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禅茶论坛:贤志法师观点
2014/9/8   热度:276
福建省佛教协会副会长、宁德市佛教协会会长、福鼎市佛教协会会长、福鼎资国寺住持贤志法师在首届世界禅茶文化发展论坛上进行了《试论福建茶禅对世界茶文化的贡献》的主题演讲,演讲摘要如下:
何谓茶禅?“茶禅”一词典出宋代园悟克勤的“茶禅一味”的偈语,是茶文化和佛文化、禅文化互相交融、互相渗透的一种文化现象。“茶禅”是“禅茶文化”的简称。赵朴初居士生前发起成立的中国茶禅学会,以及台湾圣轮法师为理事长的中华茶禅文化协会就是专门研究茶禅的学术机构。
福建是六大茶类中白茶、红茶、青茶三大茶类的发源地(白茶发源于福鼎,红茶、青茶(乌龙茶)的发源于武夷山),茶文化底蕴之深,无与伦比。同时,福建也是佛教文化十分繁荣的地方,从禅宗八祖马祖道一“禅化七闽”开始,福建涌现出了一大批禅师。禅宗“一花开五叶”和福建的禅师息息相关,“南禅宗发展到晚唐达到繁荣,作为其标志是形成沩仰宗、曹洞宗、临济宗、云门宗、法眼宗五家。这五家的创立人多为闽僧或闽僧的得法弟子。”(王荣国《福建佛教在中国佛教史上的地位与作用》)。闽东霞浦籍的灵祐禅师是禅宗率先开宗立派(沩仰宗)的祖师,闽侯雪峰寺是云门、法眼两宗祖庭,禅宗衍出的“五家七宗”在福建都得到很好的传承和传播。纵观历史,福建既是茶文化底蕴最深的地方,也是禅文化最兴旺的区域,茶和禅的有机契合,缔造了辉煌灿烂的福建茶禅。随着佛教文化和茶文化的对外传播,福建茶禅对世界茶文化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一、福建茶是最早与佛教结缘的茶
福建的茶禅博大精深,可追溯的历史十分久远。据可考的文字记载,率先与佛教结缘的茶叶是来自福建的。据四川雅安《名山县志》记载,蒙顶山智炬寺曾立一个石碑,碑刻宋代诗人孙渐诗《智炬寺留题》中写道:“昔有汉道人,剃草初为祖。分来建溪芽,寸寸培新土。至今满蒙顶,品倍毛家谱。”道人,是指修行之人。据古代《天下大蒙山》碑记:
二、福建佛教寺院培植举世名茶
福建产茶的文字记载,最早见于南安县莲花峰石刻“莲花茶襟”。莲花峰位于丰州镇北桃源村的西北处,峰高约120米,远在西晋即建有莲花岩寺。“莲花荼襟”意思是说,在莲花峰上向四周俯视,只见茶园如襟如带,相互萦带。层层叠叠,尽是绿油油的一片茶树。文末无署名,只落款“太元丙子”4个小字。据《中国历史年代简表》资料表明,太元丙子即晋?太元元年(公元376年)。可见,莲花峰上的“莲花荼襟”这一石刻,比刻印问世于唐?建中元年(公元780年)陆羽撰的《茶经》还早404年,可算是福建最早的一块茶文化石刻,莲花自古是佛教的象征,莲花峰上莲花岩寺的莲花茶襟石刻记载了福建茶叶与佛教自古不分家的历史事实。
三、闽东茶文化东传的使者——空海、元表大师
唐贞元二十年(公元804年),日本佛教真言宗创始人空海法师等23人乘船入唐,因遇飓风在海上漂流34天。至八月初十始在霞浦赤岸海口登陆,当时船破、无水、缺粮,人员伤病,他们得到了赤岸群众的救援,在赤岸逗留41天,然后乘船往福州,经南平、建瓯、浦城,取道浙江,进长安,在福建境内历时3个多月,把沿途的茶俗带回日本。
说明元表到达支提山后栖居在深林里,“饮木食”,“饮”是专用于食用液体的动词,而最常见的“木食”最有可能就是茶。专攻韩中文化交流史的顺天乡大学朴现圭教授研究认为,元表法师在后期返回新罗国传播华严宗。因此,元表大师无疑也是闽东茶文化传播到朝鲜的使者。
四、闽籍禅师的茶禅公案
灵祐禅师“沩山摘茶”公案折射沩仰宗的思想光辉
