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山志》第三章 第二节 碑刻


2014/9/8    热度:970   

  《浮山志》第三章 第二节 碑刻

  浮山历代碑刻甚多,惜散落于村头、圩埂、塘堰之间,有的已不复存在。今将保存完好的碑刻选录若干,以志其胜。

  圣旨

  敕谕浮山安庆府桐城县大华严寺住持及僧众人等:朕发诚心,印造佛《大藏经》

  颁施在京及天下名山寺院供奉,经首护敕已谕其由尔住持及僧众人等:务要虔洁供安,朝夕礼诵,保安眇躬康泰,宫壶肃清。忏已往愆尤,祈无疆寿福,民安国泰,天下太平,俾四海八方同归仁慈善教,朕成恭巳无为之治道焉。今特

  差汉经厂阇黎司设监右少监任大用赍请前去彼处供安,各宜仰体知悉。钦哉!故谕。

  广运

  大明万历贰拾捌 年叁月 贰拾捌日

  之宝

  (注:圣旨碑高2.45米,宽1米;石料为花岗岩。碑顶及碑周刻有龙纹图案,碑文为楷书。现碑藏浮山中学校园内。)

  陈侯生祠碑记

  直隶安庆府桐城县儒学教谕事。举人、晚生吴嘉善撰文

  赐进士出身中宪大夫、贵州按察司副使,奉敕整饬都清兵备,分巡新镇。前户、刑二部郎中、治生戴完篆额。

  赐进士出身、奉政大夫、礼部仪制司员外郎、治生张淳书丹

  县治东有浮山,其山中书舍机朴作人,肇于邑侯陈公也。桐民德于公,即舍后建公生祠。成,施生与其父老张廷中、施丰等环庠门,谓善典文林之后,愿乞一言以记之。善记曰:“孟子曰:‘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以德服人者,中心悦而诚服也’。”苏子瞻亦曰:‘力可以得天下,而不可得匹夫匹妇之心’。”善申之曰:凡祠者,非伺也,匹夫匹妇之心也。匹夫匹妇德上之德无以自效,而假于祠,斯见心哉!斯见心哉!昔者民心召伯至不忍伐其所息之树,而郑民之祠子产,曩桐乡祠朱邑,皆是心也。三代以还,圣贤不作。而士之有志于泽民者,夫岂不欲服民,故以智胜之,然皆费心殚立。招斯世而从勇者,启迪察者,召諆而民背其上也亦多矣。古之所谓德者,举斯心加诸被,因物之所利而与之,因其所厌更之,未尝动颜色、见词气,而民服之,若子弟之慕父兄,岂徒然耶!公起进士为桐城,以德为心,以心为政,耻言钩钜、惠文之事。凡民有讼,不口属吏勾摄,即其中能私直者听。久之,讼者益少。视鳏寡孤独之人有失所者如己,致焉。民争出赋,赋视诸邑为最。先邑故无城,公以身劳劝构。不独兴学以维民心,而抑于城以维民身,此其虑万世计者。居五年,教化大行,未尝要上而上荐之,未尝求民而民与之,真足以洽匹夫匹妇之心。嗟呼,此岂可以言智术得之哉!盖圣贤以来,而以德服人,与心悦诚服之验检,此可见,可谓盛矣!登斯祠者,见桐民之心与桐侯之政,其有所感也夫!公名于阶,号和斋,曲周世家,学有渊源,通于世务,燕冀多奇伟倜傥之士,公其尤也。其功名事业,方兴未艾,后必有天下颂之、史官书之者。今书在桐城者,以为生祠记云。

  万历庚辰岁仲吕月吉旦记

  乡官:张大行、章、施雨、刘崇仁、吴夔、孙朴

  举人:方大镇、吴应宿、陈君策、汪道享

  监生:束带、方眷、鲍钑、方遇春、赵光溥、张则大

  生员:施可、方学渐、吴渊、吴善养、吴一卞、罗儒、吴法、徐可立、徐则达、施哲、施明、吴应宸、王廷鹤、侯周臣、谈嘉言、吴善友、王坦、罗光述、齐来朝、何如申、王赤、吴应采、王廷举、王之玉、张懋志、王廷□、陶先庚、吴执中、方大铉、王廷鸿、刘之膺、吴用先、姚一选、吴文烂、张问明、吴应寰

  儒士:吴用周

  省祭:赵效

  耆民:施田、施震、胡修、施乾、张廷中、施丰、吴一中、王孝、陶仞、赵仿、施益、徐则近、胡、施观、高俸、施兰、赵洁、施巽、高价、鲍、赵简、施平、胡烛、施采、汤继颜、黄国海、汤继逝、李宋、汤继新、方学谏、吴执射、吴一麟、徐希孟、施仲守、金鸾、施恭、吴尚宾、吴应龙、吴相、施明猷、施奇、徐御、施明献、吴应遐、金世宽、陈栻、房童、胡炯、赵海、施明新、李果、鲍从善、杨棋、殷囿、余闸、余锦、姜榜、施谊、施令闻、鲍从彦、赵法、胡灿、胡佩、施明远、吴应獬、刘孟忠、江柯、汪柏、吴洋、赵渊、杨镃、鲍从周、江都、汤宥、章迁、白谈、吴廷瑞、江沦、占思、钱才愚、施嘉选、方启鸾、丁世美、施宗、徐可畏、李祁、赵秉遂、吴思古、徐可庶、徐可言、汤崇忠、吴思周、施邠、占俨、占作、翟付

  壬午岁无射月吉旦彭尚宾、施仲宇刻

  (注:此碑立于五云岩内,高2.4米,宽0.8米。刻于明万历十年(1582年)十一月初一。)

