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厄瓦罗珠加参:开启修心门扉讲记 一、看破今生 (索达吉堪布 译讲)


2014/9/3    热度:770   

 

金厄瓦罗珠加参:开启修心门扉讲记 一、看破今生 (索达吉堪布 译讲)

 

  一、看破今生

  三世诸佛之本体上师如意宝说:“在获得珍宝暇满人身之时,应当千方百计令此生具有实义。还应时刻观察自己的思维与畜生的思维有何差异,因为畜生也有不甘承受寒冷、饥饿的折磨,希望感受幸福的愿望,如果我们除此之外没有其他的追求,那就与畜生不分轩轾了。所以,为令此生具有实义,精勤修持极为重要。”

  令此生具义,精勤修持的首要条件,就是切莫贪恋此生。《秘密总续》云:“追寻来世之意义,以大信心而修持,趋入具智之坛城,切勿希求此生果。如若经营此生义,来世之义不能成,若萌追求来世念,此生之果亦增盛。”

  记得阿底峡尊者(五明大班智达,获得了出神入化之禅定、神变及神通,并被众多本尊所摄受,其众多功德非言语所能尽述。曾于印度、西藏及尼泊尔三地修建了大量寺院,并广弘佛教。在西藏弘法十七年,享年七十三岁。其门下人才辈出,弟子中有印度的班智达色娘波、加文雅等,西藏的库·尊珠雍中、鄂·勒巴协绕、种·杰瓦穷乃以及衮巴瓦四位尊者,还有香秋仁钦、喜绕多杰、恰彻却以及夏达顿巴四位瑜伽师。其中衮巴瓦与香秋仁钦二者在热振担任住持。另外,还有菩提光、仁桑译师、精进狮子、那措瓦、玛·给罗译师、香·叶瓦巴、仁钦喇嘛等众多弟子,彼等无量功德在各位尊者的传记中已明确宣说)在印藏弘法事业圆满,即将示现圆寂之时,弟子中一位叫恰彻却的瑜珈师启禀尊者:“上师圆寂后,我将好好修法。”上师并不满意,回答说:“希望你能放下杂事。”弟子又说:“那讲经说法呢?”上师态度也如前。弟子再问:“边修边讲如何?”上师仍如前面一样回答。“那么,弟子应当如何行事?”尊者回答说:“应当舍弃今世一切琐事。”

  恰彻却将上师教言牢牢记在心间,抛弃一切,前往热振的休色寺,象野兽一样地精进修持,未与任何人交往,如此穷其一生,直至圆寂。(果仓巴尊者传记云:其为米拉日巴尊者前世。)

  一次,一位僧人正在转绕寺院,种敦巴尊者语重心长地说:“你这样转绕当然令人高兴,但若能独自修习某一法门则更加令人开心。”僧人心想:也许顶礼可以讨得欢心吧?于是,就开始顶礼。谁知,尊者仍然如前面一样地劝诫。僧人又尝试了念诵及观修,得到的仍是同一答案。他无计可施,只得询问道:“那么,我该如何是好呢?”尊者毋庸置疑地回答:“舍弃今生!舍弃今生!!舍弃今生!!!”

  种敦巴尊者自己,就是从心底舍弃了今生琐事的典范。一次,色顿山谷的信众迎请种敦巴去传法。他对弟子吉祥自在说:“你代我去吧,我正在修持舍弃世间之法,故不允许我作出行修相异,心行相违的举动。”之后,就终年穿着缀满补丁的陈旧衣服,将上衣脱下,两只袖子搭在双肩,有时神出鬼没地消逝于柏树林中,有时倚在藤杖上独自打杵休息,口中念着《亲友书》中的句子:“利无利苦乐,称无称毁讥,了俗世八法,齐心离斯境。”有时又喃喃自语“我是希求解脱者,莫为名闻利养缚”等全部文字,有时仅念出开头部分,有时念诵了一半,就独自安住下来。

  本来,象他这样的成就者无须如此苦行,他之所以如此韬光养晦、深居简出,只是为了给后学者作出表率而已。金厄瓦也常复述此等脍炙人口的教言,并以此平息了世间八法。

  因此,今生追逐快乐,厌离痛苦等念头以及如同毒药般的一切琐事都应当彻底屏弃。要深知,一切善不善业仅为心之所为,而身语之业却是无记的。

  彼等愚痴凡夫却反其道而行之,一心追求此生的幸福安乐,希望美名广传,并获得他人的恭敬利养。却害怕痛苦煎熬,担心臭名远扬,并以得不到恭敬利养为患。

  于此必须提醒众人,在一切所作所为中,由贪嗔痴而引发的,(即使是身语的贤善)行为,不善业所占的成分也极大。完全以贪嗔痴所摄持的耕耘稼穑、商贾买卖、牟取暴利、诉讼争论、伏灭怨敌、护持亲友以及闻思修行等一切所作所为都只能成为轮回和恶趣的因。

  《因缘品》中云:“诸法之前意先行,意念首要而敏捷,若以凶狠之意念,所说言语所作行,以彼获致无量苦,犹如车轮断头颈。若以清净之意念,所说言语所作行,以彼将获大安乐,恰似树荫恒追随。”以凶恶念头等三毒为发心所作的一切行为,都必将咎由自取而带来无穷痛苦。

  从前,有两位乞丐见到一群僧众时,其中一位以嗔恨之念咬牙切齿地诅咒:“但愿这些僧人的脖颈被车轮碾断。”不久,当他躺在路边睡觉时,被飞驰而来的马车轧断了头部。而另一位却对僧众生起了清净之心,心想:若能以天人的甘露供养这些僧众该多好啊!以此善心使他获得了极大福报。上午,他躺在树荫下睡觉,直至下午,树荫也不会因太阳西行而偏移。后来,他以此福德而成为了一名大商主的继承人。

  另外,在一般情况下,若故意杀生,则为造作恶业。但是,如同大悲商主虽然杀了人,因为是以大悲心所引发的缘故,不但没有成为恶业,反而成为圆满资粮的殊胜方便。此等事例,在《弟子问道录》(由阿底峡和种敦巴之弟子鄂·勒巴协绕提问,阿底峡尊者所说的种敦巴历代身世传,以及阿底峡尊者圆寂后,种敦巴创建噶当派之情况等汇编,又名《幻书》)中已广为宣讲。

  我们对世间之事进行观察也可得知,若以蔑视的态度给予他人饮食等物品,不但不会令他人高兴,反而引起他人的仇视;反之,若以恭敬心或大悲心等布施他人,则会令他人喜笑颜开。所以,一切显现都是心的差别。应当防意如城,千万不要令自心生起希求此生幸福的念头,一旦生起此念,也当励力抛弃,这一点尤为关键。

  阿底峡尊者曾谆谆教诫:“若树根有毒,则枝桠及树叶均有毒;若树根为良药,则枝桠及树叶均有药性。同样,如果其根源为贪嗔痴,则无论作何等事体,都是不善之业。”

  种敦巴格西(出生于北方那达或杂节地方,依止阿底峡尊者十八年,度母曾授记其为住持正法之胜士,获得禅定功德,面见无数本尊,精通三藏,悲心广大,其门下有以博朵瓦、金厄瓦、普穹瓦三同门为首的一大批出类拔萃的弟子,创建噶当派属下的热振寺,并居住于此长达七年,享年六十一岁)曾请教阿底峡尊者:“如果以贪着此生的幸福安乐、恭敬利养等念头行事的人们,其后果将如何呢?”“将仅仅获得此等后果。”“那么来世又将如何呢?”“将深堕地狱、饿鬼及旁生三恶趣。”

  格西衮巴瓦(种敦巴格西四大弟子之一,法名自在胜幢,出生于康区的热炯地方,享年近七十高寿,获得禅定、神通及神变等旷古绝伦之功德,主要居住于热振寺,有喇嘛地色巴、追果得龙巴、念那莫巴等四大弟子,以及噶共穹等其他一大批成就卓著的弟子)也曾教诲道:“以世间八法之心行事之人希望获得四种收效(恭敬利养为其一,名誉声望为其二,称颂赞叹为其三,幸福安乐为其四),如果能如愿以偿,其此生结果也不过如此,对来世却无有丝毫利益。如果事与愿违,则对此生也无有意义。”

  龙树菩萨也云:“贪嗔痴及彼,所生业不善,无贪嗔痴等,所生业是善。”

  此外,《宝云经》中也云:“世间由心而牵引,以心莫能洞察心,无论善业或恶业,皆由意念而积集。”《入行论》中也云:“虎狮大象熊,蛇及一切敌,有情地狱卒,恶神并罗刹,唯由系此心,即摄彼一切,调伏此一心,一切皆驯服。”“若不知此心,奥秘法中尊,求乐或避苦,无义终漂泊。故吾当善持,善护此道心;除此护心戒,何劳戒其余?”

