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家心理学研究的开始


2014/9/8    热度:612   

  佛家心理学研究的开始

  作者:心圆

  来源:2007-06-07佛家心理咨询研究室(博客)

  佛家心理学研究的开始 如何研究佛家心理学,我还没有很成熟的想法。一个是考虑名称,用佛家心理学,还是其它的名字,我还没有想好。太虚大师曾经称之为佛陀心理学,然后划分为三个层次:(一)情的心理学。太虚大师认为:“此类心理,既须究明末那四惑,同时必显末那内执之阿赖耶,与外依之六识,由之以及相应心所,相分色法,与分位假法等,彻底究竟。即此已非世俗心理学者所能望其项背,况后二类心理学耶?”(二)想的心理学。他认为:“此种心理,以第六识之作用为最强,人天菩萨皆有之,而优降不同,专为研求真理之哲学科学亦属之。乃情的转为智的之枢纽也。”(三)智的心理学。智在这里的意思是“如实现知”,“谓现证诸法实相之无分别智。”是达到认识世界与完善自身的最高境界的学问。

  这种划分,是以有情众生的心理境界而来的。我们一般都处在情的境界,而做科学哲学的研究,则是在想的境界,最后的智却是理事圆融,如实现知的“现量”境界,不假任何情想的心理状态。世间心理学,我们现代临床的心理学,基本是在情的领域里,把情作为研究重点的。

  我在坐中,想到过用“解脱心理学”来表达我将推出的佛陀的教诲在心理学领域里的应用构成的学说,之所以考虑这么多,主要是从现代人接受的程度,想普及的人群等等……

  目前这个领域里,我看到最专业全面的是《五蕴心理学》,作者研究是花了好一番功夫,将佛教五蕴的理论与中医、心理治疗等整合到一起的。可惜为之作序的作者也认为这本书还是嫌太专业,其中佛教的名词太多,构建的理论也嫌太大,估计没几个人能够读进去。其中确实有许多创见,只是我觉得与佛的本怀,与现代医学、中医理论等等方面的融合有些生硬,毕竟是不同文化背景下,不同范式的理论,想作等量观,我觉得是不行的。

  这次交给上海心理治疗大会的论文中,我尝试着把唯识第七识理论与现代情绪心理学、自体心理学等等作一些比较观察,有点系统地把佛家唯识学中,关于情绪方面的内容作了一些探索性的总结。这当然是从心理学或者现代的角度来总结的。唯识是另一套系统,当然与现代心理学是不一致的。那么现代我们表达出来,是用哪一套系统呢?或者另开一套呢?

  所谓系统,主要是目的还是方便应用,这个应用包括了人们的理解、生活中的应用、临床上的应用等等。我们不用做太复杂的,如现代基础心理学一样的理论。将心理健康放在首位来建立这个系统,这是我们研究佛家心理学的目的所在。

  我现在想到的先写下来放着,慢慢完善吧。

  一、佛家心理学的哲学背景

  这个内容要谈得比较清楚的话,就要考虑到目前各流派心理学的哲学背景。当然这是一个大课题,但如果仅谈佛家心理学的哲学背景的话,比较几个大的临床理论的背景,就会容易一些。

  哲学背景,涉及到的是人与世界的关系,涉及到人的认识能力、人的价值序列、世界根本规律……

  现代治疗中,有用存在主义哲学的,也有讲唯物的,也有讲唯心的。也有二元的,总的来说,我们在这里要将这些谈清楚。

  中国文化与佛家都是讲一元的,超越物质与精神的一元。

  二、佛家心理学的实践背景

  现代科学是实证科学,是有其实践背景的。佛法人们容易认为是一种哲学或者宗教,原因是认为佛法是没有实证背景的,没有任何例证,我们也无法复制佛法里谈到的许多现象。

  但实际上,佛家的心理学是有着千百年来修行人亲身经历印证为基础的。佛家心理学不是学术,不是理论,是完全“现观”的描述。简单地说,就是佛当下观察到自己与他人的心理活动并表达出来的。例如最难懂的唯识学,那么多名相。但却是佛菩萨们当下实证境界的描述,用来做修行的路标的。般若系的许多谈“空”的经典,实际上也是佛菩萨们的当下境界的描述,用专业的话说,就是“离心、意、识”的呈现的表达。所以佛家心理学是从认识能力这一天底下最根本的奇迹着手,对人我世界宇宙进行探索的语言描述与介绍,就好象一篇游记,全是描述性的,甚至是勉强这么表达的。

