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童甘露寺都尉院之研究
2014/9/8   热度:318
霍童甘露寺都尉院之研究 研究霍童甘露寺的历史需进一步了解与考证霍童的历史沿革。 霍童建置沿革考(汉以前) 唐、虞属扬州极南徼外 按《山海经·海内南经》:闽在海中,西北有山,一曰闽中。山在海中。《禹贡》以前,东南一区,不通大陆。意者既为禹迹所经,当时相土定名,必有依据,当别为闽,不应牵混扬州。然《山海经》疑晋人撰,伪托伯益,未足昭实。故从《禹贡》,不取山经。《府志》列表,唐虞属扬州南境。 夏、商属扬州南境 按,闽,古扬州地。鸿荒之世,东南外徼,沦于水国,未通大陆。唐虞以降,与中国交通否尚无所考。其划归扬州区域者,一以《禹贡》为断。故隶扬州。 《通志》载:“闽当海澨,亦扬州地,列表但载扬州,未云南境,略之耳。”《府志》定为扬州南境。考《禹贡》,扬州贡橘、柚,闽亦产橘,则为扬之南境无疑矣。夏少康封少子无余于会稽,实为越祖。然其时,闽尚未通上国,即汲冢周书,附述伊尹朝,献《商书》,正东越、沤正南、瓯邓。亦仅及瓯而不列闽也。 周属七闽地 按,《周礼·职方氏》掌八蛮七闽。闽字始见于经。徐注《说文》云:闽、东越,蛇种。故字从虫门,蛮字亦从虫。郑司农注:“闽,蛮之别也,七者周所服国数。”康成注:闽蛮之前,熊渠之后叔熊自楚如蛮。后子孙分七种,故谓七闽。大抵闽当周时,风化未开,与上国隔绝。闽蛮杂处,种族竞争,各推雄黠为长,必分无数小国。周所征服仅七国,《周官·司寇》有闽隶之掌,当是陪臣侍子,出执隶役于王朝,约如后世俘虏例。七闽之置,实昉于此。 春秋、战国属越国 《史记·越世家》:夏少康封庶子无余于会稽。时未置郡,特浙中一山而已。山有禹冢,故封之以守墓。无余二十传至勾践,勾践灭吴,称霸扬州全境。据《禹贡》注,扬州西北距淮,东南至海,几尽为所占领。战国属楚国。又六世至无疆,为楚威王所灭,越人散处东南海上,诸族子争立,或为君侯。蓋分百越。多服朝楚。七世,无诸起,王闽越。 秦属闽中郡 秦并天下,悉废诸侯。无诸之地,改置为郡,分三十六郡。《汉志》有会稽无闽中。惟唐修《晋书》,其志谓始皇置郡后,兴师逾江,平取百越,增四郡一闽中。 汉属闽越国,元封后为冶县。建武后属会稽南部。 无诸佐汉,诛秦击楚,屡有战功,高帝复立为闽官地,王闽中故地,都冶。孝武建元三年,闽越击东瓯,汉救之,《汲冢》:众徙江淮,其地亦全属闽越。六年,余善杀其兄郢,仅立无诸孙丑为越繇王;余善杀郢后,威行于国,自立为王,汉不禁,因亦立之,为东越王。元鼎五年,闽越乱,汉击余善。元封元年,繇王居股杀余善降汉,封居股东城侯,徙民江淮,虚其地,闽越亡。厥后民逃山谷者颇出,自立为冶县,有今福建通省及浙、温、台、处等府之大,汉抚之,属会稽郡,置侯官都尉①。《汉书地理志》会稽统县二十六,其一冶。师古曰:“本闽越地。”《后汉书·郡国志》,会稽统十四城,其一章安,注:“故冶、闽越地。光武更名。”其后分侯官都尉为东、南二部,章安县属南部。 都尉的创立 汉武帝灭闽越国后。其时冶县人口不满万户,不足以立县,汉廷未派县令,将其划归会稽郡管辖;增派一名东部都尉,并将尉治设在冶县,负责对新置的回浦和冶两县的军事管制。