  明·释本智碑刻

  万历三十年七月十五日

  三宝塔

  住山朗目和尚本智 建

  (注:碑长O.9米,宽0.5米,字体为楷书。石料为当地凝灰岩,碑嵌在三宝塔正面。)

  藏经阁记

  明万历间,先宫谕恢复浮山,重谛华严古刹,疏请慈圣太后懿旨赐《藏》,遣中官赍敕到寺,贝笈琅函,一时招提之盛。历十万亿劫,永镇名山道场,与竺乾之教同垂无尽。时《藏》贮殿东西楹,俟建阁移置,而因缘弗辏,蹉跎七十余年。康熙己酉,予迎无可大师主华严方丈。大师,先宫谕女之子也。现宰官身证斯咤含果,受觉浪杖人付嘱,树法幢于青原。可师夙奉先宫谕三一之学,畅衍宗一家风。悲宫谕有子早逝,微言遂绝,欲以法工嫡乳继莂外王父,而阐其未竟之绪。庚戌择于及门,令山足斧公,洁除绀宇,肃净戒坛,以待白牛之莅。付属山师曰:“予外王父恢复浮山远祖之一枰九带,再开生面,华严会上檀越订予更振起而举扬之。子昔庐先中丞墓于合山,假榻华严,扫先淑人墓,为外王父卜窀穸于金谷之麓,时蒙杖人即以华严一席属予担荷。于今应遵天界本师之命,嗣外王父于浮渡。予愿中有二大事:一者浮志未修,一者藏阁未建。子行,乘予愿力,经始营之,以验子之功行。”

  山师来华严,九阅春秋。凡三载,而志刊;又三载,而阁就。巍然焕然,金辉玉映。我佛如来之有藏经阁,亦犹人皇之有宸奎天章,焜耀无疆矣!重《藏》以重朝廷颁《藏》之典,有尊道焉。然阁建于华严,则兼有亲道。可师继宗一之大志。而山师述其肩,斯则孝子慈孙之所为矣。予因斯而有慨于世人。十方子孙之说,不晰其义而昧昧。言之西域二十七祖,一脉相沿,一灯相续,乃子孙也。花叶敷于震旦,荫出五宗,源流支派,莫非子孙。近日龙池、太白、弁山、冶父,轮序入院,亦此义也。盖以传心传法为子孙,非以传世传家为子孙。所谓十方者,以常住资粮接待十方善友,钟板炉鞲煅炼十方禅人,非自居自食之房头子孙比。是为十方丛林。岂其以鹫岭鸡园作行脚传舍,漫漶而所统摄之为十方丛林哉!华严向来适蹈此病,斯阁聿成,可师之舍利瘗左,爪发储右,而山师之弹指楼丽中。继志者于斯,述事者于斯,愿两师苗裔,内瞻窣堵,外瞩灵光。而传心传法者,恒于斯,则五千四十八卷,放大光明于琳槛琼窗,可以脉脉相沿,灯灯相续,历千万亿劫,与竺乾之教同垂无尽。斯阁也,钦帝制,次崇佛宝,次著师承,尊尊而亲亲。于先宫谕三一之宗,请藏之意,堂构胥肯矣。猗欤,休哉!敬笔而为之志。

  康熙十八年己未孟春月前承德郎工部都水清吏司主事七十八叟吴道新谨题

  龙眠李

  敬书

  捐金姓氏

  喻成龙四十两;九华香仪三十两;释本月十六两;张杰、张夔、张襄国、吴世愹、黄茂秀,以上三两;刘国盛、姚史熏、刘永隆、刘有源、孙门某氏,以上二两;释照微、刘森秀、邓芝、邓庄、潘江、孙中韦、孙中长、姚森模、方确、黄茂发、程照功、梁帝简、叶膏先、程士人、吴照熊、吴善现、吴元卿、元信顺、蔡元庭、焦沛、徐友善、程士荣、程所贡、程六千、吴应琦、金易贡、金元贡、故国道、卫成绩、何自海、辛文振、孙玉振、陈义和、张凤鸣、杰宝元、乔世德、吴自德、钱德丰,以上一两,郑思泉、黄私道、吴行起、吴日拱、吴德秀、吴骑、何永红、汪国熊、黄一俊、吴应龙、仰光亲、江桐、胡有并、方升、王明德、蔡门汪氏、陈君甫、张元侦抱龙峰树价银五十二两;吴太史墓树银一两;安庆卫、李吉生、余禧平、程公伦,共助铁钉一担,又梓树银六两五钱。

  (注:此碑高1.4米,宽0.86米。石料为青石,字体为楷书。碑现藏浮中校园内。)

  山足禅师塔碑

  曹洞正宗第三十世祖山足禅师斧公之塔

  徒 宗六立

  (注:此碑为青石,长1.3米,宽0.68米,现藏金谷禅寺。)

  捐助碑记

  立议字等,今日华严寺请众捐输,修建石溪桥渡;存剩银两,于嘉庆十八年,价买王姓石溪中街市屋一所,归寺为业;我等公议每年屋租,寺中挑补桥东西马头,余归义渡;至桥之重建,则寺仍然请众绅士合力募输,共襄盛举,立此为据。

  王宾吾 房嘉禾 胡美助 詹宜封 许士清 吴待夔 疏尔思 徐用宾 汤正友 高领伯 鲍华年 施合朝 方士桂 疏嗣缃笔

  道光七年九月二十八日,僧华玉同法嗣宝池勒石

  (注:碑高0.7米,宽0.53米,石质为青石,字体为楷书。现碑藏浮山中学校园内。)

