炳灵寺非物质文化遗产初探


2014/9/8    热度:245   

  炳灵寺非物质文化遗产初探

  作者:曹学文《丝绸之路》

  2010年第2期

  [摘要]在炳灵寺,除了悠久的石窟文化外,还有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本文从花儿、佛教祭祀活动的内容与形式、嘛呢与嘛呢经等方面对炳灵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做了初步探讨。

  [关键词]炳灵寺;非物质文化;花儿;佛教祭祀活动

  [中图分类号]G1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3115(2010)02-0046-04

  从《法苑珠林》记载的“晋泰始年”(265)算起,炳灵寺石窟已经具有1700年的历史,它在中国佛教史、考古史和艺术史上具有突出的地位。炳灵寺历经西秦、北魏、西魏、北周、隋、唐、吐蕃、角厮罗、宋、西夏、元、明、清等10余个朝代,先后有羌、乞伏鲜卑、赫连勃勃、吐谷浑、秃发鲜卑、吐蕃、角厮罗、党项、藏等民族在这里进行开窟造像、建筑绘画等佛教活动,代表各民族文化特色的历史遗存十分丰富:计有窟龛216个,各类佛教造像815尊,壁画1000多平方米,各式佛塔56座,藏品400余件。除这些有形的文物之外,还有内容十分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炳灵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归结起来大致有三类:一是花儿与花儿会,二是各式各样的佛教礼拜和祭祀活动,三是嘛呢经和唱嘛呢。

  一、花儿与花儿会

  花儿又叫“少年”。俗话说:“陕西的乱弹(秦腔),河州的少年。”河州花儿的历史可谓源远流长,汪鸿明先生在其论著《花儿史论》中论述了花儿的形成过程,从“羌族舞蹈彩陶纹盆—北宋吐蕃‘踏歌’—元末莲花山‘唱山’和明代花儿的全面成熟—清代光绪七年(1880)《马五哥与尕豆妹》歌曲为标志,到同治以后河州花儿 ‘出门人的歌’的全面繁荣这一历史脉络,分成了花儿的孕育、形成、成熟、繁盛‘四部曲’”。河州花儿的大唱时代是从明代开始的,如明代万历年间,诗人高弘在河州任职时写下了“青柳垂绿夹野塘,农夫村女锄田忙。轻鞭一挥芳径去,漫涧花儿断续长”的诗句,证明早在明代时花儿已经在河州大地上流行了。

  花儿在乡间又叫“野曲”或“山歌”,是相对于酒曲、宴席曲或秧歌曲这样的“家曲”、“家歌”而言的。顾名思义,花儿是一种在山野里对唱的情歌,河州人忌讳在家里、村上或不同辈分之间唱花儿,有花儿是这样唱的:“论起个班辈是尕西娘,背把身花儿(哈)漫上……庄子里少年(哈)漫不成,老汉们听见是骂哩。”这就形成了许多专门对唱花儿的会场,又叫山场。而有相当多的花儿会场,就依托于庙会,比较有名的有青海七里寺花儿会、老爷庙花儿会等。庙会既是佛家举行祭祀活动的场合,也给青年们提供了以歌传情的场地。清末一位河州诗人在《前松岩古风》诗中写道:“老僧新开浴佛节,八千游女唱牡丹。”诗歌描绘的是在寺院浴佛节上唱花儿的情景,炳灵寺花儿会就是诸多寺庙花儿会之一。

  在炳灵寺的历史上,凡在举行佛教活动的日子里,均有不同规模的民间花儿聚会。经过长期的演变,炳灵寺的花儿会主要集中在每年农历四月十五、端午节和腊八节三个特殊的日子,其中端午节花儿会名气最大、最有特色。端午节花儿会共举行三天, 如果遇上天气晴朗的日子,赶会场的人有数千之众,场面非常壮观、热闹。

  有几首花儿是专门描述端午节花儿会的:

  三月里去了四月里来,

  五月的端阳(哈)过来。

  戴上个荷包了上山来,

  心上的花儿(哈)漫来。

  三月里去了四月了来,

  五月的端阳(哈)过来。

  大殿里甭进了会场上来,

  一对的荷包而戴来。

  三月了叩头四月了拜,

  端阳上烧一柱香来。

  一对的尕妹子好身材,

  凤凰把展翅地过来。

  端午节虽然不是一个传统的佛教祭祀日,但是花儿会的形成与炳灵寺的佛教活动也有很密切的关系:一是炳灵寺位于小积石山中,气候清凉宜人,端午时节山中各类花卉竞相怒放,是人们到山中踏青赏花的好时节;二是正好赶上春播已结束、夏收尚未到的一段清闲的日子;三是前来喝炳灵寺特有的药水泉的药水。

