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严法师:风雪行脚慰众生——读《枯木开花——圣严法师传》有感


2014/9/8    热度:962   

  圣严法师:风雪行脚慰众生——读《枯木开花——圣严法师传》有感

  地儿

  一

  “高僧是如何修持、如何生活的?”

  “佛学这帖古老的圣药,对我、对现在这个社会会有用吗?”

  “我该如何应用佛陀的智慧,应对家庭、生活和工作中层出不穷的烦恼?”

  ——也许是因为经常写作佛理散文的缘故,不少天南地北的读者,把我视作度世的“菩萨”,一个个问题接踵而至。

  但我也是凡夫。面对社会的剧烈变迁,面对佛陀为两千年前农耕时代的人们讲说的典籍,已经置身工业时代乃至后工业时代的朋友们所提出的种种现实问题,我也在困惑,在思考,在寻找最佳答案。

  很长一段时间内,曾困居斗室,面对充栋的藏书、床头散置的古今著作,我却无心去读:古雅的佛经和儒、道经典,与现代渐行渐远的表述方式和对旧生活的规范准则,不免令人感到艰涩难读;近代的书籍,则大多充斥着欲望和无智慧的臆想,翻翻就放下了……

  庚寅年春节,编辑友人把三联书店新版台湾知名女作家施叔青的《枯木开花——圣严法师传》快寄给我。在四十年的书香包绕中,自认看遍千山万壑的我,起初并没有把这本书看得过于庄严。虽然它图文并茂,印刷精美,虽然它在台湾首印就风靡一时,虽然它的传主是享誉海内外的大禅师、大法师、中国近代以来第一位获得国外博士学位的圣严法师。

  但展卷读来,读书极其挑剔的我,却渐渐忘记了文字,眼前只余圣严法师的清瘦慈祥的形象,随着他,走进江苏狼山上的广教古寺,走出大陆,混迹台湾军旅;跟随重入佛门后以不惑之年东渡日本的他,品味异乡求学的悲欢;并追随他日趋年迈却矢志弘法全球的身影饱览异国风物。等读到书末附录林青霞文章中, 79岁的法师,手书“寂灭为乐”,舍报而去时,两眼已经盈满了泪水。

  被深深吸引的我,仿佛恢复了年少时读书的热忱,一卷在手,只读到天欲破晓。一天半光阴,就忙里偷闲读完了这本18万字的巨著。许多长年思考的社会、人生、修持、佛学如何现代化、禅净密等流派如何圆融等问题一扫而光,神清气爽。升起大惭愧心,忘却了病苦,心灵获得了净化和拓展。

  二

  很多人,包括我,常常抱怨人生的不顺,哀叹重重障碍导致诸多心愿付之东流。然而,这本书却透过圣严法师坎坷而又辉煌的一生,生动给出了迥异的人生答案。

  1930年出生于江苏农家的圣严法师,是在逆境中成长起来的。天资聪颖的他,读完初小,本来已获得了奖品——进入高小的所有课本,却因为家贫和战乱,被迫辍学;13岁出家的他,本想成佛作祖,弘法度生,却因为佛教在战乱中的式微,不仅无缘深入佛陀心法,甚至连一套僧装也没有,为了生存,四处赶场为亡人经忏,一天数场的忙碌,使他疲惫异常,唱念声中竟然睡着了,引来围观者轰堂大笑。终于有了上佛学院的机会,却又被骤起的内战中辍;为了到台湾去追随老师研习佛法,身无分文的他买不起船票,不得不参军入伍,来到台湾,却因苛刻的退伍限制,无奈混迹军营十年;三十岁二度出家后,师父东初老人曾想资助他留学日本,考察、引进佛教现代化的尝试成果,本不愿去的他下定决心要去时,却忽然没了资金;弘法美国初期,举目无亲,居无定所,这位在台湾、日本等地已名重一时的高僧,白天为听众讲课,晚上,四处流浪,甚至和弟子果忍背着睡袋露宿风雪街头,拣食人们弃去的菜叶、面包。当誉满天下时,疾病却常陪伴他,羁绊着他弘法的步伐。

  然而,艰难困苦没有压垮圣严法师,没有熄灭他重新点燃圣火、温暖世间的宏心悲愿。“人生的目标,是来受报、还愿、发愿的”,“大鸭游出大路,小鸭游出小路,不游就没有出路。”面对凋敝的佛教,靠着求证、诠释、弘扬佛法的坚定信念,他秉烛苦读,早年就读上海静安佛学院时,甚至连烛也没有,点着线香窝在被窝里夜读,熏得两眼流泪;流浪军旅时,他自称是和尚,虽然身在军营,却不沾染丝毫恶习,饱览各类书籍,以“醒世将军”为笔名,撰写佛教文章,许多读者因而信佛、出家;矢志不移东渡日本留学时,手头只有一笔可怜的资助,交完学费,所余无几,不得不常年租居仅容半个榻榻米的阁楼中,忍受风雨冰霜和饥饿煎熬。但他坚信“道心里有饮食,饮食里无道心”,小小的阁楼不设床铺,却供上佛像,堆满整柜典籍,每天苦读十六个小时,安之若素,怡然自乐,被日本同学戏称为是法师日日有好日的金刚道场。在和尚食肉娶妻的日本佛教氛围中,他没有被困难折服,坚持素食,谢绝了教授为他安排的有寺产继承和住持女儿为婚的“良缘”,以初中文化程度,两年时间,完成硕士学业,四年光阴,修完博士学业,并以对明代佛学精深研究的优秀论文,获得了许多日本人读完博士课程后,当了十年,甚至二十年教授才能获得的文学博士学位,在日本开了先例,奠定了他在国际佛教界的地位;长达三十余年的台湾和全球弘法过程中,他艰辛备尝,建成了法鼓山、法鼓佛教学院和诸多海外禅修中心。

