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大利帕尔马中国艺术博物馆所藏藏文木刻本佛经
2014/9/8   热度:1175
意大利帕尔马中国艺术博物馆所藏藏文木刻本佛经 作者:萨尔吉 [摘要] 本文对收藏于意大利的一批藏文木刻本进行了初步分析,比定了刻本的内容,并对刻本的雕版背景、跋文所涉人物的相关历史进行了探讨。由此推断,这些是有明确纪年的早期藏文木刻本,它为研究藏文雕版印刷的历史提供了实物资料。 [关键词] 藏文木刻本;印本;佛经 [中图分类号] B946.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2-557(X)(2008)04-0069-06 2007年6月,笔者受邀前往意大利,协助帕尔马中国艺术博物馆整理、比定该馆所藏的藏文文献。在整理过程中,有一批藏文文献引起了笔者的注意。这批文献在该馆目录中被编为四个号,分别是cna0815—0818。从外观看,应属同一类型。文献为印本,但并非习见的梵夹装,而是经折装。刻本上下均有完整的边框,部分处还可见左右边框,并有汉文编号,如“三玄”、“十天”等。从刻本边框及空白处的铅笔标注来看,笔者估计7张折页为一版块,即7张折页的内容系在一块版上刻制而成;刻制方法可能是将版块纵向等分为7部分,每部分为14.5×8厘米,因此,整个版为14.5×56厘米。刻完后每部分则成为一个折页,共7个折页,它们再与其他折页粘接,构成完整印本。每一折页按藏文书写习惯印有8行藏文,阅读方式也与传统折页不同:折页展开后,需将其纵置,然后依次从第一个折页从左至右,上下翻页阅读,犹如阅读长形横书碑文(后承意大利帕尔马中国艺术博物馆现任馆长Emiler告知,这批文献应为托斯卡诺(Guiseppe M.Toscano)神父在中国的收集品,文献页边的铅笔标注应为其手迹。他也是最早为这批文献编目的人,在其编目中,文献被分为两个号:585和586 (Museo d'Arte Cinese,p.417),他还认为7张折页为一版块,这证实了笔者的推测。托斯卡诺神父的目录中还提供了两个信息:一是这批文献于1963年入藏;二是这批文献发现于一尊佛像的底座中, 作为佛像的装藏。但这两点均令人怀疑,其一,托斯卡诺神父于1947年离开中国,今意大利帕尔马中国艺术博物馆的藏品大多亦为1947年入藏,这批文献若于1963年入藏,其在此之前的收藏地和收藏者并不清楚;其二,从目前文献的内容、规格及装帧而言,它们似乎是作为僧人日常课诵的经文,为了携带方便而刻制的。若作为佛像的装藏,佛像形制应较大,但今意大利帕尔马中国艺术博物馆的藏品中没有类似的佛像能装藏这批文献,当然,我们也不能排除文献和佛像被分别收藏的可能。另外,托斯卡诺神父从中国何地收集到这批文献也不清楚,他主要活动于北京、河南等地,北京的可能性较大,但从文献结尾的跋文来看,也不排除文献发现于山西的可能,这在文中还会述及。)。 值得注意的是,刻本末尾有跋文,透露出刻本刊刻的参与者和刊刻时间、地点等许多信息,下面先转录出藏文跋文,再予以汉译: om svasti/bla ma dang/mgon po vjam pavi dbyangs la phyag vtshal lo/ sku gsum bdag nyid rdzogs pavi sangs rgyas dang/ dug gsum vjoms byed lung dang rtogs pavi chos/ bslab gsum rgyan spras vphags pavi dge vdun la/ sgo gsum dad bas gus pas phyag vtshalo/ bdud bzhi las rgyal rgyal bavi bstan pa vdi/ vdi dang phyogs kun kun nas rgyas phyir du/ du mavi dpal vbyor vbyor pavi dpung tshogs vdzin/ vdzin mar chos tshul tshul bzhin skyong ba la/ chos smra dpal ldan rgya mtshos legs bskul nas/ nges don ston byed mtshan brjod gdugs dkar can/ dkon mchog rjes dran ji snyed su dag dang/ phung