  因此,无论做任何事情,观察自己的发心极为重要。如果为了今生的幸福、安乐与名声,而勤恳造作自耕耘稼穑乃至观修等一切事业,都只能称之为“贪图今生者”,其与旁生无有任何差别。

  如果为了来世的人天福报,而修法或做世间事务,则可称之为“下等士夫”,彼等一切努力,都只能成为轮回的因。

  如果为了自己摆脱轮回,以对世间诸事产生厌离、恐怖和畏惧的心理而修法,其所作的一切善业,都仅能成为脱离轮回的因。此等之人可称之为“中等士夫”。

  如果不是仅为寻求自己的解脱,而是为了一切众生的解脱为目标,则其一切行为都是圆满正等觉的因,此等之人可称之为“上等士夫”或“胜士夫”。

  上中下三等士夫的划分,仅仅是以发心而安立的,所以,应当透彻深入地思考并善加取舍。其当务之急,就是必须舍弃对今生一切享乐的贪执。看破今生是一切修法首当其冲之关要。如果没有舍弃今生,则只是徒有修行人之虚名,毫无实在意义。

  正如前面所说,如果是为了今世的安逸享乐,则其所作的大多努力,都将成为非法之行,而不能成其为法行。如同马不具备狮子的性相,故不能称之为狮子一般。所以,看破今生是修法之基础,是修法之开端,是修法之前提。

  热比旺修(法名扎西加参,节氏后裔,曾于下桑普寺、浪塘及尖仁亲刚等地传法,才识精湛、德行谨严、心地善良,具备禅定及神通等功德,其门下有雅德班钦等大弟子,并不拘宗派,为人传讲萨迦派法门,享年六十二岁)曾意味深长地告诫后人:“未尝修持任一之法门,汝等自诩行者太愚蠢,修法之要即看破今生,法心是否相融以此辨。”

  叶衮巴上师也云:“削减眷恋故乡之深情,亲友眷属弃置于脑后,依靠安贫乐道对治法,此乃舍世者之首筹谋。”

  所以,应当观察并审慎衡量,自己以前可曾修习佛法?现在修行是否获得成效?对于故乡、亲友、饮食、财物等此生的一切荣华富贵是否已经看破?

  至尊米拉日巴(法名现闻得喜及金刚胜幢,其家乡为卡贡塘,为闻名遐迩的大成就者,享年八十二岁高龄,其卓荦超伦之丰功伟绩在传记中已广为宣讲,其法脉之承继者有达波拉杰与热琼多杰扎二位,主要护持传承的大弟子有达波拉杰、特这阿那、热琼多杰扎、年穷热巴、暂龙的安宗顿巴、达磨的苦行者哲衮以及苦行者多扎色完,另有八位近子,分别是行者寂光、桑及加、杂坡瓦、多杰旺修、行衮热巴、热穷热巴、卡其热巴以及蓝衮热巴,尚有六位外子乐果恰热瓦、温顿给登、觉顿夏噶各、丹巴加破瓦、色温顿琼以及沃瓦扎西)即将返回家乡,与玛尔巴译师依依惜别之际,译师赠送了一段金玉良言作为精神口粮:“弟子啊!如果没有舍弃尘世,将世间琐事与胜法混为一谈,则修法必将荒废。弟子当思轮回苦,所谓轮回之自性,纵吾幻变生百舌,历经无边俱胝劫,不能尽数悉宣说,吾演妙法莫糟蹋。”(下面一段话是米拉日巴赠送弟子寂光的教言)“弟子若欲诚修法,应自心坎生信心,切勿瞻顾今生事。尔若欲随吾修行,应知亲友乃魔网,故应掀开此屏障;饮食财物乃魔卒,故应舍弃恶故交;妙欲享受乃魔索,故应遣除此羁绊;知己佳友乃魔女,故应谨防此诱惑;家乡故土乃魔狱,故应速离此囹圄。死时一切必放弃,不如此时舍最佳。若听吾教且修持,汝儿即有胜法缘。”

  达波拉杰(法号索南仁钦,于噶当派教法下出家,曾依止夏也瓦亲波、加热共卡瓦、聂任巴等多位上师,其修证极高,可持续十多天一直处于禅定中不动摇,后来拜见米拉日巴尊者,获得两种次第灌顶,具有无所不能的神变及神通,创立了衮波寺,其门下有大弟子杰帕莫哲,法脉继承人有达波衮册、哲托沃色、结巴容巴、成就者瑜伽士秋样等众多成就卓著的弟子)说道:“现境有如恶人不恒常,幻身恰似借物速灭失,财物幻化欺诳痛苦因,故乡如同魔狱束缚源,何人贪执此等漂轮回,当断轮回命脉我执根。”

  博朵瓦仁波切(博朵瓦与金厄瓦、普穷瓦共称三同门,加上堪龙巴为噶当派四大祖师,为格西种敦巴之弟子,具有绝伦盖世之无边功德,开创并阐演经典派一系,据传为十六罗汉之化身,寿元七十九岁,门下看破今生的弟子有两千余人,其中有如同日月般的弟子郎日塘巴及夏尔巴,以及仁当巴活佛等六名犹如昴宿般的弟子,还有编辑《喻法论》的索扎巴及扎噶瓦以及编辑《蓝色手册》的若玛些瓦等弟子,这两本著作在藏地流传极广,深受各界人士好评)也绘声绘色地比喻道:“死缠牧桩忧水冲,牛鞧呃难湿皮裹,箭矢远射说百遍。”意即当人已处于弥留之际,仍然犹如针线相连般,对此生的安逸享乐至死都执持不放,瓜葛相连,无法脱离,修法就不会有成就。

  如同牛犊已系于牧桩之上,自己却并未察觉,仍然四处蹿动。开始,栓牧绳尚有一弓的长度,可以任其继续跑动。绳索不断牵挂、转绕,最终被木桩缠绕,直至脖颈绊于牧桩,牛犊也不能再往来穿梭、东跑西撞了。同样,首先渴望通过修持某一法门而获得自在,但被贪执今生衣食等牧桩所绊,终究无法自由自在地尽情驰骋。

  一位叫萨西的格西在一次纷争中不幸丧生,种敦巴格西惋惜地感叹道:“我的萨西如果三年前死去,还是以三藏法师之身份死的,只可惜他三年后才死。”他所牵挂的寺院成了阻碍他的牧桩。

  如果能够挣脱大中小三种牧桩,修行必将无往不胜。

  小羊羔能被网罟所囿,野犏牛却能挣脱网罗的羁勒。柔弱的蜘蛛网(虽然可以粘住弱小的昆虫,)但却不能束缚羊羔嬉戏的脚步。

  牛马等牲口过河时,首先若未毫不犹豫地将其驱赶过河,它们就会被湍急的河流吓得心惊胆战,停步不前,即使以强力往前驱赶,也会返至原地。

  如果羊羔不想喝水,纵使强按其头,使其嘴没于水中。(它也不但不会喝水),甚至沾上的水珠,也会奋力抖动使其坠落。同样,如果草率地以强力斩断对今生的贪恋,却未修持任一法门,最终不但不能抛却贪执,尚会强词夺理地应付他人的规劝,甚至连以前所学的也丧失殆尽了。

  “牛鞧”(即牛鞍带)如果过紧,就会导致创伤,最后连所运载的货物也摇摇欲坠。同理,如果不放弃追求今生的包袱,终将令自他招受痛苦的煎熬。若能对今世持逍遥自在、任其自便的态度,就万事大吉了。但令人遗憾的是,人们往往将这些规劝视为耳边风。

  所谓“呃难”,是指在发各种声音时,发最初的“呃”声是尤其困难的。一旦发出了开头的音,后面的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同样,在修法之初,想放弃今生,实如海底捞针,若能将此问题铲除,解决其他困难也会感到游刃有余。这种难以剔除的爱恋也就是指妙欲。如果不是,就请你走近,我们康巴人内部是不必互相欺骗的!