灵祐禅师诞生于茶文化盛行的闽东霞浦,从小受茶文化熏陶,于是在他参禅悟道、阐述佛法中,每每以茶为契。《五灯会元》、《祖堂集》中有关于“沩山摘茶”的公案:沩山摘茶次,谓仰山曰:“终日摘茶,只闻子声,不见子形。”仰撼茶树,沩曰:“子只得其用,不得其体。”仰曰:“未审和尚如何?”沩良久,仰曰:“和尚只得其体,不得其用。”沩曰:“放子三十棒!”仰曰:“和尚棒某甲吃,某甲棒教谁吃?”沩曰:“放子三十棒!”闽籍禅师的“吃茶”之道赵州从谂禅师(778—897)吃茶去的公案烛照千年,无独有偶,几乎在赵州禅师生活的同一个年代,福建的雪峰义存禅师 (822—908年)和武夷扣冰古佛(844—928)、保福从展禅师(867—928)也常以“吃茶”的机锋接迎人事,开示后生。诚如邵长泉在《扣冰也曾吃茶去》中记载: 【世界禅茶论坛】:圣轮法师法师观点 【世界禅茶论坛】:舒曼观点 《景德传灯录》载:僧问雪峰义存:“古人道,路达达道人,不将语默对,末审将什麽对?”义存答:“吃茶去。”又载:僧问保福从展禅师∶“古人道,非不非,是不是,意思是什麽?”从展拈起茶盏。朱熹自小“格物致知”,他认为:物之甘者,吃过而酸,苦者吃过即甘。茶本苦物,吃过即甘。问:‘此理何如?’曰:‘也是一个道理,如始于忧勤,终于逸乐,理而后和。’盖理本天下至严,行之各得其分,则至和。(摘自《朱子语类》)禅茶文化对朱子理学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并影响中国乃至整个汉文化圈国度八百年,进而促进了世界的人文进程。
五、福建茶僧发明乌龙茶,推动功夫茶道的发展
南朝文学家江淹曾以“碧水丹山,珍木灵芽”来赞颂武夷山的山水和名茶,说明武夷山自古产茶。在兵荒马乱的明末清初,世界六大茶类之一的乌龙茶(青茶)制作技艺在武夷山问世,其主要缔造者是在武夷山避世的闽南籍茶僧。两宋以降,武夷茶历居贡茶之首,得益于独特的生长环境和当地茶官、茶农、茶僧在制作技艺上的努力研发。如果说宋代“龙团凤饼”是闽北茶官“前丁后蔡”(丁谓、蔡襄)的杰作,那么明末清初乌龙茶则是武夷茶僧的创举。
从来名士尚评水,自古高僧爱斗茶。福建的茶僧创造了乌龙茶的同时还发明了一套乌龙茶演绎的方式——功夫茶道。当代十大茶人之一庄任《乌龙茶的发展历史与品饮艺术》一文,根据清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王草堂《茶说》和释超全《武夷茶歌》(清18世纪)和阮旻锡《安溪茶歌》,推断乌龙茶创始于17世纪中后期,即明代中后期,适于乌龙茶的“工夫茶”品饮方式也随之兴起,首先行于武夷,再及于闽南、潮州。工夫茶见之文献明确描述武夷品茶的,是清代袁枚在乾隆五十一年(786)游武夷天游寺僧道献茶的记载,见之于《随园食单》:
袁枚所描述的其实就是工夫茶的品饮方式,至今仍然保留无遗。工夫茶饮法首先是闽南籍茶僧们在武夷山率先流传起来,而后就传播到他们的老家闽南一带,又由于地缘和习俗的接近,很快又传播到了潮汕地区。至今,武夷山、闽南、潮汕仍然是工夫茶最盛行的地方,并保持着几乎一样的冲泡和品饮方式。
六、福清隐元禅师东渡日本创立煎茶道
隐元,俗姓林,名隆崎,1592年(明万历二十年)生于福建省福清县上迳乡东林村的一个普通农民家庭。1620年(明万历四十八年)在福清黄檗山万福寺依鉴源禅师剃度出家。隐元学习刻苦,精研佛教大乘经典《楞严经》和《涅盘》,严持戒律,勤修禅定,有很深的造诣。同时由于他经常云游参访,足迹遍及大江南北,因此名闻遐迩,在佛教界声望日高。1636年(明崇祯九年),隐元禅师在鉴源、慧隐之后继任黄檗山万福寺法座,成为临济宗第三十二世。此后,他督理黄檗山万福寺前后两次达十七年之久,门下之盛,当时无与伦比。他的名字,不但在国内盛传,而且也传到住在长崎的中国僧人中间,甚至他在中国开印的语录,也早已传到日本,为日本禅林中最盛的京都妙心寺派僧侣所传诵。
