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阳宝山灵泉寺摩崖石窟装饰纹样的艺术美探究


2014/9/8    热度:258   

  安阳宝山灵泉寺摩崖石窟装饰纹样的艺术美探究

  作者:李光安

  摘要:宝山灵泉寺建筑装饰图案艺术历史悠久,纹样丰富,造型独特,具有极高的美术考古价值,是近千年间历代中原工匠艺术思维和审美体验的物化形式。对宝山灵泉寺摩崖石窟装饰纹样审美特征的探索,既有助于其在现代装饰设计领域的运用,也有利于对我国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播。

  关键词:摩崖石窟;装饰纹样;审美特征

  中图分类号:GO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05X(2008)05-0009-03

  安阳宝山灵泉寺是北方佛教圣地,为全国最大的浮雕塔林,俗称“万佛沟”,又名“小龙门”,这里保存了大量的佛龛、石刻,为我们研究佛塔建筑及其传统装饰艺术提供了丰富的材料。寺庙、佛龛的装饰图案是中华民族文化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劳动人民在长期的劳动、生产、生活中按照美的形式法则进行的审美创造,是他们艺术思维和审美体验的物化形式,是劳动人民无穷智慧和艺术创造力的充分体现。

  一、宝山摩崖石窟群概况

  宝山灵泉寺及石窟群,位于安阳县西南30公里太行山支脉宝山东南麓,和北齐皇家石窟响堂山石窟同处在邺城至太原的主干道上。灵泉寺东为岚峰山、鸡冠山,北为马鞍山、矿窟山,南为虎头山、覆釜山。该寺坐北朝南,现存文物主要分布在寺内、寺南冈、寺西冈、宝山、岚峰山、马鞍山和覆釜山等处。灵泉寺始建于东魏武定四年(公元546年)。为北方佛教圣地,又称“河朔第一古刹”。由寺院向东西方向延伸的万佛沟,现存石窟2座,塔(殿宇)龛245个,佛、僧雕像数百尊,高僧铭记百余篇。位于寺东的大留圣窟,由道凭法师凿造。窟内镌汉白玉石佛3尊,躯体雄浑高大,雕琢光洁柔美,可惜佛头已被窃去。位于寺西的大住圣窟,隋开皇九年(公元589年)开凿。窟门两旁雕有迦毗罗和那罗延神王,身躯魁伟,顶盔贯甲,手持剑叉法器,脚踏牛羊,威然挺立。窟外的墙壁上遍凿佛龛及雕佛刻经。窟内雕镌释迦、弥勒等佛像近百尊。窟顶呈宝相莲花藻井,周围环绕凌空飞舞的飞天,为沉寂的洞窟增添了无限情趣。以两窟为中心,从东到西千米有余,浅龛造像密布山崖,刻于南北朝至北宋时期,历时600余年,如按年代编排,可看出塔式的沿革,可谓“宝山塔林”,堪称全国最大的高浮雕塔林。灵泉寺石窟1996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四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它历经北齐、隋唐、宋元明清的不断开凿修整,形成了现存规模宏大的石刻艺术群,在这些石窟造像的艺术形式中,塔龛占有绝对的优势,形成了塔龛、佛龛、碑龛并存一处,这在我国实为罕见,其表现手法往往兼用直平刀法、漫圆刀法、减地平雕和阴纹线刻,因地制宜地刻画出不同的图案形象。它对我们研究佛教文化、石刻艺术,特别是北齐至唐代的佛塔建筑及其装饰艺术提供了实质的证言。

  二、宝山摩崖石龛的建筑装饰纹样

  河南古建研究所在杨保顺先生的主持下对宝山摩崖窟龛进行过深入调查,据他们考证,石窟龛共计编号120个,其中塔形龛80个,屋形龛5个,碑形龛12个,造像窟、龛23个。岚峰山、马鞍山共编号89个,其中岚峰山塔形龛72个,屋形龛8个,拱形龛4个,石窟1所,马鞍山塔形龛4个。各塔皆为依山开凿,浮雕于崖壁,由基座、塔身、塔檐、覆钵和塔刹组成,塔身的正面开门,一般内雕高僧影像、佛像或信佛居士像,佛龛形体虽小却造型写实、刻工精巧,其中的饰面花纹和人物、动物形象生动逼真,令人叹为观止。

