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鸿章曾经的住处——贤良寺
2014/9/8   热度:791
李鸿章曾经的住处——贤良寺 “贤王能舍宅,赐寺表佳名。风急塔铃语,春深斋磬清。虚空原不坏,眞实是无生。耆宿今何在,花禅亦有情。” 《静厓诗稿》 寺中所赞美的寺为贤良寺,原是康熙皇帝第十三子允祥的府邸。雍正即位后封允祥为怡亲王,怡王府原在王府井东边的帅府园,面积很大,据《乾隆京城全图》所载,除王府井东边临街的一些地方外,校尉胡同以西,金鱼胡同以南,帅府园胡同以北,包括原中央美术学院,这一大片都属怡亲王府。允祥有死后将府邸改为寺庙的遗愿,雍正十二年,改怡亲王府为寺庙,雍正赐名“贤良寺”。第二代怡亲王就又在朝阳门内建新府。有《御制贤良寺碑文》。碑文中称: “贤良寺者,朕弟和硕怡贤亲王故邸第也。”雍正高度赞扬允祥的功绩:“朕临御之初,晋王藩爵、膺总理之寄,竭忠诚之悃。帏幄于谟,边防大计,以及方田水利,理财用人,皆能区画精祥,赞襄治化,朕用赖焉。八年以来,有如一日。功在社稷,泽在生民。实圣祖笃孝子,朕之爱弟而纯臣也。是由国家昌运,祖宗景福,笃生我王,畀予一人,显一代之伟人,为本朝之良弼。稽诸史策,概不多见焉。生平巨细皆由至性,虽声容言动,皆能纯挚感人。使接者莫不爱敬。且淡漠于富贵,希阔于声色。崇俭约己,乐善博施……” 雍正十一年(1733),清世宗下令编修大藏经,在北京贤良寺设立藏经馆,由和硕庄亲王允禄、和硕和亲王弘昼及贤良寺住持超圣主持,雍正十三年(1735年)开雕,乾隆三年(1738)竣工。全藏以《千字文》编号,自“天”字起至“机”字止,共724字,每字一函,共724函,每函10卷,共7240卷,雕成经版79036块。 乾隆二十年(1755)又将该寺移建冰渣胡同(冰盏胡同)。《宸垣识略》:“贤良寺在东安门外帅府胡同,雍正十二年建。本怡贤亲王故邸舍地为寺,赐名贤良。乾隆二十年移建于冰盏胡同,有世宗御制碑暨今上御书心经塔碑。” 心经塔碑 移建后的贤良寺面积减少,规模却不小,主要建筑有山门、碑亭、前殿、正殿、经楼、东西配殿、寮房等。正殿面阔五间,为绿琉璃瓦歇山顶,额曰“贤良寺”。其余建筑均为大式硬山灰筒瓦顶。 贤良寺因地近皇宫,进京述职的外省官吏多居于此。《天咫偶闻》:“贤良寺在冰盏胡同,本怡贤亲王舍宅为之在帅府胡同,后迁于此。以其地近东华外省大吏入觐,輙喜驻此。”曾国藩、李鸿章、岑毓英、吴汝纶、周馥等人都在此住过。 《曾文正公年谱》:“(同治七年,十二月)十三日入都门寓东安门外贤良寺。”《曾国藩日记》“十三日(抵京至金鱼胡同贤良寺寓居 ) 黎明,早饭后,与各客稍谈。起行,至彰义门、顺成门。巳初至金鱼胡同贤良寺寓居……” 《清代野史》记载:“盖曾文正平江南后,初次入都陛见,即僦居于此,后遂以为常,云:将来此寺,当为《春明梦余录》添一故实矣。” 晚清时李鸿章在西跨院住过,是其办公处所。李鸿章第一次进京时便住在这贤良寺里,与当时外省官吏一样,之后的多次进京,李鸿章也居于贤良寺。庚子事变之后,时任两广总督的李鸿章从广州被调回北京与八国联军议和,就住在贤良寺。当时的北京已被八国联军控制,贤良寺因有李鸿章居住而成为当时“由清国政府管辖的两个小院”之一(另一个是与联军议和的庆亲王府)。李鸿章签订完辛丑条约后不久,便死在了贤良寺。“光绪二十七年九月廿七日,薨于京师之贤良寺。”《清代野史》 同治七年(1868)十一月,吴汝纶进京后住在贤良寺。“十三日入城,住贤良寺。十四日送相国至乾清门外归而日已旰矣。”《桐城吴先生年谱》 光绪五年(1879),岑毓英五十一岁入京时也住在贤良寺。 “二月十二日入都门寓东安门外贤良寺” 《岑襄勤公(毓英)年谱》 孙寳瑄在《忘山庐日记》中多次记载到贤良寺拜访李鸿章,并留宿在那。“二十五日晴,于明日录遗。是日偕兄诣贤良寺宿。傅相款宴,坐有于晦若,饮毕至寺东院苍槐蟠曲下榻其面东屋。 二十六日……复至贤良寺。余兄先归,晚食后同至西人毕得格处,在寺东北屋面蔬圃阶下,花香馥郁,饮冰梅汤美而爽。”“十九日晴,诣贤良寺见傅相。留午食。日昳着衣冠归途。” 李鸿章与八国联军谈判,周馥奉旨以直隶藩司人京襄办和议,就和李鸿章一起住在贤良寺。 “(光绪二十六年)十二月二十四日至京住贤良寺” 《周悫慎公自着年谱》后来,周学熙随侍其父于四川回到北京,居京师贤良寺 据《荣庆日记》记载,袁世凯(字慰亭)曾居住在贤良寺里, “西访慰亭兄于贤良寺,久话别来,夜宿公所”。 民国时贤良寺地势宽敞,肃静无哗,还是游人喜爱之处。据《北平旅行指南》记载,庭中古柏参天,老槐荫地,清凉至甚。