  诸位高僧大德们如果能够放弃今世,则修法不可能不成功。能作到这点是难能可贵的,所以应当专心致志地修持。

  尽管前辈们以此为重点,苦口婆心地对我们进行循循善诱,但我们却将之视为低劣的法,对其嗤之以鼻。并殚精竭虑地去寻找自以为高深的大法,最终必将一无所获。

  还有一个比喻,如果用湿皮将人包裹起来,一开始,里面的人还感觉轻松自在,皮革逐渐干硬以后,就会被紧紧地捆缚住,丝毫动弹不得,必将由此招致极大的苦痛。此时,若能用一柄锋利的刀子将皮革割破,那里面的人一定会喜跃抃舞的。

  关于这个道理,《因缘品》中也云:“若能善加观察于财物,耳饰儿女贪执之心念,铁木捆扎缠缚难匹敌,切莫将其紧攥圣者言,即使贪欲束缚极松弛,亦难顺利挣脱圣者言。”

  是故,如果仍与尘世藕断丝连,到了紧要关头,就会牵肠挂肚,不能毅然舍弃,甚至会由此而出现失毁戒律的现象。所以,我们应当以具信心刀背的锋利智慧刀刃,斩断今世的一切牵绊。在五种欲妙中,以对衣食的贪执为最,渴望拥有四五套华贵的衣服(在噶当派大德们住世时的藏地,拥有四五套服装是极为奢侈的事)不遗余力地满足口腹之欲,如此绞尽脑汁苦心盘算,是很难令自己挣脱束缚的。

  出兵征战张弓射箭之时,若感觉头盔太紧而脱下靴履是无济于事的,而应当机立断取下头盔。另外,将靶子立于近处而将箭矢射向远方;盗贼已潜入森林却到草原寻其踪迹;魔众位于东方反将俑像往西抛掷。此类之举实为缘木求鱼之荒唐行为。

  同理,修法不见成效本因没有看破今生的缘故而导致,人们却将其归咎于所修之甚深妙法。如今能真正看破今生的修行人实在是万不获一,极为稀少。那些法相师、大修行人或者噶当派的大多数人对于何为风入中脉的障碍津津乐道,对高深大法乐此不彼地寻根问底,而象这样在基础要点(看破今世)上仔细追究的人却寥于晨星。

  但是,要获得高深见地的断证,决非一日之寒。所以,舍弃今生对我等而言实在是不可或缺的首要条件,应当详加探察并欣然修习。

  有一个极为恰当的比喻可以更进一步地说明这一点。如果自己早已饥肠辘辘,即将被迫入死亡的边缘。好不容易竭尽全力来至一乐善好施的有钱人家中,却不去索取迫切急需的饮食,以解燃眉之急。而于只对将来有利的金银财宝垂涎三尺,贪得无厌地拼命索拿,(也许,还没有等到出门,自己已呜呼哀哉,命归黄泉了。)

  所谓“口说百遍”,也即康巴人商讨之时“口说百次,尾摇千遍”之意。说一千道一万,追根溯源,最根本的就是,不论如何勤恳黾勉地闻思修行,若修法无有进展,都是因为不能放下盘算今生之安富尊荣的缘故。高僧大德们的此番教诲都是立意深刻、回味悠长的,应该能给我们一些启迪,引起世人的深思。

  前辈们给我们这些浊世的修行人,留下了浩如烟海的经教,汗牛充栋的论典。但无论说法如何,归纳其要就是,要从现在开始精勤实修,并且励力断除的不是其他什么,就是要斩断对今生的贪恋,看破今世。这一点对我们具有深远的意义,其他的一切都毫无价值,我们应对此再三权衡掂量。

  所谓“雪鸡门基狐与鼬”的说法,包含了几个比喻。“雪鸡”是指黄鼠狼在河的此岸紧紧地叼住雪鸡的脖子,雪鸡拼命挣扎,奋力飞至对岸,(最终仍死于黄鼠狼之口。获得了猎物的)黄鼠狼神色怅惘地悲叹道:“我虽然杀了如同空怀母牦牛(是指奶汁已断,当年不生育的母牦牛,由于没有生育、挤奶的体力消耗,故身体较为肥壮)的雪鸡,却离开了我那可以安睡的故土。”同样,如果挖空心思地追求此生的享乐,或许会得到一些荣华富贵,但却因此而与善趣解脱相去甚远了。

  所谓“门基”,是指从此地出发前往印度,没有必要花费心思去探察一百由旬以外的深渊。因为,如果对位于门基的险地不加以提防,最终会摔倒致死。同理,钻研探究高深的断证也并非当务之急,如果对贪执今生的悬崖掉以轻心,也会因此而堕落于三恶趣感受难以堪忍的痛苦。所以,杯形糌粑(用拇指按成杯状或勺状的糌粑团,常舀满茶汤等一并食之,如果做得比较薄,就可以多舀一些茶汤,但如果太薄,就会因承受不住茶汤的重量而破碎)做得薄固然不错,但也应注意质量。

  “狐与鼬”是指狐狸特别擅长躲避,即使是一块小石头后面,也能不露痕迹地将自己隐藏起来;黄鼠狼(鼬)善于贴缠,纵然是纤细的茅草,也能紧紧地贴附;猞猁也精于隐匿,马尾许的一片断岩,也能将自身潜伏得让其他动物不易察觉。同样,钻营此生的念头也是善于隐蔽、精于贴缠、精通隐匿的,即使被誉为“智力广大、行为高洁、人格贤善,具备闻思修行,舍弃一切的隐士”,也可能有贪恋此生的念头隐藏于心底。

  “月亮畜胜非同时”中的“月亮”讲述的是一位修龙巴地方的人,将儿子的不幸身亡,想当然地怪罪于月曜的迫害。因此耿耿于怀,立誓要让月亮偿命。他将十四日夜晚月亮升起的山头位置牢记于心,在十五日晚上,携带弓箭前往昨日铭记不忘的山头。岂料想(原以为会在山头出现的,让他切齿怀恨的)月亮早已在山的那头嘲笑着他的愚蠢,而他却喋喋不休地埋怨是山墙泄露了他的复仇计划。

  同样,(如果不能舍弃今生,)无论多么废寝忘食地闻思修行,不但不能切入正法,反而与法日益远离。

  因此,若将今生执为常有,哪怕具有百般功德,也会被这一过失全盘遮盖,对来世也无有毫许意义。若一味沉湎于今世,而不为来世着想,即使抉择包括佛地在内的见解功德,也无有任何裨益。夏热瓦说:“这样的人与旁生没有差别。”博朵瓦也痛心地哀叹:“人们只关心自己的肚皮,而根本不担忧自己的死亡。”

  “畜胜”是指如果善于操持今生即为“聪颖大丈夫”的话,那么畜禽们比我们人类则更胜一筹。比如,沙蜥蜴在居住的窝洞上方开了一个天窗。当遇到蛇的追赶时,它立即从天窗逃脱,并反身将紧追不舍而钻入窝洞的蛇用坚韧的利牙嘶咬致死。

  另外,在哲地的山岩背后,乌鸦向猫头鹰追讨命债的伎俩(猫头鹰杀害了乌鸦的幼崽,并将它们吞食,乌鸦于是衔着猫头鹰的雏仔,到以前自己孩子被杀害吞食的地方,以同样的行为报仇雪耻);嘉地无角牦牛对付有角牦牛的套路(有角牦牛时常对无角牦牛进行侵害,无角牦牛对此切齿愤盈,怀恨于心,勤学苦练杀敌本领,终于轻而易举地歼灭了有角牦牛);喜鹊对乌鸦的进攻(喜鹊常遭乌鸦的欺侮,于是结集了多龙地方的喜鹊,对潘地的乌鸦发动了全面的攻势,以报受辱之恨)等等故事也充分证明,在护持亲友与子女等方面,旁生比人类有过之而无不及。仅仅一个月,它们就能让刚出生的雏仔长得与父母的身量一般大小。另外,在储聚、制作方面的本事,只需观察老鼠、燕子与蜜蜂的巢穴就可一见分晓。

  因此,如果只知经营此生,而不知修法,尚被人们称为“士夫”或“人”,则真是值得羞愧。

  “非同时”是说,此生的长盛不衰,完美无缺,与修习来世二者是不能同时并行不悖,两全其美的。犹如一块可以用手提携(肉)的胸毛,与一块可以盛水的皮(四肢腹背均未割破,但从口部剥下的完整兽皮,常以盛液体或作鼓风皮火筒)二者,也是不能在一块毛皮上同时兼得的。

  萨迦班智达也说:“此生圆满兴盛不丢失,企图永恒利乐之解脱,实为愚昧痴狂之妄想,应当看破今生修菩提。”布顿仁波切也时常自我警戒:“宿积百般福报所成身,暇满所依来世再获难,渡越痛苦大海之宝筏,切莫无义空耗仁钦哲(布顿仁波切名)。”法王加哲巴(无著菩萨)闭关期间,(对于前来拜见他的人,)在关房门外写着:“胜法以及今生计,二者无法同时成,若能共成则必定,自我欺骗无怀疑。与我会晤无他言,期望各自勤修善。”

  《宝积经》中云:“诸法乃缘起,住于意乐上,何者发何愿,将获彼等果。”《入行论》中也云:“佛说一切善,根本为信乐。”

