邯郸市马头镇出土的一批石造像
2014/9/8   热度:646
邯郸市马头镇出土的一批石造像 作者:钟维 【关键词】邯郸马头镇;石造像;唐代;宋代 【摘要】2007年10月底,邯郸市马头电风扇厂出土一批石雕佛像,其中除1件佛头像为白石外,其它均为红砂石,包括释迦坐像、菩萨坐像、罗汉坐像、弟子像等,时代大体可分为唐、宋两个时期,为磁县北部及成安县周围佛教遗迹分布密集区的研究增添了新的实物资料。 2007年10月底,邯郸市马头电风扇厂建筑施工时,于四号基槽西南角挖出一批石雕佛像,邯郸市文物保护研究所闻讯后,于11月3日~4日对现场进行了调查和清理。除清理埋藏石造像的灰坑外,又对基槽周围进行了钻探,发现石像残块2件及部分建筑构件、瓷片、玻璃等废弃物,未见其它遗迹或遗物。 这次共发现石造像残件10件,分别编号为2007HM∶1~10。其中除1件佛头像(HM∶1)为白石外,其它均为红砂石,均破坏较严重。现分别介绍如下: 1、佛头像(HM∶1) 表面磨损、风化痕迹明显,面部破损严重。头像呈长椭圆形,螺发矮肉髻,面相丰满、圆润,长耳下垂,前额、双目、直鼻、口唇及下颌均被凿毁,仅存轮廓(图一)。残高25.5厘米。 2、释迦坐像(HM∶2) 佛结跏趺盘坐于台座上,头部、手臂及底座残缺。颈部饰三道弦纹,宽肩,袒胸。身披双领下垂袈裟,右前襟搭肩左绕于背后,胸前打小结,衣摆宽疏覆腿。右臂残失,左臂下垂扶腿,小臂及手部缺失。复合式底座,下部已失,上部为半椭圆形台面,周饰波折纹垂幔,已残。造像比例匀称,垂幔、衣纹自然,线条流畅,雕刻精细(封三,1)。残高54厘米。 3、菩萨坐像(HM∶3) 菩萨结跏趺盘坐,腰部以上缺失,仅见左手抚右足掌。腰身纤细,下着薄纱长裙,腰束细带,打小结;帛带于臀后呈“U”字形盘绕至腹前,腰部两侧另透雕巾带一条,垂悬于座侧;裙摆宽松覆腿,两侧及前侧分四向呈角状垂蔽座前。须弥座,最下部为不规则八角形基座;束腰部正中为头前尾后、四肢直立、比例夸张失衡的狮兽一尊,左右两侧立方柱,前侧两角各透雕袒胸叠肚、长臂下垂、肩托顶沿的电一尊;上部为叠涩出沿的八面体台面。座上设仰莲座榻。菩萨衣纹、巾带较繁缛,雕刻细腻(封三,2)。残高24.2厘米,底座宽17.3厘米。 4、文殊菩萨乘狮坐像(HM∶4) 破损严重。菩萨大部缺失,仅可看出结跏趺坐于莲座上,右侧广袖外衣自然弯垂于膝部,手握麻花状绳索。坐骑狮子的头、尾、四足残失,周身表皮风化脱落,四肢直立,颈部披浓密的鬃毛,背着鞍、辔、带等饰件,上承圆形双层仰莲座,一侧崩裂(图二)。残高21厘米,狮座残长15.5厘米。 5、普贤菩萨乘象坐像(HM∶5) 菩萨头部及坐骑底座、四足、象鼻残缺。菩萨颈佩两周项圈,袒胸,双臂前曲,双手合十于胸前;上披敞襟半身帔风,双肩垂带;披帛自颈部沿胸部两侧下垂,至腿部环绕向上,并搭臂垂于莲座及坐象外侧;下束长裙,前缀垂带;双腿盘曲,结跏趺端坐于莲座上,裙摆宽松覆腿,裙脚呈垂幔状覆蔽座前。坐象四肢直立,垂首,大耳,枣核小眼,长鼻前伸,头佩络饰,颈饰三道皱折;拱背,缩尾,身佩鞍辔、盘胸及带,上承素面圆形莲座。象腹右侧浮雕昆仑奴象,呈侧立状,环眼,阔鼻,右臂曲于胸前,左臂前伸作握缰状;腰束带,胸腹以下残缺(封三,3)。残高29.5厘米,象座残长25厘米。 6、仰莲踏座(HM∶6) 为佛或菩萨足踏,后端已残。下部为椭圆形踏座,外饰肥大的双层仰莲瓣;座上有佛或菩萨的赤足,足掌肥厚,五趾圆润,趾尖略残(图三)。残高14.5厘米。 7、罗汉坐像(HM∶7) 罗汉为老者形象,削发,顶部略尖,后脑隆作包状;大耳下垂,眉弓隆突,眼窝深陷,双目微合,鼻部缺损,嘴唇紧闭,唇角下垂;颧骨突出,前额、嘴角、两腮及颌下有多条较深的皱纹;颈部筋腱明显。身穿“V”字领袈裟,宽袖下垂,长襟斜披左肩,双手合掌拱于胸前,手指残缺;结跏趺隐腿盘坐于台座上,衣摆呈垂幔状覆蔽座前及两侧。