  农历四月十五和腊月八花儿会则是借助于炳灵寺两个传统的佛教祭祀日举行的。四月十五是炳灵上寺的主要法会,场面非常壮观,可以说是端午节花儿会的前奏和预演。腊月八是炳灵下寺的主要佛教活动日,虽然时节正值隆冬,但花儿歌手们的雅兴丝毫不减。

  炳灵寺花儿属于河州花儿的一个分支,由于其特殊的地理位置,这里汇集了北乡、西乡、东乡及部分青海花儿,令调多样,词曲丰富,既有河州花儿的共性,又独具炳灵寺地区魅力。炳灵寺花儿在韵律上既有北乡花儿一曲三迭的特点,也有西乡花儿深沉高亢的风味,又有东乡花儿婉转悠长的魅力,更有青海花儿缠绵不尽的情调。在歌词方面,与河州其他地方的花儿相比较,炳灵寺花儿还有一个更大的特点,就是被赋予了太多的佛教哲理,博大精深的佛教文化与花儿这种传统的民间文化在炳灵寺找到了结合点,糅合成了独具个性的炳灵寺花儿。它往往以炳灵寺的山水景点、历史人物、佛教故事或佛学哲理起头,然后才转入所要表达的正题。例如:

  大佛爷坐的是炳灵寺,

  背靠了崖

  面对了一座的花山。

  阿哥们唱的是曲不是,

  尕妹妹听

  劝化把人心的少年。

  八丈八尺的大座佛,

  三丈嘛三尺的睡佛,

  爷的面前你实话说,

  佛爷们保佑的你我。

  炳灵寺既是一块佛教文化的圣地,更是一块花儿的乐园。花儿在炳灵寺攀上了佛学这棵大树,开放得更加娇艳多姿,更具有生命力;而花儿使高深玄妙的佛理趋向通俗化、民间化,以一种人们乐于接受的方式传播教义,进而达到宣传教化的作用。有些花儿流传几辈人经久不息,可谓是炳灵寺花儿的经典之作。例如:

  炳灵寺上的药水泉,

  桦木的勺勺(啦)舀干。

  喝上个药水百病散,

  高兴着漫了个少年。

  花儿会上,来自四面八方的各族花儿歌手出口成章,信手拈来,尽情挥洒,使炳灵寺的佛、菩萨、历史人物、传说故事、著名景点、山山水水,甚至高深佛教思想都变成了优美动听的花儿,绽放在人们心中。花儿也成了炳灵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二、佛教礼拜和祭祀活动

  为纪念和庆祝一些重大的佛教节日,数百年来,炳灵寺每年举行一系列的法会或善事活动。

  (一)祈愿大法会

  正月祈愿大法会又叫传召大会,藏语称为摩郎钦摩。正月初八始至十五止,共举行8天。每天上午八时,全寺僧众在大经堂诵经,并接受布施。每天诵念的佛经有《四皈依经》、《无上供养经》、《十六尊者经》、《长寿经》、《白度母经》、《多行经》、《普善经》、《沐浴经》、《超度保佑经》、《供养曼荼罗经》等10余部。同时,举行盛大的祭神和跳会活动,场面十分壮观。

  到了正月十五下午,总法台和五个沐浴佛的僧人,在大经堂门外落成的法床上诵经,前面放一小桌,桌上供沐浴佛像,举行沐浴仪式。僧俗群众先在法台面前做忏悔,然后举行一系列法舞表演。僧官点香引路,在“执事”和乐奏声中,把总法台迎至事先搭好的大经堂门外会场里的法床上。同时,从护法堂里把准备好的食神端上,另有二法台坐在总法台前面较低的法床上,随僧分列左右,法僧拍咒念经。紧接着,化了妆或带着假面具的以阎罗王为首的六臂护法、财神、海兽、狮子、四个阴阳鬼,以及戴着鼻环的阿扎拉、毛老僧、黑鹰等,各执法器,从护法堂鱼贯而出,在会场里表演各种法舞。法舞表演结束后,有二法台端着法床前的降魔食神,化神户法列队紧跟在法乐声中来到会场西郊,经过一番做法诵经,将食神掷于熊熊烈火之中,法会结束。