po gsum pa rnam rgyal rnam par vjoms/ gzungs rings sher snying sgrol ma lasvo pa/ par du bsgrubs nas chos kyi sbyin pa btang/ dge ba vdi yis mi dbang yab sras rnams/ sku tshe ring zhing chab srid brtan gyur cig/ pha mas gtso byas mkhav khyab sems can rnams/ theg chen zab movi lam la rab zhugs nas/ vkhor dang mya ngan vdas la mi gnas pavi/ bla med byang chub chen po thos gyur cig/ par gyi zhal ta slob dpon ka ma la/ dbang sang dang ni cin sang rnam gnyis dang/ dad brtson ldan pa don yod rgyal mtshan mdzad/ gzhan yang rkos mkhan par vdebs lasogs pa/ skye ba kun du tshe ring nad med cing/ dpal dang vbyor pa phun sum tshogs pa dang/ bstan dang vbyal nas dam chos legs bsgrubs te/ bde ba can gyi zhing du skye bar shog/ hung hu lo nyi shu rtsa dgu pa/ me pho byi bavi lo/ zla ba bdun pavi tshes bco lngavi nyin/ zhran zi thavi dben gyi pho brang du/ par du legs par grub pa yin/ vdis bstan pa dang/ sems can mang po la phan thogs par gyur cig/ mamgalam bhavantu subham 唵!吉祥!顶礼上师及怙主文殊! 三身主宰圆满之佛陀,灭除三毒经教证悟法,三学严饰神圣之僧众,三门虔信恭敬作顶礼!战胜四魔胜者此教法,为其悉皆遍弘于诸方,执持众多圆满之军众,如法如理于大地护持。法师贝丹嘉措善敦请,宣说了义《名诵》《白伞盖》,《随念三宝》尽所有,以及《三蕴》《尊胜》《摧破》长总持,《般若心经》《度母》诸等等,刊印而后作为法布施。愿以此善人主父与子,身命长久国政得坚固,犹如父母遍虚空有情,入于大乘甚深道之后,无住轮回以及涅槃之,无上至大菩提得获致! 刻板监督师父噶玛拉,王僧(?)以及郑僧(?)二者及,具信精进顿悦坚赞担,复次刻工捐印者等等,一切士夫长寿而无病,祥瑞富足悉皆得圆满,与教法合善成就正法,悉皆生于极乐之佛土! 洪武二十九年,阳火鼠年,七月十五日,于山西太原府善为刊印(藏文译跋说:“zhran zi thavi dben gyi pho brang du/ par du legs par grub pa yin/”,此处的zhran zi应是山西的汉文译音,thavi dben应是太原的汉文译音,详见下文。)。愿以此利益教法及众多有情! 愿吉祥!清静! 此外,另一折页上还有一则汉文发愿文: 谨发诚心印施大乘经典,上祝皇图巩固,帝道隆昌,佛日增辉,法轮常转,一切有情早登觉岸。 永乐五年六月吉日。 之后是一方印,中书篆字“晋府印施”。 跋文所透露的信息很丰富,它明确提及了刻板年代为洪武二十九年,藏历阳火鼠年,即1396年;而且,经板在永乐五年,即1407年再次印制,印制地点为晋府,即山西太原府,下文还将对此进行讨论。 跋文还提及刻板由法师贝丹嘉措倡印,监督者为噶玛拉、dbang sang(王僧?)以及cin sang(郑僧?)、顿悦坚赞。经翻阅相关藏汉文史料,笔者发现了一些值得关注的信息,下面分别加以叙述。 