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桂林伏波山的摩崖造像谈佛教文化


2014/9/8    热度:542   

  从桂林伏波山的摩崖造像谈佛教文化

  在山崖洞壁上镌刻的浮雕图像称作摩崖造像。现以伏波山的摩崖造像为例,来谈旅游佛教文化。伏波山的摩崖造像集中在还珠洞及千佛洞内,大多为唐代晚期作品,即唐大中年间(847—859)复兴佛法后所造,共有36龛(kān 音刊,供奉神佛的小阁子)239尊。除了一龛两尊道教的造像外,其余全是摩崖佛像。

  对佛、菩萨、罗汉的区分,在形象上主要看他们的头部装束。佛的头顶上布满了小而卷曲的螺髻,菩萨爱戴雕镂精美的莲花宝冠,罗汉与剃发的和尚差不多。佛像的手有不同的姿势,佛教称之为“手印”,各种手印有特定的含义。我们要判断佛或菩萨,除了看形象之外,还要凭借那手印、坐势来综合考察,这是识别各尊佛像的重要依据。

  常见佛像的“手印”如下:

  (1)“降魔印”(又称“降魔指地印”或“触地印”)——右手覆于右膝,指头触地,以示降伏魔众。相传释迦修行即将得道成佛时,魔王波旬恐怕释迦得道后,自己的魔力被破坏,于是魔王波旬率部众和他三个花容月貌的女儿,用武力威胁和以女色诱惑释迦,最后被佛法所破。魔王问释迦说:“你说的因果福业那一套,谁能证明?”释迦用手指地,表示大地可以作证。只见大地震动,坚牢地神从地下钻出,大喝道:“我是证明!”最后释迦战胜了魔王波旬。右手指触地,以示群魔来扰而招地神作证的手印,又称“降魔指地印”或“触地印”。

  (2)“说法印”—— 一只手或双手在胸前,以拇指与中指(或食指、无名指)相捻,其余各指自然舒散。象征佛在讲述人生真谛,这种手印称为“说法印”。表明释迦牟尼在鹿野苑(古印度的一个地方)首次宣传他的学说,又称初“转法轮”。转是说的意思,法是宇宙的法则,即佛法。轮就是法轮,古时候在印度,是战争中所使用的一种轮形兵器,后来佛教吸收为法器。象征着佛法永不熄灭,像轮子一样旋转不停,到处传播。

  (3)“与愿印”(也称“予愿印”、“施愿印”)——左手自然下伸,指端下垂,手掌向外。表示佛能满足众生愿望,使众生所祈求之愿都能实现。其手印具有慈悲之意,往往和“施无畏印”相配合。

  (4)“施无畏印”——屈右手上举于胸前,手指自然舒展,掌心向外。表示佛能解除众生苦难,能使众生心安,无所畏惧,所以称为“施无畏印”。造像中常和“与愿印”结合在一起,合称为“施无畏与愿印”。

  (5)“定印”(又称“禅定印”)——左手垂放在左脚上,或双手平放于下腹前,掌心向上,右手叠放于左手上,两拇指的指端相接,称为“定印”。可以使精神完全集中,内心安定,进入安静不动的“禅定”(Dhyana)状态,称为“入定”。据说释迦在菩提树下禅思入定,修习成道时,就是采用这种姿势。

  在还珠洞的摩崖造像中,释迦牟尼的形象姿势有以下三种:

  (1)“成道相”(002号龛)——释迦牟尼结跏趺(fū 音夫,两腿屈盘,足掌朝天,俗称盘腿打坐)坐在方型台座(初期是方座,后来渐渐变成莲花座)上,左手垂放在左脚上,作“定印”;右手垂直指地,作“触地印”(或称“降魔指地印”)。这表明释迦牟尼成佛前,经过六年的无数磨难,降服了破坏修法的恶魔,终于在菩提树下豁然开朗,觉悟得道,悟出了宇宙、人生的真实本质,获得了解脱。这种降魔得道的形象称为“成道相”。

  (2)“说法相”(003号龛)——释迦牟尼结跏趺坐在莲花座上,左手横放在左脚上作“定印”;右手向上屈指成环形,作“说法印”,这种形象称为“说法相”。

  (3)“旃檀(zhān tán 音沾谈,即檀香木)相”(004号龛)——这是一种站立形的释迦像。左手下垂,作“与愿印”,右手屈臂向上伸,作“施无畏印”,合称“施无畏与愿印”。据佛经说,释迦的母亲摩耶夫人四十五岁的时候,夜梦一人乘六牙巨象扑向怀中,自左肋(lèi 音泪)进入腹中,不久夫人便怀孕。有一天,夫人在后花园的无忧树下,太子由她的右肋降生下来。太子落地后,即能走路,向东南西北各走七步,右手指天,左手指地说道:“天上天下,唯我独尊!”在他走过的地方,每一步都生出了莲花,又叫“步步生莲”。释迦的母亲在生下他七天后就逝世了,释迦得道后升天宫为母亲说法,三个月不归。优填王思念释迦,于是特请工匠用旃檀香木按释迦形象雕刻了一尊五尺高的释迦佛像,以示怀念。