东汉初,《吴志·虞翻传》注引《会稽典录》,元鼎五年除东越,因以其地为治(乃冶之讹),而立东部都尉,后徙章安。东部都尉的治所由冶县迁到章安(回浦),留其下属“候官”驻镇冶县。因此时治县由东部都尉管辖,故称东冶,也因此就改为东候官,简称候官(至清代统称侯官)。永和六年(141年),东汉朝廷又在冶县设置都尉一职,专管冶县,史称南部都尉。 按《三山志》,后汉置南部都尉治冶。冶在会稽南,其地得闽之全,浙之半。《宋书·地理志》载:后汉分冶地为会稽东南二都尉,东部临海,南部建安。对会稽东南全境而生分别也。陆宏任会稽南部都尉。陆宏,绩长子(陆绩,吴人,郁林太守,偏将军)。 东汉末年,形成魏、蜀、吴三国鼎立的局面。福建属吴国势力范围。孙吴为占有福建,曾先后五次对福建用兵。第一次在建安元年(196年),孙策命永宁(今永嘉)长韩晏为南部都尉,领兵追击会稽太守王朗到福建,被候官长商升打败。孙策又委任贺齐为南部都尉,带兵挺进福建。第二次用兵在建安八年(203年),是时整个闽北还在大大小小的地方军阀控制之下。他们与散居山区的山越结合起来,常常给孙氏的统治造成强大的威胁。孙权为解除后顾之忧,派南部都尉贺齐领属县5000兵“讨伐”。这次出征,贺齐先后擒杀“山越”达6000余人,并从俘虏中挑选丁壮万人,以充实军伍。至此,闽江上下游全归孙吴所有。为了加强对闽北的统治,防止“山越”“作乱”,孙权将会稽南部都尉治所移至建安(今建瓯),并于建安十二年(207年)前,相继在闽江上游设置建平(今建阳)、建安(今建瓯)、汉兴(今浦城)、南平四县,加上原有的候官(今福州),福建已有5县。建安中,福建东平(今建瓯)发生“闽越寇乱”流民造反,抄掠财物。蔡敬则②奉命朝廷,率义兵前往平叛,大会东平之战,因战功卓著,朝廷授官蔡敬则为会稽部东部都尉,镇守永宁都尉,并创立“都尉衙署”于邵公屿(原瑞安县治所旧址)。建安十三年(208年)、嘉禾四年(235年)、赤乌五年(242年)和太平二年(257年),先后又发生“山越”“作乱”,均被孙吴派兵镇压。前后花费五十多年时间,经过五次用兵,吴国对福建的统治才取得暂时稳定。吴永安三年(260年),东吴政权以会稽南部都尉府改设为建安郡,对福建的“武治”宣告结束,实现了以文治代替武人统治的局面。建安郡是福建首置之郡,治所在建安(今建瓯),首任太守王蕃在覆船山下创筑全闽第一郡城。 至此“会稽南部都尉”这一治所它延续于永和六年(141年)至永安三年(260年)这120年间,直到建立建安郡止。 综上所述,霍童山境属于东扬州会稽建安侯官属地,史归会稽南都尉治地,为东部临海与南部建安之界之一。 此后,霍童山境依次隶属于晋安郡、建安郡、昌国郡、晋平郡、晋安郡、闽县、长乐郡、侯官。宁德县在晚唐时析长溪、古田二县地,于唐开成中(公元836—840年)分置“感德场”。此场的辖区相当大,不仅相当于今宁德市蕉城区,还包括今政和、寿宁的部分地与周宁县。五代后唐长兴四年(公元933年)正月,王延钧即皇帝位,立国号大闽,建元龙启,以福州为长乐府,随升感德场为宁德县。霍童镇于宋、元时期为宁德三乡之一称霍童乡,辖水祭里、霍童里。明、清时期也称霍童乡,辖水祭里、霍童里7都8图,统71个村。民国时期称第二区并设霍童联保。新中国成立初期署称第七区并设霍童镇。