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斯兰教、基督教和佛教的环境观分析


2014/9/8    热度:612   

  伊斯兰教、基督教和佛教的环境观分析

  田瑾

  宗教通过信仰对人们的思想、情感和行为发生影响。宗教教义包含丰富的思想内容,其中也有大量关于生态环境的认识或价值观。伊斯兰教、基督教、佛教作为世界宗教,蕴涵有不尽相同的环境思想。宗教目前仍然是有活力的社会文化形态,在当前人类面临严重生态危机的语境之下,研究世界上为数众多的人们信仰的宗教中所蕴涵的环境观念,对于促进生态环境保护,进而建成人与自然相和谐的社会有着一定的意义。

  一、伊斯兰教的环境观

  《古兰经》里蕴涵有自己的生态世界图式和为真主管理环境的伦理原则。伊斯兰教的教义认为一切环境存在由真主创造,真主主宰一切。“真主对于万事确是全能的。”“他对于万物是全知的。”它同时主张万物并非仅仅是因为对人有用才被创造出来。对于自然生态环境,《古兰经》的教义认为应该以较为合理的方式和态度来处理。

  首先,它将人与自然生态环境的关系置于一种理想状态之下,即自然环境本身具有丰富的可以利用的资源,而人类会根据自身的需要做有限的使用。《古兰经》含有维护宇宙平衡、人与自然公平联系的思想。它提到如果人类对于自然环境做出不理智的行为,自然环境就会反过来对人类进行惩罚。《古兰经》中虽没有针对生态环境的专门章节,但关于这方面的训示却贯穿了全书。

  其次,伊斯兰教强调人类应该有节制地利用自然,而不能肆意掠夺,人类应该在一定程度上尊重自然,爱护自然。一方面,自然生态环境及其地位、价值与功能都是真主赋予的;另一方面,真主总是对自然生态环境做善意的驱使和利用,自然生态环境会对行善事者做好报,行恶事者做恶报。例如《古兰经》第十六章写到:“他从云中降下雨水,你们可以用做饮料,你们赖以放牧的树木因之而生长。他为你们而生产庄稼、油橄榄、椰枣、葡萄和各种果实。他为你们制服了昼夜和日月,群星都是因他的意旨而被制服的……他制服海洋,以便你们渔取其中的鲜肉,做你们的食品;或采取其中的珠宝,做你们的装饰。你看船只在其中破浪而行,以便你们寻求他的恩惠,以便你们感谢。他在大地上安置许多山岳,以免大地动荡,而你们不得安居。他开辟许多河流和道路,以便你们遵循正路。”这段训示集中反映了伊斯兰教关于真主创造万物、万物皆归真主的观念和真主授意万物的观念。

  再次,伊斯兰教教义中蕴含着对理想自然环境的追求。《古兰经》第四十七章写到:“敬畏的人们所蒙应许的乐园,其情状是这样的:其中有水河,水质不腐;有乳河,乳味不变;有酒河,饮者称快;有蜜河,蜜质纯洁;他们在乐园中,有各种水果,可以享受;还有从他们的主发出的赦宥。永居乐园者,难道与那永久居火狱,常饮沸水,肠寸寸断的人是一样的吗?”这段训示反映了敬畏真主者可以永享乐园中无比美好的生态环境,而对于不信道者,真主会让他们受到永居火狱的惩罚。

  最后,伊斯兰教义中也含有自然万物皆归真主支配的生态观念。事实上,《古兰经》中关于生态环境的描写充满了全书。随意翻开一章,都会有相关训示。这些训示一方面反映出自然生态环境包括山川、河流、动物、植物等等都是真主所创造的,它们受真主的支配而服务于人类这一思想;另一方面,它们也传递了这一种信息,即作为信众的人类不经真主的允许,就不能随意利用自然生态环境,人类只能遵循真主的善意利用自然。而全能的真主是集万般美德于一身的,他不允许对自然作肆意的破坏。综上所述,伊斯兰教虽然认为真主创造万物,但却要求人类顺应自然,若此,则受自然的恩惠和善报,不然,则会受到自然的惩罚。有学者把这种环境伦理教义视为乘务员伦理的一种形态,应当说是比较恰当的。

  二、基督教的环境观

  西方人的思想观念往往受基督教的影响。作为基督教经典的《圣经》是基督教环境思想的最高依据,我认为有三点是重要的。

  首先,自然万物都是按照上帝的旨意被创造出来的。《圣经》的开篇——《圣经?创世记》讲述了世界万物的由来,即上帝创造了宇宙、大气、山川、河流、动物、植物、人类以及四季循环和昼夜更替等。《圣经?创世记》里关于神造物的记述明显地传递了这一思想。因为在创世造物的六天里,每天所造之物都是以“神说”的方式产生的。如在第一天,“神说:‘要有光,就有了光。’”第二天,“神说:‘诸水之间要有空气,将水分为上下’。神就造出空气,将空气以下的水、空气以上的水分开了。事就这样成了。”随后的四天里,也都是“神说”要造什么就造出了什么。天地万物就这样被神造了出来。