  桐城县令文告碑记

  特调桐城县正堂加五级纪录五次记大功六次靳 为敬抒管见寺事案,奉

  本府正堂栋 信牌内开,奉

  布政使司陈 牌,奉

  安抚部堂冯 宪行,乾隆五十一年三月十四日准

  礼部咨仪制司案,星礼科抄出浙江学政钱 条奏各寺庵现在田产若干,造册申送上司存案,本庵内永不许衿裩藉称檀越名色侵占荡费一疏,于乾隆三十一年二月初五日题,本月初六日奉旨依议。钦此。钦遵抄出到部,相应遵行,转饬遵照可也。□回到院行司檄府,转行到县。奉此,当转饬僧会司确查去后。今据寿龙山保,宋远禄开山塔院、会圣岩住持僧鲁庵呈契具前来,合饬遵照将本岩现有田产逐一开列于后。计 开

  本岩于万历二十七年八月二十七,价买施明远浮山一片,本山东至祈雨坛峡桅石,即汤宅为界;南至醉翁岩,横过芝子石石滩岗,即施宅为界;西至棋盘右,棋过丹丘岩下,横过杉木颈,即吴宅为界;北至天池下茶凹,横过马鞍石,即鲍宅为界。康熙十年十一月十三,施主吴价买王载、万鸣、乐眉士马家凹田种七斗,计亩七分八厘,坐落本山脚。南自浮山洞口,西至银皮顶团山东一半,山脊分水,直至下路并山下余地为界,东自豹龙尖,下至墙埂为界。崇祯八年九月十一,施主吴价买田种九石,坐落白湖保詹家冲,计亩十六亩五分,塘亩五分,周围懒墙为界。康熙十七年二月二十九,本岩僧价买刘尔宁子明仁田两石九斗五升,坐落隔应山刘庄,田塘亩三亩五分一厘,西至懒墙,北至路东稻场,南至四方田后埂为界,内除殷家园坟山一块田,西至懒墙,东至屋基后,南至古同比立封墩为界。乾隆二十五年十一月廿四,本岩僧价买莘字田计贰斗五升,载亩三分。康熙八年二月廿施主吴方价买王公祐裕山一片,坐落缆山,上至山顶,下至山脚,右水沟为界。

  乾隆叁拾肆年正月 日示

  (注:此碑高2.1米,宽0.72米,楷书,石质为青石,现藏会圣古刹。)

  清·朱筠碑刻

  游浮山记

  筠试士安庆毕事,将之六安,取道浮山。以九月七日至华严寺,日曛,自抱龙峰上金谷岩,左窥九曲洞,仰滴珠岩,顾绿萝庵,不度;入紫霞关,折上首楞岩,以望九子,览大江;由选佛岩登最高峰,沿历金谷、滴珠之顶,呼炬,逼文殊峰而下宿寺中。明日,肩舆石龙峰,入雷公洞,盘壁过浩笑廊,坐陆子岩,遍读圣人题壁,裴回枕易窝侧,礼远禄公石塔,左拾级至九带堂,观指月石,下息于会圣岩;行踏莲花石,瓣丹宛然;遂跻巅,周瞰天池;乃下折行绕云梯,经张公、观音诸岩,立幻度松下久之;逾烂柯石,游佛母岩而还。又明日,出山,爰题名于会圣之石。时乾隆三十七年壬辰秋九月九日;同游者:宛平徐瀚文圃,迎余于山中而与俱者:石台汪书宝、桐城何英标。淮人大兴朱筠竹君记,桐城姚讦初谷书。怀宁王全士镌

  (注:此碑嵌在隐贤岩右壁间,石料为青石,长1.42米,宽0.66米,字体为行书。作者,字竹君,号笥河,顺天大兴人。乾隆进士,任安徽督学。于乾隆三十七年游浮山,拜密之像,刻石以志游。)

  方以智墓碑文

  方密之先生事略

  方密之先生,名以智,世居桐城。生于一六一一年,殁于一六七一年。明崇祯进士,官翰林院检讨。慷慨时政,参加复社,欲纠集志士,改造黑暗世界。清兵入关,潜住南京。以抗拒奸党马士英、阮大铖,遭受迫害。流离岭表,变姓名,卖药市中。桂王立于肇庆,任先生为东阁大学士、礼部尚书。又以太监王坤专横而辞职,浪游桂林,行医卖画为生。清兵搜捕,遂削发为僧,云游四方。居浮山称愚者;在天界为无可;在寿昌为墨立,为药地;又合浮山匡庐而号曰浮庐。清康熙十年,赴吉安拜文天祥墓,行次万安而殁,归葬浮山之北。

  先生自幼爱研物理,并善于制作机械。学术渊博,著作宏富,思将古今中外知识熔于一炉。其科学著作,有《通雅》、《物理小识》、《医学会通》等;哲学著作,有《药地炮庄》、《东西均》、《愚者智禅师语录》;史地著作,有《青原山志》;文学著作,有《博依集》、《浮山集》。先生为我国十七世纪早期启蒙思想家,是以自然科学与哲学联盟为特征的学派中坚人物。其哲学作品中,闪烁着唯物主义与朴素辩证法观点的光辉,充满对唯心主义和神学的严肃斗争精神。与奸憝作艰苦的斗争。可惜过去为反动统治阶级所仇视,其著作多未刊行。解放后,始为党和政府所重视,正搜集其著作,进行整理研究,并将其墓地列入安徽省历史文物保护单位。先生之学术思想,高风亮节,将久而弥光,永资景仰之。

  公元一九六三年五月 重修

  (注:此碑高1.55米,宽0.8米,石料为大理石。)

  房秩五先生墓碑

  正面碑文

  一八七七——一九六六年

  房秩五先生之墓

  浮山中学 立

  背面碑文

  先生房氏,讳宗岳,字秩五,别号陟圆。枞阳人。少时应试府县,一时才气卓然,吴挚甫先生拔为桐城县学堂学长。一九○四年,留学日本,习速成师范。曾与李光炯先生计议,发展乡村教育,以启迪民智,振兴国本。遂立志在浮山兴学,得多方之赞助,一九二五年建成小学,一九二八年继办初中,一九四五年增设高中,历二十年,终酬夙愿。自是名山胜迹,玄歌聚诵,蔚成人才辈出之乡。