  如果自己对某种愿望一往情深、悬悬在念,最终却全无半点收获。反而在操持低劣事宜之际,无意间却顺便获得了更为精妙的成果,这种类似蒸沙成饭的事情是决无可能的。

  三种士夫及三乘等等的安立,都是建立在意乐及发心的差别之上的。所以,如果我们对今生的享乐牵肠挂肚、心驰神往,为了达到目的,处心积虑、绞尽脑汁。则仅仅获得更为胜妙的来世安乐都不可能,又怎能妄想菩提的果位呢?要知道,包括来世投生地狱都是因为前世业力,以及临终之时贪恋温暖之类的强烈念头,而使自己来至地狱的熊熊烈火等等当中的。

  一切都是以猛烈的意念积聚众多之业,而使心念成为现实的。所以,我们应义不容辞地抛弃对今生的贪执。

  至尊文殊菩萨曾送予宗喀巴大师(1357-1419,藏传佛教格鲁派创立者、佛教理论家,沙弥戒名罗桑扎巴(善慧称吉祥),青海湟中人,藏语称湟中(今塔尔寺所在地一带)为“宗喀”,故被尊称为宗喀巴,藏传佛教信徒大多崇奉他为教主,其留予后人的著作甚多,全集共18帙,160多种,其中较为著名的有《菩提道次第论》、《密宗道次第论》、《菩萨戒品释》、《密宗根本罪释》、《事师五十颂释》、《中论广释》、《辩了不了义书函》等,著名弟子有贾曹杰(原名达玛仁钦、甘丹寺第一代坐床者)、克主杰(原名格雷贝桑,后追认为第一世班禅)、绛央却杰(原名扎西贝丹,哲蚌寺的建立者)、绛钦却杰(原名释迦也失,为向内地传格鲁派教义的最有力者)、根敦主(扎什伦布寺的创建者,后世追认为第一世达赖喇嘛)、推·喜饶桑布、麦·喜饶桑布、喜饶僧格等)一段至理名言:“如果开初没有对轮回产生出离的厌恶心,纵然孜孜不倦地闻思修行,也完全不会超越轮回及恶趣的因。应当将生圆次第等高深的法暂时束之高阁,精勤修持出离心,直至生起出离心为止。”

  绰迫译师(又名先波华,在绰迫地方建塑弥勒大佛像,由其上师大班智达释迦西日开光,其弟子绰迫的索南桑格,培养了英名盖世的布顿仁波切仁亲哲)曾酣畅淋漓地痛斥道:“不知身寿似水泡,不念死主已迫近,纵然修善极众多,仍为此生之武器。不晓名利乃幻化,未弃贡高利牵缚,纵然被奉为圣者,仍为八法之仆役。今生残体未放弃,纵然励力勤修善,终将赤手奔来世,前途渺茫真可怜!不懂轮回之过患,欲妙享乐不知厌,夸夸其谈空口言,亦为狡诈伪君子。”

  阿底峡尊者也一语道破了个别人的别有用心:“据说他在观修上师如意宝,但如果观修之时,绸缎和茶砖之类的念头在心中纷然呈现,则无论如何观修,都只能成为滔天之恶业。真正要修行,想脱离生死之海,播洒胜妙菩提的种子,仅仅一念发心的福德,即便是浩瀚无垠的虚空也是无法容纳的。”

  布顿仁波切也常常自我警戒:“为了即生亲怨之利益,贪嗔积财摄受诸眷属,死时眷属受用不跟随,业果苦痛唯有己承受。梵天帝释转轮之王等,所获轮回乐果不稳固,死时未必不会堕恶趣,当于轮回生厌仁亲哲!”希望大家看了此段教言后,都能引起深思!

  加尔瓦样功巴也用了一连串恰到好处的比喻,毫不客气地挖苦道:“人们往往只对高深的法趋之若骛,低劣的法不能令其满足。他们对大空性、大无生、高深莫测的大法总是投以关注、欣喜的目光,从不观察自己的相续与佛法是否相应。虽然所修的法是大圆满,但也无济于事,因为大圆满的修行者必须是大圆满的根器。

  “目睹现在的人口若悬河地谈论着象马一样价值昂贵的法,而其人的价值却不如一条狗。已经与正法南辕北辙,尚不愿修习。他们自以为是的言辞其实与说唱者扣人心弦的歌声,鹦鹉巧舌如簧的重复没有区别。如果已经了知一两个法,就应当身体力行地实际修持。一旦通达了一两种法,就应让其与内心相融。如果心法未能互相交融,那么,就如同水与粉末未能融合一般,人法之间也相距万里,而不能真正地互相容纳。法就如同肺叶作成的菜汤一样(肺叶全部飘荡在汤面上)仅仅漂浮在口头,而没有任何意义。整日怨天尤人、骄傲自满,滔滔不绝地抱怨。这样,修法的意义也就不能充分体现了。”所以,诸位应当将舍弃今生作为修行的主题,紧密围绕这一核心进行修持。

  无著菩萨(依止方罗珠、阿罗汉索南扎巴、布顿仁波切等多位上师,学识渊博,悲心广大,品格超群,度生事业极为广大,曾面见本尊,并获得不共加持,直至七十高龄,一直住于额切秋宗广弘佛法,其门下有加尖华森等大弟子)的一席话,也让一些心术不正之人理屈词穷:“趋入正法解脱轨道时,全神贯注奔于此生荣,无有更甚于此之违缘,是故应当将其悉舍弃。无论如何勤于闻思修,如若杂染恶劣此意念,犹如珍馐掺杂下劣粪,以胜转劣必定无怀疑。师徒兄友亲戚忙争斗,恶言劣行全然不顾忌,勤苦劳作积攒诸受用,皆因恶念主宰而导致。为了摧毁他人之福财,竭心尽力斗殴且争论,毁坏自他今生及来世,彼心已为恶念魔盘踞。手中高擎经论之明灯,却为利敬眷属而伤神,迈入恶业深渊者眼目,已为恶念眼翳所障蔽。为寻广大名声眷属等,纵然广施财物然其业,仅获微小低劣之果报,定遭恶念冰霜之袭击。励护净戒然为利养等,网罗缠缚难入解脱轨,轮回狱中束缚之铁链,已经攥于此恶念手间。长时禅观却以贪嗔念,自赞毁他挑衅引事端,观修寂止频生不静念,皆因恶念莠草之根源。病痛邪魔盗匪怨敌等,众人称为正法之违缘,自心堪能彼皆成助伴,此等恶念方为修法障。操持此生荣华难偿愿,纵然成功欲享无机缘,自己终将迈上黄泉道,尔时财物眷等均无用,终将离彼感受苦熬煎。如是思维当弃此生算。”

  因此,舍弃今生是极其深奥莫测之高法。因为所谓“高深之法”应具有难以揆度、不易通达、遣除痛苦、成办安乐几大要点,并且于别处不具备,方可称其为“高深之法”。而舍弃今生之此法,即具有“难以揆度、不易通达”之特点。

  在印度本土,无论在说有实的唯识宗以下的何者面前,提及“诸法无实,悉为空性”的言论,他们都会目瞪口呆,惊讶地高呼:“哎呀呀!简直是胡说八道!!”并且一定会将言说者视为疯子。同样,如沉湎陶醉于此生的安乐,则不论是地位显赫、一呼百应,高居大格西之位的大智者;还是万人敬仰、恭敬顶礼的大上师;或者能将四续部倒背如流,开启百部坛城的大成就者;或者涂泥封门,闭关观修本尊或杂龙的大行者;或者修持大手印、断法、大圆满的瑜伽师,即使口中象雷霆般振振有辞、天花乱坠地谈论着各种深奥的话题,但因为没有着眼于此法,并了达其精髓,而煞费苦心地忙于此生的圆满与享乐。一旦提醒他们应当放弃这一切时,他们同样也会惊奇万状,大呼小叫:“哎呀呀!这简直是一派胡言!”对他人的规劝拒不听从,置之不理。并将此法视为畏途,一听其名便诚惶诚恐、毛骨悚然。若见到他人毅然决然地看破今生的高山景行,却不以为然地嘲讽道:“那人一定是哑巴或者一意孤行,不听从父母亲友等的劝告,而颠沛流离、四海为家的乞丐。”将其视为愚鲁孟浪或无能之辈。

  无论他们怎样勤勤恳恳地闻思修行等等,然而,其目的只不过是为了此生无须承受痛苦的打击;为了步入喧嚣的人群,逍遥自在,寻欢作乐;为了成为人们尊崇敬仰的大人物;为了成为家财万贯,不必假求他人,无须向人伸手乞讨,无论黑茶、白茶,还是肉类、酥油和酪糕,各种受用一应俱全,取之不尽,享之不竭的大亨富豪;为了听到“您是当之无愧的大修行、大智者”的夸赞等等诸如此类的幸福快乐。不但自己为了此等而勤奋不倦,对他人也是如此殷殷教诲。

  若能通晓此(舍弃今生之)理,也可算得上是超然卓绝、智慧深广之壮士,那么,对于其他在家人不能行之有效地接纳此等深奥之法的现象,就更不能说什么了!

