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曾文:以文明和谐的佛寺面貌迎接世博会
2014/9/8   热度:129
编者按:2010年5月至10月,世界博览会将在上海举行。在本届世博会上,来自世界各地的参观者除了领略我国当代经济、科技发展的最新成果以及传统文化外,还会参观上海和其他城镇的企业、文化教育设施等,这其中也包括了各地的宗教组织和场所。那么,上海市以寺院为基层单位的佛教组织将以怎样的面貌来迎接世博会呢?中国佛教文化研究所所长杨曾文先生对此表达了自己的一些想法。 一、以佛寺深厚的历史人文底蕴,展现中华民族悠久灿烂的文化 佛教在我国已经传播了2000多年,早已演变为中华民族的宗教之一,是我国光辉灿烂的民族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佛寺,这一佛教最基层的弘法场所和社会组织形式,蕴含着佛教历经漫长民族化进程所留下的轨迹和文化底蕴,浸透着中华民族崇尚和谐、庄严、自尊自强和乐观进取的人文精神。从佛寺恢廓壮丽的宫殿式建筑、错落有致的院落布局、造型各异和形象逼真的佛菩萨造像、卷帙浩繁的佛典宝藏,到仪轨齐整和行止有序的僧团组织、抑扬顿挫的诵经仪式、庄严肃穆的法会现场、沁人心脾的佛教音乐……无不向人们展现出我国佛教文化的博大精深和独特面貌,展示出中华文明丰富多彩的神韵。 在世博会即将到来之际,相信不仅上海市的佛寺,而且全国各地的寺院都能够组织力量对寺院建筑环境、寺内设施、周边秩序及相关事项进行全面检查、合理规整,并且严格执行文明进香供佛的规定,宣传文明礼仪。这样,寺院面貌会焕然一新,让来自世界各地的参观者,一入佛寺,就感觉仿佛踏入一方净土。有佛教信仰的人,能够欣然虔诚地上香,礼敬佛菩萨;没有佛教信仰的人,能够怀着尊敬的心情参观访问佛寺,从而加深对我国佛教和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了解,增进世界各国人民与我国人民之间的友谊。 二、以佛寺僧团规整有序的面貌,展示当代中国佛教的旺盛活力 新中国成立后,在一段时期内,佛教与其他宗教一样经历了一段艰难而曲折的道路,然而在上世纪进入改革开放的新时期以后,皆得到了迅速的恢复和发展。佛教在我国的传播也进入了新时期,全国各地寺院不断得到恢复、扩建。中国佛教协会先后发布《全国汉传佛教寺院传授三坛大戒管理办法》、《全国汉传佛教寺院住持任职退职的规定》、《全国汉传佛教实行度牒僧籍制度的办法》及《全国汉传佛教寺院共住规约通则》等规约条例。2005年,国务院又发布了《宗教事务条例》,从而使各级佛教组织的规章、条例、制度日益健全,促使我国佛教的发展更加有序,焕发出新的活力。 近年来,我国各地佛教界的组织、寺院和僧众在加强自身建设方面取得了很大进展,面貌发生了显著变化。所谓加强佛教界的自身建设,按照1993年中国佛教协会前会长赵朴初居士在佛协6届会议上所作的《中国佛教协会四十年》报告中的话说,包括“加强信仰建设、道风建设、教制建设、人才建设、组织建设”,并且不断发展佛教的文化和教育事业。现在,全国佛教界涌现一大批年富力强和素质较好的骨干力量,各地佛寺在弘法、举办各种文化事业、开展慈悲济世的福利事业等方面,均取得了很好的成绩。 本届世博会将以“创新”、“融合”为主旋律,弘扬“以人为本、科技创新、文化多元、合作共赢、面向未来”的时代精神,相信上海的佛寺以及其他各地的佛寺和广大僧俗信众,能够以我国佛教寺院和团体的规整有序为核心,展示出当代中国佛教所具有的适应时代、推进人类文明进步的旺盛活力。 三、以教人向善弃恶的伦理和慈悲济世的菩萨精神,宣示中国佛教营建和谐社会的积极功能 佛教在我国的传播和发展中既继承了来自印度佛教的教义体系,又适应了我国的社会环境和民情需要,不断消化和吸收以儒家为正统的传统文化和礼仪,在教义思想、戒律、伦理、仪轨以及佛寺建筑、僧团制度等方面,皆形成了富有中国特色的内容。 我国佛教的最显著特色是将教化信众向善弃恶、净化心灵的道德修养置于首要地位。佛教中的五戒(不杀生、不偷盗、不邪YIN、不妄语、不饮酒)、十善(不杀生、不偷盗、不邪YIN、不妄语、不两舌、不恶口、不绮语、不贪、不嗔、不痴)及八正道(正见、正思维、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以及大乘佛教的大慈大悲精神等,皆源自印度佛教。然而,我国佛教学僧和居士为使佛教更好地融入社会,将五戒与儒家的五常--仁、义、礼、智、信会通,将我国民众自幼耳濡目染的儒家道德理念和规范纳入佛教道德“善”、“正”的范畴,从而充实和扩大了佛教道德理念、道德规范、道德修持和道德评价的内涵。僧俗信众如果能够遵守戒规、如法修行和济度群生,并且做到为我国民众所熟悉的仁义、孝悌、忠信等,便被认为是善的,会受到赞扬。