  其次,所有的被造物都是上帝创造来而为人类服务的,非人类的自然万物是为人类的利益而存在的。在所有被造物中,上帝唯独钟情于人类,人类在造物链条中的地位仅次于上帝自身而高于其它万物。《圣经?创世记》中记载到,在上帝所创造的所有存在物中,上帝最喜欢人类。他希望人类繁荣昌盛,充满地球并征服地球。上帝在用洪水毁灭地球前曾对诺亚家族许诺:地球上的所有动物都是用来供你驱使为你服务的,我已把他们赐予你。根据这种观点,人类是自然的主人,因此,人对大自然的统治是绝对的、无条件的。

  最后,人类和自然都是完全遵从于上帝的。如果人类违背了上帝的旨意,他就会用严厉的措施进行惩罚,会让自然生态环境变得使人类无法生存。例如《圣经?利未记》中关于违反诫命者的刑罚中这样写到:“你们若不听从我,不遵行我的诫命,厌弃我的律例,厌恶我的典章,不遵行我一切的诫命,背弃我的约,我待你们就要这样:我必命定惊惶,叫眼目干瘪、精神消耗的痨病、热病辖制你们。你们也要白白地撒种,因为仇敌要吃你们所种的。我要向你们变脸,你们就要败在仇敌面前。恨恶你们的,必辖制你们。无人追赶,你们却要逃跑。你们因这些事若还不听从我,我就要为你们的罪加七倍惩罚你们。我必断绝你们因势力而有的骄傲,又要使覆你们的天如铁,载你们的地如铜。你们要白白地劳累,因为你们的地不出土产,其上的树也不结果子......你们行事若与我反对,不肯听从我,我就要按你们的罪加七倍降灾与你们。我也要打发野地的走兽到你们中间,抢吃你们的儿女,吞灭你们的牲畜,使你们的人数减少,道路荒凉。”这段经文明白无误地反映了一个思想,那就是凡违反上帝旨意的人都将受到最严厉的惩罚,其中包括来自自然生态环境方面的惩罚,例如身体受疾病的折磨、播种而不能收获、生活在铁天铜地当中、大地不供生长,等等,这种来自自然生态环境的惩罚是企图违反上帝旨意的人类所最不能忍受的。

  当然,从理论上看,基督教教义中的环境思想较为复杂,其中包括若干友善环境、珍惜资源的环境义务观,不过从历史影响的层面看,基督教教义中征服自然的观念抑制了友善和珍惜自然的教义。

  三、原始佛教的环境观

  虽然印度和中国佛教的自然环境观有别于基督教和伊斯兰教,但“基本上,与西方亚伯拉罕传统的犹太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相关的世界观创造了一种以人为中心的伦理学。因为这些世界观在很大程度上是人类中心主义的,自然被认为是次要存在。上帝君临于自然之上又强化了这一意识。”佛教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论述从本质上与前两种宗教不同。佛教环境思想十分丰富,这里仅谈谈佛教生物平等和对生命仁慈的思想。

  佛教认为人融于自然之中,是自然的一部分,和其它生物地位相当,其它生命形式和人一样应受到充分的尊重与爱护。因为佛教认为,佛是善行和美德的化身,他始终以慈悲为怀,而他的大慈大悲首先是以肯定生命的价值为特征的。“佛教的慈悲从一切生命体到森林植物,再到一切山山水水、一石一木,包括那些无生命的自然界,都在保护之列。”世上的芸芸众生都是互为联系的,万事万物之间都有着各种各样的关系,爱护它物、他人就是爱护自己。“佛教并不承认人是大地的征服者,也不是超自然的高级生灵,而是与万物同一的生物体。它追求的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即我与万物同义,我与万物同在,我与万物同体。万物即我,我即万物,万物都是与我平等的有佛性的生灵之物,都享有与人平等的权利。”