“如夏季吾人苟置身庙中,就荫凉下,盘膝而坐,以茶一瓯,书一卷,祛斯炎氛。倦而抛书一觉,午梦初长,不知炎暑,怡然自得,则不啻又一桃源也。”“寺中有画壁,画工精致生动,实臻上乘;艺术之佳,洵为近代所罕见。壁上系一罗汉像,左手下隐伏一白额猛虎,右手张一大扇,作飞扬状,盖喻隐恶扬善之意也。” 成多禄从民国六年开始在贤良寺居住了好些年。他的日记记载: 民国六年 五十五岁 六月,吉林省长郭宗熙与僚属成立“松江修暇社”,特邀谱主入社,第三次诗会(六月甘五日)之后,离吉去京,借寓贤良寺。 民国七年 五十六岁 在北京,居贤良寺。《戊午元日》诗前小序称: ‘正月初一日,晴。余寓京师贤良寺东院,茅舍竹篱,颇有萧然尘外之意。’ 民国八年己未 五十七岁在北京,居贤良寺……” 恭亲王后裔溥心畬(溥儒)也曾寓居贤良寺。溥心畬,近代著名画家,与四川画家张大千大师齐名,画坛称为“南张北海”。民国期间,寓居东城贤良寺,庙中方丈为证和大师,二人交往甚亲,证和后拜溥心畬为师,从事佛界书画工作。 曾在贤良寺住过的僧人用海回忆说:“1946年我住贤良寺,这一年贤良寺住了许多国民党军官家属,更不讲理。张口就是“老子抗战八年,想住哪里,就住哪里,谁要不服,老子就揍他个娘的”。他们一向不给房钱,临走还招来—个继续不出房钱的住户,从中还能捞三袋白面的好处。有个姓丁的国民党大官,专门干这种专横的事。” 解放后,贤良寺为校尉小学的所在地,寺中石碑移至五塔寺石刻博物馆。1965年整顿地名时将冰渣胡同、二十四间房、西夹道并入,统称校尉胡同。贤良寺周边环境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改建冰渣胡同,拓宽金鱼胡同和校尉胡同,改建校尉小学,贤良寺大部分建筑被拆除。原冰渣胡同也只剩下路南的几座房子,胡同原貌不存。贤良寺也只剩下寺东边的一进小院了。 贤良寺属于贤首宗。贤首宗是中国佛教宗派之一,因以《华严经》为根本典籍,又名华严宗。因实际创始人法藏号贤首,称贤首宗;该宗以发挥“法界缘起”的思想为宗旨,又称法界宗。相传贤首宗嗣法门心兴和尚(字隆法)住持西山人大处香界寺,后移到贤良寺为第一代,是为贤首宗第三十一世,为贤良寺开山祖师。以后相传海峰、万祥、慧峰、晟一、行存、法安、德修,昌和与星朗二人为第三十八世,到圣泉为贤首宗第三十九世嗣法门。有“钦命僧录司印堂贤良寺住持传贤首宗三十五世晟一存翁老和尚塔”碑文。 据北京市档案馆所藏《内一区贤良寺住持昌和送寺庙登记表及社会局的批示 》和《北京佛教会关于贤首宗法门公选贤良寺住持的呈文及社会局的通知 》所载,20世纪30年代的住持先后是昌和与星朗,1942年后是圣泉。由于资料缺失,关于贤良寺的法系传承还有待进一步挖掘,同时由于贤良寺在石景山有一个贤良寺塔院,关于贤良寺与西山八大处的关系也有待进一步考证。 贤良寺塔院位于石景山区翠微山下、八大处长安寺以南半里许,建于民国元年,是法安老和尚创建的,以后历代住持圆寂后都葬于这里。有《贤良寺翠微山塔院后记》碑,记载了塔院建立的过程,碑文如下:本寺翠微山塔院于民国元年秋间落成,其塔之山向地之脉络,暨其格局气运,已由静禅上人撰文勒石志之矣。其后又于隙地建房舍十二楹。其北向者颜曰‘息虑山房’,虚明垲爽。每当夏日开轩远眺,平畴则绿云如毯,列岫则翠黛横空。梵宫数处掩映于丹崖碧嶂间。暮鼓晨钟发人深省,使退者居此亦足以消遣世虑矣。其南向及西向数楹除用置什物外,则划为园丁宿舍。又于附近购田廿亩,界之耕褥,地所出瞻其生而有余也。 余经营此扩,肇自民国元年。事垂廿载,规模始粗备,计需银七千元有奇。其款皆由平生衣单饮食所得节而来,并末支用常住一文。此则区区苦衷,愿告吾后人者……。” 塔院坐南朝北,是典型的三合院建筑,现为民居。院门开在吉利的东南方向,三级台阶。阶上有一对素面抱鼓石。双扇木门,门簪上墨书“迪吉”,门上有楹联:“云山半壁,天地一庐”。
电脑上扫描,微信中长按二维码,添加地藏菩萨平台公众号
五明学习: 工巧明: 地理 | 雕塑 | 绘画 | 建筑 | 历史传记 | 农工商业 | 书法 | 天文 | 舞剧 | 哲学 | 其它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佛言佛语:学佛第一要紧的事情,就是要把心量拓开,要能够容忍,要能够包容。要知道,我们的本心,我们的真心,经上讲得很好,“心包太虚,量周沙界”,你看原来的心量多大! (摘录自佛言网,由佛前明灯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