  按大乘佛教的说法,十方三世有无数佛,每个佛都有属于自己教化范围的国土,称为“佛国”,又因佛的国土清净无染,相对于世俗人所居的“秽土”而言,称为“净土”。通常在庙宇中供奉着“三世佛”,俗称“横三世佛”,这是为了有别于“竖三世佛”。“竖三世佛”则按时间前后而言,即过去佛燃灯(Dipamkara)、现在佛释迦牟尼( Sakyamuni )和未来佛弥勒 ( Maitreya )。

  燃灯佛(Dipamkara),译为“锭光”,他出生时身边一切光明如灯,因此得名。释迦牟尼未成佛时,燃灯佛曾为他“授记”(预言将来成佛的事)。从辈分上讲,燃灯佛是释迦的老师,所以算过去佛。

  弥勒,是梵文Maitreya的音译,意思是“慈氏”。这原是佛教的菩萨名,跟佛还差着一等。据说他出生在古印度的一个贵族家庭,慈氏是他的姓,名叫“阿逸多”,意思是无能胜。他后来成了释迦牟尼的弟子,侍立一旁听法。释迦牟尼预言,弥勒将继承自己的佛位为未来佛,即法定接班人。要在释迦寂灭后,经过四千岁(天上一昼夜相等于人间四百年,即五十六亿七千万年)之后才能下生人间,目前正在兜率天宫(“候补佛休养院”)中待命。在《西游记》里,兜率天宫是太上老君居住和炼丹的地方,但在佛经里,兜率天却是弥勒的乐园。释迦牟尼的生母摩耶夫人死后即往生于此。为了盼望弥勒早些出世,从南北朝时开始,一直到宋、元、明、清人们大造弥勒佛像。

  在中国历史上确有此人。唐末五代的后梁时期,浙江奉化出了个怪和尚,名叫“契此”。他长得矮胖,肚子奇大。常用锡杖挑着个大布袋在闹市中出现,面带笑容,四处化缘。他言语无常,四处坐卧。因其总负一布袋,乞得之物就装在布袋内,故称“布袋和尚”。他能预报天气,为人说祸福,都很灵验。契此的疯颠行为引起人们的极大兴趣,因此名噪一时。契此圆寂时端坐在一块磐石上,说偈 (jì 音寄,佛经的唱词)语道:“ 弥勒真弥勒,化身千百亿;时时示时人,时人自不识。”

  他圆寂后,人们才恍然大悟,原来这位胖大和尚就是弥勒佛的化身。以后,人们便按照他的摸样塑成了中国式的大肚弥勒佛,供奉在天王殿正中,受人膜拜。这位“冒牌”的弥勒佛,千百年来取代了佛经中正统的弥勒佛,而名扬四海,家喻户晓。而佛国中真正的弥勒,倒鲜为人知了。“正统”的弥勒造像身着菩萨装,常戴天冠。传说,谁要摸一下弥勒佛的大肚皮,就能消灾除病,保佑平安。弥勒佛袒胸露腹,笑口常开,样子确实逗人喜欢。在寺庙里弥勒佛两旁常有这样一副对联:“ 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开口常笑,笑世间可笑之人。”生动有趣,极富哲理,是寺庙楹联中的上乘之作。

  “横三世佛”是按地域范围来说的,指三个不同世界的佛,即东方净琉璃世界(是佛教理想中的“净土”乐园,一切居民无病无灾,丰衣足食)的药师佛( Bhaisajyaguru) 、娑(suō 音梭)婆世界(“娑婆”意为“堪忍”,这就是人间的现实世界,充满了不堪忍受的灾难,佛在这个世界里“堪忍”悲苦,任劳任怨进行教化)的释迦牟尼佛和西方极乐世界 (梵文Sukhavati,这里无任何悲痛和苦恼,居民们可以尽情享受诸种快乐,所以叫“极乐”) 的阿(读e)弥陀佛(Amitabha Buddha)。

