中,有绣有“延年益寿大宜子孙锦”字样的汉锦。甘肃河西走廊的黑山和新疆阿尔泰山、天山、昆仑山还发现大量有关生死繁衍的岩画,这些画以绘画符号来表达生命的象征意义,祈求人类自身的繁衍及万物的丰盛。

四、瑜伽术

敦煌、吐鲁番等地出土的大量佛教文献中有着丰富的有关瑜珈的记载。

(一)什么是瑜珈

瑜珈是5000年前发源于印度的一种神秘宗教。“瑜珈”一词源于梵文,代表结合、和谐,类似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天人合一”,其准确的定义为“对心作用的控制”,也就是指通过练习达到一种大脑活动和身体机能和谐统一的状态。

瑜珈是东方最古老的强身术之一,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是印度先贤在最深沉的观想和静定状态下,直觉了悟、认知生命的方法。瑜珈最初是印度修行者练习的功法,开始只有少数人,一般在寺院、乡间小舍、喜马拉雅山洞穴和茂密森林中心地带修行,由瑜珈师讲授给那些愿意接受的门徒。以后瑜珈逐步在印度普通人中间流传开来。现在的瑜珈已经是印度人民几千年来从实践中总结出来的人体科学的修练法,再也不是少数隐居人的秘密。目前瑜珈已经在全世界广泛传播,西方人也根据自身的特点对瑜珈进行改编和简化,把瑜珈渗透到了许多养生修性项目之中,如舞蹈、体育的热身活动以及形体锻炼等。

瑜珈的练习内容包括呼吸、姿势、冥想、放松。

(二)瑜珈的作用

1、冥想与呼吸,能减轻和预防压力,调整思想上的不宁和感情上的紊乱,保持积极的精神状态和旺盛的生命活力。

2、经常进行瑜珈练习能有效消除人体多余的脂肪,增强身体各关节的灵活性和肌肉的伸展性,从而塑造美的形体。

3、瑜珈练习可增进人体免疫力,促进血液循环,并能预防慢性病的发生,延缓衰老。

4、能有效维持人体各系统之间的平衡,缓解和治疗各种慢性病。

瑜珈在我国日渐流行,它不仅可以掌握一些自我精神控制的技能,并使人体进入特有的身体快感之中。瑜珈通过一系列对身心活动尤其是对心理活动的制约、引导,达到健身健心的作用,它是目前世界上比较风行的一种体育养生运动。

五、结语

丝绸之路传统养生以中国世俗的、民间的、大众的健身文化为根基,既深受儒家文化的侵染,又明显表现出佛家、道家境界的追求,它以其特殊的健身范式体现出深厚而广博的文化智慧。这种民族民间的文化智慧不是超然的、玄妙的,它指向现实人生的健康长寿,亦指向一种感性的沉醉。它得自于人们的身心健康感悟和健身强体的需要。

这里必须指出,传统养生不同与体育。养生讲究心静、气和、阴阳平衡、体态自若,它追求健康长寿,感召对生命的敬畏,最终培养人的习常性保持机体动态平衡的意识。体育讲究强化体能,它以跑、跳、投,球类、体操、举重、摔跤等竞技运动为基石。“更快、更高、更强”的奥运格言,就是体育强化体能之特质及主旨的思想渊源,它强调生命力的表现和超越,最终增强人的体质和体能,提高人的速度、耐力、力量等身体素质。

丝绸之路传统养生作为一个历经千余年而生生不息的健身文化式样,曾经是丝绸之路上各民族健康长寿生活的寄托之所。在其生成、发展、演变过程中,吸纳了众多的文化因子,形成了形态独特而广泛包容的身体运动样式。人们只要掌握它们就能正确处理养生与生理、心理、自然和社会四因素之间的关系,也就能进行科学的养生。这将对促进现代国民体质健康水平的提高具有古为今用的意义。

参考文献:

1.钱古川(明),《百夷传校注》,云南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

3.王重民,《敦煌变文集》,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年版。

5.陶宗仪(元),《南村辍耕录》,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6.张廷玉(清),《明史》,中华书局,1974年版。

7.胡文焕(明),《三海经图》,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年版。

8.阮元(清),《十三经注疏》,浙江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

10.脱脱等(元),《宋史》,中华书局,1977年版。

12.弗雷泽(英),《金枝》,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7年版。

13.王炳华,《丝绸之路考古研究》,新疆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14.高国藩,《敦煌民俗学》,上海文艺出版社,1986年版。

16.季羡林,《敦煌学大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98年版。

17.常任侠,《丝绸之路与西域文化艺术》,上海文艺出版社,1981年版。

18.贺西林,《古墓丹青》,陕西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19.施杞主,《实用中国养生全书》,学林出版社,1990年版。

20.陈耀庭等,《道家养生术》,复旦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

21.陈立明,《中国古代养生四书》,山东友谊出版社,2001年版。

22.金岳霖,《论道》,商务印书馆,1987年版。

23.牟宗鉴,《道教通论》,齐鲁书社,1991年版。

24.李重申,《面向新世纪健康教育读本》,中华书局,1999年版。

25.胡鞍钢,《健康与发展》,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26.严和骎,《医学心理学概论》,上海科技出版社,1983年版。

作者:李金梅

 

电脑上扫描,手机上长按二维码,进入明华学佛微博,点关注

五明学习 工巧明 地理雕塑绘画建筑历史传记农工商业书法天文舞剧哲学其它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佛言佛语希望自己相貌美好,你的心善,你的心好,相貌自然就美好;希望自己健康长寿,你的心地清净,不胡思乱想,自然就健康长寿,一定是这个道理! 摘录自佛言网由佛前明灯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