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影像:讲述金凤古刹传奇
2014/9/8   热度:328
百年影像:讲述金凤古刹传奇 来源:雅安日报 千年古刹金凤寺位于雨城区姚桥金凤山麓,始建于唐初,重建、扩建于明清,自古为雅安一大名胜。金凤寺座落在绿树掩映、参天古木之中,整体建筑物与山林自然环境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寺院占地1万多平方米、环境清幽,天王、弥勒、大雄、观音四殿建筑规模宏大;寺内珍藏500多卷明清珍贵经卷、百余幅名人匾对(画屏)、藏族同胞赠送的“唐卡”和许多珍贵资料图片,500罗汉神态各异、栩栩如生,是川西南著名的寺庙。摄影是历史的书记员。借助一张张老照片不可思议的力量,我们往往得以穿越时光隧道,来到历史的深处—— 德国摄影师 百年前聚焦金凤寺 “……我是四川农业大学的一名教师,目前正在上海同济大学攻读城市规划与建筑设计专业的博士,……一次偶然的机会,我发现了一本名为《寻访西人眼中的晚清建筑(1906——1909)》的书中,有几幅照片是关于金凤寺的,现我将这本难得一见的书寄给你们……” 在晨钟暮鼓的千年古刹金凤寺,该寺第20代弟子明空住持意外地收到了这样一份特殊“礼物”。 书是由一个叫廖嵘的人寄来的。 明空和寺里的人一翻开书本,赫然发现早在100年前的时候,就已经有“老外”光顾了金凤寺。这名“老外”叫恩斯特·柏石曼,他是德国的一位著名建筑师。 原来,在1906年至1909年间,恩斯特·柏石曼跋山涉水,穿越了大清帝国的十二个行省,行程数万里,对中国各地的建筑进行了一次全面的考察。在考察中,恩斯特·柏石曼拍摄下了上千张反映古代皇家建筑、宗教建筑和代表各地风情的民居等极其珍贵的老照片。 长城、泰山、孔庙、桂林的山水人文,一直到峨眉山、都江堰……恩斯特·柏石曼把当时代表中国建筑艺术高峰的杰作,一件件地记录了下来。 在金凤寺里,这名“老外”把照相机的镜头,对准了寺内一处有着江南风格的水榭亭台,和一位方丈的墓地。通过照相机的镜头,恩斯特·柏石曼用水榭上的亭台作为前景,将金凤寺松月禅师的灵塔一同拍摄下来。 然而柏石曼绝对没有料到的是,他的这张经典照片竟然成为了“绝版”——在上个世纪30年代,松月禅师的灵塔塔身上半部分被人为毁掉了。 在1923年出版的《如诗如画的中国建筑和景观》一书中,柏石曼深情地写道:“……建筑的最完美范例,可见于四川这个最美丽和最富饶的中国省份。自然与人类的勤劳在那儿所创造的景色和艺术作品和谐无比,难以逾越……对于生活和自然的享受,发展了四川人的艺术想象力,其结果就是诗歌的才能,对于色彩的特殊追求,以及赏心悦目的建筑形式。” 回国后,恩斯特·柏石曼根据考察所获得的第一手资料,他连续出版了至少六部论述中国建筑的专著,从而成为这一领域首屈一指的权威——与中国的同类论著相比较,恩斯特·柏石曼甚至要比中国古典建筑研究专家梁思成时间更早,眼界更开阔,材料更丰富,理论更周全。 “我以前一直以为,梁启超的儿子梁思成是研究中国古典建筑的‘第一人’,可见到柏石曼的摄影作品后,才发现早就有外国人注意到了中国的经典建筑。金凤寺的建筑受到了这位德国专家的高度评价,可见它的建筑特色是十分鲜明的!”一位网友这样评价说。 据金凤寺的明空住持介绍,现在金凤寺谁也没见过那残塔的上面部分是什么样子的,因此如果想要将它恢复的话,也无从“修起”。“……现在有了样本,今后有条件的时候,就可以按照照片上的样子,重新把它修好。” 寺藏深山,幽景诱人。在金凤寺,不管是香客还是游人,人们都感到这里的环境非常赏心悦目。 在北京旅游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寺庙的园林环境》一书中,该书将金凤寺揽辉亭、月亮池等建筑小品作为散点布局的典范收录。在书中,专家特别提到雅安金凤寺“……建筑和山崖之间留下一角落。此处积一小潭,潭中点以拳石,潭边架一小亭,又以回廊花墙成不规则的庭园。通过回廊,可借景殿后花园和半山上的重园方亭,游人于此憩息品茗,甚为得趣。” 事实上,作为中国园林方面的权威刊物《中国园林》杂志,甚至也多次登载过关于“三宗合一”的金凤寺内园林环境的文章。 “哇,太精彩了!”站在同一位置,重新拍摄恩斯特·柏石曼当年取景的对象时,记者也不禁感叹道。 