  先生器识宏远,思想与时俱进。早在一九○三年即与陈独秀、吴守一等办《安徽俗话报》,开一时风气之先。东渡归来,致力民族民主运动。辛亥时,先生适任东三省日报主笔,毅然违抗当局禁令,率先刊布武昌首义事,因而报馆被捣,身遭棒击,重伤垂危。一九二一年后,先生思想益进,激于正义,曾掩护共产党人及进步人士,或聘为教员,或提供隐居之所,反动当局为之侧目,先生义无反顾。

  新中国成立后,一九五一年,先生曾以特邀代表出席全国政治协商会议。嗣被选为安徽省人民代表、人民政府委员、政协安徽省委员会副主席,对党和人民之重托,先生时以老骥伏枥自励。

  先生于学无所不窥,《饲蚕吟》乃先生感校事比兴之作,鉴此心者,岂饮水思源之莘莘学子已乎!故于还葬先生骨灰于校园之日,为之泐于贞石,俾后世有以缅怀瞻仰焉!是为序。

  饲蚕吟

  一叶复一叶, 叶叶恣如啮。

  叶稀汝身肥, 缠绵心不绝。

  一枝复一枝, 枝枝疗汝饥。

  枝枝汝身老, 辛勤汝自知。

  谓汝能利人, 汝胡先自缚?

  谓汝善藏身, 汝胡不解脱?

  牵缘汝自累, 苦恼汝自寻。

  抵死汝无悔, 恙谁鉴汝心?

  (注:墓在浮山中学校园内,碑正面文系省政协主席张恺帆所书。碑高1.58米,宽0.75米,石料为大理石。)

  房师亮墓碑记

  先父房师亮,一九零三年八月十七日,生于桐城谢庄。二十年代,两度德国留学,获医学博士学位。在德国加入中国共产党,参加了伟大的北伐战争。后任昆华医院主治医生,同济大学教授。建国后,历任四川、安徽卫生厅长、政协安徽省副主席等职。先生被选为安徽省第一、二届人大代表,第三、五届全国人大代表,第四届全国政协委员。一九八四年九月二日逝世于合肥,享年八十二岁。先母鲍训经,一九一○年八月二十日,生于皖南歙县棠越村。一九二九年,与先父同赴德国学医。后执教于同济大学。建国以来,先后在川南医士学校、合肥卫校、安徽医学院任教,并被选为安庆市政协委员。一九八九年三月二十三日病逝于南京,享年八十岁。

  (注:此碑为白石,高2.2米,宽1.5米,字体为楷书。)

  烈士墓碑文

  正面碑文

  革命烈士永垂不朽

  浮山人民公立

  公元一九八八年清明节

  碑夹楹联

  英名垂青史

  热血浴浮峰

  背面碑文

  八烈士简介

  抗战中期,新四军某部陈介然为首的一支抗日武装,分散活动在浮山、白云、汤沟一带。一九四三年农历七月廿三日,有八人不幸在白湖乡饶家大院被国民党桐城县地方反动武装所捕,陈介然与方士训在晓礼庄被敌活埋,其余烈士均在浮山麓从容就义。兹将烈士英名开列于后,以供后人景仰。

  陈介然:大队长,枞阳县石婆人。

  方根发:大队副,枞阳县浮山人。

  陈润梧:女,指导员,原籍枞阳金渡,后随父迁居桐城城关,是著名烈士陈石奇的侄女,时为浮山中学初二学生,牺牲时年仅十八。

  陈新起:战士,系介然之弟。

  陈铭梧:女,战士,系润梧之姐,就义时身怀有孕。

  方士训:战士,系根发之弟,牺牲时年仅十八,兄弟二人遗骨葬此墓附近。

  唐达洋:战士,枞阳县破罡人。

  唐善宝:战士,枞阳县破罡人。

  浩气壮河岳, 浮峰几度秋。

  名标千古重, 景仰国之猷。

  一九八八年清明节

  (注:此碑高2米,宽1米,石料为浮山石。疏获撰文、联,徐扬武书文,中共枞阳县委副书记操和生书联。)

  第三节 亭

  浮山古有十亭,现仅存渡仙亭,今恢复御碑和望江两亭,其余规划在遗址上逐步重建。

  望江亭 在妙高峰顶,明嘉靖三十二年至三十四年(1553——1555年)之间桐城县令樊仿建。站立亭中,可见四山缥缈,长江如练,三公、九子、皖山、龙眠诸峰,俱在望中。此亭早毁,1986年重建。现亭为仿古木结构。两层六角,周有石栏和木凳,南北有石级,整个亭址占地一亩。承建单位为江苏高邮古典园林建筑工程处。

  泛槎亭 在回龙峰顶,明县令樊仿建。峰近湖水,烟波浩渺。站立亭中,可见渔舟点点,白帆片片,如诗如画。亭毁于清末。

  四顾亭 在舞雩峰顶,樊仿建。此处四望无际,烟云易合。可惜久废。

  石龙亭 在玉龙峰背,旁有“仙人迹”,为樊仿建。游人憩于亭中,可见晚翠之赤壁、雷公之水帘。古刹钟音不绝于耳,淙淙溪水响彻山谷。惜已毁。

  洗心亭 在大天池侧,樊仿建。坐此亭中,见满池碧水,清澈鉴人,捧水洗面,有清心之感。亭早圮。

  烂柯亭 在棋盘石之上,樊仿建,亭旁有烂柯石。今存棋盘,亭不知毁于何代。

  御碑亭 为康熙年间山足和尚建。亭在华严寺山门内(现浮山中学校园),亭中立有圣旨碑,早毁。现亭重建于中学西南侧的葫芦山(古名待佛岭)上,为仿古木结构,上盖小青瓦,下有坐凳,六角飞檐,外型美观。该亭占地面积100平方米,造价为二万元,由江苏高邮古典园林建筑工程处承建,1986年底竣工。