  除了单尊的佛像外,还有一种由佛 (Buddha)、菩萨 (Bodhisattva)、弟子组合在一起的群像。这样的一组群像,通称“一铺”。主尊两侧,常有胁侍,即左右侍奉伺候的近侍。环绕主尊像的群像配置,大致可分三类。(1)由主尊释迦牟尼佛像和老“迦叶(xié 音协)”、少“阿难”两大第子像一起构成一组,称为“一佛二第子”。(2)由一尊佛像和二尊胁侍菩萨像一起构成一组,称为“一佛二菩萨”。最常见的是由释迦牟尼佛及其两位胁侍菩萨,即文殊、普贤在一起配成一组;或由阿弥陀佛及其两位胁侍菩萨,即观世音、大势至在一起形成一组;由药师佛及其两位胁侍菩萨,即日光、月光在一起构成一组,合称“药师三尊”,又叫“东方三圣”。药师佛又称“大医王佛”,此佛曾发十二大愿,医治众生病苦,消灾延寿。(3)另一种群像由一尊佛像、二尊菩萨像和二尊弟子像一起构成一组,即“一佛二菩萨二弟子”。最常见的是由释迦牟尼佛、文殊菩萨、普贤菩萨以及佛的大弟子迦叶、阿难组成。

  还珠洞001号龛是阿弥陀佛,结跏趺坐于方形台座上,左胁侍是司慈悲的观世音菩萨(Avalokitesvara),右胁侍是司智慧的大势至菩萨 (Mahasthamaprapta),这三尊合称“阿弥陀三尊”,又叫“西方三圣”。这两位菩萨手上各持一净水瓶,据说倒出的净水,可以普渡众生脱离苦海,到达彼岸的极乐世界。他们原来是父子三人。据《悲华经》说,有转轮圣王,名“无诤 (zhēng) 念”(也作“无量净”),王有千子,太子是观音菩萨,二子是大势至菩萨,三子是文殊菩萨,八子是普贤菩萨。无诤念后来成佛,为西方安乐世界的无量寿佛,即西方极乐世界的阿弥陀佛。宣称一心专念“阿弥陀佛”的名号,死后即可往生安乐国土。

  《观无量寿佛经》认为,发誓往生西方极乐净土的人,即“西方极乐世界” , 他们各自对佛教信仰的程度及修善恶断的程度而分成三品九级(又称“三品九生”),由于品、级的不同,各自在往生净土时所受到的待遇也不同,乘不同的莲花台座往生“西方净土”。什么是“三品九生”?

  在叠彩山《康有为讲学处遗址》之旁,有一块石碑,所刻碑文除右侧“广西护卫前千户所武略将军张穆”14字之外,碑上其他所有文字都是反刻的,俗称“反字碑”。

  整块“反字碑”从上至下分为三部分。上部在反刻的“南无阿弥陀佛”通栏标题下,竖两线、横两线,分为九个方格,每格内有个边缘密布小点的环。上排三环内刻菩萨像,中排三环内刻罗汉像,下排三环内中间刻一个双手合十的佛像,左边刻一朵莲花,右边刻一个双手合十的莲花童子。中部是对“三品九生”的说明。下部是当年曾居住在西安弘福寺的玄奘法师献给唐太宗李世民皇帝的“十二月礼佛灭罪文”。碑文上说,若有善男善女在每年的十二个月份,按照每月每日的时辰及方向礼拜佛数次,只要净心伺候时辰礼佛三五年,便可灭掉罪恶,功德圆满,若有所求皆遂心。

  凡属上品上生者,只要发“三种心念”,即至诚之心、深信之心、回向发愿心(意为把自己所修功德施往某处),必定会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临终时都由“西方三圣”前来迎接,但每级的坐具不同。

  净土宗是专修往生西方阿弥陀佛净土的一个宗派。由于其简单易行,没有深奥的理论和繁琐的修行方法,所以自唐代以来,在中国广泛流行。净土宗把愿意往生“净土”的人分为三种。第一种是“上辈”,他们出家为僧尼,一心专念“阿弥陀佛”,临死的时候,阿弥陀佛将亲自率众前来迎接。

  上品上生的人,坐具为“金刚台”,到了净土之后,上品上生的人马上可以见到佛。

  上品中生的人,坐具为“紫金台”,到了净土之后,上品中生的人过一夜才能见到佛。

  上品下生的人,坐具为“金莲花”,到了净土之后,上品下生的人要过七天后,才得以去见佛,又经过三七二十一天后,才能真正看清楚佛。

  一般的人,如能坚持戒行,不作恶事,均可列为中品,净土宗称第二种人是“中辈”。他们虽然没有出家,但奉持斋戒、诵经念佛,并且广结善缘,诸如修建佛寺、建立佛塔、建造佛像、献花烧香等,临死的时候,阿弥陀佛将化身前来迎接。