首先我们来看《安多政教史》中的记载: vdivi thad klu chuvi nyin ngos su chos rdzong dpal mchog sdevang dpal tsang zi yod la/ vdi ni rje dpal ldan bkra shis pavi yongs vdzin drung chen dpal ldan rgya mtshos btab/ …… mdo smad du shing kun/ chu ma mkhar/ men ju rnams su chos kyi vkhor lo bskor/ zhun zivi rgyal bus bla mar bkur te chos mang bo zhus/ mtshan brjod sogs rgyud phran du ma dang/ mdo sde pad dkar sogs kyi dpar bskrun/(智观巴·贡却丹巴饶杰(brag dgon pa dkon mchog bstan pa rab rgyas):《安多政教史》(mdo smad chos vbyung)[Z],兰州:甘肃民族出版社,1987年, 第684—685页。参见吴均、毛继祖、马世林汉译本,兰州:甘肃民族出版社,1989年,第645—646页。) 此地洮河之阳有曲宗贝乔寺,亦称贝藏寺,为杰·贝丹扎西的经师仲钦·贝丹嘉措创建。……在多麦地区的临洮、曲玛城、岷州等地大转法轮。山西王子奉为上师,请求众法。雕版印行《名诵》等众多续部小典和《妙法莲华经》等。 笔者认为此处提及的仲钦·贝丹嘉措与上述跋文中的法师贝丹嘉措为同一人。其一,《安多政教史》说zhun zi王子奉贝丹嘉措为上师,此处的zhun zi与跋文中的zhran zi应指的是同一处地方,二者均为山西的对音(汉译本将zhun zi译为新寺,并在第641页注1中说:“本书对此寺有zhva zi、zhun zi、zhin zi等三种写法,皆新寺之汉文译音。笔者认为对此应加以分析,藏文的转写有时确实指名为新寺的佛寺,如藏文本第679页(汉译本第640页)言及:nyin lam tsam song bavi sa na men juvi mkhar/der zhin zi zer bavi rgya dgon/(约一日行程之地为岷州城,此处有称为新寺的汉寺)”。但此处的zhun zi应是山西的汉文译音,否则后面的rgyal bu(王子)一词无法解释,因印本年代远较《安多政教史》还早,所以应以跋文中的zhran zi作为山西准确的汉文译音。)。山西是朱元璋第三子朱棡(1358—1398)的封地,朱棡洪武三年(1370)四月封晋王(《明史》[Z]卷一,“洪武三年”条。),因此,上文的zhun zi王子指的应是晋王朱棡。其二,《安多政教史》提到雕版印行《名诵》等众多续部小典,而我们手中的印本第一篇经文即是《名诵》,同时,印本结尾汉文篆印“晋府印施”明确表明是在山西太原雕版印行,这也与藏文跋文的叙述一致。 贝丹嘉措的生平在《安多政教史》中记载较为简略,但对其弟子贝丹扎西则有较为详细的记载,从中也可看出贝丹嘉措的一些行迹: dgung snying rje bdag nyid chen po dgung lo nyer gcig bzhes pavi me sbrul de yin no/……bcu gsum pa la khu bos drung chen dpal ldan rgya mtsho bavi drung du rje vdi nyid kyi gtsos grva ba nyi shu phul/……bcu bdun pa la bla mavi phyag phyir zhān zir phebs/vjam dbyangs kyi zhal gzigs/……nyer brgyad pa la drung chen pavi phyag phyir nam thas su gong ma thavi jung dang mjal/phyir lor chos rje de bzhin gshegs pa bsu bar mdo smad bra bo rtse sgang bar du byon/karmavi lo tsā ba yang gnang/gong du slebs dus bla ma drung chen pa gshegs vdug pavi dgongs rdzogs bsgrubs/rtse lngar vbum pa bzhengs/(藏文本第680页,汉译参见第640—641页。) (贝丹扎西)的生年为宁杰·达尼钦波二十一岁之火蛇年。十三岁时叔父将以他为首的二十位僧人送至仲钦·贝丹嘉措座前。十七岁时作为喇嘛的随侍赴山西,瞻仰文殊圣容(藏文本的zhān zi应为山西的汉文译音。