一张老照片 揭开一段隐秘故事 在金凤寺观音殿的大门边上,有一张单人的照片同样显得十分抢眼。 “这是哪个的照片哟?”有游客问道。 “那是原来国民党中央宣传部长刘庐隐的照片……”寺里的比丘尼回答说。 咦?!金凤寺里咋会有国民党中央宣传部长的照片呢?——原来,1937年3月在上海,刘庐隐被蒋介石政权法院判处10年徒刑(一种说法称刘涉嫌刺杀当时的政学系首领湖北省主席杨永泰,另一说法则是,蒋介石以杨被杀作为“借口”嫁祸给刘庐隐)后,他被交湖北省高等法院监管。 到了1938年7月,日寇攻占江西九江,武汉危急,刘庐隐于是被移至成都四川高等法院监管。1940年夏天,成都又遭到日本飞机猛烈轰炸,四川高等法院难保刘的安全,便将其转移至雅安,交由西康省高等法院监管。 在雅安,刘庐隐与当时的西康省主席刘文辉比邻而居,并成为了刘文辉了解国民党中央内幕的顾问。 当时,有“多宝道人”(点子多,办法手段多之意)之称的刘文辉为了西康政治上的需要,他不仅信奉佛教,还在雅安成立了佛学会,并请来在成都昭觉寺传经的湖北高僧楚禅来雅主持佛学会和重修金凤寺。 在此期间,政治上遭遇失意的刘庐隐,开始与楚禅关系密切起来。 擅长书法的刘庐隐不仅送字助捐,把出售自己的书法作品所得经费捐献出来,在金凤寺修葺一新后,他还成为了寺内的常客。 在金凤寺,刘庐隐与当时的雅安县县长曾缄、国民党中央监察委员会的程康一起,组织成立了“三山诗社”,以文会友,诗酒自慰。闲来无事时,就在金凤寺内种花养草,栽树造林,刘庐隐过着一种虽然失意、但却能够“采菊东篱”的悠然生活,并直到1948年秋移居成都。 “我们金凤寺重修的山门,大门上的字就是刘庐隐题写的……”明空住持说。 据介绍,金凤寺的揽辉亭、寺内的题联匾对还有不少,都是刘庐隐所留墨迹。 在该寺书画堂中,记者见到了刘庐隐和诗友们一起唱和而留下的作品,字迹遒劲有力,行草,隶书,篆体,幅幅生动引人。 “你看,这幅木刻上所留的墨迹,就是刘庐隐的几个儿女以前来拓父亲的书法时浸上去的……”指着书画堂内一块刻着长诗的楠木刻屏,金凤寺的一位比丘尼告诉记者说道。 多少年来 古刹传奇引人关注 在一幅拍摄于1949年的照片中,当时金凤寺的住持善明师和刘文辉等坐在了一起。 同时期拍摄的另外一幅照片中,有人穿着藏式的服装,有人系着正儿八经的领带,有的则是“中山装”,还有身穿长衫的人们。斜襟长裙,对襟大褂,露臂短装,照片上的影像成为了50多年前的历史见证。 “雅安是川藏的咽喉要地,从清朝至民国时期,金凤寺便成为了康藏地区佛教人士进出藏地途中的驻留地。寺内供奉的藏传佛教的塑像,藏族僧俗赠送的‘唐卡图’、宝塔、神兽及转轮等,真实地体现了汉藏佛教文化友好交往历程。”与记者同行的一位喜好民族宗教文化的岳先生说。 在金凤寺,中年书画家陈先生逸兴大起,当即挥毫泼墨,作了一幅国画《和祥金凤》,意喻和谐美丽的雅安山水孕育出了一座传奇古刹。 重庆的游客张越女士在金凤寺参观时,看到寺内有书法家米芾、黄庭坚等的书法作品后,也赶紧拍了一张照片回去。 “字是不是(米、黄)二人的真迹哦?”她有些疑问地说。 然而,当她从陪同的雅安友人口中得知,旧《雅安县志》载有《雷简夫荐眉州三苏书》等内容的时候,她不禁对金凤寺的“传奇”更加感叹起来了。 “你看,在金凤寺大殿前,有一对雕造于清道光二十九年的石水缸叫‘荫凤池’,四周刻了《八仙过海》《三击掌》《文王访贤》《荆轲刺秦》等8折戏雕,刻画了各种戏曲人物、祥禽瑞兽、奇花异草……每次有人到金凤寺,这石缸都会引起不少的关注哦。”友人对她说。 据我市的一位摄影爱好者介绍,每当有空的时候,他就喜欢到金凤寺去拍拍照。“以前照的照片,恐怕有上千张哩!”他说。 记者罗光德/文王永/图
电脑上扫描,微信中长按二维码,添加无量光素食、护生、传统文化公众号
五明学习: 工巧明: 地理 | 雕塑 | 绘画 | 建筑 | 历史传记 | 农工商业 | 书法 | 天文 | 舞剧 | 哲学 | 其它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佛言佛语:我们天天念佛、天天诵经、天天忏悔、天天行善,将自己修行的功德回向给冤亲债主、法界众生,我们这样做,这些冤亲债主看到欢喜——我们所作所为利益一切众生的功德,他们都有分,他们就不会再找麻烦。你要是功德都归自己,这些冤亲债主不会饶过你。 (摘录自佛言网,由佛前明灯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