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金光禅寺


2014/9/8    热度:243   

  游金光禅寺

  永平县城西南50公里处的宝台山,林木高茂,古树参天,野生动植物繁多,是云南省级自然保护区、国家级森林公园。在那碧波万顷的绿海里,金碧辉煌的金光寺与山中的奇花异草古木苍松交相辉映,更显雄伟壮丽。

  史载,金光寺始建于明崇祯戊辰年(1628年)。明末清初,金光寺发展到有僧房36间,并以它为中心向周围地区辐射,鼎盛时有9庵18寺,僧众千余人,钟磬之声广布十里,香火鼎盛,蔚为壮观,被誉为滇西地区的“大清莲花古弥勒道场”,曾与佛教圣地鸡足山齐名。可惜,由于岁月的剥蚀和人为的破坏,如今只有为数不多的几所寺院得以在历史的苍茫尘嚣中幸存下来。

  据《立禅和尚语录》记载,金光寺的第一代住持梵山和尚,在云游至湖广的路途中,遇到了宝台山一僧人向他描述了宝台山一年四季的旖旎风光:“台山宝物,非俗子轻易识之。百鸟读经,青猿念佛,春暖树吐莲花,夏薰竹交玉笋;秋冬二季,桂梅斑竹芳菲,野樱山茶馥郁。遗失衣物,路旁土人见之亦不拾取。幽深静邃……午夜常闻钟鼓声声,丑寅醮听鸡鸣,犬吠日绿,西云结彩风清,绿萝洗翠山间。出座市上,罕稀古人,因此唤作清静宝台。”梵山和尚听后,对宝台山心往神向,便四处化募,并在宝台山上建盖了庙宇。因“竖放之日,九放金光,频川山川,尽皆金色”,故名金光禅寺。

  金光寺规模宏大,曾收藏有完整的藏经全套,解放后尚存三千六百一十六部,八千六百四十一卷。现仅存四十二部,五百二十卷。相传寺内旧时有一口大铜锅,上下都要搭梯子,如果把它用来烧水,从上往下看,可以看到灶内的火,但是水漏不下去,名为“漏沙不漏水”。把它用来煮饭烧水,不管香客多少,总有吃不完的饭,用不完的水。现寺内仍完整保存有明代转轴浮雕通花殿门40余扇,每扇门高丈余,厚6寸,全部选用优质木材3层镂空雕花。上雕各种珍禽异兽,奇花异卉以及许多众口相传的佛经故事。其雕工精细,刀法圆熟,构思奇巧,栩栩传神。定睛细看,但见上面有花儿开放,鸟儿鸣叫,彩蝶翻飞,鱼儿游动,还有庄稼和蔬菜鲜活地生长。这些存世的经典,是极为难得的艺术珍品,价值不菲,仅是工价,当时就有“一两刨花一两银”之说。

  寺院的拱顶和墙壁之上,至今仍保留着许多明清以来的各种字画,虽说不上是什么惊世之作,却也拙朴可爱,妙趣横生。进入大雄宝殿,佛光普照,紫气氤氲,一尊尊佛像形态各异,栩栩如生,呼之欲出,让人敬畏顿生。

  明末清初著名的书画家、诗人担当游历金光寺时曾题楹联一对:“此山在猛虎穴中谁人敢加斧凿;老僧是神龙嫡嗣领众呼遣人天。”现此联悬于开山老祖墓地“金屏室”内。1943年2月,曾任云贵监察使的李根源先生到金光寺时,写下“金光寺”和“滇西名胜”匾额各一块,与“百仗冷门庭横于天下;一条穷性命东掷西抛”的对联一起历尽世间风雨,至今高悬于寺门之上。

  近现代文人墨客游历金光寺,有感而发,也留下不少墨宝。如丁卯仲夏吴振华书:“青黄白紫之间此地忽然金色;东南西北之上古刹独占中峰。”杨世功撰,林晞书:“往事千年贤者胸怀似天空;明月一亭醉翁之意在木莲。”一扇方形古窗上还有这样的诗句:“明月催诗,花木四时春;香风酗酒,文章千古事。”此外,杨升庵、李元阳等历代名人高僧,都曾多次登临宝台山,并留下了他们珍贵的墨宝,由此可见金光寺当时的名声之盛。

  初到金光寺那天,同行的人很多,可他们像赶集那样涌进大门,一番走马观花之后,便匆匆走了,偌大的禅院重又恢复了宁静。站在一株花事正闹、冰清玉洁的绒叶含笑旁,我忽然听到有熟悉的鸟声从寺外的林中传来,恰如“洗洗手烧香,洗洗手烧香”的梵音。原来,此山也有我心仪的灵鸟。

  独自在禅院里东张西望、流连忘返、礼佛烧香,饿了啃两口刚在院门口向农妇购买的香甜可口的核桃糖,渴了喝后山流进来的山泉水。不知不觉间,青灯点亮朦胧乾坤,一枚皓月跃上梢头,小师傅已忙着四下里关门。我只好悄然退出,去俗尘中找那些同行的人。

 

电脑上扫描,微信中长按二维码,添加无量光素食、护生、传统文化公众号

五明学习 工巧明 地理雕塑绘画建筑历史传记农工商业书法天文舞剧哲学其它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佛言佛语诸佛菩萨大慈大悲,教化众生是三根普被、利钝全收。佛菩萨虽然天天教化众生,跟大众相处在一起,但是他不着相、不动心,时时刻刻都在定中,这是我们应当要学的。凡夫六根接触六尘境界起心动念,着相,贪着色相,起贪嗔痴慢这些念头;菩萨不起心不动念,不一样地方就在此地,我们要想超凡入圣,要在这里学。菩萨为什么要教化众生?不教化众生,智慧不能圆满。必须在教化众生里面教学相长,智慧才能圆满。你接触众生,你才知道众生无量无边的烦恼习气;你知道,你就有智慧来对治他、来教导他,所以菩萨发愿普度一切众生,对别人有利益,对自己也有利益。 摘录自佛言网由明华居士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