《岷州志》第十六卷记载说班丹札释(即贝丹扎西):“五岁见佛像,心慕出家,遂披剃为西僧。及长,于五台山见文殊现身受记。”这与《安多政教史》的记载应指的是同一件事。参见王兆祥校注:《岷州志校注》[M],甘肃省岷县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编,1988年,第276页。)。二十八岁时作为仲钦的随侍,于南京觐见太宗皇帝(藏文nam thas应为南台的汉文译音,而南台是西北穆斯林对南京的称呼。参见刘迎胜:《回族与其他一些西北穆斯林民族文字形成史初探——从回回字到“小经”文字》[J],《回族研究》,2002年第1期,第5—13页。)。第二年为迎接曲杰·得银协巴前往多麦札沃泽岗的途中,被任命为噶玛巴的翻译。回到京城时喇嘛仲钦业已圆寂,举行了追荐法事,于五台山建立了佛塔。 由以上文句得知,贝丹扎西生于宗喀巴(宁杰·达尼钦波)21岁时,即1377年,因此我们得以确定贝丹嘉措的一些年代:他于1393年前往山西,有理由推测,正是在山西居留期间,他主持刻印了上述小部经典(跋文记载刻板年代为1396年,其时贝丹嘉措应在山西。)。1404年,贝丹嘉措觐见明成祖朱棣。约在1406年,贝丹嘉措圆寂(据《明史》卷三百三十一,得银协巴于永乐四年(1406)冬至南京,结合《安多政教史》所述“回到京城时喇嘛仲钦业已圆寂”的说法,贝丹嘉措的圆寂年代最迟应为1406年。),弟子贝丹扎西于五台山为其作法事供养,可能在此期间,山西太原晋府再次将贝丹嘉措主持刻印的上述小部经典加以印行(汉文跋文提及的印施年代是永乐五年(1407)。从以上的讨论来看,我们也不能排除文献的最初来源地可能是山西太原,甚至是五台山。)。 从《安多政教史》的记载来看,贝丹嘉措在山西太原居留后,又返回了家乡建寺(藏文本第685页:de nas rang yul zhe bā tshugs su phyag phebs/klong gi sa chavi vdabs vdam bu lung zhes par chos rdzong dgon kyi gtsug lag khang chen mo vdi nyid bzhegs so/从彼处(山西)返回家乡歇巴凑,于隆地区附近的叫做丹卜隆的地方建立了曲宗寺的大祖拉康。汉译参见第646页。),之后才前往南京,因此,他在家乡居留时间的上下限应为1396年至1404年之间。 《安多政教史》还有记载: drung ba don yod rgyal mtshan pas tāvi ming rgyal po las ku shrivi vjav sa blangs/ ka juvi phyogs su dgon pa btab pa la han kya zi zer/(藏文本第584页,汉译参见第550页。) 仲瓦·顿悦坚赞从大明皇帝那里得到国师的封诰,在河州地区建立寺院,称为韩家寺。 此人可能与跋文中的顿悦坚赞为同一人。关于顿悦坚赞,汉文史籍中还有一些相关记载。他属于河州韩氏家族,是一位僧人,于明初率部归附朝廷,成为第一任韩土司(龚景瀚编,李本源校:《循化志》(卷五)[M],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1981年,第206页。《明实录藏族史料》(第一集)[Z],西藏人民出版社,1982年,洪武六年十月己卯条。),其弟韩哈麻亦被授予河州卫镇抚之职。顿悦坚赞及其家族与明廷关系密切,顿悦坚赞本人曾于1373年前往南京(《明实录》洪武六年十月己卯条载:“阿撒涅公寺住持僧端月监藏乞降护持,从之。敕曰:‘……尔番僧端月监藏修行有年,今来朝京师,特赐敕护持。凡云游、坐禅一听所向,以此为信’。”),而其弟则前往卫藏调解汉藏关系(《明实录》洪武六年二月癸酉条载:“未几,喃加巴藏卜等辞归,命河州卫镇抚韩加里麻等持敕同至西蕃,招谕未附土酋。”),在明初加强藏汉联系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韩氏家族长期掌握僧俗大权,僧职从顿悦坚赞担任河州卫番僧纲司都纲始(《循化志》卷五载:端月坚藏“二十二年升都纲执事”,《明实录》则在洪武二十六年三月丙寅条载“河州卫番僧纲司,以僧(端)月监藏为都纲”。),继位者相续被授予剌麻(喇嘛)、禅师,直至国师称号;世俗职位则从韩哈麻担任河州卫镇抚始(《循化志》卷五载“永乐年间赐韩哈麻安抚司之职”,但《明实录》则载洪武六年韩加里麻已为河州卫镇抚,当以后者为是。),升至指挥佥事,最终升为指挥使。