  中品上生的人,临终时有阿弥陀佛来迎接,到了净土七宝池(以黄金铺地,以金银等七种宝物作装饰,池里充满具有澄洁、甘美等八种功德的水)莲花中之后,中品上生的人所投生的莲花马上就开放,马上能听到说法之声。

  中品中生的人,临终时有阿弥陀佛来迎接,但要在七宝池中呆七天后,莲花才开放,然后才能听到说法之声。

  中品下生的人,要过七天,才有可能遇到观音与大势至,听到两位菩萨的说法之声。

  下品的人都是曾犯戒造恶业的人,净土宗称第三种人是“下辈”。下品的人临终时只有“西方三圣”或佛和菩萨的化身去迎接。他们没有出家,也没有条件做各种善行,但能够一心专念“阿弥陀佛”而不生疑惑之心,临死的时候,会在梦中见到阿弥陀佛,也能往生“西方净土”。

  下品上生的人,往生到极乐世界的七宝池中,经过七七四十九天,莲花才开放,然后才能见到观音和大势至两菩萨,并听到他们的讲经说法。

  下品中生的人,往生到极乐世界的七宝池中,则要经过六劫的时间,莲花才开放,才能听到观音和大势至的讲经说法。

  下品下生的人,则要在七宝池中停留,等满了十二大劫,莲花才会开放,才能听到观音和大势至两菩萨的讲经说法。

  佛教把“劫”分成大、中、小三种。一“小劫”为1680万年。20个小劫为一中劫,一“中劫” 为 33600万年。四中劫为一大劫,一“大劫”为13亿4400万年。天上一昼夜,相当于人间400年。

  003号龛是释迦牟尼佛,结跏趺坐于莲座上,他的左胁侍是司智慧的文殊菩萨(Manjusri),拱手胸前;右胁侍是司理德的普贤菩萨(Samantabhadra),双手合十当胸(以示敬礼,名为“合掌印”),这三尊合称“华严三圣”。

  临江左壁020号龛是毗卢遮那佛。大乘佛教依据教义有“三身佛”之说,认为释迦牟尼佛在不同的情况下具有不同的身份和性质。佛有三身:即为“法身毗卢遮那佛”( Vairocana),密宗译成“大日如来”,佛本来之身;“报身卢舍那佛”(也是Vairocana),经修习而获得“佛果”之身,表示证得了绝对真理的最高智慧;“应身释迦牟尼佛”,表示随缘教化,超度世间芸芸众生而显现之身。“毗卢遮那佛“两旁,左胁侍是文殊菩萨,右胁侍是普贤菩萨。还有两弟子,左为迦叶(Mahakasyapa),右为阿难(Ananda)。在佛座下方两侧各立一“供养人”像,指布施钱财用以供奉佛的人,塑上自己的像立于主尊两侧,表示这是他们的功德。

  迦叶是释迦牟尼的大弟子,释迦牟尼涅槃(升天)之后,由迦叶继续统领徒众,后世称其为“初祖”。阿难是释迦牟尼的叔父斛(hú)饭王的儿子,即释迦牟尼的堂弟,在释迦牟尼成道的那天夜里,阿难出生了,所以天生跟佛有缘分。释迦牟尼五十五岁的时候,回到家乡传道,二十五岁的阿难跟着堂兄出家了,此后侍从释迦牟尼二十五年,受持一切佛法,成为“十大弟子”之一。迦叶“升天”以后,阿难是迦叶的“法定接班人”,继续统领徒众,被后世称为“二祖”。

 

电脑上扫描,微信中长按二维码,添加无量光素食、护生、传统文化公众号

五明学习 工巧明 地理 雕塑绘画建筑历史传记农工商业书法天文舞剧哲学其它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佛言佛语佛告诉我们,“一切众生皆有佛性”,佛性就是自性,众生的佛性为什么不见了?禁不起社会上种种邪恶的诱惑,无始来的烦恼习气现前,所以佛性不见了,就这么回事情。 佛性不见了,是不是真的不见?不是。佛跟我们说,是我们有障碍把它障住了。什么东西障碍了?烦恼习气障碍了。如何恢复?如理如法地修行。 这个如理如法,我们再说得明白一点,是随顺佛陀的教诲去做,不再随顺自己的烦恼习气。随顺佛陀的教诲去做,这个“去做”就是修行。 摘录自佛言网由明华居士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