  在学术界声誉隆起的法师并没有像师友期许的那样钻进学术的象牙塔里,求得名利和清净。他牢记东初老人“当作大宗教家,勿为宗教学者”的赠言,为度化众生,他在军旅中不忘修行,偶遇虚云和尚的法子点拨,豁然见性。重新出家后,闭关六年,出关后,把繁忙的学习、工作、生活作为禅定的道场,修持不辍,终成解行并重的一代大法师、大禅师。难能可贵的是,他以丰沛的学识、高超的见识、脱俗的智慧,成功地将古老的佛学原旨和现代人的生活紧密结合,提出了“心灵环保”的理念,开出了深受世人喜爱的一剂剂清凉散、安心汤,法鼓响遍全球,度化了诸多有缘众生,“慈悲没有敌人,智慧不起烦恼”,“面对它、接受它、处理它、放下它”,“净化人心,少欲知足;净化社会,关怀他人”……成为广为流传的智慧法语。他的各国学生中,在东西方诸国能够独立传法的法子就有十八位。实现了从一位小学毕业生,到享誉全球的教育家、作家、宗教家的华美转身。

  “心随境转是凡夫,心能转境是圣贤”,施叔青女士以淡雅脱俗的妙笔,传神地再现了这位著作等身、被誉为“四百年来对台湾最具影响力的五十位人士之一”的一代高僧的心理路程,和他对生命、对事业的独到见解,令读者得到生命的启迪、净化和升华。

  三

  书中围绕圣严法师,生动地重现了太虚法师及虚云老和尚的法子的行踪,还有星云大师、东初老人、宣化上人、沈家桢居士以及国内外诸多名重一时的现代佛学大家的动人剪影,披露了大师在亚、欧、美洲等地弘法时所遇到的迥异的风土人情和奇奇怪怪的问题,生动再现法师混迹军旅、求学日本,创建法鼓山、中国第一所面向国际的现代化佛学院和活跃在全球的法鼓山人文社会奖助学术基金会等传奇历程,以及张学友、林青霞、约翰·克鲁克博士等一大批受法师感化皈依佛门、奉献社会的演艺明星、科学家、商界领袖、大学教授乃至不识字的老太太的所思所想所得。而法师幼时拜观音得智慧,青年时修行开悟、传法及带弟子游历印度佛地的经历,也令人眼界大开。

  特别是大师以一位国际著名学者和实修者的宽广胸怀,对佛教源头和禅宗法脉的梳理、圆融,复活了失传已久的默照禅,不拘一格,禅、净并弘,以及对南传、北传和藏传佛教的精到见解,对如何度化现代社会中不同国度、不同见解的人群所做出新颖独到的尝试,均令人耳目一新、豁然明心。

  这本书,以丰沛的信息含量传达了太多的启迪。正如施叔青女士所描述的圣严法师的说法风格一样:“近浅得浅,近深得深”。对于青少年,它是一本难得的修身励志读本;对烦恼重重的现代人,它如一缕清风,带来无尽的清凉、心灵的妥帖和智慧的双眸;对于佛学爱好者,它又是一本佛法入门书,深入浅出地讲解佛学道理;对于修禅、修净、修密的佛法行人,其中随处可见的法师的修持心得精髓和甚深开示,足以给人诸多借鉴;对于哲学、文学、史学等爱好者,它又呈现出另一种富丽的身姿。

  作为法师的皈依弟子,施叔青女士为把这本书写成法师目前最完整的传记,广泛搜集阅读圣严法师的著述;自法师闭关的台湾朝元寺始,遍访日本、香港、新加坡、马来西亚、洛杉矶、纽约等地,寻访护法弟子,重温法师弘法、指导禅修的历程;并且早晚打坐静心、临帖写书法描画佛像,以求心理状态的定静,保持“出离之心”,把写作视作一种修行。凭借着深厚的心力和宏大的愿力,终于完成了这部鸿篇佳构,将圣严法师的一言一行,永远留在了人间。

 

电脑上扫描,微信中长按二维码,添加明华居士学佛网公众号

五明学习 工巧明 地理雕塑绘画建筑 历史传记农工商业书法天文舞剧哲学其它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佛言佛语正助双修:正修是念佛。如果你心里面还有很多很多拉杂事情,你的心不清净,这对你的伤害太大太大了,为什么?你不能往生。怎么样得清净心?放下!六祖说,「若真修道人,不见世间过」。世间有过是他的,他有他的业报,佛菩萨都管不了,我们哪能管得了?这个道理你要参透,你这一生才真正能得到佛法利益。而且事情管多了,没有不堕地狱,你没有智慧,你把事情管错了。管对了是你的功德,管错了是你的罪过。 摘录自佛言网由佛前明灯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