  渡仙亭 在张公岩与观音岩之间,过渡仙桥即达。亭为条石结构,方形,四根石柱上刻着楹联,占地面积7.29平方米。该亭建于清嘉庆拾陆年(1811年),高僧慧莲募化所造。

  三友亭 在九带堂后指月石上,为清大学士张英赏月处,已圮。

  庚月亭 在报亲庵侧,早毁。

  第四节 塔

  浮山在建国前有塔二十座,多以方石垒成。塔内分藏舍利、爪发、衣钵、骨灰等。

  释迦如来舍利塔 在莲花石右,建于明末,系邑人吴应宾、吴道新与会圣寺和尚尔培主持建造的。塔用石料砌成,高3米,占地面积约9千方米。因雕刻精致,人称“花塔”。塔中的舍利子,原供奉在庐山金轮峰塔内。明果清法师重修此塔,掘者挥锄不慎而使宝瓶破碎,散入土中。时浮山文士吴绍廉往寻,得二十二颗,以金瓶盛归,建成此塔,作为镇山之宝。60年代初,塔毁。人们在清理塔基时,撬开了石板,板下有石箱,箱内有铜匣,匣内有一座金宝塔、一本经书、一个琉璃瓶,瓶内盛有舍利子、珍珠及琥珀等物。如今金塔去向不明,只有部分文物陈列在枞阳县文物管理所内。

  远禄祖师塔 在会圣岩右,栖真岩内。岩端刻有“开山和尚卯塔”字样。宋嘉祐五年(1060年),徐家市民陈文政建,范仲淹为塔铭,后被侵占者用乱石垒塞。明万历二十六年(1598年)六月,阮自华同朗目、淡居二高僧重建。塔高7尺,圆形,直径3尺,为高级白石雕刻而成。塔上联云:“千里瓢囊归叶省,一屏棋局付欧公。”朗目有记事七绝—首在岩壁。明太史黄辉题“远公塔院”四字于岩端,解放后,塔被严重损坏。1986年,管理处重修此塔和塔院。

  众僧塔 在华严寺东,回龙峰下,面湖,内藏历代和尚遗骨。宋皇祐年间(1049——1054年),远禄禅师建造。后废。

  普同塔 在雷公洞内,为会圣岩僧藏骨之所,元至大二年(1309年)建,后废。

  古庭禅师衣钵塔 在金谷岩内,塔高3米,直径1.9米,石结构。明代所建,万历间重修;今又修复一次。

  天柱塔 在戗山顶,为双石塔,明樊仿建。今已不存。

  三宝塔 在“阮集之读书处”东侧,明万历三十年(1602)朗目本智禅师建造,为众僧藏骨之所。塔后有二小塔,左刻“卧云禅师之塔”,右刻“方山宝”(今不存)。塔7层,高7米,中空,塔底直径3.3米。塔体呈正六边形,为方石结构。正面中间有一块碑刻,上书“三宝塔”三字,字体刚劲有力,为朗目和尚所书。1989年冬,浮山管理处予以重修。

  本公塔 在舍利塔右,为本觉明禅师之遗骨所在。已废。

  朗公塔 在华严寺右,明万历三十四年(1606年)元月,慈圣太后赐金,朗目和尚之徒圆白、圆忍建,丘禾实太史作碑铭。内藏朗目和尚骨灰。已毁。

  慈照法师塔 在华严寺后,清顺治三年(1647年),净芳和尚建。幻际、心宇、无说三和尚之骨附于塔内。今废。

  云浪律师塔 在华严寺左,康熙六年(1668年)建。已毁。

  淡公塔 明天启三年(1623年),吴应宾、阮自华建,为高僧澹居藏骨之所。50年代毁。遗址在翠微峰西,面对屯兵峰。

  清公塔 清康熙三年(1665年),在瑜、在旨诸和尚建。为清隐法师藏骨之所。50年代毁,遗址在淡公塔右。

  连云、碧云两师塔 在张公与观音两岩之间。塔后峭壁插空,藤花点翠,昔人称为雨花廊。连云和尚未逝前,于此廊下自造其塔,与碧云塔并立。二塔建于明末,毁于60年代初。

  无可禅师爪发塔 在华严寺后,清康熙十二年(1673)十一月,吴道新集资修建。内藏方以智削发为僧时的头发和临终时的指甲。塔铭为吴道新所撰。是塔,毁于60年代。

  新普同塔 在华严寺左,十王殿院内,清康熙十七年(1678年)六月,山足和尚建造。内藏散放的众和尚灵骨。毁于50年代。

  山足禅师塔 在无可禅师爪发塔前,清康熙三十年(1691年)仲春建,钱澄之撰写塔铭。今塔毁碑存。

  宗六禅师塔 在华严寺左,清雍正六年(1728年)建,乾隆十一年(1746年),界超和尚重修。已毁。

  淇清禅师塔 在宗六塔右,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由一振和尚建。已毁。

  第五节 名人故居

  浮山有山有水,环境幽雅,历有高人择居,现存名人故居三处。

  一、方以智故居

  方以智故居,在浮山西麓,丹丘、墨历两岩之下,现名陆庄,旧名在陆居,全称在陆山庄,建于明万历辛亥(1611年),为方大镇所建。

  方大镇,时任大理寺左少卿,因避东林党祸,辞官归里,隐居浮渡,自号野同翁,题“在陆居”中堂为“此藏轩”。后方大镇移居白鹿山庄(今安庆市郊区小龙湾),遂将在陆居授给儿子方孔炤。不久,方孔炤又将该居授给方以智,嘱咐他要在“此藏轩”内“洗心退藏”。方以智少时在此攻读经书,成年后在此著书立说。如《此藏轩声义杂说引》、《浮山文集》等就是在此写成的。