  摩崖石窟艺术的创造历经千年,在200多个石龛里留下了丰富的装饰图案和纹样,其中有莲花纹、唐草纹、动物纹等,横式的多数是莲花纹、唐草纹。纹饰多是按照我国民族的传统艺术手法,呈对称布局,或一方连续排列,并且以流动的回环曲线作为纹样的基本构成,创造出流畅生动、动感十足的纹饰。

  隋开皇十年道政塔是现存塔形摩崖灰身塔中最早的一例,塔身所开龛无龛楣和束莲柱装饰,两层叠涩较高,覆钵相对较小。开皇十三年融法师塔两层叠涩上为一梯形,覆钵亦相对较小,三层相轮上顶一圆形宝珠。开皇十四年静证塔相对于前两例来说,塔身所开盒开始有门楣和束莲柱饰,三层叠涩上为一台基,上立覆钵受花,覆钵直径仍略小于塔身。由此可见,隋塔大都呈方形,覆钵较小,装饰纹样呈现简约的艺术风格。入唐之后,石窟图案装饰也进入了另一新时期,可谓集前代之大成,发展为新的样式,在装饰题材上更加丰富多彩,装饰风格日趋华丽,装饰技巧愈加成熟,装饰图案变得精致、饱满和雍容富贵,对中国装饰艺术的发展有较大影响。从宝山石窟来看,塔龛覆钵变大,形制趋于规整和精致。比如宝山59号灵裕法师灰身塔,是灵泉寺诸山现存有纪年唐塔中年代最早的,该塔覆钵至塔檐有部分残损,然其整体形制仍清晰可见:塔身修长,塔身开一龛,龛内塑一僧人坐像,龛两侧饰束莲柱,顶有火焰纹尖拱,拱两端饰两回首之鸟头;塔身上部饰力士托塔形象,已残毁,两层叠涩上皆雕刻有联珠纹;覆钵上再装饰一形制基本相同的小受花覆钵,四层相轮上皆以覆莲饰,顶端为一尖形宝珠。其装饰纹样精巧又不失大气,装饰雕刻手法别出心裁且具有高度的艺术性。

  运用于石窟的装饰图案是宝山石刻艺术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装饰于建筑(塔龛、佛龛、碑龛)、塑像,同时也具有自身的独立形态。图案与周围的联系非常紧密,可以说,没有图案装饰整个摩崖石刻艺术就不是一个完整体。

  三、宝山石窟建筑装饰纹样的美感形式

  从北齐开始,邺城佛教大盛,“都下(邺)大寺,约有四千所,住僧尼将近八万。齐境内有寺四万余所,僧尼二百万以上”。借助当时官府的向佛政策,各地大事修建寺庙、佛塔。宝山灵泉寺的修建以及石窟的开凿,集中了当时无数的能工巧匠,工匠们技艺高超、集思广益,自然物形态通过他们丰富的想象、抽象、变化,组合而成为千姿百态的纹样艺术,从而显示出自然万物千变万化的面目以及它们的生命力、秩序结构和排列,它们的美被表现抽象成意味深长的装饰图案。

  宝山的摩崖石刻装饰图案大都出现在塔龛上,塔顶部分的伏博丘趋向于装饰作用,上下层的关系处理得比较成熟,引用了中国传统的仿木构建筑的手法,雕出斗拱、瓦垅、滴水等屋檐的形式,使之上下连为一体。装饰手法大多采用外方内圆的造型方法,装饰图案多样,有飞天、舞伎、力士、怪兽、复折幔饰、卷草等,在艺术处理上完全采用高浮雕的形式对形体进行压缩处理。隋塔的艺术造型朴实简洁,大多檐厚、较笨、装饰简单。唐塔的造型精致华丽,装饰图案多样,的檐下雕出舞蹈人,手擎塔檐,飘逸生动;有的檐下复加折幔装饰和卷草纹图案;有的为力士和怪兽,既丰富了塔龛造型,又使塔龛庄重而不失活泼。

