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沁县南涅水石刻馆中蕴含的佛家思想
2014/9/8   热度:377
山西省沁县南涅水石刻馆中蕴含的佛家思想 在美丽的北方水城沁县城的东南角有一座二郎山,绿水青山中间座落着北魏风格南涅水石刻陈列馆。石刻馆陈列的石刻艺术藏品始于南北朝的北魏,历经北齐、隋、唐、五代十国、宋等六个朝代,一直延续至北宋天圣九年,已有1500年历史了。如果说,大同的云岗石刻表现了恢宏壮观,那么,沁县南涅水石刻所展示的是佛教世界的安宁和恬净,照亮人们心灵的路程。 南涅水石刻的前世今生 佛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由公元前6-前5世纪古印度的迦毗罗卫国(今尼泊尔境内)王子所创,他的名字是悉达多,他的姓是乔达摩。因为他属于释迦 族,人们又称他为释迦牟尼,意思是释迦族的圣人。广泛流传于亚洲的许多国家。东汉时自西向东传入我国。佛教自东汉传入中国以后,千余年来一直是中国人民的主要信仰,其间经历代高僧大德的弘扬提倡,许多帝王卿相、饱学鸿儒也都加入这个行列,终于使佛教深入社会各个阶层。它的信仰深入民间,‘家家阿弥陀,户户观世音。’正是当时忠实的写照;而佛教的哲理部份则与儒、道等相结合、相融会、相激荡,然后汇入了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大海里,形成了中华文化的主流之一,为中华文化放射出灿烂辉煌的光芒。 早期的佛教艺术,在本质上是遵从印度无佛像传统的,称为无佛像时代。约在公元1世纪前后,将佛陀以人像呈现的佛像时代开始,并持续至今。随着佛教信仰的传播,佛教艺术也朝着地方化、多样化的方向演变,5至6世纪是中国的南北朝时期,北方由胡人鲜卑族所统治,建立了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和北周。当时,佛教艺术已经发展出比较符号性及具有图解线条的抽象性表达方法。这种风格被认为是十分庄严的。最初,北魏风格的佛像以宽额、尖鼻子、微笑为主,展现秀骨清风的气质。头部后的背光有向上的尖端,呈现薄片状。后来,寺庙与纪念馆常在山洞里设立。佛像主要从岩石浅浮雕出来,很少采取高浮雕的手法。 佛是人不是神 据有确切纪年的题记记载,南涅水石刻始凿于北魏永平元年(508),一直延续到北宋天圣九年(1031),比云冈石窟、龙门石窟还要早六十多年,属于同一个时期的产物。有大致相同的风格。石刻主要表现释迦牟尼佛一生的故事(称为佛传图)以及前世善行因缘的故事(称为本生图)。彿教的视觉化,非常有助于彿教的传播,如果说,彿经是专业僧侣的传播手段,那么,彿像则是普通民众,特别是不识字的普通善男信女口口相传和心灵洗礼的重要手段。佛经,佛象,寺院就形成了佛教传播的主要形式和场所。沁县南涅水水石刻历经漫长的发展和演变,溶入了不同时代的风格,逐步形成了独特的艺术特点。石刻内容集中表现了佛教人物、佛传故事、佛教经律、佛教文化艺术及崇佛故事等;形式上可分为塔形造像、个体造像、文字造像碑及刻像石四大类型。品种繁多,可组合移动,造像塔下大上小逐渐收分,五节七节叠垒成方柱形,单体造像多分为佛、菩萨、罗汉,形制不同于云冈和龙门石窟。北魏南涅水石刻造像艺术,既呈现出时代的共性和地方特色,也显示出继承和发展的脉络。除了佛、菩萨等造像的服饰多样化外,佛龛装饰也繁缛富丽,典型的有建筑造型的柱枋阑额,飞檐翘脊,有寓意吉祥如意的金翅鸟、莲花、牡丹,象征佛法无边的飞天、流云,还有威武雄壮的狮兽,飞龙等图案,设计布局考究,刻制精细,其意境高远。此外还有体现了民间杂技艺术的浮雕百戏图和帝王贵族虔诚敬仰的礼佛图,都充满了浓郁的生活气息。 佛只能做自己的事。 南涅水的石刻也经历了历史上的短暂的灭佛运动。公元446年,北魏太平真君7年。北魏太武帝在忍无可忍的情况下下达了一个伟大的灭佛的诏书——“长安城内所有沙门一律诛杀,所有经卷全部焚毁,所有寺庙分给王公贵族做宅第!”早在东汉末年,西晋统一之前,佛教已经影响到了中国的广大地区,并且已经有了一定的影响和群众基础。但是,将佛教列为国教的第一人,就是这个太武帝!这一年随着佛教的过度发展,也出现了不和谐的因素,甚至走向自己的反面。北方的长安城里,出现了严重的叛乱。叛军的首领叫——盖吴。历史上称此为“盖吴乱魏”。在崔浩的建议下,太武帝出兵长安,讨伐盖吴叛军。