  明末,张献忠领导的农民军在桐城一带活动十年之久,浮山为其地盘。时方以智故居遭到兵燹,但此藏轩独存,方维仪(以智姑母)在《浮山庄有感》诗里,发出“十年销镝不堪吟”的感慨。清初,以智出家,其子中德、中通、中履在此处建庵,以迎养其父,学者施愚山书其名曰“报亲庵”。以智死后,庵改为四代祠,供以智以上四代祖宗牌位。今陆庄居民方本圣,乃方氏后裔,建国前负责管理方氏祖坟和四代祠,

  二、吴芝瑛故居

  吴芝瑛,清末女诗人,秋瑾的好友。秋瑾出国留学及回国办《女报》,均得到她的支持和援助。秋瑾牺牲时,她不顾安危,为其奔丧收葬,时人为之敬佩。

  芝瑛故居,在浮山西3公里处,名“鞠隐山庄”,系其父吴康之所建。康之,为吴汝纶从兄,少时因丧父母,在汝纶家长大,成年后历任山东宁阳、禹城、蒲台、武城、章邱、郓城等县知县,为官清廉。时值清末,外侮内忧,朝政日非。康之目不忍睹,则慕学陶潜慨然退居田园,并以渊明爱菊之意,自号“鞠隐”(菊、鞠,古通用)以示志,故名其居为“鞠隐山庄”。

  鞠隐山庄,占地面积约5000平方米,原有三进厅房和其它瓦屋40余间;外有围墙,南北门楼及石级台阶;正厅悬挂吴芝瑛亲笔书写的“鞠隐山庄”匾额,可惜毁于“文革”之初。

  吴康之逝于光绪十五年(1889年),遗命其妻张氏捐房办学,造福乡民。张氏于光绪三十年(1904年)亦病故。吴芝瑛继承父母遗忘,变卖田庄、竹园、柴山、稻场、鱼塘、棉地等财产,得银万两。1908年正式开办了鞠隐小学。1975年,鞠隐小学已改建初级中学。

  三、房秩五故居

  房秩五是浮山中学的创办人。1929年,他为了便于管理学校,在学校之东北,建造了一座别具一格的小楼房。在阁楼上,可眺望石溪河对岸房秩五父母的坟墓。因援《诗经》内“陟彼岵兮,瞻望父兮;陟彼圮兮,瞻望母兮”之意,将阁楼取名为“双瞻阁”。

  双瞻阁分三部分组成,前有门楼,中为阁,后为脚屋,四周有土围墙,共占1913平方米。阁为杨幼卿(留日学生,时为浮山中学总务主任)设计。其主体建筑面积192平方米,分上下两层,木楼板,楼下地坪用水泥铺成的。楼前为六边形小阁,全是玻璃窗户;阁下为宽阔的走廊,并置有水泥栏杆,中有石级可达门楼。阁前檐正中有匾一,文曰“双瞻阁”,初为上海知名人士沈尹默所题,现为原安徽省政协主席张恺帆所书。大门前三字,系仿照房氏书箱上的字体写就的,据说是房秩五的墨迹。从前,楼下为房秩五及其家属的卧室与客厅;楼上为藏书之所。建国后,房秩五捐献此阁为“浮山烈士纪念馆”,交浮山中学管理,后被当地林场占用。1984年,枞阳县人民政府作出决定,收回双瞻阁,交浮山管理处使用。当年,管理处重修此阁,并建造了职工宿舍。1989年,县政府将其列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第二年,由管理处主持,再度扩建了围墙,并新建了“紫霞居”、“邀月堂”,给房氏故居增添了光彩。

  第五节 名人墓葬

  浮山灵秀,古人多择墓地于此。现将4名人墓葬,记述如下。

  一、吴太史墓

  墓主吴应宾,明万历进士。授翰林院编修。吴40岁因目疾辞官,居浮山护持佛法,皈依佛教,自称“三一居士”,他逝世后,葬于金谷岩下、九曲涧旁。墓地背倚“狮子头”(抱龙峰),墓冢位于“狮子”前足,前临清水池,坐西北朝东南。墓圹系石块垒成,呈圆形,前有石狮一对,相向而立。墓前有拜台,台由平整光滑的白石铺就。据古志记载:太史墓又称“三父墓”,每年清明、冬至,金谷岩寺负责祭祀。现坟冢尚在,墓碑不知去向。

  二方以智墓

  方以智逝世后,共有三座墓:江西青原山为衣钵墓;浮山华严寺后为爪发塔;浮山北麓白沙岭“金牛架轭”地为肉身墓。前两墓(塔)为无可禅师之徒所立,后者为方家子孙所建,墓碑不署清朝年号,以尊其忠节。

  墓地依山傍水,坐西北朝东南,与其母诰命夫人吴令仪之墓相望,谓之“回龙望母”。墓地共有217平方米,分墓冢、祭坛、拜台三部分。墓冢周围花岗石墓圹,冢后竖一白石墓碑。左侧为潘氏夫人之墓,与其并列。墓前有石砌祭坛;再前立“方密之先生事略”碑一块,高约2米,两侧有楹联一副,文曰:“博学清操垂百世,名山胜水共千秋”。其碑下,有拜台三道,白石栏杆前护。拜台之间均铺石级,最前面有石狮一对,分立左右。整个墓地,居高临下,气势磅礴。近年来,海内外学者,如日本佐藤一郎教授,瑞士“西方哲学”教授更达·空及我国天体物理学家方()之教授等,均来墓前瞻仰。1961年,安徽省人民委员会公布该墓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并先后于1963年、1982年两次拨款重修。

