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文史类典籍-教史


2014/9/8    热度:194   

  佛教文史类典籍-教史

  教史,又称佛史,全称佛教史,或佛教通史,指的是用来记叙佛教的渊源历史的一类佛教典籍。它取材宽泛,涉猎浩富。诸如印度佛教的起源,原始佛教的僧伽、寺院、戒律及教理,释迦牟尼入灭以后教法的传承,经律论三藏的结集,小乘佛教的部派,大乘佛教中的中观派、瑜伽行派和密教,佛教的对外传播与它在印度本土的盛衰、佛教入华的经过,汉地译经事业的开展,讲说著述的状况,习禅明律的事迹,历代王臣的信佛与毁佛,儒释道三教的抗衡与融合,朝廷对僧团的管理,名僧与名士的交往,寺塔的兴建,经像的雕刻,以及诵经兴福、感通神异等等,都有详略不同的记载。它是佛教在印度、中国以及其他地区产生、发展、兴盛、演化的历史过程的抽象和缩写,是佛教史学的重要研究对象。

  今存的佛教史著作大致可以分为三大类:纪传体、编年体(包括纲目体)、一般记叙体。其中,纪传体佛教史均出自天台宗人之手,编年体佛教史均出自禅宗之手,一般记叙体则为藏传佛教史书所采用。其中,较为重要者有《释门正统》、《佛祖统纪》、《隆兴编年通论》、《佛祖历代通载》、《释氏稽古略》、《释氏稽古略续集》、《佛教史大宝藏论》、《印度佛教史》、《如意宝树史》等。

  一、《释门正统》八卷。南宋宗鉴撰,成于嘉熙元年(1237),通行本有《卍续藏经》(第一三○册)本等。本书是现存最早的纪传体佛教史,也是现存最早的天台宗史。全书共分本纪、世家、志、传、载记五大类,大类之下又分若干小类,有小序冠首。(一)本纪(卷一前部分)。下分:娑婆教主释迦牟尼世尊本纪、天台高祖龙树菩萨本纪二目。(二)世家(卷一后部分、卷二)。下分:天台祖父北齐(慧文)南岳(慧思)二尊者世家、天台教主智者灵慧大师(智□)世家、山门结集祖师章安(灌顶)尊者世家、山门传持教观法华(智威)天宫(慧威)左溪(玄朗)三尊者世家、山门记主荆溪(湛然)尊者世家、山门授受邃(道邃)修(广修)外(物外)琇(元琇)竦(清竦)寂(义寂)通(义通)七祖世家、中兴教观法智(智礼)大师世家七目。(三)志(卷三、卷四)。下分:1.身土志。叙佛的“三身”(报身、法身、应身)及其示现的世界。2.弟子志。叙释迦牟尼入灭以后佛法的传承,以及在中国演为天台宗、贤首宗(又称华严宗)、慈恩宗(又称唯识宗、法相宗)、南山宗(又称律宗)、密宗(又称密教)、禅宗等宗派的情况。末附天台宗传法世系表,始龙树,终虚堂本空,约四百人。3.塔庙志。叙佛塔、佛像、佛画、佛殿、善慧大士(即梁代的傅翕)的转轮藏、沙门瑞新的壶更等物的由来。4.护法志。叙阚泽、张商英、何尚之、玄奘、赵令衿、铠庵(吴克己)等人的护法言论。5.利生志。叙放生、施食、设水陆道场、烧纸钱等事缘。6.顺俗志。叙忏悔、念佛往生、设盂兰盆会、打钟息苦、为亡人悬挂黄幡、持斋、放灯等事缘。7.兴衰志。以编年的形式,记叙后汉明帝永平七年(64)至南宋宁宗庆元三年(1197)之间有关佛教的数十则大事。8.斥伪志。叙唐代大秦教(又称景教,基督教中的一派)、末尼教(又作摩尼教)、祆(音掀)教(又名火祆教)和宋代白莲教、白云教的流传情况。(四)传(卷五至卷八前部分)。下分:荷负扶持传、本支辉映传、扣击宗途传、中兴(知礼)一世至七世诸传、护法内传、护法外传六目。(五)载记(卷八后部分)。下分:禅宗相涉载记、贤首相涉载记、慈恩相涉载记、律宗相关载记、密宗思复载记五目。

