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佛教著名寺庙


2014/9/8    热度:930   

  贵州佛教著名寺庙

  寺庙、寺庙创建及沿革

  寺 庙

  佛教寺庙是供奉佛像、举行佛教活动及僧人居住的场所。佛寺又称浮屠祠、招提、兰若、伽蓝、精舍等。“寺”为古代官署名,东汉时天竺僧人到洛阳住在鸿胪寺(接待外宾的官署);后就此改建为白马寺,以“寺”作为佛教建筑的称谓便相沿成习。佛寺大都以佛殿或佛塔为主体,辅以讲堂、藏经楼、僧僚、斋堂、库厨等,布局上采用中国传统的庭院形式,讲求中轴线。前为“山门”(由佛经“三解脱门”得名,也作“三门”)通常为牌楼式;门内左右为钟、鼓楼;继为天王殿(供弥勒佛,两侧为四大大王);其后为观音殿(供观音菩萨)和大雄宝殿(供释迦牟尼,阿难、迦叶,文殊、普贤及十八罗汉),寺之后部为藏经楼。各殿之两侧有配殿。大的寺院还建有五百罗汉堂等。因佛寺的宗教活动具有群众性,一些寺庙还在前部建有戏台,民间节日也往往借佛寺开展,贵州较大的佛教寺院一般都建在自然风景优美的风景名胜地,因此,佛寺成为历代旅游的重要场地。截止2000年,有全省寺庙为297座。其中99座寺庙列为文物保护单位。

  第一节 寺庙创建及沿革

  贵州寺庙始建于唐代,最早的寺庙有,遵义大悲阁,绥阳卧龙山寺,桐梓金锭山寺,习水景福寺,仁怀永安寺,正安大成寺,沿河福常寺,万山弥勒寺,岑巩螯山寺,黄平宝相寺,印江大圣登铁瓦寺等。宋元时期,随着佛教传播,寺庙增多。元代后期,佛教向省内中西部传播,寺庙开始大批出现。明代,由于朝廷的支持,贵州佛教寺庙遍布全省各地。清末至民国时期随着佛教的衰退,新建寺庙较少。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寺庙多改作他用。“文化大革命”期间遭到严重破坏。20世纪80年代初,各级人民政府认真贯彻执行中国共产党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寺庙也逐步修复。贵阳黔灵山弘福寺,贵阳黔明寺被列为全国重点寺庙。

  贵阳黔灵山弘福寺

  位于贵阳市区黔灵山。黔灵山原名大罗木山。清康熙九年(1670年),赤松杖策游方攀援大罗木山,见群峰中有一平地,谋建寺。山主罗妙德愿施舍。康熙十一年(1672年)开建,时逢后山坍塌,村民将所倒大树搬至山顶作建寺用。历一年建成大殿及两厢房屋、僧寮。康熙十三年(1674年)建观音殿。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滇黔总制秦流荣、滇抚军王继儒与贵州抚、提、司、道官员共同捐资修建藏经楼,居士陶净尚捐资购请大藏经一部。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黄旗都统翁萨赖修天王殿;贵州布政使蒋寅、臬司李之粹等人捐资装修天王殿金像建方丈室,并改路道由前山上山,道旁设置亭台,赤松自置正殿左右厢房及寺田。

  弘福寺建成后,赤松订立寺院“清规”,要求寺内各级人众恪守其职。乾隆五年(1740年),贵阳府谕令寺僧种植竹木杉松数万株。乾隆五十二年(1787年),立“护法碑”,严禁军民差役、寺僧及居民人等滥砍林木。嘉庆十六年(1811年)重修园觉殿,咸丰五年(1855年),铸鼎炉,建天子台,重修山路,添砌栏石。民国初年,完成重修大佛殿、弥勒殿、斋堂、库房、厨房等。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人民政府将弘福寺作为一类寺庙加以保护。“文化大革命”中,寺庙建筑、佛像等遭到严重毁坏。1982年,国务院将弘福寺列为全国重点寺庙之一。1987年,省政府拨款进行维修。寺分三重。山门正面有石雕九龙壁,右前方为六方法华经塔,凡7级,高15米,奉藏《妙华莲华经》,塔周刻三十六佛及佛经摘录。山门为三叠式牌坊,上有董必武题“黔南第一山”和赵朴初题“弘福寺”匾额。门内两侧为钟鼓楼。第一重是天王殿,中供弥勒像,两旁为四大天王塑像。继为观音殿,有三十二臂观音,殿后庭院立一铸有龙凤狮虎图案的大铁鼎,高约2.3米,以蟠龙石座相托。两厢为客室、僧寮。第三重是主体建筑大雄宝殿,供释迦牟尼像,旁立阿难、迦叶,后墙左右,分塑普贤、文殊,两侧供十八罗汉。1987年慧海法师出任方丈,增修殿堂,重塑佛像,广植花草树木,整理文物典籍,又在寺之右侧靠山处新建了五百罗汉堂,有木雕、石雕罗汉各250个,为全国首创。后有藏经楼,存有《乾隆大藏经》、《中华大藏经》、《房山石经》等多部大藏经,有《黔灵山志》及赤松、翟脉诸禅师语录等佛教书籍