  三、房秩五墓

  房墓在浮山中学校园内,背倚飞来、回龙二峰,占地64平方米。墓冢为圆锥形,高1.8米,直径3.1米,墓冢周围为水泥栏板;墓前有拜()和台阶,环有竹木,整个墓园布局合理,高雅清幽。墓碑正面刻“房秩五先生之墓”,为安徽省政协主席张恺帆所书,背面为房秩五生平简介。

  四、房师亮墓

  房师亮,是我国早期革命者,1923年,在德国留学期间,经朱德、孙炳文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并在德国获医学博士学位。逝世前任安徽省政协副主席。1984年,房师亮于临终前,遗嘱将其部分骨灰撒在浮山中学至清水塘一带,并放置一点在双瞻阁内的四季桂和银杏树的根部。1989年清明,由房的子女出资,在管理处主持下于双瞻阁后为其夫妇兴建墓园一座,占地49平方米。墓圹八边形,用块石垒成,地坪以方块石铺就,正面两边有白石栏板,栏板镶于荷花柱之间,上雕龙凤图案。正中为条石垒成的圆柱形坟冢,冢高1.6米,直径2.2米。内葬房师亮、鲍训经夫妇骨灰。冢前立一高大石碑,正面碑夹有一联云:“生赴他乡觅真谛,终归故里伴名山”;背面刻其夫妇生平事迹,字为湖南书法家邓先成所书。

  第六节 新石器遗址

  1977年10月,枞阳县文物部门在省、地和兄弟县的支持下,组织文物调查组考察了浮山。通过实地考察,最先在浮山会圣岩西边山腰空地里,发现大量有指印纹饰的陶鼎足和鸭嘴足。陶片出现在土层表面上,多以夹砂红粗陶为主,纹饰与新石器时代类似,面积有300多平方米。现搜集到不完整的陶鼎足23个,各种不同纹饰的陶片59块,文化层尚不明显。以后在浮山锅底峰上,又发现大量的陶片和陶鼎足,还发现了磨制非常精巧的石器共15件,即石斧5件,石箭头4个,石锛2个(残缺),石锄1件(残缺),石纺轮1件(残缺),铜箭头1件。考察组在西边表土层开探方三处(深30公分,宽45公分),没有发现灰层和灰坑,但清理出遗址面积约1000多平方米,土层厚,表面土质较纯(黄土)。

  浮山出现的陶鼎足和大量的陶片,其特点均有夹砂红粗陶和黄沙粗陶,且手制多,纹饰丰富而轮质次之,细泥陶较少。石器皆经磨制,制作精湛,石质坚硬,色质有青、黑、灰夹紫,刃口锋利,形制大小不等,特别是石箭头和陶纺轮制作精巧。根据出土物分析,与新石器时代晚期类似。这说明,此地在火山爆发后形成的天然石洞,可供人类居住;加之周围的水域、丘陵多鱼、禽,可供捕猎,为人类生存、繁衍提供了优越的环境。

  第七节 古寨遗址

  浮山水路较为方便,上行可至庐江,下行出白荡,可达安庆、九江、芜湖、南京;加上山势险恶,多悬崖绝壁,内有洞穴可居,外有水可作壕障,因此历史上常成为兵家扎寨之所。

  一、元末陈寨

  元朝末年,义军四起,自称汉王的陈友谅扎寨浮山,从此战事不息。明侍御方学渐在《游浮山记》中记云:“寻地而西,从中下,为中军帐,赵普胜立寨所。折戟亡镞时见沙土中,石多孔,建旗迹。西南望三里而遥,为屯兵山,徐魏公屯兵处。而伏兵绕浮山,东上袭普胜,破之。”清初,翰林院检讨邓旭在《游浮山记》中亦记云:“妙高绝顶,伪汉陈友谅屯兵处,今人呼为点将台。”又康熙十二年撰修的《桐城县志》载:“元顺帝至正十九年九月,明奉国将军徐达击赵普胜于浮山”。

  赵普胜,池州人,元末独举义旗,后归陈友谅,为大将;徐魏公即徐达,明建国后,朱元璋封他为中山王。

  人称浮山为“陈寨”,即由此而来。如今的妙高峰,就是当年陈友谅的点将台;屯兵峰,就是陈友谅的屯兵处;西南三里的长山,就是徐魏公的屯兵山;山下会圣岩景区,四关俱全,古寨石墙依然可见,这就是当年的陈、赵大本营——中军帐;天池周围的石骨上,到处可见圆孔,这就是当年的插旗处。浮山还有许多有关朱元璋和陈友谅的传说,如陈友谅嫂嫂战死浮山,葬于白虎山上的悲壮故事;朱元璋在会圣岩顶架大炮,轰击潜龙峡的传闻。“朱洪武炮台”保存完好,成为人们观赏的遗迹。

  二、明末胡寨

  明朝末年,张献忠在桐城一带活动达十年之久。据旧志载:“祟祯之季,寇乱四方,居人思所以卫难者,结堡于浮城,其四围东西留两门。”此次浮山扎寨,因堡长为胡其芬,故名“胡寨”。

  胡其芬为浮山人。为了对付张献忠,亲到南京,向桐城名宦左三山、孙鲁山、方孔炤募化二百五十金,修建浮山老寨。时百步云梯和东门颈上(紫霞关)设立了关卡;碧云岩还安了木栅栏。后奉上司之命拆除此堡,胡其芬还赋诗曰:“满眼兵戈实可忧,募金筑堡费绸缪,一从功令摧残后,虎豹频年卧虎秋”。