  在如今这个世道,所有的人都欣然寻求风脉或者空性之类的法。平日里,两三位道友凑在一起,也只是对此等话题津津乐道。夜以继日、聚精会神地修习此法的人也是不胜枚举。但是,能够兴致勃勃、如饥似渴地寻求看破今生之大法的人却极为稀少。若向他们宣讲应当看破亲友、房宅、财物等此生的一切圆满之法,则无异于给了驴子当头一棒而使其轰然昏厥。一旦提及此话题,他们就会坐立不安、置若罔闻,既不想听,更不愿意实际修持。

  这些情形并非危言耸听,而是凿凿有据的。如果你想修习的话,就请走近,我们康巴人内部是不必互相欺骗的!

  卓沃衮波仁波切(节氏后裔,据说为观音菩萨化身,具有惊世骇俗之神变神通,其门下有十四位大弟子,其中有两位大侄子伦波顿巴、喇嘛桑云;塔波的望仁巴及桑莫瓦;南岩东部的沃玛巴,西部的给香巴;诶地的桑刚巴聂尼炯瓦;多地的切瓦尖巴、扎地的松衮巴、学通顿巴、强安巴,旬地的阿阇黎蓝巴、奘地的藏顿尼玛娘多,他们分别在当地新建寺院,有的弟子则住持宁玛古寺,为佛法的繁荣兴盛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也毫不容情地揭穿了个别人的不良居心:“此生‘聪慧’大修行,企望今世智慧名,闭关‘与人隔绝’言,写于门楣大行者,贪图此生行者名。布施仅为求此生, 乐善好施之美称,犹如水面浮屑尘。乃至供养三宝等,亦望他人能睹觑,胡思乱想之妄念,无论作何皆光临。善行皆为图名声,悉被名声念牵引,是故当于此生念,以矛刺穿不留情。如若未以矛戳穿,一切智悲讲修等,皆不能堵恶趣门。不可驱除恶道苦,智悲双全大修行,千般具足经义失。终其一生住丛林,耄耋不肯弃今生,贪恋宅舍及庙宇,挑逗争执造恶业,纵掌寺院之大权,终奔无间烈火中,皆为未思众生性,乃为无常而引生。总之死亡无常法,自之相续若未生,密集之法亦不深,相续生起死念时,三皈之辞也高深。希求钻营高深法,终将堕入万丈渊,尔时纵为深窍诀,亦成内外颠倒法。”

  前辈大德们也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言教遗产:“看破今生须依靠四依、三金刚及三类。”首先四依是指心依于法、法依于贫、贫依于死、死依于壑;三金刚是指不缓金刚先行、不耻金刚后卫以及智慧金刚助伴;三类是指脱离人类、接近狗类、证得圣类。

  关于此理,佛陀以当年如何义无返顾地出家,在六年中栉风沐雨,艰苦卓绝的行为,为我们后学者如何出家修道等作出了最好的示范。若能深解其意,则前辈圣哲的修要指南是极为深奥的,故当深切领会以上修法精要。此等十法是当之无愧的“十大至宝”,一旦让其深入内心,则可摧毁尘世的一切迷乱;吸干贪欲的茫茫大海;铲除八法的重重高山;推翻烦恼的稳固堡垒;捣毁恶业的坚韧航船;趋至对治的辽阔平原。实为不可多得的胜妙至宝。

  在以下的文字中,仍将大处落墨,广泛地对其进行宣讲,以便大家能彻底通达明了。因此,看破今生之法极难通晓测度,是人们都很难证达且极为隐秘的妙法。能够修持此等深密无上之法的人们,将获得他人所不能具有的,获取利乐之方法。另外,此深妙大法还具备超胜他法的殊胜特点:可以获得今生的愉悦,来世的安乐,直至获得三菩提之间的一切利乐都可以不费吹灰之力,轻而易举地成办。

  也许有人会提出置疑,看破今生之法难道不是放弃今生安乐之法吗?既然是舍弃今生安乐之法,又岂能成办今生之安乐呢?

  这种说法虽然言之有理,但是,正如“企盼超胜尝苦痛,希求盛名断胜缘,追寻高位坠深渊”之说法一样,倘若如蚁附膻般地疯狂追逐幸福享乐,结果反而会大失所望。反之,如果对它们抱着不屑一顾、兴趣索然的态度,幸福安乐反而如运诸掌般地容易获取。

  瑜伽行者们将受用福报视若草芥,却有“受用不舍瑜伽士”之说法,难道不是吗?即使英名盖世、超绝尘寰的佛陀,也岂不是因为断除了妙欲的缘故吗?

  藏巴加惹的一段话也可谓千锤百炼:“具修证者之门房,幸福快乐已困躺,饕餮之徒难寻访;对治士夫之门房,看破尘世已困躺,具贪嗔者难寻访;断根源者之门房,舒心愉悦已困躺,具希忧者难寻访;知餍足者之门房,富贵荣华已困躺,具贪念者难寻访。”

  具证者森丹华云:“追求此生享乐乃痛苦,风卷此念方可得恒乐。”

  夏沃工巴(名白玛香秋,三同门弟子,于潘地的加夏沃冈弘扬佛法,精通教法,证悟深广,圆寂之时出现大量舍利)也开门见山地说道:“如果相信我的话,立时就可获得安乐,即使相信我,也没有其他的高招,没有其他的诀窍,就是令其舍弃今生。”

  又说:“使我们今生来世蒙受痛苦的一切祸根,就是对今生的贪执,所以必须削减对今生的贪执,如果丧心病狂地追求今世的安乐,其心就绝对不会快乐,即使忙忙碌碌、东奔西跑、疲惫不堪也于事无补。甚至痛苦、罪业、恶言也会不约而同地降临。因此,应当将泛滥成灾的贪欲之念驱之门外,如果能将贪念赶尽杀绝的话,幸福安乐的生活将从此拉开帷幕。因此,若想让今生来世都获得快乐,至少应从心底生起什么也不贪求、什么也不蓄积的心念。不欲获得是最殊胜的获得,不念名声是最殊胜的名声,不趋赞誉是最殊胜的赞誉,不求眷属是最殊胜的眷属。如果诚心想修法,就必须让心依于贫穷,贫穷乃至死亡。一旦生出此种念头,则无论天、魔、人都不能侵犯,如果不遗余力地算计今生,则只能自取其辱,不但自己品尝自己酿成的苦酒,还要承受他人的讥讽,来世还须奔赴恶趣去感受无边无际的痛苦。”

  基巴(名森丹华,潘地希杰派加扎法王弟子,精通教法,证悟圆满,主修希杰妙法,据说获得了极高的等持境界,创建果莫亚寺,度生事业广大无边,培养造就了雅得班钦等一大批名声卓著的大弟子,被人们尊称为基确法王)云:“若以风扫此生念,即可称为厌离者,何亦不需念头生,美名广传遍大地,为修法故舍身寿,和风吹送称赞语。”

  龙树菩萨也真挚地教诫国王道:“搔痒生乐受,无痒更安乐,如是世间欲,无欲更安乐。”“法规若胜妙,能令世间喜,世间生喜已,且于他无欺。以法理国政,诸方皆叹称,现大宝华盖,众圣皆礼恭。治国若如法,美誉至纷纷,能获极胜果,他法无力成。”意即如果你能如法而行,抛弃此生一切贪欲,反能获得利益、恭敬、名声等一切回报。如此治理国政,则能令自他受益。反之,如果你对享乐铭记不忘,治理国政也将一无所成。

  圣天菩萨在《中观四百论》(在《中观四百论》原文中未找到此偈颂,请大家详察)中也云:“谁舍世间难,则比他人憨,何者追随彼,长时受欺瞒。”也进一步说明,如果认真修持,即生也可获得更胜于他人的安乐。如果不能通晓此理,实在是愚不可及,必将毁坏自他。因此,只有全心全意地修持方能达至大乐之胜地,这一点至关重要。

  寂天菩萨在《集学论》的开头,也是如此殷切教诲:“何得无散具相胜妙法,将获前所未得之欢愉,更胜于此安乐不曾有,圆满菩提无尽之胜乐,以及无等佛果皆能获。”

  佛陀(在《因缘品》中)也说:“如若贪诸欲,欲念反将弃,若舍诸贪念,将获胜妙乐。乃至欲相随,永不得餍足,何者以智慧,斩彼方满足。贪念不能餍,以智能知足,以智得足者,三有不能转。”