  黔灵山及弘福寺保留有许多文物古迹。沿山道上山,有当代著名书法家陈恒安所书之“九曲径”3字,中途有清人黄宗题“第一山”摩崖,旁为古佛洞。壁间为清人赵德昌草书丈余“虎”字。寺内槛联匾额众多,大殿后有贵阳陈突龙书诗碑四方嵌于壁。1960年,国家领导人朱德、董必武登黔灵山到弘福寺,朱德赋诗云:“黔灵山上望贵阳,建设十年换新装。青年子弟多豪俊,鼓足干劲建家乡。”董必武诗云:“竞上黔灵第一山,老夫腰脚尚称顽,青泉村石叶微脱,寺外双峰峙若天。”朱德、董必武诗竖碑存于寺内。寺后象王岭主峰,刻有当代艺术大家刘海粟书“瞰筑亭”匾1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常住僧人为50余人。

  贵阳黔明寺

  位于贵阳市南明区阳明路。创建于明末,清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重修。道光末年,寺僧将寺房典卖殆尽,时逢川人舒国训举家迁黔,居黔明寺旁,出资维修,从道光29年(1849年)开工修建,至咸丰元年(1851年)竣工。添建三层八角高楼(名奎元阁),修后堂西厢僧房,购园地建有亭台鱼池。寺庙修缮之后,改为舒家庙,挂有舒家祖宗像。民国初年,维修房屋时,从地下掘出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重修黔明寺碑记3块,载有乾隆年间重修黔明寺的资料,广妙据此向法院起诉,在省佛教会会长平刚大力支持下,迫使舒氏退还。民国21年(1932年),广妙多方募化,增建弥陀殿,内供丈六阿弥陀佛像。另建高3层的藏经楼。民国期间黔明寺为贵阳重要佛教活动场所。第二届至九届贵州省佛教会会址均设于寺中。抗战期间,著名僧人虚云、太虚等途经贵阳,住黔明寺,为佛门弟子宣传佛法,鼓励僧俗参加抗战。全国佛教刊物《海潮音》由重庆迁至该寺出版两期。“文化大革命”中,改为工厂。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人民政府及有关单位为落实党的宗教政策,拨专款将山门、大殿、大悲阁、藏经楼及两廊舍整修一新,塑释迦牟尼佛和观音像各1尊,建了省佛教协会办公楼、客厅等。1990年建藏经楼(3层),上层正中供玉卧佛1尊,四周柜内藏《中华大藏经》、《敦煌大藏经》等经典。下层为玉佛殿。1982年,黔明寺列为全国重点寺庙,1983年列为省级文物保持单位。贵州省和贵阳市佛教协会设于此。常住僧人为10余人。

  贵阳大兴寺

  位于今贵阳市大十字南,建于元末至正年间,为贵阳开建的第一座寺庙。明清两代贵州僧纲司住于此。元代至正年间,江西庐陵道人(一说为贾人)彭如玉来贵阳,在大兴寺前建“精舍”,传“普庵祖师道释氏后法”,后真贤嗣其法,增建大雄宝殿、毗卢殿,设置佛像。始名大庆寺。明洪武二十年(1387年),湖南长沙僧南宗游方至此,出任住持。南宗与其徒圆智增建天王殿、山门等,重塑佛像,于佛殿四周植种松柏,增修垣墙。洪武二十七年(1394年)镇远侯顾成将寺之来历告于蜀王,蜀王赐名大兴寺。性空任住持时,增造僧堂。后平越卫圆通寺僧慧智任住持,永乐八年(1410年),贵州宣慰使司举荐慧智上京,朝廷准设贵州僧纲司,遂授慧智僧纲之职。大兴寺从此成为明清两代僧纲司所在地。慧智回黔后,修建大室3间,作为僧人栖习之所,于大雄宝殿之前,增修两厢廊庭各15间,并造铜钟挂于廊之左侧,建藏经楼于廊之右侧。明万历三十年(1602年)寺僧法印赴京,受慈圣太后召见,剌赐“大兴慈圣禅林”寺额,同赐大藏经1部及紫衣、金佛、玉瓶等。清顺治九年(1652年),寺遭火灾,几成废墟。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贵州巡抚阎兴邦于天王殿址建关圣殿,另修孟兰殿、三元宫。雍正年间重修毘卢殿。乾隆时重建大殿。道光十四年(1834年),重建毘卢殿,十八年(1838年),另修准提殿。清末民初,大兴寺的殿堂由前至后依次为关圣殿、大佛殿、毘卢殿、三圣殿,僧官居住于三圣殿之后。1942年,日机轰炸贵阳,寺庙遭毁。幸存成化铜钟一口,铸于明成化五年(1469年),高4尺,余纽长一尺五寸,口周一丈六尺,重1500余公斤。存弘福寺。

