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与商业社会
2014/9/8   热度:231
在当今市场经济迅猛发展的过程中,佛教寺院经济得到很大发展的同时,也产生了不少消极的现象,给中国佛教带来了严峻的挑战和考验。首先,社会上有关利益集团的恣意开发,迫使寺院成为商业活动的附庸,并承担着由此引起的社会责难和误解;其次,一些佛教寺院混同世俗企业,极度追求商业利润,远离甚至抛弃寺院的神圣性功能,引起教内外有识之士的忧虑和诟病;特别是,那些丧失了信仰追求的僧人,那些原本就没有信仰的假冒信徒,借佛发财,骄横,喧嚣,腐化,严重侵蚀了佛教信仰肌体,严重危害了佛教的社会形象,也严重损害了国家的世界形象!如何看待和评价相关问题,不论是教内教外的人们,都需要一个客观、准确的解答。 两岁宝宝卖香 在中国佛教发展过程中,自古以来,佛教寺院经济状况,直接影响着的佛教兴衰,也改变了中国佛教的信仰形态与发展模式。历史上,佛教的兴盛与“法难”,大多与佛教经济发展形态、僧团经济生活状况有着密切的关系。也就是说,佛教经济状况是佛教生存发展的“双刃剑”,成败皆由之。佛教经济实力是佛教生存发展的物质基础,但是,不能成为佛教团体、特别是佛教寺院追逐的目标和发展的中心,不能成为混同世俗的经济实体;佛教寺院可以发展“非营利事业”,但是,不能淡化或者失去佛教信仰的神圣性与价值个性;当代佛教寺院经济发展应当借鉴市场经济运行的规则与管理机制,但是,不能抛弃佛教优良的传统和情操;佛教界必须运用国家法律与佛教戒律,建立民主管理体制,尽快完善内部管理机制,防范个人与僧团的生活腐败、道德沦落、信仰缺失。因此,如何比较准确的反映当代中国佛教寺院经济状况,揭示佛教与商业社会之间的关系,探讨佛教信仰模式与管理机制建设,探索中国佛教健康发展之路,已经成为具有重要社会现实意义的研究课题。 然而,在中国两岸四地的佛教研究中,对于佛教寺院经济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中国古代佛教寺院经济的史料分析与探讨。相比大陆,台湾地区的研究中,较多集中在近现代台湾区域佛教寺院经济问题的研究,比较注重对几大佛教教团募化方式等问题的分析。因此,对佛教寺院经济进行系统的调查和深入的研究,十分必要和迫切。 本人将在自己十余年来系统调查和研究的基础上,再对上海、浙江、江苏、广东、福建、四川、河南、等地区的城乡重点寺院,进行深入的调查,尽量全面的了解相关寺院与景区的发展脉络、经济现状、内部运作与管理机制;调查清楚寺院经济形态对僧团信仰价值取向、个人信仰活动方式、以及社会价值的影响;对其中引发社会关注或者争议最大的个案与现象,诸如“少林寺模式”、“灵山模式”等,进行客观的比较分析;然后,进行相关论题的理念思考,对当代中国佛教寺院经济模式、信仰活动形态、内部管理机制、社会政策导向等问题,提出比较切实的建议。 本课题重点在于对不同区域个案的系统调查与比较分析,获得真实可靠的第一手资料,比较准确把握其现状;难点则在于对不同寺院经济发展模式、信仰活动形态以及发展走向、社会价值的比较分析,能够提出切实建议。为此,将基于历史与现实综合分析的视角,主要采用宗教社会学问卷调查、数据分析等方法,再结合现有相关研究成果、文献资料、政策、法规,进一步客观评析、理论思考,从而完成本课题的研究。 进入世界佛教论坛专题
电脑上扫描,微信中长按二维码,添加阿弥陀佛平台公众号
五明学习: 工巧明: 地理 | 雕塑 | 绘画 | 建筑 | 历史传记 | 农工商业 | 书法 | 天文 | 舞剧 | 哲学 | 其它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佛言佛语:你看赞叹、骂人都是一阵风,风吹到耳朵上去,你心就做不了主,你就会动,这就被风水转了,这就有风水。如果赞叹你,你也不喜欢;毁谤你,你也不在乎,你心如如不动,风水对你不起作用。 (摘录自佛言网,由佛前明灯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