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论中国佛塔的演变与发展
2014/9/8   热度:406
略论中国佛塔的演变与发展 谢路军 塔,也叫佛塔或浮屠(又写作浮图)。它起源于印度,是用来保存或埋藏佛祖舍利的建筑。塔的梵文为s山pa,巴利语为thupa,音译为“堵波”,意译为高显处、功德聚、塔庙、灵庙等,汉音略译为塔婆、浮图、佛塔等。塔分为两种,有舍利者名塔,无舍利者名支提。恭敬修建、礼拜、供养佛塔,有很大的功德利益。佛塔还是佛教实现其普度众生、利乐有情的理想和广结佛缘、弘传佛教的一种十分重要的方式。历代佛教信众们都十分乐意于修建佛塔等自利利人的功德善事。 一 佛塔最初形式为圆冢,即埋遗体或舍利于土中。根据佛教文献记载,佛陀释迦牟尼涅盘后火化形成舍利,被当地八个国王收取,分别建塔加以供奉。在释迦牟尼一生中有纪念意义的八个地点(释迦牟尼佛诞生处的蓝毗尼花园、成道处的尼连禅河、首次说法处的鹿野苑、安居处的只陀园,从忉利天下处的桑迦尸国曲女城,化度分别僧处的王舍城、将人涅盘处的毗耶离城,涅盘处的拘尸那城),建造了八大灵塔,依次称作聚莲塔、菩提塔、吉祥塔、神变塔、天降塔、和平塔、胜利塔、涅盘木塔,这些塔都是有纪念意义的。在青海塔尔寺建有善逝八宝塔,西藏布达拉宫建有如来八塔也都是为纪念释迦佛八大事迹而建造的。 印度在阿育王统治时期,佛教被列为国教,塔的建立达到了空前的高潮,在孔雀王朝所统领的小邦国内分建了八万四千座佛塔。这时期始造复钵式的塔。现存比较完整的印度桑奇大塔,中央是复钵形塔体,塔顶上是方形平台和三层伞盖,塔的底部有基台和围栏,前面有阶梯上下,最外层还有绕塔围栏,围栏的四面各有一个牌坊状塔门。 在中国,一般立在寺院中的塔是由复钵式发展、演变而来的。中国汉地佛塔,一般都由地宫、塔基、塔身和塔刹组成。地宫珍藏舍利等法物,位于塔基正中地面以下。塔基包括基台和基座,把佛塔建在稳固高大、雕饰精美的台基上,表示了供养人们对佛法的尊崇,对增强佛塔的雄伟气势有很好的烘托作用。塔身为塔的结构主体,形式变化很多,由此决定其为楼阁式、密檐式、覆钵式等各种类型的佛塔。塔身内部有实心的有中空的。塔刹位于佛塔的最高处,往往加以非常突出和精密的艺术处理,使之玲珑挺拔、直指苍穹。塔刹本身也形如小塔,其结构分刹座、刹身、刹顶三部分,中心用刹杆直贯相连。刹座覆压在塔顶之上,有的刹基内也有类似地宫的窟穴,以珍藏佛舍利等宝物。刹身主要的形象是套贯在刹杆上的圆环,称之为相轮,相轮之上,置华盖作为相轮刹身的冠。刹顶在宝盖之上,是全塔的顶尖。 东汉时期,随着佛教的传人中原,佛塔的建造也开始了。汉明帝敕建的白马寺塔为中国最早的佛塔。其塔九层,高二百尺,四方式,是一座阿育王塔。据《佛祖历代通载》卷五载,高僧康僧会行化至吴都健康(今南京),取得吴帝孙权信任,孙权为其修筑建初寺和建初塔。此为江南建寺造塔之始。后赵时高僧佛图澄广弘佛法,所历州郡建佛寺893所,并开江北造塔之盛行的风气。据《洛阳伽蓝记》中所载,标有寺名的59所佛寺中,有17座寺庙立有佛塔。《法苑珠林》中载,仅五台山的中台就有千余座塔。南北朝时,随着佛教在汉地更广泛的流传,建寺造塔风起云涌。北魏文成、孝明二帝,曾敕诸郡造塔。 