  贵阳东山栖霞寺

  位于贵阳东山(又名老王山)。明洪武六年(1376年),宏宗游方至此,创建寺庙,名三省寺。后易名为法昙寺。万历年间(1573年~1620年),已建有东山寺、灵官殿、三圣殿、文昌阁、斗姥阁等殿。康熙二十四年(公元1685年),梅溪与霞章、绍南、仓遥,重建东山各殿,增修藏经楼、关圣殿等,更寺名为栖霞寺。嘉庆十六年(1811年),改建关圣殿。光绪十八年(1892年),寺中失火,客堂损毁。后本川经10余年修复。宣统三年(1911年),本川改栖霞寺为十方丛林。抗日战争时期,东山曾为贵州省防空司令部贵阳市设防空监视哨,以挂灯笼支数,表示空袭飞机架数,并驻扎警卫。后又成为国民党军队过境临时驻地。因此寺庙受到毁坏。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人民政府将栖霞寺作为一类寺庙加以保护,1952年、1959年、1961年3次拨款维修。在佛教革新运动中,组建了农工业组,进行织布、织毛巾、开荒等生产劳动。1953年,成立六和素菜社,经营豆花饭、面、茶等饮食。1956年,参加公私合营,1959年由河滨公园接管,纳入国营企业。“文化大革命”中,寺庙被毁。20世纪80年代,贵州电视台在东山修建电视发射台。栖霞寺建筑前为山门,继为天王殿,殿左有小洞,洞上有观音阁,殿后有重阁、禅堂;第三重为大雄宝殿,殿内设有全堂佛像,并矗立石碑两块,记载历史;第四重为藏经楼,藏《蹟砂藏》1部,散本经书数百卷。大殿左侧为法堂。殿左为塔院。

  栖霞寺保留有许多摩崖,其中“天然奇妙”、“云深处”等刻于清康、乾年;“云波”、“一览众山小”等刻于光绪年间;“栖霞岭”3字,为彭思之于光绪七年(1881年)题;同治年间赵德昌手书草书“龙”字,与黔灵山之“虎”字遥遥相对。1959年,朱德与陈毅到贵州考察工作,曾健步登上东山,并作诗以纪游兴。朱德诗云:“登峰直上画楼台,春色满城眼底开。四面青山围屋海,花溪绿水向东来”。陈毅诗云:“闲步跑上东山头,贵阳全景一望收。新城气旺旧城尽,不愧雄奇冠此州”。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贵阳觉园

  原名长生庵,位于贵阳市富水北路。清同治年间(1862~1874年),夏姓夫妇将自有珠槽井街(即今富水北路)住宅改建为家祠。夫妇出家为僧、尼,男入黔灵山弘福寺,女住家祠。光绪初年,宝莲寺悟性(尼)任家祠主持,改名长生庵。民国18年(1929年),王家巷一带发生大火,寺被焚毁。民国20年(1931年),扶风寺主持尘空与长生庵住持永光募化重建,历7年建成,改名觉园。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在贵阳市佛协领导下开展生产自给(缝纫、素食等)。1958年,组成觉园缝纫组,后并入中东被服厂。1963年,参加缝纫组的尼众回觉园,利用殿前街房开豆花饭店,经营豆花饭和素菜。1965年,豆花饭店由贵阳市饮食公司接管,由专营素食改售素菜,从业尼众,有的留店就业,有的另谋生路。1983年11月,恢复佛事活动。1985年房产全部归还。1989年觉园重建为钢混结构仿古建筑,两年竣工,飞檐翘角,顶覆琉璃瓦。临街为素斋服务部。第二重底层大雄宝殿中,供玉佛1尊,大殿前院落两厢,楼上为接待室等,下层右为客堂,左为法物流通处,二层后部为藏经楼,中供弥勒玉佛1尊。

