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路弘法的祖庭——互助土族自治县白马寺
2014/9/8   热度:263
从西宁沿西平高速公路东行25公里,举目望去,在互助土族自治县红崖子沟东侧的半山崖上:曲经通幽,僧舍俨然,经堂、岩窟隐约其间,宛如世外桃园,这里便是藏传佛教后弘期下路弘法的祖庭——白马寺。 白马寺,亦称金刚崖寺,藏语称为玛藏观。居考证该寺始建于属藏传佛教后弘期的公元十一世纪,距今有九百多年的历史。 历史沿革 公元841年,吐蕃攒普达麼(朗达玛)当时灭佛,寺院被关,佛经被焚,佛像被毁,僧人或被逼还俗,或弃佛归本,或迫其打猎,这种从根基上催毁佛教的灭绝行为,对传播不久、根基不深的西藏佛法而言,无疑是毁灭性的打击。达摩也译作达玛,因为他灭佛,佛教徒认为他是牛魔王下界,因此在他的名字前加了一个牛字,就变成了朗达玛。公元842年,朗达玛被一名叫贝吉多吉的僧人杀死。 朗达玛灭佛之时,僧人玛尔释迦牟尼、藏饶赛等三人在拉萨西南巴丘帕里的山间修行,一日忽见有个身着袈裟的僧人行猎,寻问之下,方知灭佛事件。于是三人带着佛经取道新疆,辗转逃到青海尖扎、化隆一带,潜心向佛,晚年收穆斯萨巴为徒,并以三僧之名为徒命名,称作“释迦格哇饶赛”。 释迦格哇饶赛继承三位先师的遗志,潜心研习教理,大力弘扬佛法,跟随其出家者日渐增多。公元978年,桑耶寺主持希坚赞出资送鲁梅楚臣喜饶、洛敦多吉旺共十人到青海西宁一带学法取经。鲁梅等人到青海后师从释迦格哇饶赛学习佛教经典,并受比丘戒。这些人学成返藏后,大规模建寺、渡僧、传教。这一时期出家为僧者人数日增。到公元十世纪末,佛教得以在西藏全面恢复,对此史称“下路弘法”。并将他们的师长释迦格哇饶赛尊称为“喇勒·贡巴饶赛”。 喇勒·贡巴饶赛晚年到达白马寺,现址金刚崖禅修。直至圆寂。后人就在金刚崖建寺,供奉喇勒·贡巴饶赛及他的三位师长和参加他的比丘戒仪式的另外两位汉族和尚的朔像,但这些均历尽兵毁,荡然无存。 如果,从藏语称该寺为“玛藏观”是因为玛尔释迦牟尼、藏饶赛等修行时曾居此地,后逐渐成为寺院,人们便取其名中一字命之的说法属实的话,该寺的形成年代或许会更早一些。 明万历十二年(1584年),第三世达赖喇嘛途经此地时,坐骑的白马死去,遂在寺窟塑白马做为纪念,该寺也易名为“白马寺”。 清同治年间,该寺毁于兵乱,后又修复。1980年十世班禅额尔德尼大师视查青海时曾亲临该寺举行宗教仪式。 摩崖石雕佛像的名称及相关问题 白马寺亦称“金刚崖寺”,许多人认为此系古称,笔者以为不妥。金刚崖寺之名,是后人以为白马寺的磨崖石刻造像为金刚佛雕像而得名的。殊不知,此雕像非金刚佛,而系弥勒佛。该佛像颈部以上后世改动较大,而腿部以下均风化残损,手中所持法器也已改动。弥勒佛的许多显著特征均已荡然无存,若不仔细探寻、考究,使人极易产生歧见。 该佛像雕于事先凿好的方形石龛中,整体形象浑圆丰满。头部经后期灰泥修饰,原来的鬓发形状不明,现为螺鬓,颈形方圆,隆鼻、大眼、宽长耳、耳垂至肩,颈部较短,两肩平齐挺拔,颈部以下保持了原有的风貌。右肩披有袈裟,上有四道衣折,手臂较为巨大,右手置于胸前施无畏印,左手置于腰际。从手形看,原手中应有一宝珠,现内置一小钵。 白马寺现有佛堂、僧舍23间,寺前平地的大佛塔和摩崖弥勒石造像为其精华。□(作者:韩英)
电脑上扫描,微信中长按二维码,添加地藏菩萨平台公众号
五明学习: 工巧明: 地理 | 雕塑 | 绘画 | 建筑 | 历史传记 | 农工商业 | 书法 | 天文 | 舞剧 | 哲学 | 其它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佛言佛语:佛所说的八万四千法门,都是治我们众生的病的。就象药房里的药,你有什么病,他就下什么药。你觉得哪一个法门好、能治自己的习气毛病,能与自己相应,就选哪一个法门好了。 (摘录自佛言网,由佛前明灯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