  圣者无著菩萨也殷切教导:“以智慧而生存所能感受之胜法妙用,以享受饮食、女人、歌舞所获之乐受无法与之相提并论。”为什么是这样呢?因为享受饮食等所获之乐受,不能周遍全身;需要依外缘而获得;不能恒时随心所欲而得,只是暂时性地偶尔获之;并非遍布三界;其后不能获得圣财;享受之后即消耗殆尽;怨敌等能从中作梗;不能携往来世;依之不能究竟满足;并且滋长今生来世之一切痛苦;犹如麻风病人搔痒之乐一般仅仅是将息灭痛苦冠以快乐之名而已。由此衍生贪欲等各种烦恼,造作杀生等种种恶行。而享受妙法所获之乐受,可以周遍全身;可以随时获得;遍布三界;其后能获得圣财;享受之后不但不会穷尽,反而日益增上;怨敌等不能从中作梗;可以携往来世;依之能究竟满足;并且不会滋长今生来世之一切痛苦;并非仅仅冠以快乐之名。且能摧毁一切烦恼及恶行。由此可见,佛法是极为殊胜善妙的。

  一次,听说一些施主即将前来拜见,奔公甲格西将供养三宝的供品精心加以装饰,显得极为庄严。此时,他观察自己的发心,发现有为了在施主前使供品显得精美堂皇的虚伪之心。于是一边抓起一把灰土洒(到供品之上),一边大声呵斥:“比丘,你不要装模作样,回到座位上去吧!”帕当巴听闻此事,由衷地赞叹道:“在对三宝的供养中,奔公甲的那把灰是最上乘的!”

  另一次,加拉康寺为僧众们供养酸奶。看到分发酸奶的人忙不迭地为队伍前面的人供养,奔公甲心中忽然闪现了一个念头:(如果这样殷勤地为他们供养),排在后面的我会不会得不到酸奶了? 当他继而以正念察觉后,自言自语道:“你在想什么啊!”说着,就将碗反扣起来。临到接受酸奶之时,格西说道:“我这个坏蛋刚才已经喝过了!”然后拒不接受供养。

  他将零星物件全部供养了加拉康寺,然后踏上了乞食僧人的修行旅途。

  有一段时间,上潘地方的强盗窃贼极为猖獗。听说人们都将值钱的物品藏匿起来,并作好了临行前的准备时。他所有的家当除了一把陈旧的水瓶,一件法衣之外,别无长物。他将法衣举在肩头,以手提着水瓶,得意地说道:“恐怕我不需要打点什么行装吧!”对此,博朵瓦尊者深感欣慰,发人深省地感叹道:“既然奔公甲的临行行装如此菲薄简陋,我倒有一块上好的氆氇,可以托人捎给他,以派死后裹尸之用场。我们这些人好象都不需要到死神那里去报道,(但这只不过是白日做梦!)作为修行人都应象他一样,没有必要囤积大量的食物、茶叶以及搀和料之类的物品。”

  扎噶瓦(扎巴与博朵瓦的弟子,《喻法论》的主要结集人,居于扎嘎巴翁,享年八十高龄,摄受僧众三百余人,扎巴即为潘地扎巴,创建扎尼萨与颇章当寺,法名寻尼翁,享年六十有五)也叮嘱后人:“我们在准备行装之时,也应当象奔公甲一样。”

  奔公甲自己也深有体会地说:“我作在家人的时候,总是随身携带着荆棘般的弓箭,腰间插着两三把锋利的刀子,可是我的敌人却多如牛毛,朋友却屈指可数。我一个顶天立地的男子汉,拥有四十亩庄稼的收成,被乡邻称为‘四十蝎(原指一种毒虫,在此处指坏人)’,白天在山口当强盗,晚上到村落里当盗贼,即便如此,却经常食不果腹、衣不蔽体。如今我放下武器,结果却连一个敌人也不复存在,连口水吐在石头上的事也不用做(藏地时常以此形容无须劳作)却丰衣足食,即使出现饥谨,也如同与富人的脖子连在一起一般,无须考虑吃喝。以前我为了糊口四处寻觅食物,却不见踪迹。而今食物却主动送上嘴来,有吃不完的佳肴、喝不尽的甘饮。我不止一次地提醒自己,这一切,都是仰仗佛法的力量啊!克什米尔班智达释迦西日大驾光临之时,藏地的法师们为了印证自己的见解,给马装上蹄铁,翻山越岭、不辞辛劳、摩肩接踵地前往阿里。看到那些博学多闻的人都蜂拥而往,如我这般孤陋寡闻的人更应该去。但又一思忖,所谓闻思的目的无非是为了消除烦恼,我的烦恼已难以寻形,他们虽广闻多学却烦恼依然如旧,这一切,都是因为将佛法停留在口头(却没有融入自己的相续)所导致的。如今,我应该以此为满足了。像我这样的人应该可以胜任大法师、大修行、大尊者、大长老的头衔吧!”

  当他未与烦恼抗衡时,一旦生起贪念之苗头,就立即用右手拉住左手,并高声怒喝:“奔公甲!”他就是如此忘却百般恶行(意即不为恶行),战胜自我。即便有些许的烦恼之念苏醒,也会一边大呼:“慈诚加瓦比丘!(不得放肆!)”一边用右手紧拽左手。(以此对治方式,)生起了极大的欢悦。据传,他原本为一盗匪,后来看破今生并如前厉行对治,终于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幸福安乐。(据说奔公甲尊者的寿命极长,已趋入无死持明之行列,并以修行贤妙快乐而著称于世,其美名盛传至今,是博朵瓦尊者的弟子中,在对治烦恼方面首屈一指的大修行人,其出生地为潘地。)

  博朵瓦曾意味深长地说:“修行人在今生中也应与其他人截然不同。我是在家人的时候,曾三次去挖金,结果一所无得,现在每一天都有许多两黄金的进项。雍瓦谷的堪龙巴所拥有的幸福、快乐和名望,世间无人可出其右。龙修的金厄瓦也是快乐无比。这一切都来源于如法修持的结果啊!”

  金厄瓦(法名慈诚巴,在阿底峡尊者前恭聆了如海言教,主要追随种敦巴格西,与热振的康巴益西巴在热振寺以禅定修持境界最高而著称,被人们并称为“二巴”,并以此享名于世。创建落寺,度生事业广大无边,其门下有以多龙巴等美誉驰世之大弟子为首的七百余名门徒,享年七十一岁)也深有感触地说:“在我修行之初,也是艰难重重,生活异常拮据。糌粑吃完了,以荨麻糊口。裙子破了,没有可以补缀的布片,只好用皮革代替。如此天长地久,故被人们称为‘皮裙者金厄’。事到如今,(我的境况与过去有天壤之别,)即使让我负担养育整个瞻部洲所有众生的重担,似乎我也能够胜任。”

  同样,米拉达波与果仓巴等,在当初作在家人时,也是倍尝艰辛,趋入佛门,舍弃今生后,从莘莘庶民中脱颖而出,成为了天底下最快乐的人。如果回顾古往今来所有前辈大德们的事迹,就会发现他们都是沿着同一条足迹走过的。我们应当对此审慎思维,如果能舍弃今生,则绝对不可能不幸福。反之,如果不能看破今生,而企图得到幸福快乐,简直是痴心妄想!

  所以,无论如何都应将未能舍弃今生之念,视为擦屁股的石头(类似汉地偏僻农村以木、竹片擦屁股一样)一般,刻不容缓地将其抛弃。

  羊衮巴说:“此生牵连断,舍弃吃与穿,蔑视己身寿。应当思维噶举派大德们倜傥不羁的洒脱行为,生起厌离、坚忍之心,依止深山,在阒无其人的寂地潜心修持,持之以恒的熏修,内心必定会生起梦寐以求的境界。”

  叶衮巴上师也讲出一段肺腑之言以提醒后人:“人们与其谈论许多似是而非的大道理,不如拜读诸佛菩萨的传记,了解彼等从当初直至后来是如何实践的。只有这样,才是极为善妙,不会被诓骗的啊!”