  息烽西望山寺院

  西望山位于息烽县城西15公里。明末有语嵩来此居住,随其游者甚众。建成8座寺庙,以凤池寺、瞿昙寺较大。凤池寺,位于西望山西北隅凤凰池右。明万历年间,贵州宣慰司安国亨在山建寺庙。明末清初语嵩进行改建。雍正十年(1732年)洪亮重修。咸同年间毁于战火。现存建筑为光绪年间(1875年~1908年)法华重建。有上殿、下殿及两列厢房,四栋22间,四合院布局,为木架结构歇山顶。天井为石板铺墁。东西长9米,南北宽9.45米。上殿坐西朝东,面阔五间21米,进深 9米。佛龛面阔2.3米,进深4米。下殿结构,开间与上殿相同。两列厢房对称排列,结构、开间相同,一楼一底。瞿昙寺,位于西望山苦竹坪。清顺治十六年(1669年)建。雍正十六年(1728年)妙空补修,乾隆十六年(1751年)妙轮改修,嘉庆九年(1804年)道林重修,始成规模较大的寺院。咸同年间毁于战火,光绪年间(1875年~1908年)重建。寺院分下殿、玉皇殿、上殿、左右两厢及配殿,构成两个四合院。主殿玉皇殿坐东朝西,面阔五间26米,进深7米,前带廊。廊的外侧有高0.9米,长约10米的石栏,栏板上刻浮雕图案。厢楼各面阔三间11.15米,进深6.4米。玉皇殿及厢楼石墁天井,宽9.3米,长12米。因年久失修,寺已毁损。

  西望山碑石、石刻甚多,在塔院寺内,有钱邦芑撰《语嵩禅师塔铭》,石刻有明永乐五年“万古从林”;1932年,任可澄、桂诗成游西望山,分别题写“翠淑岭”、“天凤岭”,字大尺余,均为正楷,遒劲刚健。民国29年(1940年),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副委员长冯玉祥过息烽,登西望山,时值凤池寺扩修,于佛龛左前壁书刻“圣贤气节,民族精神”8个字。

  盘县丹霞山护国寺

  位于盘县城南15公里丹霞山。明万历年间(1573~1619年),山上已建有玄帝宫,毁于天启二年(1622年)。天启四年(1624年),安徽籍僧人不昧云游至此,建兜率宫等。清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扩建;共建前殿、正殿、后殿及配殿。嘉庆、道光年间,隆成、隆普、能照、能参对寺庙进行增修。同治年间,仁善、仁芳重修殿宇及两厢僧舍。光绪九年(1883年)圣融、圣亮建三官殿。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圣融因地方劣绅争夺寺产赴京,恰逢慈禧太后寿辰做佛事,与云南鸡足山迎祥寺住持、近代高僧虚云同主法会,以经典熟悉,念唱出众,获得称赞,光绪帝赐《龙藏》1部,民国15年(1926年)了凡建藏经楼、观日楼。寺庙为两个四合院。沿中轴线依次为前殿、正殿、藏经楼、后殿、三官殿。前殿面阔五间,右侧厢房两间。正殿为大雄主殿,面阔五间21米,进深10.6米,左右两侧为配殿各三间。藏经楼共三层,通高10余米,底层面阔三间。后殿五间,两侧配殿各为五间。三官殿与后殿合背,阔五间。建筑为木结构,主体建筑为歇山式屋顶,屋顶盖青筒瓦。占地面积1400平方米。1965年,寺庙被毁于火灾。嗣后寺僧拆山下油榨房木构件修复正殿。“文化大革命”中,建筑和碑记墓塔被毁,仅存山门和台基。1989年得到人民政府和洗尘(美籍华人)的资助逐步修复,重塑佛像,有缅甸玉雕千手观音和卧佛各1尊。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红花岗湘山寺