虽然叛乱很快就被平息了。但是平叛的将士在长安的寺庙中发现了大量藏匿的武器弓箭和刀枪。并且在长安城内的很多寺庙中发现了和尚和民间女子,和尚和皇亲贵族女子YIN乱的密室。并且在很多寮房中发现了很多正在和妇女YIN乱的和尚,周围还有很多酒肉残余和污秽之物。并且还在很多寺庙中发现了大量的钱财珠宝。其中就有一个很出名的寺庙——法性寺!这个法性寺当时就抓了不少YIN乱的僧侣!多行不义必自毙!和尚们的YIN乱和暴行,终于激怒了龙颜。太武帝痛下决心。于是下令 杀光和尚!!烧光经书!由于后来历史上还有几次大规模的灭彿运动,石刻逐步转入了地下。从兴佛到到灭佛的转变不难看出,佛不能超越自己的边界,更不能为所欲为,否则,佛面临的是灭顶之灾,佛必须讲究万物和谐。 佛是包容万物的 直到1957年大兴水利时,南涅水石刻才重见天日。由山西考古队全面发掘整理,1984年政府拨款在沁县山清水秀的二郎山修建了北魏风格的南涅水石刻馆,南涅水石刻陈列馆占地面积3万平方米,建筑面积5000平方米,展厅面积2500平方米。建筑为南、北两向,共分南、中、北三组院落。分别为万像馆、群佛宫、铜靼碑林(亦称“翰墨林”),共有厅、堂、房、舍250间。南院为万像馆,座南向北,高台筑殿。馆内设置塔林厅、石佛厅、浮厅、造像碑厅等7个陈列厅,重点展出以南涅水石刻为主的各类石刻造像及图片资料1600余件,其中不少属国家一、二级藏品。南涅水石刻陈列馆,是国内目前最大的一座民间石刻艺术专题陈列馆。其所收藏陈列的历代石刻艺术珍品,数量之多,品类之广,表现形式及内容之丰富,延续年代之久远,且为民间匠师雕刻(凿)而成的可移动石刻作品,均居全国之首位,是海内外罕见的艺术瑰宝。为系统地研究中国古代社会风俗、中国文化史、中国佛教史、中国雕塑艺术史以及雕刻技术、服饰、设计、建设形制、书法、绘画等艺术,提供了极为重要的实物资料。具有重要的保护价值、观赏价值和科学研究价值。在1989年该馆建成时全国政协副主席、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亲笔题写了馆名。1999年以被中央电视台拍摄成纪录片“中华之最”。石刻馆在收藏南涅水石刻的同时,还珍藏着东晋学者陶渊明手书“拟古杂诗”十二首玉石石刻。清乾隆六年,沁州人张孝_任监察彻史巡视江南时,欣得陶渊明亲笔撰写的《拟古杂诗》12首,遍访名工以“致远堂法贴”为题携刻于玉石之上。后广为拓印。远销英、美、法等国。馆中下兰,密密堂前柳”到“愁人难为辞,遥遥春夜长”信手走笔,潇洒利落。另2块是阅者的题跋,有沈约、狄仁杰的题字。尤为吸引人的是武则天的题词共82字,一气呵成,还加盖了她的“凤阁之宝”、“凤阁审定真迹”印玺,还有名士常熟人钱谦益观后加盖的“虞山老椎”印馆中还陈列着康熙御书石刻。清康熙四十二年前后,康熙帝把自己临摹的宋朝书法家米芾的《千字文》诗,连同他本人的前言后语的墨宝,赐予了当时的保殿大学士兼刑部尚书吴碘。吴亲自选购汉白玉,访名工将其镌到珍藏。吴去世后其子吴时谦在沁县城吴氏祠堂后建“宸翰楼”一座,将全都石刻嵌在棱内墙壁上现己全部移至石刻馆陈列室。 全部石刻共48块,每块高35公分,宽100公分,大小均等。其中有15块共127字是康熙的前言和临米芾的一首律诗。 一块上写46字,是康熙书赠进士吴时谦的诗一首。其余32块,有3块是空白的,有2块刻的是吴的“谢恩辞”, 还有27块是康熙写的“千字文”和73宇的赐赠跋语
电脑上扫描,手机上长按二维码,进入明华学佛微博,点关注
五明学习: 工巧明: 地理 | 雕塑 | 绘画 | 建筑 | 历史传记 | 农工商业 | 书法 | 天文 | 舞剧 | 哲学 | 其它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佛言佛语:我们天天读经、天天听经,首先要知道,“经”是什么?“经”是佛教教学里面的教科书。我们根据经典里面的道理、方法,来修正我们自己错误的想法、看法、说法、做法,这就是修行。我们以读经、听经,来对照我们自己的起心动念、言语造作。自己的心行与经典相应,欢喜,要想着怎样保持,不要失掉;心行与经典不相应的,要改过自新,这样读经才叫做修菩萨行,才叫做积功累德。所以,经典不是念给佛菩萨听的,也不是念给别人听的,而是自己修菩萨行唯一的一个标准。 (摘录自佛言网,由佛前明灯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