  因此佛家心理学的实践背景是相当深厚而可靠的。其“理论”与描述都是可以用自己的生命活动来证明的。因此,较之西方心理学的向外求索的现象学研究,佛家心理学的这种向内求心的认识力提升之路是完全不同的一条路。这条路抓住的是根本。因为当我们向外求索时,我们依靠的却是我们的认识能力,而这个认识能力有没有问题呢?这个认识能力是什么呢?认识能力上,人类是共同的吗?差别有多大?我们认识的是真相吗?如此等等,这种提高到哲学层面的道路,当然是起点高故成就也高了。

  三、佛家心理学的内涵

  这个内涵包括治疗原理、治疗理论、治疗手段。

  佛家心理学的内涵十分丰富,如果从临床心理学来说,就是门类齐全了。佛号称大医王,可以说一生都贡献在使人类解脱烦恼这一伟大事业上。从现代来看,就是最高明的心理治疗师,不仅治烦恼这类心理障碍,而且促进人格净化,实现生死大烦恼的彻底解脱。

  纯粹从临床角度来讲,佛家心理学也是从几个方面来实现治疗目标的。它抓住了根本,那就是人类人格净化的根本——觉。只有依靠这个,才能实现目标。另一方面,佛家心理学将人类的一切烦恼归结为人格的染污,所以依靠“觉”来清除“染污”,就是治疗的核心。

  所以治疗是从提升“觉”与减薄“染污”这两个方面展开的。而这两者并不是孤立的,“染污”清除得越多,则“觉”越明;而觉越明,也能让“染污”清除得越净。

  染污是如何来的?精神分析认为是“创伤”,行为主义认为是“习得的条件反射”,无论如何命名,都是说前因造成后果,生活的经历给人格打上烙印。

  染污是什么东西?佛家谈染污最初是从因果业力上讲的。染污本身是一种力量,是留在八识田里的一种力量,这种力量在我们今后的生活里无时不发挥着它的影响。精神分析的移情是这个意思。佛家认为,这种力量不仅改变着我们的生活态度,也改变着我们的生活轨迹。

  染污在什么地方了呢?行为治疗理论说得好,在我们的骨骼、肌肉、腺体里。这是许多疗法神奇效果的原因。特别是身体的调整、瑜伽、静坐等等,如道家重修命修身体,都是这方面的应用。我们的环境与身体等等,都是我们内心之相。所谓天人合一,每个人的世界都是和这个人合一的,所以包括其关系什么的,都是与其内心相一致的。所以,客体关系学派重视关系也是很有道理的。各个流派重视的,其实都是整体中的一部分,所以说整合流派并不是不可能,只是那并非目的,重要的是我们认为到这是整体的一部分就行。

  因此,佛认为山河大地皆是药,心的污染可以通过万法来对治。现代临床心理学,从重视人的力比多,到客体关系到自恋以及家庭系统和身心影响,都不外乎从人的环境里找到原因或者说找到解脱之法。

  从佛法的根本上来说,本无所谓解脱不解脱,污染不污染。法尔如是,意思是万物与人就是摆在那儿就是那样的,并不是我们认为的那样,也不是我们看到的那样,实相不是我们看到的。从浅的来说,意识的现量是不起意识分别,从深的来说,八识现量是不起七识分别。我们如果真能不分别了,也就与道相应,与佛相应,与自然相应,所谓病所谓问题也就不治而愈了。说着很玄,但其实,来访者真的不认为自己有病,真正知道自己现在的状况的来龙去脉,甚至不知道来龙去脉,只知道当下即安的话,心理上是一点问题都没有的。可惜,这是一个理想的状态与说法,要让人真正认可这一点,承当这一点,可就大难了。

  咨询师最高的境界,大概是这样的。并不认为有什么问题,把一切都不看成问题,那么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来访者会自然地受此熏染,成为具这种人生态度的人。这大概就是密宗与禅宗里最高的教育法与传承的秘密所在。熏,是最高级的教育。

  等而下之,我们才考虑是治病。治的是心病,禅宗的做法叫脱粘解缚,就是把来访者内心的执著与自我束缚解开,前面说到,这要靠觉、靠净化。没有觉,根本无法在当下觉察到自己的执著与束缚;没有净化,这一切觉察都不可靠,疗效不持久。