  位于红花岗区城区湘山上。始建于元大德年间,名护国寺(后毁)。清重建,更名为湘山寺。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重建。清中叶至民国初年,湘山寺为遵义府僧纲司所在地。住持法云从光绪二十三年至民国11年(1897年~1922年)任僧纲和遵义佛教支会会长时,创办学堂,开办百艺厂,扶植贫困学生。从上海购回大藏经千余卷,修葺旧庙,新建花苑、亭阁、望江楼。寺内建筑为木结构,坐北向南,由山门、前殿、正殿、后殿组成。山门西向,青石券拱,门额石匾阴刻遒劲的“湘山古刹”4字,落款乾隆二十七年。前殿供韦驮像,正殿供释迦牟尼及十八罗汉像。后殿供观音像。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湘山寺曾改作他用。1954年,重聚僧人经理庙务。“文化大革命”中,建筑毁损。1985年,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省、市有关部门拨款重建。整座寺庙占地8000余平方米。殿堂建筑用钢筋混凝土仿古建造。增建天王殿,面阔三间15米,进深11米,新塑弥勒佛、韦驮、四大天王像。正殿面阔五间23米,进深16米,有回廊,檐柱外绕白石栏杆。大门匾额“大雄宝殿”四字,由当代艺术大师刘海粟书写。重檐间“爱国爱教”4字为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题写。殿内塑释迦牟尼坐像及阿难、迦叶、文殊、普贤、十八罗汉、观音像。后殿面阔3间20米,进深14米,带廊,歇山顶,塑千手观音像。左后壁塑地藏王菩萨,右后壁塑药师佛。附属配房、客室、望江楼、藏经楼等。殿堂间有石墁院坝,回廊相连。1985年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遵义市和红花岗区佛教协会设于此。

  红花岗桃溪寺

  位于红花岗区忠庄乡治江河东岸,原名延禧寺。始建于明隆庆、万历年间。万历二十八年(1600年)“平播”时毁于战火。次年修复,易名桃溪寺。清光绪十五年(1889年)住持禅心募化培修,增建屋宇,雕塑佛像。光绪三十二年(公元1896年)遵义知府袁玉锡在荷花池畔增建卷棚式雅楼,供游人观赏休息。寺由前殿、正殿、两厢组成四合院,连同禅房仓库等,占地面积2600平方米。前殿塑弥勒、韦驮与四大天王像。正殿为木结构,悬山顶,前带廊,面阔三间30米,进深10米,内供释迦牟尼、十八罗汉像。前殿、正殿塑像均无存。左右两厢台基比正殿低,明次三间,明间为客房,次间为禅房。天井为青石铺墁,左右各有一座半圆形花台。山门两侧为八字砖墙,门额横书“桃溪寺”匾犹存。1982年,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红花岗金鼎山寺庙

  位于红花岗区金鼎镇。元代,播州杨氏土官在山上建避暑行宫,在山巅金桶处修建金桶寺。明崇祯年间,普济重建佛殿两幢。清康熙年间(1662年~1722年),嵩目在山下修金瑞寺(后称踏脚寺)。光绪初年(约1875年),增建佛殿两厢。后蜀僧大方于山顶增建玉皇殿。光绪十七年(1891年),黎庶昌捐资修葺金桶寺,从禹门寺移玉皇像供于寺中。民国初年,缅甸佛教界赠周西成(时任贵州省主席)玉佛1尊,周转赠金鼎山,遵义官绅和佛教徒在山下建玉佛寺供奉。山上寺庙在“文化大革命”中被毁,树木所剩无几。1990年后逐步修复。从山麓至山顶,依次为踏脚寺、三皇寺、报恩寺、财神庙、明心寺、万福寺、普陀寺、玉皇殿。各寺还出资绿化,经10年努力,山中林木葱茏,道旁绿荫蔽日。

  红花岗金鼎山寺庙

  位于红花岗区金鼎镇。元代,播州杨氏土官在山上建避暑行宫,在山巅金桶处修建金桶寺。明崇祯年间,普济重建佛殿两幢。清康熙年间(1662年~1722年),嵩目在山下修金瑞寺(后称踏脚寺)。光绪初年(约1875年),增建佛殿两厢。后蜀僧大方于山顶增建玉皇殿。光绪十七年(1891年),黎庶昌捐资修葺金桶寺,从禹门寺移玉皇像供于寺中。民国初年,缅甸佛教界赠周西成(时任贵州省主席)玉佛1尊,周转赠金鼎山,遵义官绅和佛教徒在山下建玉佛寺供奉。山上寺庙在“文化大革命”中被毁,树木所剩无几。1990年后逐步修复。从山麓至山顶,依次为踏脚寺、三皇寺、报恩寺、财神庙、明心寺、万福寺、普陀寺、玉皇殿。各寺还出资绿化,经10年努力,山中林木葱茏,道旁绿荫蔽日。