隋唐时期佛教隆盛,修建佛塔的数量与规模都远超前代,且香火旺盛。如隋文帝崇信佛法,曾三次下诏诸州建舍利宝塔113座。北宋皇帝赵匡胤尊崇佛教,曾在都城汴梁建造起一座极其华丽高大的楼阁式佛塔,一时佛塔的修建在全国骤然兴盛。以后历代都有佛教信众发心修建佛塔,以护持弘扬佛教。 二 中国早期的佛塔基本上都是中国建筑形式的楼阁式塔,其次有复钵式、密檐式、金刚宝座塔、过街塔或塔门、料敌塔、文峰塔、“龙宫”或“龙窟”、报恩塔和房内建塔等等。 楼阁式塔的形式来源于中国传统建筑中的楼阁,这种塔在中国古塔中历史悠久,形体最高大,保存数量也最多。最早的楼阁式塔见于南北朝的云冈和敦煌石窟的雕刻中。隋唐以后,多用砖石为建塔材料,出现了以砖石仿木结构的楼阁式塔。它们的特征是,每层之间的距离较大,塔的一层相当于楼阁的一层,各层面大小与高度,自下而上逐层缩小,整体轮廓为锥形。楼阁式塔的平面,唐代为方形,宋、辽、金时代为八角形,宋代还出现过六角形。明、清时代仍采用八角形和六角形。塔的结构,唐代为单层塔壁,中空,内部呈筒状,设木楼梯、楼板。宋、辽、金各代均在塔的中心砌“砖柱”。柱与塔壁之间为登临的楼梯间或塔内走廊。底部设简单台基,宋以前多不用基座。塔身每层都砌出柱、额、门窗。唐代用方柱和八角柱。辽、宋多用圆柱。早期著名的楼阁式塔如西安大小雁塔、杭州六和塔、银川海宝塔、四川泸州报恩塔、河南卫辉市镇国塔等等。 复钵式塔,又称喇嘛塔或藏式塔。喇嘛教建塔常用这种形式,故名。这种塔的塔身是一个半圆形的复钵,这是源于印度佛塔的形式。复钵上是巨大的塔刹,复钵上建一个高大的须弥座。这种塔在元代开始流行,明清时期继续发展,这与喇嘛教在当时的盛行有密切的关系。元代设两层须弥座,明代沿用了这种形式,清代多数只用一层须弥座。著名的复钵式塔如北京妙音寺白塔、宁夏青铜峡市一百零八塔等等。 密檐式塔的第一层特高,以上各层骤变低矮,高度面阔亦渐缩小,且愈上收缩愈急,各层檐紧密相接,故名。整体轮廓呈炮弹形。现存最古的砖塔河南登封县的嵩岳寺塔即属于密檐式塔。此塔也是中国现存古塔实物中年代最早的,该塔修建于北魏永平二年(509年)。嵩岳寺塔是由木结构向砖石结构过渡的早期实例,非常值得重视。 金刚宝座塔,源于印度菩提伽耶的金刚宝座塔。塔的下部是一个巨大的金刚宝座,座的下部有门。宝座上建五个小塔,供奉着佛教密宗金刚界五部主佛舍利。这种塔在中国从明代以后陆续有修造,但是数量很少,全国现存十多处。著名的有北京真觉寺金刚宝座塔、内蒙呼和浩特慈灯寺金刚宝座舍利塔等等。 过街塔或塔门是一种横跨在道路两边的塔。自元代始,多为喇嘛塔型制。要人从塔下经过,就算是礼拜一次,不必烧香拜佛,贫富均等,童叟无欺,男女不论。如江苏镇江“昭关”、北京居庸关“云台”就是著名的过街塔。 料敌塔:“料敌”者,嘹敌之谓也。如北宋仁宗至和二年(1055)建成的河北定县料敌塔,位于宋、辽时期军事冲要之地,可供登临,以作凭眺远敌之用。 文峰塔:因塔型笔立于野,塔尖如笔,直指苍穹,故有“文峰”之称,是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下,儒生为求功名利禄,张扬文气的象征。 “龙宫”或“龙窟”:一座佛塔,自下而上由地宫、基座、塔身和塔刹四部分构成。