  博朵瓦也殷殷地教诲道:“如果未能了知(看破今世)此理,我们就会肆无忌惮地造作恶业,在短暂的此生行持举不胜举、罄竹难书的种种罪行。如果明了此理,就会终止一切恶行,稳如泰山的信念也会油然而生。”

  当别人向当巴瓦格西请求窍诀之时,格西说道:“我没有什么窍诀,我是师父的弟子,就应当学习(看破今世的)信念。

  基巴也说:“没有比了无牵挂更快乐的事;也没有比无所事事更容易的事;更没有比唾弃执着还重要的事。”

  萨迦班智达(为遍知一切之圣者,曾亲见文殊菩萨等金颜,在汉藏两地广弘正法,享年七十岁。其门下弟子有讲经说法之顶梁柱额叶巴热比桑给等,其名声传遍康、凝、祥三氏(藏地古代大家族,几乎掌管西藏所有领土);有修法之传承执有者玛秋加以及南部的根亲仁亲;有证法传承之执有者措衮根达华以及大成就者云丹塔依等众多门徒)也云:“一切自主则快乐,为人所役皆痛苦,上乘之乐乃心悦,上乘之财即布施,上乘之伴无奸诈,智者此生当修行。倘若修法乐必临,且观圣贤与盗贼,所求圆满迥不同。”

  香怎羊巴(阿底峡尊者亲传弟子,为超凡卓识之大菩萨,三同门之上师,圆寂之时,诸天奏响美妙乐音,在场之人均得以闻听)说:“如果心存冻死也罢,饿死也罢,视死如归的胆魄而勤恳修行,则既不可能冻死,更不可能饿死。”

  香·那南多杰旺修(加拉康寺创建者,教证功德圆满,为勒美等于藏地兴起弘法中期之中坚力量,也是种敦巴格西之上师,加拉康寺在如今的藏地寺庙中也是以最为古老、最为精美而闻名于世)云:“修行人住于山中数日,尚未饥饿之前,牧童就会给你送来食物,然后回到村落里告诉大家,人们也会络绎不绝地前来供养。”

  《呵责破戒经》云:“舍利子,吾之教法以罪业无力毁灭,吾之诸声闻将永不乏少法衣、斋食。舍利子,当精勤修持佛果。舍利子,切莫爱重世间资财。舍利子当观,吾云此言,瑜伽行之比丘蒙成千俱胝天人依凭妙力而精勤赐予一切安乐。舍利子,凡人无力如是供养承侍。”“舍利子,何者若为得善逝果位而出家,并精进修法。则少欲之天人、少欲之众人及少欲之众生均供养此瑜伽行比丘钵盂法衣。”

  《悲华经》中云:“往昔佛陀曾如是发愿:吾之教法中身著四指法衣、袈裟者,若未能遂意而得饮食,则我已欺诳如来,故我不得成佛。”又云:“所有在家众,指甲上耕耘,吾之出家僧,生活无贫困。”

  金厄瓦仁波切云:“我等纵然面临衣食无着之窘况,也当心依于贫,一切具信之士必将竭力供养。因此,最首要的财物是无有贪执,贪得无厌地储积资财等毫无价值。即使被人们冷嘲热讽,也当无有谄诳地修行,最终,人们会心悦诚服地聚集。因此,名声赞誉的源泉是无咎之行为,一切诈现威仪的奸佞之行都毫无意义。”

  格西喀巴(于上藏些瓦、潘叶追地的山岩深处专心致志地修持,格西衮巴瓦大弟子,因在喀黑山洞观修,而被人们尊称为“喀共琼”,其门下有德顿、达玛加等门徒)云:“力筹此生衣食终年迈,死时菩提胜果未能寻,明日后日几时亡未知,是故理应速捷觅菩提。不事稼穑不积诸资具,饥寒致死大修之胜士,前所未闻亦未曾目睹,未来亦无目睹听闻也。”

  博朵瓦尊者也云:“即使纷纷扬扬下了九天九夜的大雪,云雀也能寻觅到栖身之地。同样,即使整个国土动荡不安,正法衰落隐没,如果孜孜不倦地策励修习,也必能找到隐藏容身并促进修行之胜地。”

  藏巴加惹(成就者朗日塘巴的大弟子,为持戒清净之比丘,于不丹及龙创建寺院,据说为那诺巴化身,其弟子遍布雪域,在罗热果仓巴、萨迦、加追分别各有两名极具声望的大弟子)云:“看破红尘不贪恋此生是最殊胜的布施;千方百计为众生着想是最殊胜的利众;任居何处能知餍足是最殊胜的富豪;前往任何国土能随遇而安是最殊胜的故乡;无论卧居何方能欢畅欣悦是最殊胜的无量宫殿;哀伤是经验最殊胜的良伴;持之以恒是最殊胜的壮士;独立自主是最殊胜的强大;内心不为贪嗔之念所转是最殊胜的悲心;遮止非理作意是最殊胜的持戒;内心具有证悟是最殊胜的摄受空行。”

  加哲仁波切云:“舍弃今生是最善妙的清净业障之法。”

  根方扎加尊者的弟子喀格西,一向为人贤达,福泽盖世,却不幸罹患麻风病。想尽一切办法都无力回天。在一天夜晚,他辗转反侧,难以入眠,独自一人陷入了沉思:既然得了这种病,就应当远离人群,真正地飞遁离俗、归隐山林,将自己的一切身财都捐作善法。到节莫山崖的岩石下去过枕山栖谷的隐士生活,向素昧平生的过往行人乞讨口粮,专心专意地念诵观音心咒。他就这样一直思索着,不知不觉进入了梦乡。

  他梦见自己被一股巨浪冲击着,极其惶恐不安,正当生死攸关、千钧一发之际,一名白人挺身将他从水中救出放到了节莫山崖的岩石之上。自己的身体中流出了大量的液体。当他一觉醒来,床榻之上积满了水,他的麻风病也不治而愈。

  总而言之,看破今生的信念如果前所未生,就当厉力生起。如果已经生起,就应令其越发增盛,历久弥坚。舍弃今生是修行人唯一的出路。

  大成就者叶莫瓦说:“觉受未能得增上,犹如杲日隐月光,彼皆二取贪境致,具缘之士当断执。”藏巴加惹也说:“修士如若乏主人,则如风扫富翁财,雄狮沦落为狗伴,稀世珍宝陷淤泥。当具断贪之主人。”

  如果从心坎深处生起了舍弃贪执今生之念,则无论修习其他任何之法,都不在话下。只须稍下工夫,就能大见成效。反之,如果没有生起舍弃贪执今生之念,即使生起了一些觉受及证相,也会倏然退失。这是屡见不鲜、时常耳闻的事实,并且以理证也是可以成立的。

  卓衮巴大师也云:“如若此生未断除,纵生信觉及禅定,犹如前辈诸大德,刹时一切皆退却。设使此念已坚定,胜法自于相续生,安住并且辗转增,所有卓然之妙慧,恰似高广虚空生。犹如撒播贤妙种,此念固增智超群。”

  有些人从心底里生起了修法之念,似乎信心、出离心也十分高涨,心性安稳、循规蹈矩地修持,却因为没有生起美妙的禅定,终于灰心丧气。心想:如我这般之人恐怕是无力胜任修习佛法之重任的吧?然后就退失信心,从此一蹶不振。这就是藏巴加惹所讲的那种缺乏主人,犹如雄狮沦落为狗伴的所谓修行人。

  正如前面大量阐述的一样,如果没有生起此念,则不会有任何的快乐与善妙;如果一旦生起,则一切快乐善妙都会如愿以偿。看破今世之心,诸佛菩萨都众口一词地予以高度评价,一切士夫的相续都极难产生。一旦生起稍许幼苗,都应欣喜非凡、喜出望外。如果不能视其为理所当然之事,并且习以为常,则不但会削减自己的福报,最终连起码的自知之明也不具备了。

  博朵瓦尊者(在《蓝色手册》中)也曾教诲道:“如同人们所说的‘没有牙齿用牙龈也要啃’,即使令心趋于法并非一帆风顺,但无论如何我们也应修持佛法,生起智慧与修法成功也就是如此。‘此生乃至发愿勤修习,其上仅且播洒善妙种,如是恒时发愿且修持,如获大手印般具大义。’意即此生当勤奋修习出离心及无常心,并与乃至愿菩提心以上的法相结合,在此基础上即使没有生起胜观等,也至少播下了善妙的种子,如果在发愿之中死亡,也如同获得了大手印的果位一般具有极为重大之意义。‘福报深浅之差别,不以资财多寡计,自心通达不颠倒,可否生起为准绳。’意指即使此生财力雄厚,也并非具有福报者。如果能生起出离心等了知如何不颠倒之心念,才是真正具有福报之人。”

  加哲仁波切云:“心趋于法是最究竟的积资;忆念死期不定是最究竟的机警;弃恶行善是最究竟的聪慧;顶戴众生是最究竟的高位;知足少欲是最究竟的财富;对一切不生贪恋是最究竟的幸福。”我们应当如此思维,舍弃一切贪图此生享乐的念头,如果此念增上,则能对整个轮回断除贪执,此时,也就真正地踏上了解脱之路。如果没有生起此念,则无论如何也不可能迈上解脱正道。只有生起此念才算真正趋入了修行人的行列。舍弃今生的功德与未舍今生的过患就是如此。