  遵义禹门寺

  位于遵义县新舟镇乐安江畔禹门山(旧名回龙山)。明万历年间,郡人黎朝邦在禹门山上建沙滩寺。明亡,黎朝邦之子黎怀智(曾任黄冈知县)落发为僧,居住寺内,更名龙兴禅院。清顺治四年(1647年),丈雪避乱至遵义到此,不久离去。两年后复返,易寺名为禹门寺。丈雪住寺13年,建禅堂和藏经楼,后丈雪归四川昭觉寺,其弟子半月任住持。同治年间,毁于战火。光绪二十年(1894年),黎庶昌出使日本归来,出资重修,计有藏经楼、大悲阁等7座殿堂。并将从日本带回的藏经藏于寺中。光绪二十一年(1895),寺院失火,雕梁画栋尽变为一片废墟。20世纪60年代初,残余的殿宇全部拆毁。1995年,由当地群众集资开始修复,作为对外开放寺庙。禹门寺四周古木参天,小径幽深,前临一湾碧水。丈雪曾有诗歌咏禹门,“石头山、锁江桥、溪声、牧笛、沙汀、月浦” 六景。莫友芝《禹门山》诗云:“禹门多古木,俯仰一翠气。从来溪上人,不见山中寺”。正写出禹门寺清幽之景。后之文人墨客,几乎都有题咏禹门风景之诗。

  西秀东林寺

  位于安顺市西秀区城东曹家街,始建于明永乐三年(1405年),原名东岳庙。清乾隆、嘉庆年间,曾多次扩建。住持智玄以苦行募捐,建成三层台式寺庙。智玄为净土宗僧人,因慕东晋庐山东林寺白莲社遗风,易名为东林寺,为安顺著名净土宗寺庙。

  东林寺在清末为安顺僧官衙门,民国时期为安顺佛教会会址。佛事活动多在东林寺举行。到1949年,寺庙因年久失修,破烂不堪,后变为民宅。1983年,政府拨款维修,恢复原有的建造格局。前为山门,继为东岳殿,后为南岳殿,最后为大佛殿,左右有连接各殿之僧房。新塑释迦牟尼、观音等像,藏有僧众捐资购买的《中华大藏经》1部。西秀区佛教协会设于此

  西秀圆通寺

  位于西秀区法院路。始建于元泰定二年(1325年)。明万历二十年(1592年)戒章重修。后毁于战火。明崇祯十年(1637年)圆经重建。清嘉庆二年(1797年)深恒重修。道光十五年(1835年)悟心维修大殿。二十三年(1843年)重修观音阁及各殿宇;二十六年(1846年)重建接引殿;三十年(1850年)安顺知府常恩捐银,修建工程竣工。圆通寺建筑为四重。山门有道光安顺知府常恩所书“圆通古寺”额,背面为“黔境第一山”题额。第一重为天王殿,内供四大天王像,殿左为伽蓝。第二重为接引殿,供阿弥陀佛立像。第三重为大雄宝殿,供法身、报身、化身三佛像,左右为十八罗汉像。第四重为观音殿,所供观音为明代瓷造,现今保存完好。寺后建有佛塔,建于元泰定三年(1326年),现存砖塔为清咸丰元年(1651年)重修。从元至民国,圆通寺一直是安顺著名佛教寺院。毁于20世纪50年代末。

  平坝高峰山卍华禅院

  位于平坝县马场镇。相传,元至元年间,有僧游方至高峰,盖茅屋居住,以其师祖“高峰”命名此山。又传明建文帝曾避难高峰山,题“西来面壁”于岩壁,并七言律诗数首。清顺治七年(1650年),有川东僧自然募化建殿宇,并植柏树千株(到清末“古柏参天”为高峰山一景)。康熙、乾隆年间,高峰山盛极一时。咸同年间战乱不断,寺僧星散。光绪十七年(1897年)重建,县吏赵文伟迎了尘和尚住持,了尘因事未能赴任,天然代了尘任住持。天然清理田产时与当地绅诉讼于官府,天然胜诉回山途中被土豪聚众击毙,寺庙财物被洗劫一空。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了尘得贵筑县吏方峻、安平县吏开泰支持,将凶手拘押。安平县吏开泰派人护送了尘、原知、空月上山,重建高峰山寺。光绪三十年(1904年),了尘定寺名为“卍华藏正觉禅林”,通称“卍华禅院”。宣统元年(1909年),了尘与空月赴南京请回日本大正藏。高峰山于民国32年(1943年)举办佛学院。聘请太虚大师为佛学院院长,持省和尚为副院长。佛学院办了近两年,民国35年(1946年),国民党政府加重高峰山赋税,佛学院缺乏经费而停办。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后,高峰山寺仍住有僧人。1970年,高峰山寺被毁。1992年重建,有正殿及厢房、僧寮等,增建了地藏王菩萨塔,恢复了一些摩崖石刻。