须弥座,前立面呈“亚”字形,中部为束腰,前侧正中凿扁圆穿孔;背面凿为方龛形(封三,4)。通高46厘米。 8、罗汉坐像(HM∶8) 罗汉头部残失,颈饰三道弦纹,身穿“V”字领右衽广袖僧袍;双臂自然弯垂,左手扶膝,右手缺失,结跏趺隐腿盘坐于台座上,衣摆呈弯弧状垂蔽座前。长方形底座,后侧底部凿空,呈“几”字形(图四)。残高25厘米。 9、弟子头像(HM∶9) 弟子面部呈长椭圆形,眼、鼻、耳稍残。削发,方额,长耳下垂,眉锋弯曲,双目微合下视,鼻梁挺直,薄唇微闭,双下颌。面部圆润,神态肃穆虔诚(图五)。残高15.5厘米。 10、穿靴坐像(HM∶10) 造像头部、右小臂以下缺失。颈部饰三道弦纹,颈间佩戴连珠纹璎珞项圈;前胸袒露,胸部微微隆起;腹部着护腹,腰腹间束带打结,带脚贴腹侧垂;上身外披半袖、垂领、侧开衩外罩,下着长裤,足登靴。左臂自然下垂扶膝,右臂前曲,小臂前部残失;足掌相对,坐于椭圆形台座上。造像线条简洁,造型较特殊,属性不明(图六)。残高17厘米,底座直径13.5~16.6厘米。 据调查,马头电风扇厂位于邯郸市马头镇劝业路与霸王渠街交叉口的西北角,西距107国道约1公里。此地原为岗(下转76页)(上接69页)头寺旧址,寺内有三座大殿,“文革”时期相继被破坏,供奉的佛像被砸后丢弃在一处废坑里,并栽种一棵梧桐树作为标记。由于遗址中未发现碑刻、题记等文字资料,地方志中也未发现有关记载或线索,关于岗头寺的创建或重修年代、规模等情况不得而知。不过从出土的石造像看,其时代大体上可以分为唐、宋两个时期。如释迦坐佛(HM∶2),无论其复合式底座、覆座垂幔及舒展的形态特征,还是轻薄贴体、质感强烈的服饰及线条流畅、凹凸分明的立体雕刻技法等,均与成安县南街寺庙遗址出土的唐代同类造像一致[1];乘象普贤菩萨(HM∶5)在造型、服饰及雕刻技法上也与鼓山常乐寺出土的唐代骑象菩萨基本相同[2];白石佛头像(HM∶1)、菩萨坐像(HM∶3)、乘狮文殊菩萨(HM∶4)和仰莲踏座(HM∶6)的特征、雕刻技法等,也都具有明显的唐代风格。而罗汉像(HM∶7、8)和弟子像(HM∶9),除头部及面相具有某些早期特征外,不仅整体造型比例失调,雕刻粗疏,线条呆板,而且坐姿、服饰、衣摆及雕刻技法等均与前述造像有明显区别,而与当地摩崖窟龛中的宋代造像相似,故其时代初步判定为宋代。至于穿靴坐像(HM∶10),可能与罗汉像大体同时,但造像属性还有待进一步研究确定。此外,马头镇东与成安县商城镇相邻,古代曾同属磁州(今磁县),近年来在磁县吴庄及成安县商城镇吕家庄、秦家营等地曾发现过数批唐代佛教石刻造像,由此推测,岗头寺可能也创建于该时期,并沿袭至宋代以后。这批石造像的出土也证明,现磁县北部及成安县商城镇周围的唐代佛教遗迹分布较密集,应作为今后佛教考古研究的重点区域之一。 ———————— [1]邯郸市文物研究所编:《邯郸古代雕塑精粹》,文物出版社,2007年。 [2]邯郸市文物保管所等:《河北邯郸鼓山常乐寺遗址清理简报》,《文物》1982年10期。 〔责任编辑:成彩虹〕 文物春秋 2008年第4期
电脑上扫描,微信中长按二维码,添加阿弥陀佛平台公众号
五明学习: 工巧明: 地理 | 雕塑 | 绘画 | 建筑 | 历史传记 | 农工商业 | 书法 | 天文 | 舞剧 | 哲学 | 其它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佛言佛语:要忏除业障,首先要知道,什么是业障?乱心是业障,妄想是业障,烦恼是业障,忧虑是业障,牵挂是业障……如果心上没有这些,业障就统统消除了。 (摘录自佛言网,由佛前明灯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