虽经明亡清兴,其家族僧俗职位依然世袭(参见《循化志》卷五相关记载。)。顿悦坚赞与明廷关系密切,他于1373年往赴南京之后,或在京城居留,或四方弘化。约在1393年之后前往山西太原(据《明实录》,顿悦坚赞于洪武二十六年(1393)三月授都纲职,或许在授职后不久,他就前往山西,而贝丹嘉措往赴山西的时间也是1393年,甚至有理由推测,顿悦坚赞和贝丹嘉措是一起往赴山西的。),在那里主持藏译佛经的雕版工作,而在1396年刻事圆满后,他又返回了家乡(刻板完成于1396年,而《明实录》洪武三十年(1397)二月壬子条载“复置河州卫番僧纲司,以僧端月监藏为都纲”。或许正因为顿悦坚赞的返回,明廷才复置河州卫番僧纲司一职。)。 跋文中提及的其他人士,因缺乏资料,无法作进一步说明。 综上所述,雕版印刷上述经本的人士是以贝丹嘉措为首的河、洮、岷僧俗,施主则是以晋王朱棡为首的达官贵人,雕版地点为山西太原,刻板先后经过两次付印。 从藏汉史籍的相关记载来看,在明廷经营河、洮、岷地区时,以贝丹嘉措、顿悦坚赞为首的僧俗为加强藏汉联系、促进民族团结作出了突出贡献(参见吴均:《论明代河洮岷的地位及其三杰》[J],《青海民族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89年第4期,第35—45页。关于贝丹嘉措及其弟子所属的教派,《安多政教史》藏文本,第680页、第685页,记载其幼年即学习《喜金刚续》,其弟子贝丹扎西则于其座前听受道果教授,因此贝丹嘉措可能是萨迦派僧人。但成书比《安多政教史》早一个多世纪的松巴堪布的《如意宝树史》则记载了一位调解汉藏关系的贝丹扎西,说他是宗喀巴的弟子(松巴堪布:《如意宝树史》藏文本[Z],兰州:甘肃民族出版社,1992年,第672页)。若两书所指的贝丹扎西为同一人,则贝丹嘉措及其弟子所属教派还需进一步研究。)。这一印本则是藏汉文化交流的一个实例。 跋文还提到了所印经书的名录,对照帕尔马中国艺术博物馆所藏印本后,发现实际经名与跋文所述能一一对应,兹据笔者所见印本,将经文标题列举如下: cna0815: 1.Vphags pa de bzhin gshegs pavi gtsug tor nas byung bavi gdugs dkar mo can gzhan gyis mi thub pa zhes bya bavi gzungs [如来顶髻所出白伞盖母无能胜陀罗尼](此即跋文所提《白伞盖》。《甘珠尔》中题名为vphags pa de bzhin gshegs pavi gtsug tor nas byung bavi gdugs dkar po can gzhan gyis mi thub pa phyir zlog pa chen mo mchog tu grub pa zhes bya bavi gzungs[如来顶髻所出白伞盖无能胜大回遮母最胜成就陀罗尼],参见《西藏大藏经总目录》第591号。从内容判断,印本的后部分有缺失。); cna0816: 2.Vphags pa dkon mchog gsum rjes su dran pavi mdo [随念三宝经](此即跋文所提《随念三宝》。经文结束后有Vphags pa bzang po spyod pavi smon lam gyi rgyal po[普贤行愿王]的部分,参见《西藏大藏经总目录》第1095号。汉译参见唐不空译《普贤菩萨行愿赞》,《大正藏》第10册,经号297。跋文未提及此经,印本中也未出现经名,当为前经的附加祈愿文。); 3.Vphags pa dkon rtsegs kyi nang du nye ba vkhor gyis zhus pavi mdo las byung bavi sdigbshags phung po gsum pa zhes bya ba[宝积中优波离所问经所出忏悔三蕴](此即跋文所提《三蕴》。《甘珠尔》中题名为Vphags pa vdul ba rnam par gtan la dbab pa nye bar vkhor gyis zhus pa zhes bya ba theg pa chen povi mdo[律决定优波离所问大乘经],参见《西藏大藏经总目录》第68号。汉译有三见,一为唐菩提流志译《大宝积经》第24会“优波离会”,一为西晋三藏译《佛说决定毗尼经》,一为唐不空译《佛说三十五佛名礼忏文》,《大正藏》第12册,经号310、325、326。