清顺治十一年(1654年,日本庆安三年)七月五日,在郑成功船队的护送下,经过十多天与惊涛骇浪搏击的艰苦航行,隐元一行终于到达日本长崎。到日本后,他轮流在崇福寺、兴福寺、普门寺等僧院中讲经论法,领僧受禅,慕名而来的信众趋之若鹜,有时竟达千人,盛况空前。隐元禅师不仅广渡众法,他还兴寺建院,在日本京都创建黄檗万福寺,寄托对家乡的思念;开创了日本佛教新支脉———临济宗黄檗派。隐元禅师赴日时,从福清黄檗万福寺带去了《万历版大藏经》(即《径山藏》),交给铁眼道光禅师雕刻,印成了举世闻名的日本《黄檗版大藏经》,对日本佛教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隐元禅师在日时,重刻了《弘戒法仪》并制定清规,使僧众修行有章可循。从而,日本禅风大振。隐元禅师在日弘法传道创下了无量的功德和盛名,也渐受统治者的好感和重视。日本天皇曾多次对他敕封、赐宝,赠送信物。除讲经弘佛外,隐元禅师还带去了中国的建筑、艺术、诗文、书法,甚至烹饪、种植技能,尤其是他带去的煎茶法,被后人推演成日本煎茶道。
中日文化的交流最盛是唐宋时期,元明清的海禁政策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中日文化的进一步交往,这也恰恰是日本最大程度地传承和保持中国唐、宋文化的主要原因。因此,明太祖朱元璋罢造龙团改贡芽茶后,中国茶叶的饮用方式发生了历史性的变革,繁琐的点茶、分茶程序逐渐被煎茶、煮茶、泡茶所替代。直到隐元东渡之前,日本抹茶道可谓一枝独秀。隐元把明代的煎茶法带到日本后,经日本的煎茶道的始祖“卖茶翁”柴山菊泉(1675—1763)的努力,渐渐形成了日本煎茶道,再经田中鹤翁、小川可进两人的努力,最终确立煎茶道的地位。煎茶道由此成为与抹茶道分庭抗礼的日本两大茶道。
千百年来,闽籍僧人在茶叶种植、制作、品饮的开创中,引茶入佛,以茶参禅,缔造了烛照千古、影响世界的禅茶文化,为世界茶文化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电脑上扫描,微信中长按二维码,添加地藏菩萨平台公众号
五明学习: 工巧明: 地理 | 雕塑 | 绘画 | 建筑 | 历史传记 | 农工商业 | 书法 | 天文 | 舞剧 | 哲学 | 其它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佛言佛语:现在这个世间,完全讲利害,这个不得了!人与人之往来,有利可图,他就跟你交往;利害没有了,就变成陌生人。更可怕的是,跟你往来的人多数都是居心不良的,他觉得跟你交往有利可图,他才跟你往来;到利益没有的时候,就是冤家对头。这样的人生有什么意思?这是现代的社会! 今天我们这个地球上到处充满嗔恨浊恶的磁场,浊恶到极处,所以现在生活在这个地球上的众生没有安全感。纵然有一点福报,物质生活能过得去,精神生活不安,常常怀着恐惧,不知道到哪里去好,总想找个安全的地方。 这个世间有没有安全的地方?没有!这一点总得要觉悟!什么最安全?随顺性德最安全。什么最危险?违背性德最危险。纯净纯善是性德,心地行为纯净纯善最安全。换句话说,心行不净不善最危险,会常常遇到灾难。如果是纯净纯善,灾难现前也非常安全,确确实实逢凶化吉,遇难呈祥。所以不必去起心动念生烦恼,去找一个安全地方,这个世间没有。 (摘录自佛言网,由佛前明灯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