  平坝天台山伍龙寺

  位于平坝县天龙镇,又称清静禅院。寺建在高60余米,四临绝壁的孤峰上。由山门、大佛殿、两厢、倒座、玉皇阁、经堂、祖师殿组成。建于明万历十八年(1590年),经清康熙、嘉庆、道光和民国时期4次培修。是贵州现存古建筑时代最早、保存较完整的寺院。寺前设四道山门。第一道为石砌衡门,建于乾隆三十二年(1767年),门额镌“黔南第一山”。第二进为石砌牌楼门,建于光绪年间(1875~1908年),拱券洞门上竖嵌 “天台山” 石刻。第三道为拱券洞门,门洞与山石连为一体;建于民国25年(1926年),门楣上有八仙浮雕,下刻“印中禅院”4字。第四道为伍龙寺正门,拱券洞门上刻“清静禅院”4字,建于民国9年(1920年),寺内殿堂、房舍,因地就势,灵活布置。大佛殿、两厢及倒座4幢建筑,楼中轴线对称排列,形成一组四合院。大佛殿面阔3间10米,进深8米,单檐悬山顶,前带廊,建于明万历四十四年(1616年),清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维修。左右厢房于咸丰八年(1858年)重建,皆面阔3间6米,右厢进深较大,左厢建在悬崖上。倒座与大殿相对而立,面阔3间,悬山顶。玉皇阁在大佛殿后,原为单檐悬山顶殿堂,建于明崇祯十年(1637年),后改为二层三檐歇山顶阁楼,面阔3间8米,进深近7米。右侧为经堂,建于清乾隆年间(1795年),面阔5间约13米,进深近9米。后为仓房,建于道光六年(1826年),位于悬崖上,单檐硬山顶,二层,前带廊,面阔3间8米,进深4米。左侧为祖师殿,建于明崇祯十年(公元1637年),寺周围为厚石板跳砌的高墙,既是院墙,也是殿堂。房舍的围护墙,在外观上,围墙与山崖浑然一体,形如城堡。2001年6月,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铜仁梵净山寺庙群

  梵净山又名“月镜山”、“饭甑山”,位于江口、印江、松桃三县交界处,绵延数十里。唐代梵净山已建天池寺和天庆寺。明万历前,已有多座寺庙。万历二十七年(1599年)毁于战火。相传明神宗朱翊钧母李太后捐资修复九皇洞、九皇殿、三清殿、圆通寺、弥勒殿、通明殿等庙宇,朝廷特敕赐镇山印。明清两代,山间广建寺庙,成为黔、川、湘三省佛教名山。清咸丰、同治年间,寺庙毁于战火。同治九年(1870年)僧人隆参募化,修复回香坪、报恩寺;创修镇国寺、水源寺、明珠寺等;重修新金顶、九皇洞各殿。至清末,梵净山有庙宇60余座。1949年,全山庙宇中有僧、尼近300人。20世纪50年代,朝山活动停止。经风雨侵蚀,寺庙毁坏严重。1985年,省政府拨款修复位于金顶的释迦殿、弥勒殿和天仙桥。

  梵净山寺庙众多,著名的有释迦殿、弥勒殿、承恩寺、镇国寺、九皇洞等。释迦与弥勒殿位于主峰金顶金刀峡两边,金刀峡壁立如削,在石壁上曾开凿石级,攀援而上。峡东北为释迦殿,峡西南为弥勒殿,峡上建有天仙桥接通两殿。由于峰巅风大,常瓦不能覆盖,以铁瓦覆盖。释迦殿面阔5.6米,进深5.68米。弥勒殿面阔5.3米,进深5.4米。两殿始建于明,殿内供铜铸释迦、弥勒各一尊。始建于明的承恩寺,又名上茶殿,位于新金顶与老金顶的山洼里。分前后两院,前院左侧有配殿三间,通面阔12.3米,进深4.4米;右侧有配殿四间,通面阔15米,进深4.3米。后院有正殿五间及后殿三间。正殿通面阔20.9米,进深7.1米。后面阔9.42米,进深6.24米。后院左前角有一石砌碉堡,面阔5.8米,进深4.35米。寺的左右与前面为石墙护围,后为悬崖,占地面积1 128平方米。山门为券洞门,门额阴刻“敕赐承恩寺”5字。镇国寺,又名下茶殿,在承恩寺下方,始建于明,正殿面阔三间14米,进深8.3米。配殿、僧寮损毁。寺的左右与前面有石墙,后为悬崖。寺院占地面积约1 000平方米。九皇洞,在老金顶下,为天然石洞,前宽后窄,前后砌有石墙,两侧石壁上凿安装檩子的孔洞,屋面为双坡顶。传说为明万历皇帝李皇娘修行之处。

