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刹新貌海会寺
2014/9/8   热度:711
古刹新貌海会寺 周会明 海会寺位于太湖县城东15公里,小池镇海会村境内。寺背倚清秀的白云山,史称白云山海会寺。是我国一座极具影响的唐代古刹,是安徽省首批重点开放寺庙。 海会寺景色秀美,风光无限。寺右侧有一飞瀑自百米云崖倾泻而下,响彻云霄,人们称为响水崖;寺内有一株千年罗汉松,树龄约1500余年,树高近10米,树围近9米,苍劲古朴,在佛教界,与九华山的凤凰松一起享誉海内外。寺前两山对立,似狮象把关,日夜呵护着海会寺,人们称之为狮象把口。寺右侧有一条小河缠绕而过,九曲十八弯,似仙女从天空中撒下一条彩带,人们称之为玉带河。玉带河上,有一座建于清光绪年间的单孔石桥,桥似琵琶,人们称之为琵琶桥。沿河而上,有仙人打座、西日晚霞、东山古镜、仙人醉酒、千年石洞、聪明泉等胜景。此地峰回径曲,云绕溪环,灵秀天成、群山环抱,清净幽雅,堪称佛家圣地。 “海会者,乃以深广故意”( 《华严经》)。意思是许多高僧会聚在一起称“海会”。国内有多座用“海会”命名的寺院,如建于清初的山东阳谷县海会寺、建于宋代的山西阳城海会寺、建于明初的江西庐山海会寺、建于元代的湖南湘潭海会寺、建于明初的广东鹤山海会寺、建于元代的浙江舟山海会寺等等。唯独太湖县白云山海会寺创建最早,影响最大。 在响水崖顶,有“天佑二年三月,太原举人王举元按部到寺观龙潭瀑水”石刻,至今仍清晰可辨。公元905年3月,时任朝廷命官,太原举人王举元到海会寺巡游,可见海会寺在唐代就具有一定的规模和影响。 宋朝著名地理学家王象之的《舆地纪胜》卷46载,“白云山在太湖东三十里,有海会寺,其寺至今存焉。”宋代诗人王云道(宋徽宗宣和六年进士)在他的《相山集》中有《游白云山海会寺》长篇记事诗。 龙舒富山水,白云又其角。七峰互回环,仰见天一握。 古木森迷幢,苍藤大张幄。初疑翠黛扫,颇类清玉琢。 飞泉何处来?其势自天落,舂撞吼雷霆,激射纷雪雹。 田家承下流,伐石竟耕凿,摇风麦初齐,泛水秋尚弱。 恍若桃花源,误入不容却。况有古道场,碧瓦红丹护。 楼台锁烟霞,松杉聚猿鹤,我来孟夏初,征衫汗如濯。 行行不知劳,梯云上青廓,入门寂无人,幽鸟自相乐。 登堂赵州出,此意亦不恶。徐徐叩其端,善巧万金药。 消除爱欲恼,澡洗尘土浊,山神似相留,入夜雨还作。 明朝出山去,欲去更盘薄,何当赋归来,寄傲酬素约。 诗中描述了宋代海会寺是古树苍藤、飞泉瀑布,诗人恍如置身于佛国桃园,也说明了海会寺自唐朝以来,经过五代十国,已是相当大规模的古道场。 宋仁圣天圣十年(1032),太湖知县李淳曾撰写《太湖县白云山海会寺建纪藏记》,(见《四库全书》宋张昊《云谷杂记》)经藏,表明了北宋时期,海会寺已成为江淮地区重要的佛经研究及收藏中心。 从唐代一路走来,白云山海会寺高僧云集,声名远播。据《传灯录》、《续传灯录》及《历代佛祖通载》记载,唐宋时期先后有舒州白水山和尚、舒州白水如新和尚、舒州海会通禅师、舒州海会显同禅师、白云守端禅师、义青投子禅师、五祖法演禅师,海会守纵禅师,海会宗和尚等11位祖师在海会寺开设道场,接引学人。《大藏经》还分别收录了白云守端、五祖法演和义青投子等三位祖师的语录。 海会寺是一个禅宗丛林。从唐到宋,禅宗“五宗七派”中,除沩仰宗外,其它各宗各派都在海会寺留下了发展的轨迹。特别是进入北宋后期,白云守端、义青投子、五祖法演等三位祖师相继驻锡海会寺期间,吸收中华儒、道文化和太湖地方优秀文化的精华,不断丰富临济宗杨岐派和曹洞宗的宗旨,使这两个宗真正成为中华特色的禅宗文化,同时培养了一批优秀的传灯人才。据《续传灯录》记载,白云守端门下法翮有五祖法演、宋代著名诗人郭祥正等12人,义青投子门下有法翮6人,其中以芙蓉道楷最为杰出,五祖法演门下龙象辈出,其中以克勤、慧勤和清远等“佛门三杰”最为杰出。芙蓉道楷和“佛门三杰”学成离开海会寺后到全国各地开设道场,分别弘扬曹洞宗和临济宗杨岐派宗旨,使这两个宗派走出了海会寺,走向了全国,并且走向世界。《业林盛事》载“黄龙、杨岐二宗,皆出于石霜兹明,初,黄龙之道不振,子孙世之,皆般般不减大师之数,自直净四传而至涂毒。杨岐再世而得老演,演居海会,乃得南堂三佛以大其门户,故今天下多杨岐之派。”《佛教宗派源流》记载:“曹洞宗历代传人中,超出江西、湖南、安徽,长期住持帝京者,道楷为第一人。”这本身就说明曹洞宗较之以往,活动范围大增,令曹洞宗增色。