  (一)几何化

  形态几何化是传统装饰艺术中最普遍的一种造型形式。它是从自然形态中转化出来的。是从生活的源泉中找到能够抒发情感的依据,然后将自然形象升华到抽象的几何形态。工匠们首先抓住了物象的 本质特征、运动规律,在自然形态的基础上去掉繁琐,保留了物象的精神,与自然形态相比以含蓄、理智、规律、条理、静态的意境引起人们的感情共鸣,在对山、水、云、鱼、鸟、兽、花、草等自然形象捕捉的同时,赋予了人的理念与想象,创造出了几何化、符号化的图案纹样。

  如我们常见的缠枝纹,它是以各种花草的茎叶、花朵或果实为题材,以涡旋形、波形形式构成的。纹样中曲线或正或反的相切,构成连续的波形,向四周或两侧作任意适合延伸,即成连续纹样、单独纹样。早期形态多为缠枝忍冬纹,自唐代,纹样日臻成熟,种类繁多、姿态各异的植物纹融入其中。缠枝纹造型气势恢弘,花有正反相背,叶有阴阳转侧,花与叶的形象互相呼应,浑然一体,繁复华美者被称为卷草纹,日本称之为“唐草”。又如忍冬纹,它是我国各地北朝石窟通见的一装饰纹样,北魏木构建筑、织物刺绣中都有应用。忍冬构图机理似缠枝纹,以植物枝茎作连续波卷状变形,以波状线与切圆线相组合,作二方连续展开,形成波卷缠绵的基本样式,再以切圆线为基干变化出有规则的草叶或茎蔓,形成枝蔓缠卷的装饰花纹。这样的纹样在宝山石窟中最为常见。

  (二)秩序化

  宝山石窟的装饰图案或纹样,大多采用了对称、均衡、渐次、反复、排列等形式美法则。这些法则本身就是秩序,因而其装饰图案或纹样显示出简洁有序的特征。重复与连续性是装饰艺术中常见的一种组构形式,单形由于重复出现形成统一的组织,产生一种整体美,作为相对整体的部分或要素而言,匠人们在重复中给其他要素以变化。节奏开始与重复进而追求变化。形的重复连续有延展作用,并有节奏感和运动感。有规律的间歇变为疏密、快慢、转折的韵律。在形态的反复与连续组织中追求连得自然,形连意续,形有止而意无穷的境界。唐代的花草纹富丽堂皇,特别是波浪起伏的卷草纹、延绵不断的蕃连纹、团花似锦的宝相纹,构图圆润丰满,形象华丽,浑厚清新,完全摆脱了拘谨、冷静、神秘和威严之感。从这些纹样的形象、形式中可以体会到唐代思想领域的开放,存满自信,经济繁荣昌盛,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它们以重复连续的图案风格和赏心悦目的形象传递出唐人表意者的情怀,也唤起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热爱。

  工匠们在对结构进行多样安排时,能充分依照美的法则,将它们按比例、方向、大小、宽窄等关系作最佳的排列组合,使得单独的或复合型的纹样图式都表现出一种理性加工的格律,从而在完整性、变化性、重复性、节奏性、运动性等方面显示出相当的艺术水准,如宝山112号塔门额与檐间的两组卷草纹,波浪起伏又圆润丰满,显示出独特的美感。

  (三)构图满密、圆浑

  宝山石窟大多为隋唐两代修建,隋代时间短暂,所以唐塔为数居多。大唐盛世自信、开放,表现在造型艺术上就是崇尚健康、丰满、圆浑的审美风格。圆满的造型特征正是此种时代风格的体现。即圆满的独特造型与追求富贵堂皇的时代风尚之间完美的契合。在这种审美倾向下,许多纹样在唐代呈现出“圆浑”。这种装饰效果,不仅给人以视觉上强烈的冲击和心灵震撼,而且体现出被装饰物的厚重感、体量感。