  我们是如何治愈来访者的?这是现代心理治疗的研究重点。治疗同盟理论认为,真正产生治疗效果的原因是治疗同盟。这与精神分析依托“移情”是一样的意思。也就是说,咨访双方的关系如果没有达到直接进行深度感情交流的地步,那这个咨询的作用是很有限的。这是与禅宗、密宗的教育法是一致的。而短期治疗效果或者禅宗也是有“一宿觉”的,后现代理论讲“扰动”,李子勋大力推广的“自组织”理论,也是这意思,人也许只是一句话便改变人生,这样的情况当然是有的。所以有时,治疗并不那么复杂,一句话对了,问题就不是问题了。也一定是有这样领悟力的来访者的。

  产生“扰动”的因素,就是环境的一切,我们知道,来访者的症状是其环境的作用力平衡之结果,佛家也说是“自心相”,这都表明,按黑格尔的话说,存在即是合乎理性的。症状也是这样。所以谈到治疗与咨询,就是让咨询师成为一个新的力量,这个力量产生“扰动”,让其原有的心理流产生变化,让其原有的关系力量平衡被打破。这可借用的就是关系的力量,情感关系的力量。用第五项修炼的说法,我们要找到“杠杆解”,李子勋老师谈到四两拨千斤。

  中国古代强调“乐”在人生中的作用,是与礼放在同等位置的。这个如何理解?古人深知人性,所以礼是行为治疗或者行为平衡,乐是心灵治疗或心灵平衡。乐的影响在佛家称为“观音”的闻声救苦的,而礼就近乎“普贤”的难行能行了。

  按中国道家一些人的说法,佛家讲修心,道家讲修命,意思是佛家只是修的心性,而道家是修身体的。如果按现代行为治疗的说法,潜意识是藏在身体里的,所以把身体净化了,心也就净化了,但是这个说法并不彻底或者说不对。一方面佛家并不是只修心不修命的,佛家从来都非常重视禅定,印度传统里本身称修行者为瑜伽士,都是身心一起修的。我们只是表面上看佛家讲心,并不知道那只是大乘佛法的一点表面的东东。大乘经典是讲见地,并不是不要功夫,而是认为见地到了,功夫会自然跟上的,而见地不透,那功夫也不会高到哪儿去。现代认知治疗流派大概是很重视这一点的,从现代人的理解,见地就是认知了。但在佛家而言,见地不全是认知,认知在佛家称为想、思。见地更多的是表现为一种倾向或者心态之类的,这话说得不清楚。道德经曰: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这个一,就是见地了。

  见地的高低在大乘佛法里是对般若智慧的体悟,对空性的体悟。这并不是认知行为能够概括的。认知行为治疗里谈到自动思维,谈到刺激反应中的反应认知。这都是被更深的见地所统帅的。

  见与地放在一起,一个是知见,所谓正知正见,这个见是见到的见,是现观的“见”,所以,人与人之见不同,本身就包括了眼界、心量等等因素。“地”则是位置,是见所处在的位置之意,这个位置当然是虚拟的,我们说,见是相待而言的,因为有“能见”,就有“所见”,这就分了“自他”,这时就有了位置了。在《瑜伽师地论》里,就有不同“地”的不同风光之详解。

  所以,见地不是思想和理论,是现观到的“现实”在头脑里的反映,而不是经过头脑里构建的东西。见地不是直线的,而是在一个层次里圆满的见识,所以见地不是一个真理,不是一个想法……

  见地解决的是见惑的问题,见惑是我们思想上的困惑,树立了“正见”,真正有了“见地”,就能对治这个问题,那么所有的疑惑都没有了,不仅是心理困扰,甚至于一切人间烦恼都会消失。原因在于烦恼是建立在随烦恼之上的,而见惑消除了,则在见上一直处于清明的现观之境,虽然这个现观没有到八识现观的水平,但也是能够到六识现量的水平的,这时,头脑里是没有意识冲突存在的,人的觉察水平能够保持自己不进入随烦恼心所,或者不会在这些心所里呆太久。人也就不会惑在其中了。

  这一套说法是唯识的东东,这么解释不太好。

  见地用这么一些理论来描述就有点用语言描述梨子滋味的架式了。我们关心的依然是,见地有什么用?

  昨天和女儿探讨这个问题,觉悟了如何?我们本有智慧,我们本有觉悟,那么又如何呢?怎么就能成佛成道呢?

