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山,那佛,那窟——须弥山石窟考古片段
2014/9/8   热度:228
那山,那佛,那窟——须弥山石窟考古片段 须弥名从何时起 在中国的十大石窟之中,须弥山石窟的境况和受关注程度一直属于“靠后”一些的,虽然在各类公开的介绍中,人们常常将它与敦煌、云冈、龙门石窟相提并论。 须弥山的位置处于北上大漠,西出陇右的要道,是古代丝绸之路沿线著名的佛教石窟之一,也是著名的古石门关遗址所在。清《甘肃通志》载:“州北九十里须弥山上有古寺,松柏郁然,即古石门关遗址。”石门关,是隋唐以来著名的七关之一,地当西北通往都城长安的要冲,可谓屏蔽长安的门户。远在1500多年前的北魏,人们已经开始在这里开山凿窟,而此后的几个朝代,在这里续凿石窟的工作都没有停止,直到唐代。 须弥山是梵文的音译,也可称为须米楼、苏弥楼、须弥楼等,意译“妙高”、“安明”、“善积”等,指印度传说中的佛教名山,传说中的须弥山高达200多万里,其上为帝释天所居之所。须弥山石窟最初并非是这个名字,作为一处规模宏大的佛教禅院,它在唐代有一个响亮的名字:“景云寺”,后来的五代、宋、西夏、金,这个名字一直延续了下来。“须弥山”之名见于史传,专家考证应该介于1043年至1070年宋、夏达成和议期间。保存至今的一则金代的墨书题记,就称这里为“景云寺”。 曾经参与过须弥山石窟考察的牛达生先生记得,当时他们在须弥山石窟看到一块明成化十二年(1476年)的石碑,其上记载:“平凉府开城县,去治西百里,□(有)山,号须弥。” 意外获得的考察机会 须弥山石窟南起寺河,北迄黑白沟,东始和尚坟,西止青山梁,南北长约2公里、东西宽约1.5公里。洞窟均分散开凿在山麓东南向的崖面上。虽然历经多朝的繁盛,但到了近现代,须弥山石窟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野。因为石窟所在的位置相对比较偏僻,相关文献记载极少,新中国成立后的最初几年,这里属于一个被“遗忘”的角落。1959年7月,宁夏博物馆筹备处成立后,先后派牛达生陪同文化部文物局朱希元先生到须弥山石窟进行初步考察,朱希元先生根据当时考察的情况,写了一篇报告,发表于1961年第2期《文物》杂志上。须弥山石窟由此引起了文物考古工作者的重视。1962年,自治区文化局组织人员对须弥山石窟进行初步调查,对有造像的20个洞窟进行了编号、记录、拍照。由于多种因素所限,此后的20年间,文物部门一直无法对须弥山石窟进行一次全面系统的考察。 1981年8月,一次偶然的机会,全面考察须弥山的事情有了眉目。当时中央美术学院美术史系主任、著名石窟艺术专家金维诺教授来宁参加学术活动,在牛达生的陪同下参观了须弥山石窟。金教授对须弥山石窟的重要价值给予充分肯定,并认为应该做进一步的考察工作。这可是个难逢的好机会,当即牛达生提出和美院共同考察须弥山石窟。这一提议,很快得到自治区文化厅领导和美院领导的重视和支持。 经双方协商,中央美术学院把考察固原须弥山石窟的工作列入了该院美术史系1982年学生实习计划,选派教师王泷和学生共14人到宁夏工作。在自治区文物管理委员会、区文化局的领导下,美院师生和自治区博物馆、须弥山石窟管理所专业技术人通力合作,共同完成了有史以来第一次对石窟全面、系统的考察。与此同时,在自治区地矿局的支持下,由其所属三营水文地质二队完成了石窟区的测绘任务,将所有石窟及其它遗迹都清楚的标在图纸上。这次考察,忠实、完整地纪录了1982年以前的石窟状况,这本身就有重要意义。 须弥名从何时起 在中国的十大石窟之中,须弥山石窟的境况和受关注程度一直属于“靠后”一些的,虽然在各类公开的介绍中,人们常常将它与敦煌、云冈、龙门石窟相提并论。 须弥山的位置处于北上大漠,西出陇右的要道,是古代丝绸之路沿线著名的佛教石窟之一,也是著名的古石门关遗址所在。清《甘肃通志》载:“州北九十里须弥山上有古寺,松柏郁然,即古石门关遗址。”