  二、《佛祖统纪》五十四卷。南宋志磐撰,成于咸淳五年(1269)。通行本有《大正藏》(第四十九册)本等。本书是天台宗编撰的一部纪传体佛教史。全书分为本纪、世家、列传、表、志五大类,每一类下又分若干子目。(一)本纪(卷一至卷八)。下分:释迦牟尼佛本纪、西土二十四祖纪、东土九祖纪、兴道(道邃)下八祖纪等四目,分别记叙释迦牟尼、天台宗西土二十九祖(始迦叶,终师子)、东土十七祖(始龙树,终知礼)的生平事迹。(二)世家(卷九、卷十)。下分:南岳旁出世家、智者大师旁出世家、章安旁出世家、天宫旁出世家、左溪旁出世家、荆溪旁出世家、兴道旁出世家、至行旁出世家、正定旁出世家、妙说旁出世家、高论旁出世家、净光旁出世家、宝云旁出世家等十三目,分别记叙天台宗慧思、智□、灌顶、慧威、玄朗、湛然、道邃、广修、物外、元琇、清竦、义寂、义通等十三祖旁出法嗣(即旁传弟子)的生平事迹。(三)传(卷十一至卷二十二)。下分:诸师列传、诸师杂传、未详承嗣传三目,分别记叙天台宗山家派、山外派和未详师承的人物的生平事迹。(四)表(卷二十三、卷二十四)。下分:历代传教表、佛祖世系表二目,分别记叙梁武帝至北宋仁宗之间天台宗各祖的传教行迹,以及天台宗的师资传授系统。(五)志(卷二十五至卷五十四)。共分九志:1.山家教典志。叙列天台宗人的著述(以“山家”派为主,兼收“山外”派)。2.净土立教志。记净土宗人物。3.诸宗立教志。记禅、贤首、慈恩、密、律五宗祖师或重要人物。4.三世出兴志。记三世(过去、现在、未来)中成、住、坏、空各劫的情况。5.世界名体志。用图文描绘佛教所说的种种方界。6.法门光显志。记佛教的典故和制度。7.法运通塞志。用编年法记载中国佛教的历史。始周昭王二十六年,终南宋度宗咸淳元年(1265)。8.名文光教志。收唐梁肃《天台禅林寺碑》等二十四篇。9.历代会要志。分类汇编佛教故事。

  本书的特点是博大精深。从史料方面而言,它征引的佛教经律论和僧传集记有七十二种,天台宗教典二十一种,天台宗以外的佛教文述二十四种,儒家著作(包括官私修撰的史书)四十二种,道教经典二十种。从体例和内容方面而言,它兼采各种文体,纵横交错,条贯缕析,综括了南宋末年以前整个中国佛教发展的源流势态及各类人物、史事。因此,堪称为中国古代的佛教百科全书。

  三、《隆兴编年通论》简称《编年通论》、《通论》,二十九卷。南宋祖琇撰,成于隆兴二年(1164),通行本有《卍续藏经》(第一三○册)本等。本书是禅宗编撰的现存最早的一部编年体佛教史。全书所记佛教史事,上始东汉明帝永平七年(64),下迄五代时后周显德四年(957),凡八百九十四年。每代之首间有“叙”(通“序”),用来介绍该代兴废始末及所译经卷;所载史事之末间附“论”,以抒发作者的议论。书中博综南宋初年以前传世的各类佛教文献和史书,如僧传、经录、文集、灯录、法要、专论、序记、书翰、碑表、诏令、正史、别史等,以年月为经,以史实为纬,对东汉至五代佛教的弘传,以及其间重要的佛教人物、事件和述作等,作了历史的记述。特别是唐代部分的编年史,在正文二十八卷中独占十八卷(卷十后部分至卷二十八前部分),内容最为丰赡。

  四、《佛祖历代通载》简称《佛祖通载》、《通载》,二十二卷。元念常集,成于至正元年(1341),通行本有《大正藏》(第四十九册)本等。本书是一部以雷氏(名字不详)干支纪年表为时序编制的编年体佛教史。所记史实,上始远古时代的磐古,下迄元代元统元年(1333)。其中,东汉至五代部分,主要是从南宋祖琇的《隆兴编年通论》上抄录的,宋元部分则是作者新编的。所采的史料主要有:《佛祖统纪》、《禅林僧宝传》、《景德传灯录》、《天圣广灯录》、《建中靖国续灯录》、碑铭、文集、传状、诏制以及正史等。特别是元代的史料,由于与作者的生活时代比较接近,取材较新,故学术价值尤为重大。

  五、《释氏稽古略》初名《稽古手鉴》,后改今名,简称《稽古略》,四卷。元觉岸撰,成于至正十四年(1354)。觉岸的生平事迹见明代明河《补续高僧传》卷十八。通行本有《大正藏》(第四十九册)本等。本书是以历代帝统为经,佛家世次行业为纬,并参照南宋本觉《释氏通鉴》的写法,每年必录(有事则记事,无事则单记干支、年号)而编成的编年体佛教史。所记史实,上始远古时代“三皇”中的太昊包牺氏,下迄南宋少帝(又称恭帝)德祐二年(1276)。它的特点有:详述政事,具有一半是佛史,一半是世史的性质;备载帝王的兴佛事迹;汇集各代译经、造寺、度僧等基本数据;援据宏富。所征引的史传、文集、碑铭、志乘、政书、笔记等各类著述,总计有一百几十种。另外还辑存了许多有关佛教史事起源的掌故。

