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烟袅袅青云寺
2014/9/8   热度:387
香烟袅袅青云寺 青云寺,位于灵山县武利镇青云路老街的一座小山顶上,该寺建于清朝道光十三年(公元1833年),由广东省鼎湖山庆元寺赵普慧法师化缘所建,至今已有275年的历史。 踏着青云寺古老的石级信步而上,一棵迎面的古樟树参天而立,绿荫华盖。这棵巨大而古老的樟树可以说是青云寺历史发展的“见证人”。从它那斑驳的树皮和坚实的树干,仿佛向人们诉说着青云寺的变迁—— 公元1831年,广东省鼎湖山庆元寺一位名叫“三圣公”的和尚(名赵普慧)云游到武利镇,在留宿的当晚碰巧下起了暴雨,连续下了三天三夜,武利江河水暴涨。赵法师登上山顶观看洪水的奇景时,发现被洪水包围的武利镇城俨然大海中的一艘航船(武利镇因此有“船形宝地”之说),就突发奇想在这里建一座寺庙。于是,他一边就地化缘筹建寺庙,一边收教弟子传授佛经。经过一年多的艰辛,终于建成了青云寺。 刚建好的青云寺,有头座、二座。头座是“观音殿”,是和尚诵经和善信参拜的地方;二座为廊屋,是信徒歇息的场所。青云寺开基之初,鼎湖山庆元寺的法师们和赵普慧法师的师兄弟专程从桂平西山赶来主持盛大的佛事。此后,鼎湖山庆元寺的大师们常来青云寺指导佛事,善男信女,僧侣游客,络绎不绝,青云寺香火不断。 在兵荒马乱的年代,广东、福建、北海等地的移民大都迁到武利镇定居避难。住在他乡即故乡吧,为求得一方的安宁,善男信女到寺里求神拜佛,以求神明的庇佑,青云寺成为人们祈求平安的圣地。文革期间,佛教发展一度受阻,武利小学(武利镇中心小校的前身)曾搬到青云寺开班上课,后小学撤走,随之也拆除了二座。现存的是青云寺的头座,叫“观音殿”。 改革开放后,青云寺的修复工作得到上级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1997年至1998年,经过多方的努力,新修建了观世音菩萨、文殊师菩萨、普贤菩萨和护法韦陀等佛像,大雄宝殿也修缮一新,历经沧桑的青云寺恢复了她应有的面目。 青云寺依山傍水,绿林翠竹,古树参天,风景幽雅,令人心旷神怡。站在佛寺的山顶向南远眺,可以看到武利江水绵延而去。当年由于交通落后,唯有武利江能够直航北海,远达南洋,商人利用这条江河进行水运经商,武利江畔成为商船停泊的码头。客商云集于此,热闹非凡,商贸名镇由此得名。 如今,走在青云路这条老街上,可以看到这里的商铺大部分仍然保留着当年的老样子,拾级而上的码头、面江而居的古楼、井然有序的老街,青砖铺设的街道、碧瓦盖顶的老式房铺、雕工精致的石条、甘甜清冽的老井……让人仿佛看到当年街道车水马龙的商贸场面。现在,武利街上的一些传统工艺、名家小吃就是从那时流传下来的。 “青云伴日月,古寺树乾坤。”这里不仅记载着佛教发展的烙印,同时,也记载着鲜活的历史和文化。
电脑上扫描,微信中长按二维码,添加地藏菩萨平台公众号
五明学习: 工巧明: 地理 | 雕塑 | 绘画 | 建筑 | 历史传记 | 农工商业 | 书法 | 天文 | 舞剧 | 哲学 | 其它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佛言佛语:修福一定要把握机缘,“人生苦短,生死无常”,今天你有财富,说不定明天就没有了。你要不知道修福,你的福报享尽了,你阿赖耶识里面还有许多不善的业,你死了之后随业流转,你就到三恶道去了。 你不能说你不造业,哪一个人不造业?不说别的,你吃众生肉,你以为是在享福,你不知道厉害,佛在经上告诉我们,“人死为羊,羊死为人”,你吃它半斤,将来要还它八两。“杀人要偿命,欠债要还钱”,冤冤相报,没完没了,你说这个事情麻烦不麻烦? 谚语常讲“好景不常”,无论你有多大的福报,你有多大的财富,你保不住,它会离开你。离开你的时候,苦就现前了,所以一定要觉悟。 (摘录自佛言网,由佛前明灯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