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西煤矿与寺院经济


2014/9/8    热度:430   

  京西煤矿与寺院经济

  □ 雨山

  前不久,笔者在京西门头沟大台地区庄户村和千军台村耍幡走会的活动中,发现庄户村的神幡中,有一面神幡上面写着“敕封山川地库煤窑之神”。门头沟大台地区是矿区,窑神信仰是当地的一大特色信仰。据当地人讲,幡会中的窑神是清代才增加进来的,那时一位“煤老板”挖煤发了大财,发愿置办了窑神的幡旗(当时幡上还有“协力山成玉、同心土变金”的对联)。从此,窑神与幡会上的玉皇、太上老君、东岳大帝、三官大帝、观音菩萨等各路神仙,一起接受群众的供奉,观看民众的锣鼓秧歌表演。

  在中国的神谱中,窑神有两类,一类是烧陶等工匠供奉的窑神,一类是煤窑工人供奉的窑神。其中,关于煤窑工人供奉的窑神,有好多种说法,有人说是造人的女娲,因为她用煤炼石补天,是最早用煤的人;有人说是老子,因为他也用煤炼丹;有人说是《封神演义》中的火神罗煊,或者火神爷祝融。不过北京地区的煤窑窑神,最有名的是魏老爷和崔义。魏老爷,急公好义,技艺超群,能看出什么地方产煤、产好媒。传说魏老爷这位窑神总是倒提着一串铜钱,绳头下端没有系扣,铜钱随地散落,这其间有两层含义,一是说窑神爷散钱给窑工;二是说窑工存不住钱,随挣随花。而另一窑神崔义,本是一位身体强壮的窑工,传说他经常在重大矿难发生时,救助窑工转危为安。一次井下塌方,他用手撑住顶板,让其他窑工逃走,最终,崔义被巨石砸死了。窑工们都很感激崔义,把他供奉为窑神。

  在我国传统社会中,矿区的窑神信仰非常盛行,除了建有各种各样的窑神庙,每座煤窑窑口上方都有窑神龛。除了民间信仰,一些佛教寺院与京西煤矿有着更加实际的关系。元代程巨夫的《雪楼集》中记载皇家兴建的大护国仁王寺,寺产有包括煤窑在内的采矿场15座,或征用当地农民开采,或租赁给窑户经营。《顺天府志》则记载,元太祖任命当时的名僧海云禅师为北京庆寿寺的住持,并把一些煤窑赐给了他,使庆寿寺有“煤坑之利”,能“石煤以薪”。门头沟圈门岳家坡净明寺有天顺二年(1458年)明英宗颁布的“敕谕碑”:“敕赐净明寺在顺天府宛平县玉河乡西山大峪谷窑之地”。皇家将煤窑赐给寺院,除了提供燃料之需,更是给寺院提供了重要的经济收入来源。

  民国以后,寺院失去了很多特权,在自己的香火地上开煤窑也必须申请矿照,这一规定延续到了新中国成立前夕,北京香山碧云寺住持妙原和尚就在1947年申请开矿,得到批准后,用土法开采了一座煤窑。以往人们都比较关注汉唐寺院经济,以为宋代以后佛教衰落,不再从事实业。但实际上,在京西,佛教寺院占据煤窑的现象还是比较常见的,僧人一般并不直接经营煤窑,而是以地入股,让他人经营,寺院以股获利。寺院地产的开发利用,值得我们深入研究探讨。

  来源:中国民族报

 

电脑上扫描,手机上长按二维码,进入明华学佛微博,点关注

五明学习 工巧明 地理雕塑绘画建筑历史传记农工商业书法天文舞剧哲学其它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佛言佛语佛心是平等的,佛心是清净的,所以他“无有疲厌”。凡夫的心不平等,凡夫他有妄想分别执着,所以他会疲倦。我们一般人做事情,做了几个钟点,累了,疲倦了,需要休息。为什么会疲倦?不清净,心里有染污。愈是严重的染污,就愈容易疲倦;如果心地很清净,就不疲不厌。我们读《普贤行愿品》,你看普贤菩萨,愿愿都是“无有疲厌”。他为什么“无有疲厌”?他平等,他清净。所谓清净,是“作而无作,无作而作”。“作而无作”,他就不疲倦了。“一切法从心想生”,我们总是想“我做了好多事,做了好多小时,应该疲倦”,那就疲倦了。佛菩萨“作而无作”,一天做到晚,没做,没事!他怎么会疲倦?他不会疲倦。 摘录自佛言网由佛前明灯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