石门关,是隋唐以来著名的七关之一,地当西北通往都城长安的要冲,可谓屏蔽长安的门户。远在1500多年前的北魏,人们已经开始在这里开山凿窟,而此后的几个朝代,在这里续凿石窟的工作都没有停止,直到唐代。 须弥山是梵文的音译,也可称为须米楼、苏弥楼、须弥楼等,意译“妙高”、“安明”、“善积”等,指印度传说中的佛教名山,传说中的须弥山高达200多万里,其上为帝释天所居之所。须弥山石窟最初并非是这个名字,作为一处规模宏大的佛教禅院,它在唐代有一个响亮的名字:“景云寺”,后来的五代、宋、西夏、金,这个名字一直延续了下来。“须弥山”之名见于史传,专家考证应该介于1043年至1070年宋、夏达成和议期间。保存至今的一则金代的墨书题记,就称这里为“景云寺”。 曾经参与过须弥山石窟考察的牛达生先生记得,当时他们在须弥山石窟看到一块明成化十二年(1476年)的石碑,其上记载:“平凉府开城县,去治西百里,□(有)山,号须弥。” 意外获得的考察机会 须弥山石窟南起寺河,北迄黑白沟,东始和尚坟,西止青山梁,南北长约2公里、东西宽约1.5公里。洞窟均分散开凿在山麓东南向的崖面上。虽然历经多朝的繁盛,但到了近现代,须弥山石窟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野。因为石窟所在的位置相对比较偏僻,相关文献记载极少,新中国成立后的最初几年,这里属于一个被“遗忘”的角落。1959年7月,宁夏博物馆筹备处成立后,先后派牛达生陪同文化部文物局朱希元先生到须弥山石窟进行初步考察,朱希元先生根据当时考察的情况,写了一篇报告,发表于1961年第2期《文物》杂志上。须弥山石窟由此引起了文物考古工作者的重视。1962年,自治区文化局组织人员对须弥山石窟进行初步调查,对有造像的20个洞窟进行了编号、记录、拍照。由于多种因素所限,此后的20年间,文物部门一直无法对须弥山石窟进行一次全面系统的考察。 1981年8月,一次偶然的机会,全面考察须弥山的事情有了眉目。当时中央美术学院美术史系主任、著名石窟艺术专家金维诺教授来宁参加学术活动,在牛达生的陪同下参观了须弥山石窟。金教授对须弥山石窟的重要价值给予充分肯定,并认为应该做进一步的考察工作。这可是个难逢的好机会,当即牛达生提出和美院共同考察须弥山石窟。这一提议,很快得到自治区文化厅领导和美院领导的重视和支持。 经双方协商,中央美术学院把考察固原须弥山石窟的工作列入了该院美术史系1982年学生实习计划,选派教师王泷和学生共14人到宁夏工作。在自治区文物管理委员会、区文化局的领导下,美院师生和自治区博物馆、须弥山石窟管理所专业技术人通力合作,共同完成了有史以来第一次对石窟全面、系统的考察。与此同时,在自治区地矿局的支持下,由其所属三营水文地质二队完成了石窟区的测绘任务,将所有石窟及其它遗迹都清楚的标在图纸上。这次考察,忠实、完整地纪录了1982年以前的石窟状况,这本身就有重要意义。 未完成石窟之谜 在群山之中,专家们疑惑的发现,须弥山存有不少尚未完工的“半拉子”洞窟。开凿石窟并非一件简单的事,为何中途停工?这个谜团令大家感到费解。 经过对历史背景、地理环境等多方面因素的考察,专家们对“半拉子”石窟成因进行了推测。有人认为,须弥山地域广阔,石质极易开凿,后代开窟无须利用前代未完成的窟续凿,因而一些未完成的洞窟保存到了现在。又有人认为,造成石窟未完成就的原因,还与当时的时局有关,如北周的一组未完工的洞窟,可能为公元574年周武帝灭法所致。而更多的唐代石窟未完成,或许是因为吐蕃的大军杀到。令专家们庆幸的是,有了这些未完成的洞窟,人们对古代开窟的工序有了最直观的认识。 这次考察虽然过去了26年,但作为参与者之一的牛达生却依然记得当年的人和事。令他记忆犹新的,是认识了须弥山石窟看山的张老汉。在他看来,张老汉对于此次考察的最终成果起了重要作用。一次偶然的闲聊中,张老汉告诉牛达生从相国寺往北还有3个地方有石窟,在张老汉的带领下,松树洼、三个窑、黑石沟这三个区域进入了大家的视线,并纳入须弥山石窟的范围内。