印本于经文结束后附有《金刚萨埵百字明咒》。); 4.De bzhin gshegs pa thams cad kyi gtsug tor rnam par rgyal ba zhes bya bavi gzungs rtog pa dang bcas pa[一切如来顶髻尊胜陀罗尼并仪轨](此即跋文所提《尊胜》,但印本中未出现经名。参见《西藏大藏经总目录》第595号。汉译参见宋法天译《佛说一切如来乌瑟腻沙最胜总持经》,《大正藏》第19册,经号978。); 5.Rdo rje rnam par vjoms pa zhes bya bavi gzungs[金刚摧破陀罗尼](此即跋文所提《摧破》。参见《西藏大藏经总目录》第750号。汉译参见宋慈贤译《金刚摧碎陀罗尼》及元沙啰巴译《佛说壤相金刚陀罗尼经》,《大正藏》第21册,经号1417、1418。); 6.Byang chub sems dpav vphags pa spyan ras gzigs dbang phyug lag pa stong dang mig stong dang ldan pavi cho ga zhib mo [千手千眼圣观自在菩萨细分仪轨](可能就是跋文所提的长总持(gzungs rings),印本中未出现经名。参见《西藏大藏经总目录》第690号,印本所包含的仅为该经的陀罗尼部分,即有名的大悲咒。汉文有多种版本的翻译。); 7.Bcom ldan vdas ma shes rab kyi pha rol tu phyin pavi snying po[薄伽梵母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此即跋文所提《般若心经》。参见《西藏大藏经总目录》第21号。汉译有多译。该经结束之后亦有愿文,经初步检视,有上文提及的《普贤菩萨行愿赞》的部分,以及《入菩萨行论》中的部分文句。); 8.Sgrol ma la phyag vtshal nyi shu rtsa gcig gis bstod pa phan yon dang bcas pa [度母二十一礼拜赞颂并利益](此即跋文所提《度母》。参见《西藏大藏经总目录》第438号。汉译参见元安藏译《圣救度佛母二十一种礼赞经》,《大正藏》第20册,经号1108。); cna0817: 9.Vjam dpal ye shes sems dpavi don dam pavi mtshan yang dag par brjod pa[文殊智慧有情胜义名等诵](此即跋文所提《名诵》。参见《西藏大藏经总目录》第360号。汉译可参见元释智译《圣妙吉祥真实名经》,《大正藏》第20册,经号1190。印本缺此经的开头及中间部分。根据印本目前的缀合情况,似乎该经结束时亦有祈愿文,即Rje btsun vphags pa vjam dpal gyi shes rab dang blo vphel ba zhes bya bavi gzungs[至尊圣文殊般若智慧增长陀罗尼],参见《西藏大藏经总目录》第549号。)。 因此,从印本的外观、内容及其跋文可以证明,这几个编号的印本当为一套完整的印本,其中含有九篇经文,《文殊智慧有情胜义名等诵》应为第一篇经文,印本的排列顺序应为cna0818、cna0817(《文殊智慧有情胜义名等诵》部分)、cna0815、cna0816、cna0817(跋文部分)。整个印本中,《文殊智慧有情胜义名等诵》的开头、中间和《如来顶髻所出白伞盖母无能胜陀罗尼》的结尾有部分缺失(815—818号共有157个折页。818号有14页,共3个版块,前一个缺前4页,最后一个缺后3页。817号有12页,第一个版块边缘刻有“十天”字样,第二个版块边缘隐约可见“十一天”字样,为藏汉文译跋及愿文,但汉文愿文似乎为以后的缀合,缺2个折页。从汉文编号可知,前面还有9个版块,除去818号的3个版块,尚缺6个版块,51页。815号有32页,第一个版块边缘刻有“地一”字样,第三个版块边缘隐约可见“三地”字样,第五个版块差3页。816号有85页,第三个版块边缘刻有“三玄”字样,第四个版块边缘隐约可见“四玄”字样,第十个版块边缘隐约可见“十玄”字样,第二个版块边缘隐约可见“十一玄”字样,第十三个版块边缘隐约可见“十三玄”字样,但只有1个折页,缺6页。)。 印本中有三处折页印有尊像,其中两个相连,位于《如来顶髻所出白伞盖母无能胜陀罗尼》之前,折页顶部边缘印有汉字“地一”。第一张折页表现的是如来及其胁侍弟子阿难和迦叶。