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哲学产生的影响
2014/9/8   热度:228
佛教哲学产生的影响 佛教自印度传入后,通过由汉代到唐代六百余年的消化,中国人创造了自己的中国化了的佛教哲学。中国佛学渗透了中国哲人的智慧,特别是道家、儒家和魏晋玄学的哲理。中国化的佛教宗派,主要有天台宗、华严宗、法相宗和禅宗,其中禅宗是中国佛教中流传最长、影响最大、最中国化、最世俗化的宗派。 禅宗一扫天台宗、华严宗、唯识宗等佛教流派的繁琐,摆脱了繁琐的修炼过程和经纶词句的解释,由思辨推理转入神秘直觉,用“顿悟成佛”的天国廉价门票,来增强佛教法力,吸引广大群众;禅宗把中国传统哲学中诸如孟子和庄子等人的思想融入佛教,把宗教进一步精炼化、哲学化、世俗化。这些特点可以从禅宗以下的观点中看出: 禅宗认为,现实世界的一切,都依存于心,法和佛也就在“心”中,禅宗的代表人物惠能提出“万法尽在自心,何不从心中顿见真如。”,“汝今当信佛知见者,只汝自心,更无别佛”(《坛经》),就是强调向内心追求成佛的道路。他所谓的“自性迷,佛即众生;自性悟,众生即佛”(《坛经》)就是他的“见性成佛”理论的简明概括。这种理论强调现实生活中人能否成佛完全在于自我的心性认识,只要能认识自我的本性,就可以成佛,这在客观上设定了人人皆可成佛的现实的可能性。与此同时,禅宗还提出了“凡夫即佛”的命题,“凡夫即佛,烦恼即菩提。前念迷,即凡夫;后念悟,即佛。”(《坛经》),凡夫与佛的区别只在一念之差,只要能自我超脱,现实的苦难人间即是彼岸的安乐世界,这样以来,禅宗把佛性由遥远的彼岸移到现实的、此岸的“凡夫”心中。与佛教其他流派不同,禅宗强调顿悟与直觉,主张“顿悟成佛”,“一闻言下便悟,顿见真如本性”(《坛经》),这种顿悟的修行的方法,不需要进行累世的苦修苦练,也不需要布施财物,只要靠自己的灵知,一刹那间有所领悟,便可达到成佛的境地,这实在是一种简便快捷、经济实惠的“成佛”方法。从认识论的角度看,顿悟成佛方法,是一种神秘的直觉认识方法。 从人生哲学的角度看,中国佛教的人生哲学模式渗透了儒家乐天知命、安贫乐道、顺应时势以及道家无为不争、安时处顺的人生理想,只是这种人生哲学更加消极。佛教理想的人格是超尘脱俗,泯灭七情六欲的“超人”。这种人对尘世的一切荣辱沉浮、喜怒哀乐,都可以无动于衷,可谓“心如古井”、“形如枯木”;这种人不关心现实的命运,更无从向未来进取,只能是随缘而安;这种人认为,世界上的一切都是命定的,一切要顺其自然,与世无争,任何计较都是违背佛性的。 佛教的这种人生哲学模式给后世的中国社会心理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特别是对中国广大的知识分子更是产生了极其消极的影响。
电脑上扫描,微信中长按二维码,添加明华居士学佛网公众号
五明学习: 工巧明: 地理 | 雕塑 | 绘画 | 建筑 | 历史传记 | 农工商业 | 书法 | 天文 | 舞剧 | 哲学 | 其它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佛言佛语:真正修行从哪里修起?从消除对立修起,从这里下手功夫真正会得力。我们从内心深处把跟人对立的念头化解,本来没有对立,哪有什么对立!因为你有执着才有对立,你有分别才对立,你没有分别执着哪来的对立!所以我们要知道,阿罗汉没对立。所以我们,于一切事没有对立,于一切物没对立,于一切人没有对立。 (摘录自佛言网,由明华居士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