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灵隐寺】云烟万状,仙灵所隐 ,佛教胜地
2014/9/8   热度:263
【浙江灵隐寺】云烟万状,仙灵所隐 ,佛教胜地 遮天避的苍天古木;不绝于耳的佛音;叽叽喳喳的鸟雀和四周浓郁的花香和着千年古寺单调而沉闷的钟声……来到灵隐古寺,若没有熙熙攘攘嘈杂的人群,真让感觉是置于天堂仙境。 灵隐寺,中国佛教著名寺院,又名云林寺,位于浙江省杭州市西湖西北面,在飞来峰与北高峰之间灵隐山麓中,两峰挟峙,林木耸秀,深山古寺,云烟万状,是一处古朴幽静、景色宜人的游览胜地,也是江南著名古刹之一。 灵隐寺创建于东晋咸和元年(326年),距今已有1670多年历史灵隐寺,又名云林禅寺。印度僧人慧理见这里景色奇幽,以为是“仙灵所隐”就在这里建寺,取灵名隐。五代时吴越国王钱叔崇信佛教,广建寺宇,当时灵隐寺规模宏大,有九楼、十八阁、七十七殿堂,僧众三千,宋代苏东坡在题灵隐寺的诗中有“高堂会食罗千夫,撞钟击鼓喧朝晡”之句。自创建以来,毁建10余次,1956年和1975年两次整修,成了现在的规模。 现在的灵隐寺园林,除寺内殿前殿旁还保存有一些假山、古树林木外,主要在于寺前的清溪流水沿岸,山泉之间曲径通幽,小桥飞跨。寺之山门前有冷泉亭、壑雷亭、翠微亭诸景。唐朝诗人白居易写有《冷泉亭记》来描述这里的景色。 一入寺门,未及感叹殿宇之宏伟,先为萦绕四周的青烟所惊异。及至到了殿前方才确信果然是香客们的杰作。虽然很多人并非佛门中人,也向来不信命理轮回之说,然而对于佛法教义和起源传说却有浓厚的兴趣。千年古寺自有其庄严肃穆的气魄,逼得人不得不低眉俯首,虔意顿生。殿前香炉两座,香客们正虔诚的祷告祝拜。所求不同,所焚香亦不同,然而这一缕缕香烟却在殿前萦绕成一片,为这百年古刹更增一份神秘。不知香烟可曾达天?不知佛祖可曾看见?松柏环绕之中,青天似乎更为高远。众生芸芸,其痴也可叹。 走进最为雄伟的大雄宝殿,里面供奉着的如来佛祖在阳光的折射下,显得金光四射,尊贵非凡。人靠衣装,佛靠金装,看着金灿灿的佛像,散发着耀眼的光芒,使得整个大雄宝殿熠熠生辉。几十米高的塑像总是让人不自觉得仰视和感到压抑、渺小,这不仅仅是距离上的仰视,更主要的是人心灵深处的仰视和自卑。来灵隐寺的人很多,人山人海,人群簇动。佛像前,门坪里,台阶上到处是簇动的人群。人群里有人虔诚参拜,有人上香祈愿,有人拍照留念,有人在树荫下小憩,人声鼎沸,热闹非凡。几乎所有来灵隐寺的国人都忙于在佛祖面前跪拜、许愿和祈求,而鲜有人会认真去追寻佛教里所蕴涵的真理、哲理和做人的道理。在众多善男信女的嘈杂声中,佛祖还能听清我们祈愿的喃喃细语吗? 提起灵隐寺,自然会想起一位历史上著名的和尚:济公。济公是历史上真实的人物,生于南宋绍兴十八年(公元1148年),卒于嘉定二年(公元1209年),原名李心远,法名济公,浙江台州人,是当时天台临海都尉李文和的远房孙。他剃度出家的地方就是灵隐寺。他的行径被传说渲染得离奇古怪。事实上,济公是一位性格率真而颇有神通功能的名僧。 但济公行径与一般出家僧人大不相同。据记载,济公性格不居常规,偶尔饮酒食肉,行若颠疯,与一般寺僧格格不入,监寺不能相容他,被迫离开灵隐寺而到了净慈寺。“古井运木”的故事便发生在净慈寺。他在净慈寺度过了余生,一直到端坐而逝。济公非常热心,乐于助人,寺中有老病僧人,他常为之采办药石。行游时为市人诵经下火,解忧排难,常常灵验,因此为人传诵。济公一生飘逸,喜好云游,出行四方,足迹遍及浙、皖、蜀等地,衣衫不整,寝食无定,神来神去,人莫能测,疯疯颠颠,故又被世人称为“济颠”。 济公的出现验证了灵隐寺的“仙灵所隐”。济公的遭遇也为我们带来启示,就是不能用常规的眼光去评判一个人或一个新生事物,否则就易于失之偏颇。我们当今世上也有许多看似平常普通之人,也许“不普通”就隐藏在“普通”之中,正所谓“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 灵隐寺确实有“隐”的意趣,雄伟壮观的寺庙就深深的隐在群峰与密林之间的一片浓绿之中。在茂密的山林,在山中的溪流,细细感悟灵隐的禅意…… 置于这样的仙境,徜徉于古寺中聆听僧侣们唱经,人们可以心无杂念的享受这份难得的清净,体验一番大隐隐于市的意味,也回味那种久违的超凡洒脱的感觉……
电脑上扫描,微信中长按二维码,添加观世音菩萨平台公众号
五明学习: 工巧明: 地理 | 雕塑 | 绘画 | 建筑 | 历史传记 | 农工商业 | 书法 | 天文 | 舞剧 | 哲学 | 其它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佛言佛语:在日常生活当中,人与人之间的交往要讲信用。 别人不讲信用,我们讲信用,绝对没有吃亏。因果通三世,因果定律之下人人平等,没有吃亏的,也没有上当的。我们占别人便宜,来生要还他;我们吃了亏,来生有补偿,你真正懂得了,你才会坚守伦理道德,不违背因果。 (摘录自佛言网,由佛前明灯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