如来于莲座上呈吉祥跏趺坐,施转法轮印;二弟子于其身侧相向而跪,双手合十,呈供养姿。第二张折页表现的是三面六臂白伞盖佛母及其胁侍。白伞盖佛母于莲座上呈金刚跏趺坐,头戴宝冠,身饰种种庄严,三面均为静相,主面有三眼,左手所持标识从上至下依次为:轮、弓、羂索;右手所持标识从上至下依次为:钩、剑、金刚杵;金刚杵为横置。二胁侍相向而立,头戴宝冠,身饰种种庄严。左胁侍右手齐胸,掌心向上,持一竖置金刚杵;左手持铃置于腿部,铃口朝上。右胁侍左手当胸持莲茎,莲花于其左肩绽放;右手下垂,施与愿印。第三张印有尊像的折页位于《随念三宝经》之前,中央为如来,于莲座上呈吉祥跏趺坐,施触地印;二胁侍相向而立,头戴宝冠,身披天衣,左胁侍左手当胸,右手稍屈,置于腿侧,莲花于其左右肩侧开放;右胁侍双手当胸,左肩处有一莲花,上置经函。据标识判断,二胁侍应为观音和文殊。 所印经文中,值得注意的是《随念三宝经》,这是藏传佛教常用的念诵经文,历代藏族僧人也对其多有注释,著名的有多罗那他(Rje btsun tā ra nā tha (1575—1635),Dkon mchog gsum rjes su dran pavi mdo don cung zad bshad pa zhes bya ba bzhugs so[随念三宝经义略述]。)、欧曲·法贤(Dngul chu Dharmsbhadra (1772—1851),Dkon mchog rjes dran gyi mdo vgrel dad pavi lcags kyu。[随念三宝经注释·信之铁钩]。)、居·米旁等(Vjam mgon vju mi pham rgya mtsho (1846—1912),Dkon mchog gsum rjes su dran pavi mdo rnam par vgrel ba bkra shis mi zad pavi sgra dbyangs[随念三宝经注释·无尽吉祥之妙音],Gsung rab Nyams gso Par khang,Dalhousie,1966.)。《甘珠尔》中收录有此经,但被分为三经,分别是《随念佛》《随念法》《随念僧》(《西藏大藏经总目录》第279—281号。)。印本的内容与《甘珠尔》的经文稍有差异(但Stog Palace的《甘珠尔》写本中仅有《随念佛》。参见Tadeusz Skorupski,A Catalogue of the Stog Palace Kanjur,The International Institute for Buddhist Studies,Tokyo,1985.No.233.),而与今出版的萨迦派、噶举派常用念诵及仪轨经集中的内容更为接近(诺章·吴坚经编和校对:《萨迦派念诵及仪轨经集》[Z],拉萨:西藏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10—12页;《噶举派念诵及仪轨经集》[Z],拉萨:西藏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523—525页。),笔者将在他处专门论述。 [本文责任编辑 班玛更珠] [作者简介] 萨尔吉,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北京 100871)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中国藏学 2008年第4期
电脑上扫描,微信中长按二维码,添加地藏菩萨平台公众号
五明学习: 工巧明: 地理 | 雕塑 | 绘画 | 建筑 | 历史传记 | 农工商业 | 书法 | 天文 | 舞剧 | 哲学 | 其它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佛言佛语:停止抱怨是修行的开始,懂得反省是修行的进步,学会转念是修行的功夫。不要看别人的错,你看到的只是你的业障;不要怪境缘的恶,你遇到的只是你的因果;不要定自己的功,你成就的只是众缘的合和。名师是你的心,看你会不会拜;高人是你的念,看你会不会转;神通你的性,看你会不会用,阿弥陀佛!您辛苦了,早安吉祥,感恩阅读,敬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 (摘录自佛言网,由明华居士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