宋代禅宗云门宗高僧契嵩曾向仁宗皇帝上“万言书”,论证佛法能在正人心、致教化方面作出重要贡献,他说:“若今佛法也,上则密资天子之道德,次则与天下助教化,其次则省刑狱,又其次则与天下致福却祸。”(《镡津文集》卷八)纵观历史,佛教在我国古代确实曾起到了道德教化、维护社会安定、促进民族融合等积极作用。 佛教劝人向善弃恶、净化心灵的传统延续至今,在佛寺和僧众的日常弘法利生活动中都有所体现。我国佛教以大乘为主体,特别崇尚“大慈大悲”的菩萨精神,倡导“无缘大慈”、“同体大悲”的思想,将利益群生、福利社会当做自己的天职。近年来,我国各地寺院和僧众抱着给民众以安乐、为民众排忧解难的宏愿,致力于赈灾、扶贫、助残、资助办学,援助贫困医疗、防疫站,向老年基金会、慈善机构捐款,植树造林、修桥铺路等社会公益福利事业和活动,为构建和谐社会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我国佛教界僧俗信众以实际行动向世人证明,佛教能够与社会主义社会相协调、相适应,能够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促进经济社会更好发展作出自己的贡献。相信来我国参加世博会的世界各国各民族人士,如果有机会参观访问我国的佛教寺院,都能够得到好的印象。 四、以“庄严国土、利乐有情”的人间佛法,展示当代中国佛教与时俱进、参与国家现代化建设的风貌 “人间佛教”这面旗帜,是近现代中国佛教界几代人为使佛教适应时代、焕发生命活力而作出的选择。现在我国佛教界倡导并实践人间佛教,主张佛教必须贴近人生、改善人生,为社会民众造福。应当说,人间佛教不是另起炉灶而建立的一种新教派,只是要求体现时代精神和贯彻现实主义思想的一条发展路径。 人间佛教主张先完善人格,进而再修证成佛。因此,人间佛教将修持五戒、十善等置于首位。太虚法师在《我怎样判摄一切佛法》中对“人生佛教”(亦即人间佛教)解释说,应当先实行人乘正法,“修成完善的人格,保持人乘的业报……由此向上增进,乃可进趣大乘行--即菩萨行大弘佛教”,并强调指出:“重在从完成人生,以发达人生而走上菩萨行的大乘觉路”。太虚法师有偈颂说:“仰止唯佛陀,完成在人格。人成即佛成,是名真现实。”可见,人间佛教对信众的要求不是降低了标准,而是提高了标准,将佛教赖以生存的群众性、赖以发展的时代性提到了首要的地位。 上个世纪80年代,中国佛教协会前会长赵朴初居士集中广大信众的智慧和愿望,提出了必须发扬我国佛教的优良传统,在大陆提倡人间佛教思想。此后他又提出“中国佛教必须而且能够与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或相协调”(《中国佛教协会四十年》),受到全国各地佛教组织和信众的热烈响应。归纳起来,赵朴初居士倡导的人间佛教思想主要包括以下内容:提倡爱国爱教,应对佛教劝善止恶的戒规和伦理规范--五戒、十善及大乘菩萨道的四摄、六度等作出现代诠释,使之在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社会文明中发挥积极作用;关心现实,致力于“庄严国土、利乐有情”,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积极奉献;继承和发扬我国佛教“农禅并重”、“注重学术研究”和“国际友好交流”的优良传统;传承正信正法,加强自身的信仰、道风、人才、教制、组织五大建设,不断发展佛教的文化和教育事业;维护法律尊严、人民利益、民族团结、社会和谐,维护祖国统一。近年来的实践证明,这是一条能够有力地推进我国佛教适应时代、开拓进取的道路。 在上海世博会举行期间,我国佛教寺庙和僧俗信众应当通过展示改革开放以来佛教在弘法利生各方面所取得的巨大成绩,让来自世界各地、希望了解我国佛教现状和今后走向的参观者看到我国当代佛教的真实面貌,展现我国佛教正在焕发的旺盛活力和与时俱进精神,展现我国广大信众积极参加国家现代化建设、为全面实现小康社会和营建更加美好的社会主义祖国所作的努力与奉献。(杨曾文:中国佛教文化研究所所长)
电脑上扫描,微信中长按二维码,添加明华居士学佛网公众号
五明学习: 工巧明: 地理 | 雕塑 | 绘画 | 建筑 | 历史传记 | 农工商业 | 书法 | 天文 | 舞剧 | 哲学 | 其它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佛言佛语:怎样转烦恼为菩提,那就是你要明理看世界,这个世界什么都不是你的,你什么都带不走,临终之时,放在你手心里一个草棍你都拿不走,如果你认为现在得到了就是享受,那是你在造轮回的业而已,你现在所得到的,那是暂时的快乐,但是因为你的贪心无明,地狱的大门在为你而开,恶鬼道的路在等你去走,愚痴的畜生界在向你招手,人间的业你了完,就要到三恶途去报到,去受报,阿弥陀佛! (摘录自佛言网,由明华居士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