  关于动物的故事在各种佛教经典文本中都可以找到,大概是因为动物更容易被赋予一些与人类相比拟的特性。例如《杂宝藏经?祀树神缘》讲的就是这样一则故事:“过去有位老者,家里很富有,他想吃肉,就想了一个办法,指着田头的大树对儿子们说:‘我的家业,如此富足,都是这位树神赐福的缘故。现在你们可到羊群中捉一只羊来祭树,并且建立了祭天的房舍。’后来这位老者死了,因为前边的业缘,转生到自己家里的羊群之中。当时各位儿子还要祭树神,就牵了一头羊出来,正是老者转生的那头。要杀的时候,羊叫着说:‘这树哪有神灵?过去我只是想吃肉所以叫你们杀它,好和你们一起吃羊肉。现在偿还罪过,自作自受了。’那时正有一位罗汉乞讨经过,看出是儿子们的父亲转身为羊,就把他的法眼借给儿子们,让他们自己看,才知是自己的父亲。他们心里懊恼,就破坏树神的祭坛,忏悔罪过,决意修福,不再杀生了。”这是一则典型的教诲人们爱护生灵,反对杀生的训诫。人不能因为自己的欲望而以牺牲其它生命为代价。佛教经典中还有很多关于爱护生命和不许杀生的类似故事,其中包括著名的尸毗王以身代鸽的故事和九色鹿等故事。关于这方面有如下数据为证:“出于研究早期佛教对动物看法之目的,我将集中研究基于小乘佛教传统的550则故事。这550则故事中,整整一半(即225则)提及动物,而且通常作为故事的主角。在这225则故事中共提及70种不同的动物,有319只(群)动物出现。”而这些故事大多是关于劝诫人们放弃杀生的故事或蕴涵丰富生态寓意的传说等等。

  除了大量关于动物的故事之外,佛教经典中还有很多故事是以动物以外的其它生命为主角的,而且也蕴涵了佛教生态观念。有一则佛本生故事如下:为来的佛作为一丛印度画眉草与一棵美丽且枝叶繁茂的如愿树相毗邻。如愿树是势力强大的森林女王,画眉草是高贵的如愿树的密友。国王布雷玛达在巴那拉斯的宫殿就座落在附近,宫殿惟一的一根柱子开始松动了。国王就派木匠去寻找合适的木材来替换这根柱子。木匠找到了如愿树,他们不愿意砍伐她,可是无奈找不到其它可以替代的木料。于是,他们就报告了国王。国王只关心他的宫殿屋顶的安全,命令木匠砍下如愿树。木匠就到如愿树前祭祀,请求树的原谅,并称次日将来执行这不容变更的任务。如愿树哭成泪人,森林里的各路精灵纷至沓来,安慰如愿树,但没有办法阻止木匠的行动。最后,时为画眉草的佛陀叫过如愿树,向他保证有个妙计能帮助她脱险。第二天,画眉草就变成变色龙的样子,从树根摆弄到树枝,使如愿树看上去遍布窟窿。当木匠们到达后,领头的木匠惊叹怎么前一天没有查看仔细——这棵树已经朽了。如愿树就此得救,高贵的她重绽笑颜,极尽赞美身份低微的画眉草的救命之恩。她把所有的树神召集过来,宣布他们“必须交智慧之友,无论身份高低。”说完这个故事,佛陀解释说,他忠实的追随者——阿难就是那时的如愿树,而他,即佛陀的前世就是画眉草精。虽然这是则启迪道德的传说,鼓励人们无论社会地位的高低,要互相帮助、互相接纳,但同时也可以将其看作是环境寓言,其中,对如愿树的拯救,象征着对多年生树木及其所生存的更为广大的生态系统的拯救。

  由于佛教是主张轮回转世说的。因此,佛教认为人与其它生命平等地生活在宇宙之内,各种生命之间都会有种种或多或少的联系,人应该尊重和爱护其它生命。这从根本上肯定了各种生命的价值并且使人们在实际生活中身体力行地去保护自然生态环境。

  四、结语

  进入20世纪末以来,环境保护运动开始出现宗教化特点,人们试图挖掘各大宗教中的生态环境观念。从本文的分析来看,伊斯兰教和基督教都有对于生态环境理想状态的向往,如伊斯兰教关于乐园的描述和基督教关于未有人的原罪之前的伊甸园的描述。另外,伊斯兰教和基督教都强调行善事者得自然的善报,做恶事者受自然的惩罚。虽然传统的伊斯兰教和基督教宣扬真主或上帝主宰世间万物,但由于近年来环境保护主义的兴起,各宗教也都开始有了宗教绿色化倾向,这是积极的现象。(信息来源:《西安交通大学学报》)

 

电脑上扫描,微信中长按二维码,添加阿弥陀佛平台公众号

五明学习 工巧明 地理雕塑绘画建筑历史传记农工商业书法天文舞剧哲学其它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佛言佛语读过《了凡四训》的人就会知道每一个人一生“一饮一啄,莫非前定”,你用不正当手段夺得来的,依旧是你命中所有的。你命中没有,你试试看,你去抢,你看看你能不能抢得到?你命里头没有,你还没有动手,已经被警察抓去了。换句话说,你能够偷得到、你能够抢得到、你能够霸占得到,甚至能够通过受贿到的,全部都是命中所有,然后你不用这些手段你也能得到,那你何苦去偷去抢去霸占去受贿呢? 摘录自佛言网由佛前明灯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