一九五五年称霍童区。一九五八年成立霍童人民公社。一九六一年改设霍童区。一九六六年拆区并社更霍童人民公社。一九八四年撤销人民公社建制,成立霍童镇。 都尉、道教与霍童山 “都尉”一词除了汉庭创建的“都尉”外,在道教也有“都尉”一词,明《闽书》卷之三十一记载“世云茅君③为三天都尉”。 “三天都尉”亦或指“三茅真君”(即大茅君茅盈,中茅君茅固,小茅君茅衷)。现霍童山北有左弼峰、右弼峰。《仙经》云:茅君为左弼仙卿,韩众为右弼仙伯。 道教传入福建时间很早,何时传入霍童山的时间虽无可考。据《福建史稿》载:“道家入霍童者,相继不绝。”。“东汉(公元25~220年)赵丙东阳人,来闽从徐登习为越巫疗病,初家霍童,后人迁省。”④秦汉末年(公元212年前),著名道家左慈就到过霍童修道。魏晋南北朝是道教盛行时期,采药炼丹的道家方士纷纷南下,当时所属晋安郡的霍童山就是著名的炼丹采药之地。葛洪的《抱朴子?内籍》所载,郑思远在晋惠帝太安元年(公元302年)时,“知季世之乱,江南将鼎沸,乃负笈持仙药之朴,将入世弟子,东投霍山,莫知所在”,显然他们进山后就留在这里修道。自秦汉到三国、西晋、东晋直至十六国都相继有道士来霍童山,南北朝时褚伯玉还携《两岳公禁止符》和《制虎符》两卷,寻到霍童山,隐居于此修道炼丹,此外韩崇、邓伯元、司马承祯、马仙姑、汤真人、陈莲、林彦圭、王传玄、司马炼师、王玄甫、程仙翁等著名道家也先后到霍童山修炼,霍童山因此成为了道教名山,成了道教“三十六洞天”的第一洞天。 神秘的都尉寺 霍童山甘露寺传其地名为甘露坑,有泉水甘美,饮之去疾延年。 明《八闽通志》卷之十二《地理》《宁德县》词目《霍童山》载“都尉甘露坑。水绝甘美,饮之去疾延年,俗传茅君尝与二大都尉会于此。” 明《闽书》卷之三十一称“甘露寺”为“都尉寺”。对建寺的由来是这样描述 “曰甘露寺。梁天监(公元503-519年)初,有僧法权、法群二人来山下,饮甘露坑泉,遂白日腾升。人建寺,曰甘露寺,有九宝金钟,闽王审知所铸,声闻数里外,则天必大晴。” 据宋《高僧传》卷第三十载,“释元表。…….表将经。以华榈木函盛深藏石室中。殆宣宗大中元年丙寅。保福慧评禅师素闻往事。躬率信士迎出甘露都尉院。其纸墨如新缮写。”在目前可见的史载中最早提到“甘露都尉院”。 宋《三山志》载:该寺为唐元和十五年(公元820年)置。该寺初号甘露竹林院,咸通元年改为甘露崇圣,有闽王钟一口,声清而宏。杨晰诗:欲听闽王遗德处,晓来钟韵彻空声。 有此可见甘露坑在霍童山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针对“甘露寺都尉院”的记载笔者认为:一、“都尉院”为道家修炼场所,于甘露坑建造道观始创年可推到西汉时期三茅真君的入霍山修炼时代。按照道家典籍记载,三茅真君一同寻访天下名山,修真练道。明《八闽通志》中提及的“茅君尝与二大都尉会于此”,或许乃其三兄弟。“都尉院”为后人世代沿袭的对修炼住所的敬称。二、明《八闽通志》载:俗传茅君尝与二大都尉会于此(甘露坑)。两大都尉亦或为会稽南、东都尉。曾任会稽南、东都尉的在史书中可查的有蔡敬则(公元151-222,东汉人)、韩晏或贺齐(公元?-227,东汉人)、陆宏(三国吴国人,生卒不详,其生活年代于公元222~280)。