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门寺地宫出土系列茶器揭秘


2014/9/8    热度:392   

  在中国饮茶史上,唐代的饮茶方法,与早先相比,更加讲究,更加精致,饮茶已由粗放进入到精工阶段,煮茶注重技艺,饮茶重在情趣。唐代白居易《夜闻贾常州、崔湖州茶山境会亭欢宴》曰:“遥闻境会茶山夜,珠翠歌钟俱绕身。盘下中分两州界,灯前各作一家春。青娥递舞应争妙,紫笋齐尝各斗新。自叹花时北窗下,蒲黄酒对病眠人。”唐代“大历十才子”之一钱起《与赵莒茶宴》中的“竹下忘言对紫茶,全胜羽客醉流霞。尘心洗尽兴难尽,一树蝉声片影斜。”此外,在众多爱茶文人的诗文中,都记载了宾客相聚,品茶论理时的幽雅情景。那么,作为大唐宫廷茶道,其规格之高,场面之盛,以及茶器之美,茶艺之精是不言而喻的。1987年,陕西扶风法寺地宫出土的大唐系列宫廷茶器,不但为后人提供了唐代大兴饮茶之风的佐证,而且还为人们提供了复原大唐宫廷茶道的依据。

  法门寺地宫出土系列茶器揭秘

  1987年,陕西扶风法门寺地宫出土了大批珍贵文物。其中,还有一套大唐系列茶器。根据同時出土的《物账碑》记载:有“茶槽子、碾子、茶罗子、匙子一副七事,共八十两。”结合实物分析表明:《七事》指的是:茶碾,包括碾、轴;罗合,包括罗身、罗斗(合或盒)和罗盖;以及银则、长柄勺等。从茶碾、碾轴、茶罗子等茶器錾有的铭文看,这些茶器制作于唐咸通九年至十二年(868~871),又有“文思院造”字样。而文思院,乃是专门制造金银犀玉巧工之物的宫廷手工工场,表明这些茶器是专门为宫廷制作的大唐宫廷茶器。同時,在茶罗子、银则、长柄勺等器物上,还有器成后留下用硬物刻划的“五哥”字样。据查,五哥是唐懿宗(860~874)李漼时,皇室及重臣对唐僖宗(874~888)李环小時的爱称,表明这些茶器为宫廷专用饮器。且《物账碑》将这些茶器列于唐僖宗所供奉的“新恩赐物”项,表明这些茶器是御用之物。

  另外,法门寺地宫珍藏的茶器,並不止“七事”,还有盐台、笼子、茶碗、茶托等器,其中部分茶器,亦为唐懿宗御用之物。上述茶器,质地之贵,做工之精,造型之美,价值之高,堪称茶器中的国宝。它是大唐茶文化兴盛的综合体现,更是大唐宫廷茶道兴隆的集中表现。

  此外,在法门寺地宫还出土了大量生活用器,包括食器、酒器等饮器,但它们与饮茶器却是相互通用的。如调达子、银龟盒、鎏金盆等就是如此。

  现将法门寺地宫珍宝中所列茶器,以及与饮茶紧密相关的饮器,结合大唐宫廷茶道茶煮茶史实,分类简述如下。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一)金银茶器

  用金银制作而成,是迄今为至,世界上最高等级的茶器。法门寺出土的金银器中,与大唐茶宴相关的有以下几种金银器:

  1、鎏金壶门座茶碾子

  通高7.1厘米,长27.4厘米,槽深3.4厘米,辖板长20.7厘米,宽3.0厘米,全重1168克。通体呈长方形,由碾槽、辖板和槽座组成。槽呈半月形尖底,与槽座焊接。槽身两端为如意云头状,两侧各有一只飞雁及流云纹。槽座嵌于槽身,座壁有镂空壶门,门之间饰天马流云纹。茶碾子打开后,上置纯银锅轴,轴长21.6厘米,轴径8.9厘米。轴刃有平行沟槽,轴杆圆形,中间粗两端细,其上錾刻“五哥”两字,表明此器为唐僖宗供奉。轴孔四周錾团花,外饰流云纹,錾文上有“碣 轴重一十三两(唐代重量单位)”,轴可来回转动。

  茶碾子是碾茶器,在煮茶时,供碾碎饼茶之用。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2、鎏金仙人驾鹤纹壶门座茶罗子

  通高9.5厘米,罗身长13.4厘米,宽8.4厘米。屜长12.7厘米,宽7.5厘米,高2.0厘米。座长14.9厘米,宽8.9厘米,高2.0厘米,全重1472克。通体呈长方形,由盖、罗、屉、罗架、器座组成,均系钣金成型,纹饰涂金。盖顶錾两体首尾相对的飞天,並衬以流云。盖刹四周各饰一和合云。罗架两侧饰执幡驾鹤仙人,另两侧为相对飞翔的仙鹤,四周饰莲瓣纹。罗和屉均为匣状,中夹罗网,屉面饰流云纹,有拉手。罗架下有台形座器,设镂空壶门。

  茶罗子,即茶筛。它是饼茶经茶碾碾成碎末后作筛茶用的。

  3金银丝结条笼子

  通高15.0厘米,全重335克。有盖,直口,深腹,平底,四足。盖为穹顶,笼有提梁,盖与提粱间有链相连。整个笼子用极细的金银丝编织而成。

  条结笼子,主要供烘烤饼茶后,趁热装入纸袋,作为一种贮器,暂存于此。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4、鸿雁球路纹银笼子

  鸿雁球路纹银笼子,可供作为烘烤饼茶的用器。因唐時,人们饮的是饼茶,饮茶时要将饼茶先进行烘烤后,再经碾碎,方可煮茶饮用。

 

电脑上扫描,手机上长按二维码,进入明华学佛微博,点关注

五明学习 工巧明 地理雕塑绘画建筑历史传记 农工商业书法天文舞剧哲学其它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佛言佛语为什么要转境?因为境界是唯心所现、唯识所变的,境界不是真实的。你能“不取于相,如如不动”,那是转境界了。根本智现前,心清净了,就是真正可以做到“不取于相,如如不动”。转境界就叫消业障,如果我们会念佛,声声佛号都能转境界、消业障。 摘录自佛言网由佛前明灯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