  三、清末占寨

  太平军攻下安庆,浮山群众在当地封建势力的煽动下,结寨浮山,对抗太平军。其为首者是一手工艺人(名字失考),以加工米砻为业,力大无穷,人称“占大砻匠”。

  占砻匠扎寨浮山,以戗山为小寨,成犄角之势。时妙高峰为瞭望台,兼做烽火台,故今人呼此处为“大烟墩”。后占砻匠阵亡,浮山寨被攻破,枞阳一带被太平军占领。寨破以后,华严寺被焚,金谷岩中丈六铜像亦被太平军化成兵器。后太平军失利,清朝政府即在浮山华严寺左侧创建了“忠烈祠”,将占砻匠等人的牌位供奉祠内,以彰其“忠”。

  第八节 革命遗址

  第一次大革命失败后,上海、安庆的部分共产党人,转移到浮山,继续从事地下斗争,因而当时的浮山成为安徽省的一个革命活动中心,周恩来总理曾说:“浮山地处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的前哨,浮山中学不同于一般的学校,它是该地区革命活动的中心。”

  一、中国共产党浮山中学支部成立会址

  1927年,桐城东乡成立“中共桐城直属支部”后,立即派党员吴克正以体育教员的身份到浮山中学建党。由于他积极活动,先后发展了郑曰仁(语文教员)、张良培(历史教员)及学生王靖疆、黄桂元、周复安、陈石奇、吴培炎等为中共党员或共青团员。第二年春夏之交,他们在金谷岩召开党员大会,宣布“中国共产党浮山中学支部”正式成立,并一致选举吴克正为支部书记。出席这次会议的还有桐城直属支部负责人章逐明和陈雪吾。1929年夏,浮中党支部第二任书记郑曰仁在金谷岩主持召开了党员大会,出席会议的有20多人。会上听取了安徽省临委书记王步文所作的报告,明确了当时的任务。从此,金谷岩成了中共秘密集会的重要地点。

  二、农民运动讲习所遗址

  1927——1929年,王步文化名朱华,分别以中央巡视员、省临委书记、桐城县代理书记(时县委书记章逐明病故)等身份,在浮山居留5个多月,积极开展农民运动。由于浮山便于隐蔽,他多次将农运讲习班的地点选在会圣岩、穿心岩和金谷岩一带。讲习班的学员来自桐城、庐江、舒城三县,其中有农民、教员和学生。讲授课程有《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和《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等。通过培训,学员多数成为桐城、庐江、舒城一带的农民运动的骨干,如吴克正领导了桐城鲁谼山农民暴动;陈雪吾发动了桐庐交界的欧家岭暴动;王靖疆在桐庐交界的清王岗,发动了农民抗租的暴动。浮山的岩洞在安徽农民运动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页。

  三、中国共产党桐庐县委机关遗址

  1931年,由于党内出了叛徒,王步文被捕,中共怀宁中心县委遭破坏。为了加强革命力量,省委决定合并桐、庐县委,由陈雪吾任书记。是年秋,桐庐地区党组织又遭到极大破坏,地下党员100多人被捕,县委机关被迫迁到浮山,设立在会圣岩附近的裁缝吴富之家。

  吴富之家仅有草屋三间,位于石龙峰下,单门独户,地处偏僻,房前屋后都是竹木,周围尽是山洞,县委机关居此,安全可靠。该房于70年代被主人拆迁,现遗址尚存。

  四、中国共产党地下交通站遗址

  1927——1932年,浮山中学党组织十分坚强、活跃。该校教职员中有三分之一的人是共产党员和进步人士,另外还有不少的学生党员骨干。教职员中,有在德国留学、入党的房师亮(任该校总务主任、兼教《公民》),有孙炳文的夫人、朱德的亲戚任锐(任图书管理员),有校董会成员周新民、朱蕴山,有语文教员郑曰仁、胡竺冰,体育教员吴克正,美术教员黄士元(即黄镇),历史教员张良培和职员王玉成等;学生中,有陈雪吾、陈石奇、吴则之、吴大章、王靖疆、黄桂元、孙宁世、周家英、史伟、杨芝学、陈雪江、胡芳远、胡扶摇等革命骨干。由于组织扩大,活动频繁,当时浮山中学遂成为党的地下联络站、交通站。外地党员来浮山,多数是通过浮中进行掩护和转移。如柯庆施曾捎来一包银元作党的活动经费,就是通过浮中房秩五转交给地下党组织的。桐庐县委机关迁来浮山后,由王玉成担任秘密交通员,直接受县委领导。

  国民党反动当局对浮山中学颇为注意,曾暗地进行监视。房秩五以其社会地位和声望,全力进行保护。一次,他到安庆当面质问省长王某:“你们说浮山是‘匪巢’,那我岂不就成了‘匪首’吗?”王即苦笑道:“哪个晓得您老在浮山呢?”相对一笑而已。

  浮山中学正如周总理赞扬的那样,一直是革命活动的中心,而不是一般的学校。

  五、三烈士殉难处

  在虎形山东麓,距虎爪庄不远,有一坡地为“皖南事变”后三烈士殉难处。后在此处建了八烈士墓,墓前有碑,碑上记载着八烈士的简况。

 

电脑上扫描,微信中长按二维码,添加阿弥陀佛平台公众号

五明学习 工巧明 地理雕塑绘画建筑历史传记农工商业 书法天文舞剧哲学其它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佛言佛语我们平时与人说话,话还没说出口,自己要能够警觉到:这个话该不该讲?如果能利益众生,这个话就该讲;不能利益众生的,这个话就不需要说。古往今来,许许多多的灾祸从言语里面生的。所谓“言者无心,听者有意”,听话的人把你的意思错会,造成隔阂、造成对立、造成仇恨,变成冤冤相报,所以言语是祸福之门,不能不谨慎,不能不小心! 摘录自佛言网由佛前明灯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