建安元年(196年),孙策开拓江东时至太末,时会稽(今浙江绍兴)太守王朗为孙策所败,逃到东冶。孙策以永宁长韩晏为南部都尉前去征讨商升,并任命贺齐为永宁长。但韩晏却为商升所败,贺齐便又取代韩晏领都尉事。陆宏任会稽南部都尉,或与许蔡敬则韩晏、贺齐已不是同年代的人。此进一步缩小莅临甘露坑者,应为蔡敬则与贺齐二大都尉。道教形成于东汉,汉庭习道成风。“茅君”为西汉道家。“二大都尉” 于东汉末年即永和六年(公元141年)至三国东吴永安三年(公元260年)间,敬仰“茅君”入霍山探访仙踪罢。“甘露寺都尉院”,“都尉院”应该是甘露寺下属的一个分寺或建筑部分,该部分应与道教有着密切的渊源关系,该部分或者由“二大都尉”施舍建造或后人敬仰都尉到过此地(过化之地)而命名的建筑物。甘露坑为仙家以及后来的佛家看中的这块风水宝地,并与二大都尉结下了不解之缘,才有了后世的甘露寺都尉院或称甘露都尉寺的世代传承。 “都尉院”这一名称实在特殊,目前在国内似乎还没有发现第二个。这也正可说明霍童宗教文化之神秘,有许多未解之谜还等待我们去探讨解说。 注: ①都尉,官名。战国始置。比将军略低的武官(职位次于将军的武官)。西汉景帝时改郡尉为都尉,辅佐郡守并掌握全部军事。武帝时又置关都尉、农都尉、属国都尉于各要地(见《辞海》)。 ②蔡敬则(151-222)字文庄,生于东汉元嘉元年,卒于三国,瑞安人。历经东汉桓帝、灵帝、少帝,献帝及三国东吴等朝生活时代。 ③光绪《侯官乡土志》卷五,《氏族》。 ④茅盈 (前 145-?)西汉咸阳(今属陕西)人,字叔申。《茅山志》、《太元真人东岳上卿司命真君传》记其少时修道于恒山,有异操,后隐于句曲山(今称茅山,在江苏西南部)。修炼服气、辟谷术,并以医术救治世人。后其弟茅固、茅衷从其修道,时人称大、中、小茅君。后世称茅氏三兄弟为“三茅真君”。茅盈证位司命真君东岳上卿,并奉为茅山上清派祖师。隋唐时盛行南山,成为道教三大符箓派之一。《名山记》云:霍山在罗江县,高三千四百丈,上方八百里。东卿司命茅君所居。 参考文献: 《三山志》(宋)梁克家撰 《高僧传》(宋)赞宁著 《闽书》(明)何乔远撰 《八闽通志》(明)黄仲昭撰 《三国志》(晋)陈寿撰 《侯官县乡土志》(清)朱景星修 《秦汉史研究》 王国维《汉会稽东部都尉治所考》 《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年第2期 陈支平《福州人——福建汉族民系研究之一》
电脑上扫描,微信中长按二维码,添加无量光素食、护生、传统文化公众号
五明学习: 工巧明: 地理 | 雕塑 | 绘画 | 建筑 | 历史传记 | 农工商业 | 书法 | 天文 | 舞剧 | 哲学 | 其它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佛言佛语:你看赞叹、骂人都是一阵风,风吹到耳朵上去,你心就做不了主,你就会动,这就被风水转了,这就有风水。如果赞叹你,你也不喜欢;毁谤你,你也不在乎,你心如如不动,风水对你不起作用。 (摘录自佛言网,由佛前明灯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