  六、《释氏稽古略续集》简称《稽古略续集》,又称《续集稽古略》,三卷。明幻轮撰,成于崇祯十一年(1638)。通行本有《大正藏》(第四十九册)本等。本书是《释氏稽古略》的续作。所记史事,上始元世祖至元元年(1264),下至明熹宗天启七年(1627),前后总计三百六十四年。它的编叙体例与前集相同,也是按皇帝的统系、年月的先后编排史实的,见录的政事也相当多。书中所记,除元代部分有与《佛祖历代通载》相重合的地方以外,明代部分全是作者根据明代佛教传记、灯录、语录、纂集、笔记、序跋以及佛教以外的诏令、书疏、典志、实录、野史等资料新录的。其中,载录最详的是明太祖朝的佛教情况,特别是明太祖朱元璋的奉佛事迹,以及他制定的一系列管理僧团的法规条文。

  七、《佛教史大宝藏论》又名《善逝教法源流》、《布顿佛教史》,一册。元布顿(又译布敦,藏传佛教霞鲁派创始人)著,成于元至治二年(1322)。通行本有民族出版社1986年版郭和卿汉译本。本书是一部集史、论、目录为一书,对印度和西藏地区佛教的源流、教法及典籍作详细记叙的藏传佛教史名著。分为四卷。卷一:第一总纲“明闻、说正法的功德”、第二总纲“明所闻、说之法”和第三总纲“如何闻、说及修学法”,论述听闻、宣讲和修持佛法的功德与要求。卷二:第四总纲“所修之法如何而来的情况”所分二节中的第一节“总说世间中佛法如何而来的情况”,记叙印度佛教的历史。卷三:第四总纲第二节“分说西藏佛教如何而来的情况”所分三小节中的前二小节,即“前弘时期西藏佛教的情况”和“后弘时期西藏佛教的情况”。记叙西藏佛教的历史。卷四:第四总纲第二节“分说西藏佛教如何而来的情况”中的第三小节“西藏所译出的佛经和论典目录”,叙列西藏译出的显教和密宗的经典。

  书中对自佛教产生以来,迄作者撰书时为止的千百年佛教史,特别是印度大乘佛教史和西藏地区佛教史,作了精湛扼要的记述,提供了一大批有关佛教史上的重要人物、事件、流派、学说和典籍方面的珍贵史料。叙事之细密,议论之透辟,考订之明审,语言之通畅,在藏传佛教史籍中是首屈一指的。

  八、《印度佛教史》一册。明多罗那他(藏传佛教觉囊派传人)著,成于万历三十六年(1608)。通行本有四川民族出版社1988年版张建木汉译本。本书是一部以印度历代王统为序,以其间护教的国王,特别是弘教的佛教大师的活动为重点,简明而又系统地介绍释迦牟尼佛入灭之后,印度佛教的传承、流布、嬗变和盛衰的藏传佛教史名著。所记,上始公元前五世纪初在位的中印度摩揭陀国阿阇世王(相传阿阇世王即位的第八年释迦牟尼佛入灭),下至十二世纪末在位的斯那王朝的末代国王罗提迦斯那王。全书共分为四十四章,大致可分为四部分:(一)第一章至第十二章。记叙了阿阇世王至迦腻色迦王(二世纪初在位的大月氏贵霜王朝的第三代国王)期间,小乘佛教的传承、流布和分派。(二)第十三章至第二十七章。记叙自迦腻色迦王去世之后,迄瞿毗旃陀罗王(七世纪左右在位的印度阿波兰多迦国的国王)为止,以中观、瑜伽行派为主的大乘佛教,和其间尚存的小乘佛教的流布情况。(三)第二十八章至第三十七章。记叙瞿波罗王(八世纪初在位的波罗王朝的第一代国王)至罗提迦斯那王(十二世纪末在位的斯那王朝的末代国王)期间,以密教为主的晚期大乘佛教的流传和印度佛教被毁灭的情况。(四)第三十八章至第四十四章。记其他佛教史实。其中,有关晚期大乘(主要是密教)的人物资料可补汉传佛教史籍的空阙。

  九、《如意宝树史》又名《印藏汉蒙佛教史如意宝树》,一册。清代松巴堪布(青海佑宁寺第三世松巴活佛)著,成于乾隆十三年(1748)。通行本有甘肃民族出版社1994年版蒲文成第汉译本。本书是一部系统论述佛教在印度和我国藏、蒙、汉族地区的产生、传播情况的藏传佛教史名著。全书分为“二总目”,“总目”下又分子类,对以往的史料多有综合与辨正。

 

电脑上扫描,微信中长按二维码,添加无量光素食、护生、传统文化公众号

五明学习 工巧明 地理雕塑绘画建筑 历史传记农工商业书法天文舞剧哲学其它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佛言佛语“心遍一切处”,所以动一个善念,尽虚空遍法界,一切有情众生善与善相感;起一个恶念,恶念也一样有感应,恶与恶相应,想到这个地方就寒毛直竖,真的可怕! ​​​​ 摘录自佛言网由佛前明灯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