  那么,我们该如何舍弃今生呢?正如藏巴加惹所说:“舍弃今生必须具备十一种誓言:不随顺他人而独处;背井离乡、抛舍故土;厌弃一切妙欲;恒处卑位;不护他人情面;恒时纠察以行对治;不在意他人说三道四,而认为一切理当如此;即使珍爱之物被风吹散,也不生丝毫痛苦;犹如乞丐死亡一般舍弃今生的苦痛;猛厉不断地念叨‘一切都不需要!’;自己掌握自己的牵鼻绳,如此这样,美妙的修行功德就会如云般聚集。”

  另外,修持舍弃今生之人必须具有滴水穿石般的毅力,砸碎顽石般斩钉截铁的勇气。如果令其重新追求暂时之欢悦,则犹如强扭老牛的脖子般难于登天;对于愦闹散乱则如临大敌,犹如鹿子般稍有惊动则仓皇逃逸;无有丝毫顾虑,犹如罪人般毫不迟疑地纵入深渊;能吃苦耐劳,犹如嫠妇般含辛茹苦地抚育遗孤。

  换言之,关于舍弃今生的念头,圣者无著菩萨曾一针见血地指出:“对于事物的贪恋以及对于烦恼的贪恋,此二者出家人都应义无返顾地舍弃。”

  对于事物的贪恋包括对故乡、田地、房舍、父母等亲友、财物以及粮食等等的耽执。应当将此一切彻底斩草除根,当机立断地出家。所谓“摆脱家室而出家”的本意就是如此。舍弃今生的行为,是在佛陀的圣教中,对所有出家人的要求,大家都应遵循这一言教。

  至于具体行持的方式,本来只须加以观察,自己便应心知肚明。但是,如今的世人智慧浅陋,若不一一详尽地加以阐释,他们就不可能了达。

  正如前面藏巴加惹所说的,在看破今生的十一条学处中,最首要、最关键的就是抛舍故乡。因为故乡充斥着衍生贪执的外境——亲友以及良田、舍宅等物质财富,以及滋长嗔恨的对境——怨敌等等。如果自心被贪嗔之念所左右,而企望修行能马到成功,简直是异想天开!即使自己本身没有贪嗔之念,它们也会自寻上门,让贪恋与嗔恨毫无节制地在你的相续中蔓延滋长:亲友们会为了他们现世的生计而求助于你,满心希望你能为他们助一臂之力。如果你婉言相拒,他们就会(因失望而耿耿于怀),从而积累恶业。过去的仇敌也因宿怨深藏于心,便抓住时机,想方设法加害于你。故乡是令自他造作恶业,蒙受痛苦的源泉,所以应当将自己曾经所留恋的故乡弃若敝履,只有这样,才是万无一失的行为。

  博朵瓦曾一语中的地说道:“远离故乡与亲友,如理作意弃愦闹,此等之人趋解脱。”“舍弃生养自己的故乡,斩断亲友的关系,唾弃一切未观察(指未观察对修行是否有利)的物质这三大要领,自来是热振寺畅行无阻的训诫,然而,想让所有的后人遵从这一戒条,却显得那么步履艰难。”

  《发起菩萨殊胜志乐经》中云:“何处具有杂事及争论,远离一百由旬极妙胜,何者烦恼惑业极炽盛,须臾也不留驻及停顿。欲求出家胜义功德者,切莫以恚嗔心而辩论。汝等无田无须耕耘商,岂言为财帛故生彼耶?汝无妻室童儿及娇女,亦无家庭至亲之众属,男仆女佣长官皆不具。”

  藏巴加惹也对此说出一段心腹之言:“烦恼皆因外境而生,不弃故土乃无心人;修行当以对治而行,不依对治乃无心人;讲法当依因缘而行,不造因缘乃无心人;士夫理当抛弃故乡,斥为‘漂泊者’也无悔;器物恭敬供奉师尊,饥饿致死无怨无悔;水中捞出已经干爽,依师短暂无怨无悔;士夫理当背井离乡,对治缘起自此和合;逃遁背离尘世乐果,信心缘起自此和合;万丈红尘冷眼看破,布施缘起自此和合。身为男子汉,如果对故乡恋恋不舍,贪嗔之念就会滔滔不绝地涌现,因此,所有的壮士都应抛却故土;如果没有断除繁冗的世间琐事,善行的福德就不会生长,所以应当放下一切闲杂之事;如果没有以劲风横扫资财,亲属就会对你有所指望,故当让疾风席卷财物。”

  加哲仁波切也云:“贪恋亲方如沸水,嗔恨敌方似烈火,取舍两忘痴暗者,抛弃故乡佛子行。”

  至尊仁达瓦(法名旬尼罗珠,为遍知一切之大智者,已获得生圆之等持,香泽等译师之大弟子,其门下有宗喀巴等七大智慧卓绝、极负盛名的大弟子)也云:“何处令贪欢心极炽烈,自续已为名缰利索缚,嫉妒他人竞争心相煎,彼处瞬间不留速逸逃。”

  巴瓦尊者也曾感人肺腑地说道:“浊世众生极惨烈,乡邻压伏且力害,捐税难逃尚繁重,受迫无机可喘息。恶世眷恋故乡极艰难,当萌厌离之心趋深山,已知自境生长贪嗔念,尚且贪恋暂具之顺缘,何时趋往相宜寂地修,修乐法者师必慈摄受。”加哲仁波切也云:“自之亲眷恭侍已割舍,当弃期盼他人侍奉念,故乡亲友受用皆弃抛,尚为求名之念所羁缚,如断镣铐反以绳索捆。”由此我们可以知道,即使并非故乡,只要令自他烦恼有增无减,那么,不管是何地,都应毫不留情地抛弃,过着行踪游移、居所不定的生活。

  博朵瓦尊者也诚挚地教诲:“当以化缘维持生存,寡欲不为热恼围困,恰似日月逍遥自在,不拘一处浪迹天涯,友人施主莫长计议,颈项之肉勿与他人。”名副其实的修行人应当坐只留下臀印,行仅印上足迹,除此之外,一无所留。即使前往他方,也无有任何后顾之忧。如果临行之时,将这样那样的琐碎物品托付他人,又再三吩咐务必将大包小包的物件装上驮子。如此大动干戈,实在于理不容。与正法背道而驰的地方,也顷刻不能停顿。如果所呆之处令自己积攒罪业,就应毫不迟疑地扬长而去。背弃正法的处所若不逃离,必将贻害无穷,无有丝毫利益。

  《月灯经》(即《三摩地王经》)云:“于何恒时不执为我所,一切时日亦不耽执彼,犹如鳞角住于此世间,恰似清风游荡于虚空。”《念住经》也云:“日中之前化缘胜,及至明日不忙奔,仅能果腹已称心,彼等方为比丘身。”也就是说,如果能象经中所言的那样行持,即使何处对正法有稍许危害,也有足够的能力立即弃绝而去。

  奎怎旬呢哲(创建南森当萨寺,主修那诺六法及妮谷六法,学问深广,成就卓著)云:“久居一地繁衍贪嗔因,亲眷众多增长偏袒执,蓄积众多断截身语善,何不漂泊游于生疏地?此乃肺腑之言当铭记。”“来往频繁后悔因,安住一处善行增。”又云,“时常迁徙善遭霜冻。”

  因此,无论行走还是停留,衡量何者合宜的标准,就是应当观察善法是否增上,如此权衡之后,方可如理行事。

  博朵瓦尊者云:“何为如意外境及伴侣?菩提妙心所摄之三学,居于何地增长即彼境,以何为伴递增即佳侣,否则即非胜境及良伴。”又云,“犹如在火上添加柴草,无论遭受何等的痛苦与陷害,如果对正法不但没有伤害,反而成为修持正法推波助澜的助缘,像这样的环境就不必放弃。”

 

----------------------------------------------------------------------------------------------------------------

更多索达吉堪布佛学内容

-----------------------------------------------------------------------------------------------------------------

 

电脑上扫描,微信中长按二维码,添加地藏菩萨平台公众号

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禅宗 密宗成实宗地论宗法相宗华严宗律宗南传涅盘宗毗昙宗三论宗摄论宗天台宗综论其它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佛言佛语佛在经典上,教给我们要随缘;随缘,就自在。什么叫随缘?随顺经典上的道理、教训,依教奉行,这叫随缘。要是随顺自己的意思、自己的习气、自己的想法、看法,那是攀缘。攀缘造业,不管是善业,或是恶业,都要遭果报;随缘是净业,这里面没有三途六道的果报。普贤菩萨教我们“随喜功德”,那是随缘,随缘是功德;攀缘,纵然是一些善行、善事,是福德,不是功德。要怎样学佛才如法?身心世界一切放下,世出世间法再也不把它放在心上,那就如法。世出世间法摆在我们面前,我们是什么态度?随缘。佛教给我们要随缘,我们听从佛的教诲,一切随缘,这个多自在! 摘录自佛言网由佛前明灯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