  (二)纪念释迦牟尼法会

  每年农历四月十五,炳灵寺都会举行隆重的法会,纪念释迦牟尼佛的入胎、成道、成佛和圆寂。这一天,僧人们做法念经,主要诵经有《五大护法经》、《上师供养经》、《普贤菩萨行愿品》、《弥勒菩萨行愿品》等。寺院周围几十里的僧俗群众,前来拜佛转经轮,以求吉祥。遇到气候干旱的年份,僧俗群众还要在活佛的带领下抬着《大藏经》祈雨。

  (三)晒佛节

  晒佛节是藏传佛教寺院特有的一种佛教祭祀活动。炳灵寺的晒佛节方式独特,独具魅力。每年从六月初四开始,诵经两天,主要念《十六尊者经》、《佛赞经》、《沐浴经》、《五卷菩萨经》等。初六上午开始,在炳灵寺上寺海螺山下和炳灵寺下寺新寺台两处举行晒佛仪式,所晒的佛像是释迦牟尼佛、无量寿佛和弥勒佛三尊,每年依次轮换一尊。佛像在布上彩画而成,高约10米、宽约6米。晒佛时将佛像悬于事先选好的晒佛坡上,由总法台率领众僧列队成行,手持各种法器,诵经奏乐。晒佛一个时辰后,又抬上弥勒佛塑身绕佛转一周再供于原处,众僧齐颂《吉祥如意经》后晒佛活动结束。

  (四)诵经佛会

  每年农历十月二十五日为纪念宗喀巴圆寂,炳灵寺都会举行盛大的诵经佛会。全寺僧众在大经堂诵经念佛,主要念《无上供养经》、《佛赞》等。晚上,在经堂、佛殿、昂欠、僧舍房顶上敬献酥油灯,万盏法炬照彻夜空。

  (五)水帘洞法会

  水帘洞法会原属黄河对岸灯盏寺的法会,每年腊月初八举行,以纪念释迦牟尼佛成道,后在清朝同治年间灯盏寺被战火烧毁,将这一纪念活动移至水帘洞举办。主要诵经有《五大护法经》、《上师供养经》、《普贤菩萨行愿品》、《弥勒菩萨行愿品》等。

  (六)供莽嘉

  莽嘉为藏语音译,“莽”意为众多,“嘉”意为茶饭,一般可以理解为众人布施或供养,但与普通布施或供养不一样。在藏传佛教寺院里,每遇活佛坐床、僧人剃度或受戒都要供莽嘉。另外,也有俗家人、其他寺院的活佛或僧人因许愿、还愿而前来炳灵寺供莽嘉的。在供莽嘉时,有请斋吃饭、发放布施、供养寺院、诵经和跳禅等活动,时间有长有短,有的仅仅请一顿斋饭,有的则是连续数天举办各式斋僧供佛礼乐等活动,甚至有人倾其所有,包寺院数月或更长的供养。

  三、嘛呢经和唱嘛呢

  “嘛呢”一词来源于观世音菩萨的六字真言“唵、嘛、呢、叭、咪、吽”中的“嘛”、“呢”二字,在梵文中的原意为如意宝,表示“宝部心”,是随意变化的宝珠,比喻人的心性。据说此宝出于龙王脑中,若得此宝珠,死后可免除阿修罗趣。在藏区或藏传佛教寺院里,经常可以看到人们手里拿着一个小嘛呢轮一边转,一边嘴里不停地反复念着六字真言。

  但在炳灵寺,嘛呢则是另一番情景,其形式和内容既有相似之处也有一定的差别。

  在炳灵寺,不仅会看到插满山头的嘛呢旗帜、挂满树头的嘛呢日布、堆满山沟的嘛呢堆、写满藏文六字真言的嘛呢石,还可时常看到成群结队的人们双手合十,拉着长长的音调,反复高声吟唱“嘛呢吧,咪啊吽,唵,嘛呢吧,咪啊吽”。遇到盛大的佛事活动,有几十甚至成百的信众高声齐唱玛呢经,场面蔚为壮观。但仔细听来,她们不只是在唱六字真言,还有很多唱词,这些唱词就是所谓的“嘛呢经”。在嘛呢唱词中不全是佛教方面的内容,涵盖面非常广,包含着佛、道、儒以及一些伦理道德中的内容。例如在《六字真言经》中就有一段:

  真金不怕大火炼,女娲炼石补真天。

  海水发动坎卦显,填海不离水下山。

  金翅大鹏威力显,浊气推在海外边。

  我将此话却不多,每日常常采妙药。

  此种玄妙长参悟,恳者老仙无奈何。

  唵嘛呢叭咪吽……

  又比如《红孩菩萨降谕》:

  辟地开天日月照,皇帝开科国有道,

  手执净瓶怀中抱,忙驾祥云坛中到。

  旋转乾坤有三教,点化万民心中懆。

  ……

  三皇领教先还朝,三皇五帝说根苗。

  大道能说天地高,在前孝子定天桥。

  三纲五常时不报,忤逆闲事除根苗。

  人一肘围马一犬,显化威灵乱朝现。

  提起古事当数显,紫金古树金鸡喊。

  菩萨云头法宝现,三朝大会难不难。

  手执杨柳空中转,指破迷津上发船。

  ……

  无字玄关窍上进,无字翻身连心疼。

  无字唵字在黄庭,无字嘛字白莲宫。

  无字呢字三清宫,无字叭字海翻身。

  无字咪字水晶宫,无字吽字土中行。

  ……

  这些唱词中无不包含儒、佛、道等多方面的内容。

  目前,在炳灵寺见到的各种嘛呢经有几十种版本,有的是印刷的,有的是打印的,有的是手抄的。

  嘛呢经在炳灵寺及附件周边地区十分流行,炳灵寺六大活佛系统中有一个活佛叫康法台玛呢仓,据说他是以持念嘛呢经而成为活佛的。如此多的嘛呢经兴起于何时、从何而来、创作者是谁,目前还没有比较权威的研究和资料。

  笔者认为,嘛呢经在炳灵寺及其周边地区之所以非常兴盛,是由以下几个因素决定的:第一,炳灵寺的带动作用。明清时期,炳灵寺的藏传佛教异常兴盛,仅隶属于炳灵寺的藏传佛教小寺院有有60余座,可以说,炳灵寺周边的小型藏传佛教寺院几乎全部隶属炳灵寺管辖,形成了以炳灵寺为中心的庞大的寺院体系。第二,炳灵寺周围宗教氛围十分浓郁,一个山头一个庙,一个村庄一个寺,这种寺、庙、观林立并存的状况,为嘛呢经的产生提供了良好的土壤。第三,当地人的多神信仰是形成嘛呢经的主要原因。炳灵寺周边的群众除了信仰佛教外,还信仰道教、儒教等,无论是寺院里的佛祖、道观里的老君、庙里的神仙,还是祠堂里的祖先都要叩拜。这种信仰的多重性,促使各种宗教教派共处和融合,嘛呢经应该是各种宗教共处融合的产物。第四,据调查,解放前,炳灵寺周边地区有多处大型的开坛演教的场所,出入这种场所的有道人、和尚,还有文人秀才,更多的则是多神崇拜的当地群众。这些嘛呢经可能是在这种场合里经过初创,再经过民间的口头传颂、发展、演变,最终形成并保留下来。

 

电脑上扫描,微信中长按二维码,添加无量光慈善公众号

五明学习 工巧明 地理雕塑绘画建筑历史传记农工商业书法天文舞剧哲学其它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佛言佛语我们自己学佛了,家里面设个佛堂供养佛像,这不是供神,不是祈求神来保佑,你要是用这个心态去供佛,你已经是迷信。供养佛像的用意有两个。一个是报恩,知恩报恩。这一种圆满智慧福德的教学,释迦牟尼佛传下来的,我们供一尊佛像是纪念他,念念不忘这个老师,是这么个意思。就如同我们中国人在家里面堂屋供养祖先牌位的意思一样,“慎终追远”。第二个意思比第一个意思更重要,“见贤思齐”。看到佛像,他是凡夫修成的,我今天也是凡夫,我应该像他一样,也要修成佛。看到观音菩萨,我要学观音菩萨,我要成观音菩萨;看到阿弥陀佛,我要学阿弥陀佛,我要作阿弥陀佛。这个意思重要,时时刻刻提醒我们,要向佛菩萨学习。 摘录自佛言网由佛前明灯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