地宫是佛塔的地下建筑部分如同中国的陵寝建筑。中国古代称“龙宫”或“龙窟”,完全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对“龙”的图腾。 报恩塔:唐高宗李治建慈恩寺答谢其母文德皇后养育之恩,建慈恩寺,后又将其中的大雁塔(公元625年)改名为慈恩寺塔。明成祖朱棣于永乐十年(公元1412年)建南京大报恩寺塔。这可以说是中国佛、儒合流的一个文化“产品”。 房内建塔:在中国,大的佛殿内部常常再建塔以表示对塔的尊敬,也可以说是对佛的尊敬。如浙江宁波天童寺阿育王大殿内的网育王塔。还有的在佛殿内再建造小型佛殿楼阁一座或数座,也是表示对佛的一种真诚敬仰。 至今,我国汉地还保存着约3000多座千姿百态、古色古香的佛塔。我国汉地存留至今的佛塔,从建塔的材料来看,有木塔、砖塔、石塔、铁塔、铜塔、银塔、金塔、琉璃塔,水晶塔、玉塔,还有经塔。 二 佛塔随着佛教传人中国汉地后,在塔刹、浮雕、彩画装饰等方面继承了印度佛塔的特征,同时在建筑造型和艺术风格等方面也有着鲜明的汉民族文化的烙印。张驭寰教授在《中国古建筑百问》一书中谈及中国塔与印度塔有何不同时认为,中国塔与印度塔根本上没有共同之点,印度式塔都是体形甚大,几个连为一体,塔身有着繁琐的雕刻;而中国的塔是一个一个的单体建筑,塔与塔没有什么关系,而且都以中国楼阁式或以中国佛教自身发展道路上所创造的风格,中国塔有中国塔的特征。张教授又指出,印度的古塔基本上都采用喇嘛塔的形象,与中国的喇嘛塔倒有密切的关系,从中启发出中国喇嘛塔的式样。 在建筑佛塔的材料方面,古印度佛塔主要以土石为主,而中国佛塔则淋漓尽致地充分发挥砖、木、石等结构材料的长处,使之和谐配合使用。一般而言,由于土木质地相对柔韧、可塑性大、易于人工改造,这就造成了中华传统建筑结构的灵活性、形象的丰富性与建筑群体沿着大地平面向四处铺排的广阔性。可是,土木作为建筑材料也容易被自然力所损蚀,由此决定了中华传统建筑高台基的创造、斗拱的发明和屋檐的出挑。因为没有高台基的话,室内以泥土夯实的地面容易潮湿;若没有斗拱的话,室内、室外梁柱的重压将无法起到分力的作用。因为高台基,墙体、立柱以土木为材,易被风雨侵蚀,所以才有出挑深远的屋檐对台基、墙体与立柱起到保护作用。而且,由于以土木为材料,这种材料巨大的可塑性才为中华传统建筑的群体组合提供了可能性。 由于土木的硬度与长度的局限性,促使了中华传统木制建筑一般具有偏于平缓的特点。也就是说,其高度是很有限的,这与西方古代建筑相比,形成明显的特色。这除了受土木材料的限制,更重要的是受儒家清醒理性精神的制约,儒家以为人生的理想与快乐既然在现世,就不必让建筑向高空发展、不必以西方古代哥特式教堂尖顶去呼唤苍穹,进行一场人与上帝之间的“对话”。而这种局限与不足后来为中华佛塔这一特殊建筑样式所弥补,中华佛塔以土木为材料,建造起高峻伟岸、英姿勃发的中华佛塔,从而在高度上大大超越其余中华传统的木构建筑。中华佛塔之突兀、高峻,与比较平缓的古代其他建筑相比,无疑是一引人注目的特点。 中国汉地佛塔的级数,一般为奇数,而多边形佛塔的平面,一般都是偶数。