  这就涉及到了佛法的机理上了,大概只有佛能说清楚,不过学佛者,致力于不断提升自己的历代修行者而言,却是要明白并相信的,这个信当然在见道之后是绝对相信的,那么对于没有见道之人,如何产生信呢?这就需要圣言量的熏陶和参悟。而这个问题就象心理咨询的根本问题,心理咨询和治疗是如何起作用的?

  我们认为,心理咨询和治疗是通过关系达到变质性的内化而起作用的,这是标准的精神分析的说法,而在行为则是通过行为矫正,达到刺激反应的条件反射模式彻底改变而起作用的。在佛法来看,这只是在表面上做的,所谓人天善果,没有解决根本问题,当然在人间来说,是很好的了。

  回到问题上来,我们觉悟了又如何?用禅宗的话来回答,或者精神分析也大致如此:你想要如何呢?呵呵~~~

  所谓觉悟就是一灯照亮千年暗,用俗话说,我们的觉察能力越高,自然的,我们与环境与自己就越协调,我们也就越自由。佛的觉察达到了本体对本体的完全把握或者说自己就是本体,那么当然也就超越了所有的由本体而生的因果诸法,意思就是超越了一切现实里的存在与变化,能够自由地随顺和跨越这些……

  禅宗说大修行人落因果否?答曰:不昩因果。这就是提持了“觉悟”这个关键点,而到底落不落呢?当然落的,但我们须知,因果并非简单的不变的。比如我们用一般的事情来比方。常言道,冤家宜解不宜结,那么本来可能是生死冤冤相报的两家,也许用其它的方式来化解了,这也是因果啊,但并不是因果没有变化的哦?所以,不落因果这个想法本身就是一种常见。

  这又涉及到见地的问题,能够觉察到“见惑”,自然也就没有什么问题,而这样的觉察是需要更深的,但并不是思维上的觉察。因为这个问题的背后是什么,我们是能够去觉察到的。难得的是这个,这与精神分析的觉察是不是有点类似了?所以佛家把觉察集中起来,禅宗只是一点,有念与无念的差别,这样就在根上解决问题。

  前面说了,见地的根本在禅宗六祖来说,就是“无念为宗”,而这“无念”却是要有过这样的体验的,也就是见道的体验的,没有这个体验,都只是盲人摸象的。而这样的体验,所谓“无,无二相;念,念真如。”在这个层面下功夫,才是根本的,绝对的。较之于我们一般所说的觉察,就要快得太多了。我们一般在心理学的层面上来讲的觉察,都是所谓觉察到自己的行为与思想的背后的潜意识,但这个觉察还在意识层面,本身也是一种解释,是所谓尘埃擦尘埃的做法。在这里是很难下手的。所以催眠、意象对话、NLP等等都是试图在潜意识层面改变“解释”,改变认知。行为的做法则是通过行为来改变习惯的认知。这一切确实都已经在一定程度上较一般的教育要深刻,但是对人格来说,这个触动的是太弱了,所以真要在人格上有所改变,确实就要长程的精神分析的觉察训练等等……

  佛家常常用“空”来表达见地,有中观也有般若各种经典,但总的却是表达同义。中观是破,一切都破,要是禅宗当然要问,那个能破一切的是什么?所谓破邪显真。而般若似乎是一个“东西”,而般若经典谈的都是空,所以那个东西就是空。这么抽象来谈是无法在心理学层面来应用的,而禅宗正是不立文字为教育法的,所以大量用棒、喝等行为来促使学者进入“空境”,领略到“无念”,就这么一下子让人进入了觉悟。一切心理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禅宗能不能用在心理治疗上呢?在上海中德心理治疗大会上,只看到张天布用参话头的方式来做治疗,也算是一种尝试。禅宗的教育法确实有可研究之处,就象快速心理治疗,也许就是一句话就能点化。但禅宗也是强调熏陶的,所以徒弟在师父身边往往一呆就是十多年,这就是关系的力量,虽然与心理治疗里的关系不一样,但是异曲同工的就是熏陶。

 

电脑上扫描,微信中长按二维码,添加无量光素食、护生、传统文化公众号

五明学习 工巧明 地理雕塑绘画建筑历史传记农工商业书法天文舞剧 哲学其它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佛言佛语你好心对人,人家恶意相向,你学了佛,知道这是宿世因果,知道过去自己对他不好,你不放在心上,怨恨马上就化解了;如果你不了解三世因果,人家对你不好,你心存怨恨,一心想报复,那好了,这个帐还在,来世还要报,冤冤相报,生生世世、没完没了! 摘录自佛言网由佛前明灯发布