  重要文物古迹有:明万历四十六年(1571年)户部郎中李芝彦撰写的《敕赐梵净山重建金顶序》碑,清道光年间官府所刻的两块《梵净山禁山碑》,以及清光绪二十二年(1895年)拔贡张鸿翓撰写的《梵净山茶店碑》等。1982年,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贵定阳宝山飞凤山寺、莲花山寺

  位于贵定县德新镇境内阳宝山上,距贵定县城7公里,分前山和后山,两山相距1公里。前山主峰莲花山,后山名飞凤山。莲花山寺建于明嘉靖年间(1522~1566年)。万历二十四年(1596年),白云增建千佛塔,在后山建飞凤寺。清嘉庆年间(1796年~1820年)曾修葺。一四川商人在飞凤寺后建佛庐,于山麓建静室三楹。莲花寺包括山门、关帝殿、真武殿、观音殿、韦驮殿、玉皇阁、配殿、千佛阁等。石木结构,坐西向东,前后四进院落,占地面积2000平方米。飞凤寺包括云池殿、大佛殿、佛庐等,占地面积800平方米。从明至清,阳宝山寺庙在西南与四川峨眉山、云南鸡足山齐名。僧众多时达200余人。清咸丰、同治年间,两寺毁于兵火。光绪中期,定宗募捐重修。大殿前院莲花石雕,直径4米,花瓣长1米。大殿内塑金身大佛三尊,释迦牟尼高约5米,左为文殊,右为普贤,两侧为十八罗汉。大佛前为四大金刚,每个金刚高3.5米。千佛阁中有形态各异的五百罗汉。20世纪50年代初,寺庙基本保存完好。1959年被拆毁,寺内铜佛像、铜罗汉像等散失,塑像雕像被毁损,莲花寺仅遗址,飞凤寺为居民居住。

  黄平月潭寺

  位于黄平县城东12公里的飞云崖下。明初,有僧人来此结庐修行,名普陀寺。明正统八年(1443年),德彬(伏虎和尚广能)游方至此,始谋建寺。兴隆卫(今黄平)指挥使常智倡众捐资,首建正室,中塑佛像。因寺前有潭,清澈晶莹,故名月潭寺。正德二年(1507年)副使朱文瑞建月潭公馆。次年正观重修月潭寺。时居贵州龙场驿(今修文)的王守仁(阳明)游玩至此,应请写下《重修月潭寺建公馆记》。明崇祯七年(1634年)按察刘氏建“自在真际”牌坊。清初,赵廷臣对月潭寺进行重修。乾隆时,云贵总督福安康重修。计有养云阁(大官厅)、接引殿、皇经楼、关圣殿、小官厅、滴翠亭、碑亭、山云亭等。明万历二十七年(1599年)和清咸丰五年(1855年)两次毁于兵火。现存建筑,大部分为清光绪年间所建。月潭寺前为京都通往黔、滇的古驿道,寺内因此留下了一些名人学士的珍贵墨宝。清雍正年间,鄂尔泰途经月潭寺,手书“黔南第一胜境”勒石嵌于牌坊大门之上。嘉庆二十四年(公元1819年)林则徐赴滇过月潭寺,写下《飞云崖》诗一首。明代郭子章、清代洪亮吉、郑珍等,也留有字、诗、文。后因年久失修,以至断垣残壁。1963年,黔东南州政府拨款进行维修。1982年,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983年~1986年,国家文化部、省政府多次拨款维修。

 

电脑上扫描,手机上长按二维码,进入明华学佛微博,点关注

五明学习 工巧明 地理雕塑绘画建筑历史传记农工商业书法天文舞剧哲学其它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佛言佛语你得财富,或者你做生意做买卖,或者你做工,或者你做某一个行业赚了钱,那一些都是缘,不是因。因,是过去生中你舍的财多,那是你命里头有财。你命里头有财,不管你干哪一个行业,你都会发财。行业是缘,有因有缘,果报就现前,就这么回事情。我们要清楚,别人做这个事情发财,我们跟他同样去做,我们发不了财。他发财,我们赔本,什么原因?我们命里头没有财。缘相同、因不相同,果报就不一样!修财布施是因,得财富是果报,所以,如果你想发财,你就得天天修财布施。 摘录自佛言网由佛前明灯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