考察过程中,张老汉还讲述了许多关于须弥山石窟的传说轶事,给大家带来快乐之余,也让人们对须弥山的文化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牛达生说他觉得最遗憾的就是当年没有问清楚老人的名字,只知道他姓张。 整整一个月的综合考察,经历了从初夏到盛夏的时节变换,考察人员带着丰硕的成果结束了这次考察。这是历史上首次对须弥山石窟进行的大型综合考察,探明了石窟的开凿序列、分布情况及风格内容,包括北魏、西魏、北周、隋、唐各代窟龛132个,其中以北朝晚期的北周和唐代洞窟数量最多也各具特色。明代是须弥山石窟最后繁盛景况的时代,对部分洞窟进行了改建或重装。到了清代,虽然对一些洞窟也进行过相应修葺,但须弥山寺院已呈凋零之势。而1920年的海原大地震,也对石窟也造成了严重的破坏。改革开放后,国家拨巨资对石窟进行了有效保护,使这里成为闻名全国的、文化内涵丰富的丝绸之路旅游景点。 ■专家链接: 牛达生,1933年生于山西太原,1958年毕业于西北大学历史系。现为宁夏回族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担任宁夏大学西夏研究中心兼职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西夏研究中心学术委员、宁夏回族自治区文史研究馆馆员。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长期从事文物考古工作,研究兼及宁夏史地、西夏学、钱币学、印刷史等学科,发表论文、报告等140余篇。主要著作有校点本《嘉靖万历固原州志》(合作)、《贺兰山文物古迹考察与研究》(合作)、《西夏活字印刷研究》和《西夏遗迹》等。主持并完成了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拜寺沟西夏方塔》。因西夏木活字的研究成果,获新闻出版署印刷行业最高奖“毕癉奖”和文化部第一届文化艺术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 重回发掘现场之(二十) 发掘名称:须弥山石窟综合考察 发掘地点:宁夏固原市原州区城北55公里处六盘山支脉须弥山东麓 发掘时间:1982年5月26日至6月27日 参与专家:牛达生 发掘成果:须弥山石窟系佛教石窟寺,为中国十大石窟之一。位于固原西北55公里寺口子河 (古称石门水)北麓的山峰上,始建于北魏,西魏、北周、隋、唐继续营造,以后各代修葺重妆,成为固原地区规模最大的佛寺遗址。这次综合考察查明了窟区内现存的石窟数量及其他建筑遗迹(如水窖、碑刻、固定碑座、建筑遗址等),探明了石窟的开凿序列、分布情况、风格内容,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对须弥山石窟132个洞窟做了全面考察,进行了编号、著录、拍照,并草测了每个洞窟的平面图和剖面图,同时,还发现其他建筑遗迹多处、题记12则,并对碑刻进行了传拓。对窟区进行了测绘,使每一座洞窟都尽收图中。对6个重点洞窟形制及造像进行了实测,使北魏到隋唐各时代具有代表性洞窟都得到了测绘,为研究须弥山石窟提供了最准确、最生动的形象资料。(贺璐璐)
电脑上扫描,微信中长按二维码,添加观世音菩萨平台公众号
五明学习: 工巧明: 地理 | 雕塑 | 绘画 | 建筑 | 历史传记 | 农工商业 | 书法 | 天文 | 舞剧 | 哲学 | 其它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佛言佛语:希望自己相貌美好,你的心善,你的心好,相貌自然就美好;希望自己健康长寿,你的心地清净,不胡思乱想,自然就健康长寿,一定是这个道理! (摘录自佛言网,由佛前明灯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