据说这与我国的《易经》思想等有关,天数奇数为阳数,生数,有上升、前进、生长等意,天在上,向高处发展要用天数奇数;地数偶数,为阴数,成数,地在下,平面展开要用地数偶数。天覆地载,高天厚地,吉祥如意。 在塔的建筑式样上普遍采用楼阁式,并与我国传统的古建筑楼、阁、阙、观等相结合,使不少佛塔可游览、居住和攀登眺望。楼阁式佛塔最能代表中国汉地佛塔特色,也是我国现存古塔中数量最多、艺术水平最高的一种造型。汉地有“仙人好楼居”的传说,历史上秦始皇、汉武帝等都建造了不少高楼台阁以迎候仙人。佛塔随佛教传人中土后,自然与我国的建筑文化传统相结合,用楼阁式的佛塔这种高贵的建筑形式来供奉珍藏佛舍利等法宝,以表示对佛法的崇敬与仰慕。从历史文献记载看出,早期的楼阁式佛塔非常雄伟壮观。 从南北地域看,北方的佛塔大多雄伟稳重,南方的佛塔通常玲珑精美,但都同样讲究佛塔的装饰美,充分利用各种装饰材料砌饰门窗、佛龛、角柱、斗拱、檐口、平座和顶刹等,体现了我国古代建筑雕梁画栋的特有风韵。特别是向上挑起,呈飞檐翘角状的塔檐,是中国古代建筑最显著的特征。佛塔借用了中国传统的飞檐建筑形式,不仅使佛塔呈现飞动、轻快、向上的挺举之势,给人以舒展轻快的韵律美,而且也体现了佛教追求的崇高境界。 我国的花塔,更是将装饰美发展到顶峰。著名的如唐建河北广惠寺花塔、辽建北京房山水落洞花塔、广州六榕寺花塔、敦煌城子湾花塔等。花塔的下层为亭阁式或楼阁式,塔的上半部密布佛龛、佛像、菩萨、狮、象等雕塑,犹如巨型花束盛开,蕴含一种细腻温馨的美。一座座古朴端庄、典雅精美的中国佛塔,吸收了丰富的汉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和建筑艺术的精华,犹如一颗颗璀璨的明珠、一朵朵绚丽多姿的奇葩,点缀于蓝天白云、青山绿水之间,为祖国的锦绣江山平添了无限春色。许多佛塔已成为我国各地风景轮廓线上最突出的标志和特征。中国汉传佛教佛塔,凝聚着人民高度的智慧、虔诚的信仰和对幸福美好生活的愿望,干百年来吸引着无数的朝拜者和观光游客,为广结佛缘,实现佛教普度众生、利乐有情的理想和广泛地传播佛教起了巨大作用。 (作者:中央民族大学哲学与宗教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电脑上扫描,微信中长按二维码,添加观世音菩萨平台公众号
五明学习: 工巧明: 地理 | 雕塑 | 绘画 | 建筑 | 历史传记 | 农工商业 | 书法 | 天文 | 舞剧 | 哲学 | 其它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佛言佛语:中国俗话说,“病从口入,祸从口出”,喜欢说话的人,话多的人,最容易惹祸。大凡众生造业,口业造得最多,最重,所以佛在《无量寿经》上,把口业摆在第一。佛在其他经论里头,教人断恶修善,多半都是依照“身、语、意”这个排列方式;在《无量寿经》上,佛把口业摆在第一,这个用意很深很深!“善护口业,不讥他过;善护身业,不失律仪;善护意业,清净无染”,佛把口业摆在第一,就是提醒你,修行从哪里修起?从口业修起。 (摘录自佛言网,由佛前明灯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