  如宝山111号塔,塔高1.67米,南壁开拱券门,两侧由八角形依柱,下为方形柱础,腰部以及柱头有覆莲装饰,门楣以上刻二方连续卷草花纹两组,其上叠涩出檐两层,最上一层檐角下悬角铃,上刻蹲狮一对,顶部为方形束腰须弥座状,中间向北凿一尖拱形小龛,其上刻覆钵状顶外罩卷叶状纹样,最上莲座宝珠为刹,整个塔龛造型华丽壮观,纹样繁杂圆满,显得塔龛端庄、厚重,令人敬仰。

  (四)线条节奏繁复、气势跌宕

  线在传统装饰造型中运用也非常广泛,线条在自然形态中只是个符号、概念,是不真实的存在,因为物体客观上是没有线条的。绘画形象通过线条描绘出来,它本身已改变了自然形象的原来面貌,线条是第一个脱离了自然形态而走进了抽象的艺术形态。线条以单纯、简洁的手法将自然物象提炼为最基本的元素,简约到了几根线的组合,将物象的精神本质留了下来。它为进入装饰思维奠定了很好的基础。它的运动、方向、速度、刚柔、疏密、曲直、高低起伏、节奏韵律赋予了线条各种性格。这些构成了造型要素中线的基本形式。线诱导出无尽潜藏的形象,丰富了装饰艺术语言。它给人流动和生命的力量。一方面在描绘中渗入情感,另一方面联系起来的线条创造出无止尽的造型形象及节奏和韵律。生动感人的线条装饰艺术为人们提供了无限遐想的空间。线条在传统装饰艺术中展示着特有的魅力。以线或纹样的重复为节奏和层次制造声势,是唐代纹样造型风格中的主要特征。在宝山装饰纹样中,大量卷草的出现以及它们荡气回肠的气势,更突出体现了中国造型艺术中线的特长。枝回叶转,波汹浪涌,是唐人浪漫豪放、激扬开放精神的反映。线与线的回旋和重叠产生的是变幻的节奏效果。花叶造型接连掩映,依形势灵活变幻,在形式上更利于气势和情感的抒发。

  四、结语

  纵观上述,宝山摩崖石窟装饰艺术是人类对自然形态的再创造,这是由工匠们独特的心理与审美因素来决定的,是近千年间,石雕艺人们经过数代传承、创造的产物,是我们传统文化的结晶。历代艺术家将各种审美因素与特定的自然形象融合起来,在宝山摩崖石窟创造了一件件完美的艺术珍品,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它以清新、简洁的格调,淳朴、厚重的艺术风格,显示着永恒的艺术魅力。

  责任编辑 韩成军

 

电脑上扫描,微信中长按二维码,添加明华居士学佛网公众号

五明学习 工巧明 地理雕塑绘画建筑历史传记农工商业书法天文舞剧哲学其它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佛言佛语一般凡夫最严重的习气,是嫉妒、嗔恚、贪爱。看到别人稍稍比我自己好,嫉妒心就生起来;殊不知嫉妒、嗔恚、贪爱是三恶道的业因。 纵然一天念十万声阿弥陀佛,这三种心要是不断,将来的果报还是在三途。学佛的人,对人事物都不能有牵挂;心里面还有一丝毫的牵挂,就出不了六道。不出六道,三途的成分多,这个事情很麻烦!我们凡夫动感情,把理智转变成感情,理智迷了就叫做感情;一念迷,恐怕是要多生多劫堕落三途,这个利害得失太大了!一般人都很执着;执着,是自己见解上的错误。见解上的错误制造出许许多多的障碍,有这些障碍,就起烦恼;有烦恼就引起苦报,三途是苦报。身见、边见、见取见、戒取见、邪见,这五种错误的见解如果不能断,我们三途就有分,三恶道免不了。 摘录自佛言网由佛前明灯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