随着历史传承,我国禅宗发展态势是“临天下、曹半边”趋势,其它三个宗派已相继灭绝。日本、韩国临济宗杨岐派和曹洞宗是主要派系。 耐人寻味的是,为避北周武帝灭佛,保定元年(561年)禅宗二祖慧可辗转南移,曾从中原来到太湖县狮子山及今岳西司空山一带,标志着禅宗直始走进了山林,并且开始了禅宗“中国化”进程,后四百多年的历史中,历代祖师牢记慧可大师“宜居深山”的教诲,以山林为依托,农禅一体,不断丰富禅宗的思想内涵。在社会动荡的年代,有力地避开了社会纷争对禅宗发展的影响。白云守端、义青投子、五祖法演相继驻锡海会寺,以及“佛门三杰”、芙蓉道楷走出海会寺,不但标志着海会寺是禅宗文化完成本土化之地,也是禅宗走出山林的起点站。因此,太湖县以及太湖县白云山海会寺为我国乃至世界禅宗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天下禅宗寺院,多为白云山的海会寺子孙。 白云守端、义青投子、五祖法演在海会寺期间,为海会寺迎来了辉煌,据传,当时,海会寺僧众达3000余人,有水田耕地千余亩,农禅一体,禅风浓厚。至今,民间仍流传着“进门三更衣,骑马关山门”的故事 宋准西佥宪干王伦题“准西第三古刹”,清光绪时,著名的书法家,督河使长白麟于道光乙未秋八月为海会寺题写的“正法眼藏”匾额,现在仍挂在寺内,寺内还有清慈禧太后赐匾“真如自在”。宋进士郭祥正,明哲学家、太湖知县罗汝芳,明嘉靖年间拔贡、邑人吕元,清康熙年间邑人毕琪光等著名诗人以及白云守端、五祖法演、义青投子等高僧大德在海会寺留下美丽的诗篇。 民国十年《太湖县志》记载,清康熙42年,雍正十三年、乾隆24年,该寺进行了三次重新修理,咸丰九年, 清军与太平军在小池激战,海会寺遭受破坏,仅存前殿;同治4年,当地绅士捐资重修祖师殿;光绪四年,住持僧最安重修殿宇,增设寮房,渐复旧观。 解放初期,由于战火影响和社会动乱,海会寺受到了严重的影响,仅有僧人5人。1962年,全县僧尼百余人集中于海会寺,进行集中教育和劳动,过着自给自足的生活。1966年“文革”,海会寺遭到了彻底性的破坏,中殿被红卫兵折除,佛像全毁,百余名僧人被驱散,庙四周五座古塔被推倒,一部分僧房被当地农民占用。白云祖师灵塔被拆,现仅剩下塔基,上书“白云守端之塔”,为五祖法演所书。寺中仅两名僧人守着已留传千余年的灯火。到1975年,海会寺已是残垣断壁,一片荒凉。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海会寺迎来了历史上最好的发展机遇。1982年,海会寺被省政府定为省级重点开放寺庙。1983年,当地村民归还了被占用的部分房屋。1984年,省政府拔出专款维修了上下佛殿。1990年,当地村民归还了在“文革”期间占用的耕地和山场。1994年,建成大殿和东寮房。1997年,拆除上殿,恢复祖师殿和藏经楼。1999年,新建地藏殿和观音殿。2004年,新建居士楼。2005年,恢复大雄宝殿,并开通“海会寺网站”。2006年,新建佛教文化楼。2007年4月,海会寺在白云山顶,建设祖师塔,塔高12米,以纪念历代高僧为我国禅宗文化做出的贡献。应妙慧法师之约,县政协主席王中华欣然为祖师塔撰铭。铭曰:“千年海会,悠悠白云。淮西古刹,禅宗名庭。守端大兴临济正脉,更有义青曹洞传四海。法演、道楷、慧勤、克勤、清远诸师,天下举禅灯。戊子之春建祖师塔,师尼妙慧发大悲慈心。法轮恒转,续佛慧命。罗汉花开,庄严亦有情。” 通过多年的努力,千年古刹海会寺已超过唐宋时期的规模。一大批海内外高僧和专家特别是日本高僧、佛学专家纷至沓来,到海会寺寻根问祖,参拜祖庭。 海会寺不但成为禅宗的研究中心和重要的佛教活动场所,也已成为花亭湖景区的重要组成部分,每年,都要接待近万名海内外游客和朝圣者。
电脑上扫描,微信中长按二维码,添加地藏菩萨平台公众号
五明学习: 工巧明: 地理 | 雕塑 | 绘画 | 建筑 | 历史传记 | 农工商业 | 书法 | 天文 | 舞剧 | 哲学 | 其它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佛言佛语:资助佛教在网络上传播,这是三种布施同时具足。资助要钱,这是财布施;流通佛法,这是法布施;人家在网上学了之后就破迷开悟,远离一切颠倒恐怖,这是“无畏布施”。修一种布施,就包含三种布施,这叫“圆满的布施功德”。 (摘录自佛言网,由佛前明灯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